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走下坡路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走下坡路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2020-10-01 16:2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走下坡路的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走下坡路男人》是一本由(加拿大)盖伊·范德海格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57,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走下坡路的男人》精选点评

  ●求文本分

  ●切肤之痛

  ●今年年度喜欢的短篇。

  ●《走下坡路的男人》是一部由12个短篇故事组成短篇小说集。作者悲天悯人目光投向一群走在人生道路的下坡路上的男人,他们大多在职场失意,在庭中落魄,被朋友视为怪物,被家人负担,但他们内却自恃英勇不甘沉沦,自豪然而却徒劳地试图改变每况愈下痛苦人生。这12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描写加拿大现代社会中的男人面羞辱嘲讽伤害挫折失败和死亡时的心态情感

  ●每当自己意志消沉时候总会找到这样的故事安慰自己。你,还有很多失意的男人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与徘徊~

  ●不太好

  ●是不是因为加拿大很冷啊?最好在被窝里读这本书

  ●最后一篇终于有个不一样结局,这篇完全是个霍恩比小说底子。 整本书好得我要增设一个月度奖颁给

  ●y

  ●同题

  《走下坡路的男人》读后感(一):哎哟哟神作啊......

  09年看书很少,时间都拿来喂电影和陪姑娘了,有限的时间里看到一本绝顶好书实在是件美事。人要是沉默了太久就会出现吐槽卡壳的现象,比如我现在写评论就很少超过200字.....打几个字算作个记录吧,也有推荐作用....书后面的书评精彩(=@__@=)啊/.

  阴冷灰暗的调调就是有

  《走下坡路的男人》读后感(二):编排顺序有点意思

  全书十二个故事,无一例外都是讲消沉、颓废、失败的男人,但却不雷同。在我们和书中的一个个主人公一样遇到相似的摧折、苦难、羞辱的时候可能阿Q精神白日是一个不错调整手段,于是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也会替这些不幸的男人期盼一个奇迹,而在这一点上作者相当的冷酷,没有有钱亲戚死去留下遗产,没有千金小姐慧眼相中,没有中彩票,没有奇迹,什么都没有,一切可能改变他们走下坡路的的转折都没有,作者的笔真实残忍如同指针将他们引向无尽的黑暗之路。毫不留情的告诉你,你将不可阻挡的向下走,这就是你的命运,无从挣扎,你能做的就是接受他。“‘我下决心好好对待你。’我说了出来。虽然这么说,我却知道我自己根本能力做到。我是个走下坡路的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我最不该对她许下不能遵守的诺言。”

  文章编排的顺序有点意思,相似的男人,不同的故事,一个接着一个,到了倒数第二个故事《走下坡路的男人》达到高潮。这个顺序有点象过去戏曲演出,倒数第二部戏叫压轴,是真正的名角,这一晚的焦点,而最后一出叫大轴,已经告诉人们可以退场了,这个和现在的一般舞台顺序不大一样。

  而书中的最后一个故事却是例外主人公逃出了厄运之手,重新减肥,找到了工作,完成了自己的小说。我很奇怪这样的安排,是作者在安排了十一个人的悲惨命运后于心不忍?还是要他替前十一个人完成自我救赎?

  如果你喜欢这种安排,那么就像喝一杯铁观音后的回甘。如果你不喜欢,就像一杯咖啡喝到最后发现糖没有化开都在最后一口了。究竟是苦尽甘来还是倒了胃口,自己去看看吧。

  《走下坡路的男人》读后感(三):《走下坡路的男人》与 Descending

  《走下坡路的男人》由加拿大作家盖伊·范德海格的12部短篇小说组成,其中四篇两两关联,不妨可以看作10个独立的小故事。在文末的《译后记》里,翻译之一赵伐告诉我们,范德海格是从达尔文的著作 the Descent of Man 获得灵感,把其中一篇故事和整部小说的标题取作 Man Descending. 同一个单词,在前一句中可译为“进化,由来”,后一句中却恰恰是“退化,下降”,很有意思。

