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采访战读后感1000字
《民国采访战》是一本由[美] 哈雷特·阿班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采访战》精选点评: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初的远东,关于日本的阴谋和西方的轻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算多大的秘密了。然而鉴于作者成书的时间是在1943到1944年之间,应当说他对于当时的局势还是有洞察的。 不过,我对于作者个人,则无甚好感。全书充满了“预言家”式的语句,其实到写书之时,一切已经发生,费尽笔墨地渲染当时自己的判断有多准,并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算了。更令我不舒服的是,作者对于跟他有过不同意见的、以及关系紧张或对立的人,可算是睚眦必报,不光是记得一清二楚,而且全都写到书里。以此主观地推测,作者应当也不是什么豁达的人。
●有些自我辩护的成分,新闻没有绝对真实。
●权力博弈啊!
●出人意料的精彩。第一次那么直观地在书上看到关于战争残酷杀戮的描述,有一章对民国军阀的梳理,精炼且一针见血,想起唐德刚在《张学良口述史》里的几段描述了。文末对战后世界各国关系的提问,是以前不曾想到的,世界史看得太少,中国近当代史,若抛开世界史孤立看待,是没法完全看明白的,待补,
●我佩服阿班甘冒奇险的态度,却不喜欢他将这个作为成就而不是使命,有时字里行间对投机行事而收到的收益自鸣得让人讨厌。到底,他对这场战争里美国的士兵多有佑护和同情,却对深受灾难的中国人民缺乏切身感受。因此,不能否认其记录的客观,却从这客观中常见理性的淡漠,读之未免寒心。
●美式新闻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实践,秉持公正客观事实,获得大量独家新闻,也是近代史的另一个视角
●中国人搞内斗,日本人粗鲁暴力又腐败,法国腐败无用,英国人可靠无用,荷兰有心抵抗也无力,苏联是远东的强势。从美国人阿班的眼中,尤好各种负面评价的人不免看到这些美国中心主义的言论。幸而,来自天朝上国的阿班是一名值得尊敬的驻外记者,他那种热爱混乱然而本身却有条不紊的自由报道作风,实在我们中少见。
●阿班绝对是一个完全不按部就班生活的人,他的灵魂,是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新闻的执着,新闻事业是他一生所爱,尽一切可能接近事实真相,是他的底线和原则。 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启蒙和激励,让我爱上新闻,也让我深信,人生,唯有兴趣,不可辜负!
●历史的另一维度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一个新闻记者能做什么?!记者其实是被人们所普遍接受的部分“特权分子”,拥有接近事实的先机权,但同样要为之付出代价。 二战时,外国记者给我的印象不怎么样。
《民国采访战》读后感(一):蚁民的战争
采访秘笈?Who cares?我感兴趣的仍然是当时中国的面目。阿班的日子过得太好了,交往的级别太高了,他的中国不是我的祖辈的中国。
就好比中国人之于非洲,谁在乎当地人的苦难?华人在那活得富足而有尊严,当地人的战争只是蚁民的战争,日常生活的背景,却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任何时候都可以转身离去。
《民国采访战》读后感(二):记者的差别
偶对记者的印象一直很差。。并不是瞧不起记者这个行业。。只是我接触的国内记者都不是那么的职业。。。当然和这个大环境有关系。。
书中讲日本少将行贿阿斑那段,让我非常震撼。。。
“要知道,在日本,一个无耻之徒总是能脱颖而出的”
“日本在远东及美国糜费巨资,专门用于行贿”
我看得满身冷汗。。好像就有人指着整个东亚再次骂。。。
专门用于行贿。。。
即使阿斑坚持自己的行业操守,并自豪的宣称,美国记者整体专业程度要高于,法国,以及日本的业内中人。。
但他也不否认,在珍珠港事件的一年后,仍有大量美国以及英国人因收受贿赂在媒体上为日本人说话。。。
丑陋的一面阿。。
《民国采访战》读后感(三):随笔