  Descending 对整本书来说是一个关键词,在译者、评论者的解读中,对这些处在人生下坡路上的男人们失意与逆境的关注已经不少,我大可不必再费唇舌。我想说的倒是,不知道作者把这个词抽取出来加以强调是否明智,它确实给了人物一个简明扼要的全貌,为读者提供了恰当的看待人物的方式,但同时也使得我们倾向于将注意力局限在一个框定的范围内。我不相信仅用一个词汇就能统摄12篇小说,就一部小说而言,也不是单一词汇能够全面概括的,何况这12个故事各自展现出不同面貌。它们确实具有相似点,但 descending 这个词不是解读作品的万全法宝,一把万能钥匙,用它所打开的局面是浅层的、粗糙的。

  所以,我觉得读者们大可以不去理会这个字眼,把它抛开,用独立的眼光去发现作品内涵。同样也不必遵循翻译者在《译后记》中,以一句话为每篇文章下达的简单定义(而且其中有些我不能认同)。范德海格的这些故事很有意思,往往构想奇特,只差一步就将堕入平庸,但他一挺身,在细枝末节处悄然拐弯,巧妙地自救了。

  我看到思郁在评论里着重提到“阅读偏见”:外国文学主流阅读被英美法日等国占据,读者往往受制于出版社跟风的选择,从而形成阅读偏见。确实如此,对于加拿大作家作品,我也只能说出个别代表性的名字。然而,或许这里“阅读偏见”的定义可以再做一个细分,在出版社选择的层面,“阅读偏见”恰如其分,而对于更多普通读者来说,“阅读盲点”也许更加合适。我们涉猎范围的局限决定了许多作品无法进入选择的视野,而一部出彩的冷僻作品,如果能够获知,能够觅得,相信大部分人不会拒绝。

  我想《走下坡路的男人》属于这个范围,有特色,很精彩,我个人尤其喜欢《看客》/《笼子》/《体验完美》/《离乡人的聚会》/《跳舞的熊》。总之,推荐给喜欢短篇小说的朋友。

  《走下坡路的男人》读后感(四):“加拿大气质”

  罗豫/文

  加拿大——加,拿,大,三个开口呼的音节,一片寒冷辽远而广阔的土地。这个国家,在时刻受拥挤所迫的中国人心目中,除了是移民的热门地,似乎并无多少突出的文化个性。一定要给它个坐标的话,估计会以美国为主要参照基点。它给笔者的文化印象,也永远处于不尴不尬的中间带,很难唤起什么情绪体验。

  盖伊·范德海格在《走下坡路的男人》中塑造的一个失业男人曾尝试小说创作,他的第二部巨著就试图讲述一位派驻华盛顿的加拿大外交家受一个美国新闻节目女主播诱惑的故事。“我的意图是把它写成一则寓言,其寓意是加拿大的天真无知与美国的世故精明之间的矛盾冲突。”然而事与愿违:“外交家坚持要说的话一点都没有外交辞令的味道,也没有说服力,女主播则老是动不动就想解开胸罩,剥下裤子,而这与我隐喻性描写两国关系的初衷并不一致,除非我能插进强迫性交中断的场景。”

  在文化上,骚包拉风的法国人常有冠以“实验”、“先锋”之名的难以卒读之作,相形之下,范德海格所展现出的“加拿大气质”,是谦逊、踏实、上进、认真。他的小说走的是相当传统的路线:语言充满生活气息,着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细节中显示自己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感觉。这本《走下坡路的男人》显然是笔者今年读到的最好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故事都以陷入窘境的男人为主人公,但这并非针对某种强大女权主义的条件反射式抵抗。小人物生活中的苦恼和无力,他们因命运而注定的自身缺陷,因自身缺陷而进一步确定的命运,似乎让范德海格甚为同情。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男性主义”的地方,那大概是他对男性特有的悲剧性格常常有精准的把握。