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
在纽约时报上搜索Hallett Abend 共有1,462 个结果。
copy 哀骀它
2月13日读过
tags:历史 中国历史 民国 回忆录
意想不到的好书,“我坚信,日本的行为,乃是全体及整个国家的行为(P170)。”最后一节特有感同。此书爆了不少料,如沙基惨案实际上是英法联合造成的,由于驻防位置,伤亡主要是法国机枪造成的,因为赤俄的导向性宣传,才把矛头主要指向英国(P13);孙中山临终前对和赤俄合作深表悔意,证据确凿(P20等);淞沪会战中,中方在南京路上误投的三枚炸弹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却从未提过。P228,“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其实是朝香宫鸠彦亲王批准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松井石根,等等。另,松本重治的《上海时代》值得入手。勘误:P144,阿我穆儿河——阿穆尔河;P169,京汉铁路——平汉铁路;P193,起义——叛乱,很难想象宋子文会称东北军在1936年“起义”,而引述蒋话,确实是“叛军”(P197);P315,巴比塔——巴别塔。
《民国采访战》读后感(四):读《民国采访战》(美)哈雷特.阿班 著 杨植峰 译
史可品鉴往事,追忆曾经过往的烟云,与彼时彼地的人物经历一番早已知晓答案的风风雨雨。远一些的春秋战国秦汉,到多为人所熟知的明清史,个中感触,自然是不同。而民国那段历史,不甚久远,却一直错综复杂,风云变幻。
民国于我的感觉,一直像隔着一层薄纱而窥探不到其中的真实。阿班的这部著作,从其初次来华寻觅讯息到偶然间一次机会成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逐渐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很长时间的波动,细数了这十几年来的点滴。小事到遭遇国民政府的驱逐而牵扯到美、日、英等各方利益的纠葛,大事到详细描述西安事变中的诸方博弈,细腻而客观,大气而恢宏。史家学者往往惯于累积不同的历史事实,容易流于表面而无法细细体味其中的片段。但是记者们的点滴记录却是不同的。印象中上学时候读过《光荣与梦想》(威廉·曼彻斯特 著),惊叹于美国记者竟然可以以如此细腻的笔触记录数十年的全景画卷。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情,得到的乐趣也千变万化。
译者的中英文造诣值得一夸,没有很多外文书籍翻译过来后普遍存在的生硬拗口,而是流畅自如,文字中有些古典韵味,很耐读。
《民国采访战》读后感(五):历史终究是被被玩弄的
同时期读了一本《日本帝国的衰亡》,2本书时间重叠部分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记者和外交)和国家(中国和日本)重新经历了抗战前前后后的重要事件。
以往上学学的历史基本交代不清,而且对于当时主要的执政党国民党的描述也不太公平。
这本书从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基本属于上层社会)描述了中国抗战前到41年左右所经历及所了解的情况,而且因为美国人的独特身份,不仅能接触中国还能接近很多日本相关人员,所以从各个角度描述了当时发生的重要事件,当然从始至终作者从没掩饰过对于日本侵略野心的厌恶。
虽然如此作为一个记者,保证了所报道的中立性,以事实为依据如实评述。不仅揭露了日本采取的不正当手段,而且对于国民政府拙劣的执政手段及愚蠢的战略战术也毫不留情,很多事件(惨案)竟然是自己人一手造成的,而宣传却说是日本人干的,作者对此进行了毫无争辩的记录。在驻华首席记者的立场看中国所发生的种种,作者分析和判断的完全正确。
最终作者被中国政府驱逐,要被日本政府暗杀 哎 这就是在亚洲说实话的下场,当然最后被伟大的美帝国主义救走了。
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西方国家对于本国公民的无条件无成本的保护,真实让人羡慕啊,作为他们的公民得多幸福,一个人的背后是个强大国家,腰杆挺得直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