  范德海格的语言之生动鲜活,给人印象极深。就这本书而言,翻译的功劳不可小觑。阅读时,字里行间非凡的喜剧效果经常让人兴奋不已。《体验完美》一篇中,范德海格这样描写医院里的一位病人:“昏聩的老太婆瞪大好奇的眼睛东张西望,吐着蛇一般的舌头叫喊着半个世纪前自己所生的孩子的名字,满头发一根根支棱着犹如随时可以随风飘去的蒲公英。”在《团聚》中,他形容主人公经济窘迫、老丈人拒绝资助他的事业时写道:“可要是他得到了帮助,那此时此刻他一定生活舒适,而不是穿着屁股几乎是露在外面的裤子走来走去,里面吊的除了一对睾丸,没几吊钱。”orz……

  范德海格对英国和俄国文学似乎有着强烈的乡愁。《去俄国》一篇中的主人公说道:“在这个国度,书中人物可以相互问这样的问题:为了幸福,我该如何生活?什么叫美好?人为何受苦?人该做什么?”《离乡人的聚会》里,加拿大老教师在荒僻简陋的乡村小说中用英诗中的美妙章节唤醒孩子们的梦想、支撑自己的意志。这种脆弱的美好氛围促使他退休后前往伦敦,隐隐的朝圣热情却被伦敦的现实无情扑灭。伦敦的年轻知识分子热衷于谈论政治,老教师在他们中间格格不入。或许这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加拿大这样文化上不经常发出声音的“二线”地方,出了范德海格这样一个艺术功力让人惊叹的作家。

  《走下坡路的男人》读后感(五):阅读一些男人的失败

  在善于跟风的中国出版界中,外国的文学的主流一直都是由英美法国的文学所把持占据。一个普通读者是很容易受这种主流文学审美偏见所影响的,进而可能忽略了从一个全球性和更全面地角度观察外国文学的总体发展态势。很大程度上,我们的阅读品味的形成是受制于这种主流文学偏见的。当我们在选择书的时候,当我们用一种先入为主的审美观苛刻的打量那些书的时候,甚至当我们阅读过程中,审美偏见已经下意识产生了。当然,我们的选择和阅读本身是不可能客观的,但是为什么不呢?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我们喜爱英美法的文学热情投入到一个看似陌生的作家和作品,说不定会收获意外的惊喜。比如加拿大作家盖伊·范德海格的《走下坡路的男人》。

  惭愧的很,其实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范德海格一无所知,甚至对这本书封面上所谓荣获加拿大最高文学奖“总督文学奖”也知之寥寥。加拿大文学中,我稍微熟悉的也就有“加拿大文学女王”之称的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她也曾荣获“总督文学奖”。但如果不是因为她曾荣获英国文学著名的布克奖和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话,估计现今对其仍一无所知。这就是我们的阅读偏见,更要命的是对此偏见我们一直懵然不觉或者认为理所当然。“加拿大总督文学奖1937年由加拿大作家协会发起创立,是加拿大国家级最高文学奖,奖励创作出优秀英语文学作品的加拿大作家,1951年起增设法语奖项,到目前为止每个语种共有7个类别的奖项:小说、非小说、诗歌、戏剧、儿童文学、翻译。”这是我在庞大的网络中搜索出的一丁点的关于“总督文学奖”的信息。而与此对应的,我们已经无比的熟悉了英国的布克奖,美国的国家图书奖,法国的龚古尔奖,更别说每年一度的大热门诺贝尔文学奖了。这种鲜明对比中,我们的文学品味暴露出了它最为丑陋的一面。

  话题绕的有点远了,回到范德海格的这本《走下坡路的男人》,这是一本由12个短篇故事组成的小说集,作者把悲天悯人的目光投向了一群走在人生道路的下坡路上的男人,12个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描写加拿大现代社会中的男人面临羞辱、嘲讽、伤害、挫折、失败和死亡时的心态和情感。短篇小说的特质在这12不同的人生故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忽然想到,我们下意识地忽略这部优秀的作品,是不是也和它的短篇小说的体裁有关?我们的阅读偏见中很容易就找到相符合的部分:偏爱宏大叙事,史诗性的宏篇巨制,而对一些短篇故事缺乏热情。而我明明记得博尔赫斯在访谈中说过对长篇小说不感兴趣,因为他觉得只有在短篇小说中,叙事的张力、节奏的紧凑、精致的叙事结构乃至精心推敲的句子细节才能一目了然。“只有在短篇小说中,我们才能享受到讲故事的乐趣”,这位短篇小说大师如是说。在范德海格的《走下坡路的男人》中,我们同样享受了一种乐趣,一种兼具短小精悍的特质和隐约中统一主题交融的乐趣。我不敢说这部小说中篇篇精彩,字字珠玑,但至少每篇小说中都有吸引我们注目的细节营造。比如在同名小说《走下坡路的男人》中,主人公埃德失业在家,靠妻子维多利亚做社会工作维持家庭和婚姻。长此以往,男人与女人之间的不平衡不可避免,而埃德为了应付这种尴尬,每次妻子回到家中都会用微笑面对,窃以为这部分的描写是最为精彩的部分:“我打开门,向她展现我最拿手的笑容,就是‘我乃没用的傻瓜,犯不着跟我一般见识’的笑容。失了业,手上有大把的时间,我总对着镜子练习笑容。每种情况我都准备了一种笑容,手头这个是以往练习成果的忠实再现,正所谓艺术源于生活。有一天出去散步,刚看见一条黑颜色、大块头的拉布拉多猎狗在人家门口拉屎,我俩马上便马上心心相印了。它呲牙咧嘴地冲我笑,身子还卖力地抖着。它的笑容中,既包含身体排泄之后的快感,又包含调皮捣蛋之后的满足,还包含行为不端之后的羞臊,绝对符合我目前的处境。”这种略具嘲讽的心理刻画如果说是一种自我作践,倒不如说是一种精神胜利法更为合适。人至贱则无敌,当舍弃掉最后的一点自尊,用一种自我羞辱的方式摇尾乞怜的生活,这种心酸的滋味可想而知。而难得可贵的是,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描述这个男人屈辱的心理过程,但是通过那条呲牙咧嘴的狗,这种由文字巧妙组合成的直观画面似乎更具有冲击力。介绍中说这本书是范德海格的处女作,能在自己的处女作中显示如此娴熟和老练的叙事能力,作者的写作功底可见一斑。

  更何况这只是其中的一篇。开篇《看客》中,那个天真地有些邪恶的小男孩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团聚》中那个被妻子的家人斥为无能之辈的男人唱起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心酸的温馨;《体验完美》中,那个身患恶疾但仍锲而不舍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寻求人生完美的味道的男人让人感动;《跳舞的熊》中,那个临死前还要奋力抗争希望找回自己尊严的老人让人敬重;《离乡人的聚会》中,那个退休后想要追寻年轻时向往的异国美景的老教师,结果发现他在英国与现实格格不入,更令人唏嘘感喟……几乎每一篇小说都有一些韵味悠长的细节令我们回味,一种久违的情感在我们心灵荒漠中滋生。我们不是同情弱者,那些失败的男人,社会的零余者,边缘人,而是从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也许陷入过同样的困境,遭遇过相同的尴尬。我们是否想过如何地面对人生中一次次困境和尴尬?所以克尔凯郭尔的那段话在这里才如此的醒目:“个人的能力,可以用他的‘理解’与‘意志’之间的距离来衡量。一个人能够‘理解’的东西,他必须同样能逼迫自己以‘意志’去完成。在理解与将意志付诸实践之间,就是借口与逃避存在的空间。”

  思郁

  2008-10-13书

  走下坡路的男人,【加拿大】盖伊·范德海格著,赵伐等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定价:20.00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