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精选

2022-03-20 10:14:0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精选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是一部由Pascal Morelli执导,Richard Berry / Patrick Bouchitey / Barbara Schulz主演的一部动画 / 冒险 / 剧情 / 爱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精选点评:

  ●唉

  ●氛围相当好……但是……拍得真的挺没趣

  ●不说剧情。只陶醉于制作。

  ●

  ●除了很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风格外...其他的?呵呵一星不能再多了....一个动画能拍的这么拖沓也算神奇了....

  ●柯尔多

  ●结尾类似老毛的人一出现,再想到是白猪的片。。。。。。。

  ●蜂蜜色眼睛....卡托.马尔帝斯

  ●西方幻想的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呢?看了就一笑而过

  ●能再难看点么,人物没有魅力,故事没有吸引力,画面又没有特点。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一):艺术佳作

  故事线索很多,若按照好莱坞电影去看一定看不懂。不过,法国人的片子很吸引人,总有些东西让人看之不忘。于是勾引着我又看了一遍,这一次废了点劲终于看懂了。

  说实在电影中的科多相比于漫画实在帅了不少,不过在这个卖其他一定要卖颜的世界也无可厚非。故事最棒的是那种如烟如雾的神秘氛围,若一定强求逻辑,一定觉得有点无厘头。但这种衔接方法却很有旧时代探险的神秘氛围。

  故事与一般英雄片相反的是,科多没有被众多女人追着不放,反而被李背叛,炸上天去,劫后余生科多追到瑞金,李已嫁人,科多说好的金子变成一句谢谢。不过科多转身离开,走时还带着笑。

  看到这里明显发现李只是披着中国人外表的法国女人,不过那种大胆、坚定、自由实在很可爱,还让人觉得她很让女人们都羡慕。做个假设,若不认不做男人们道德的学徒,这样自由选择岂不是也很有趣。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二):缓慢优雅有内涵

  刚看到标题的时候做过一番投射,认为是一个牛掰的英雄大杀四方,征服众多美女,展现雄性荷尔蒙的动画片,像日本、美国或者国人拍的热血传奇篇。没想到一看,惊喜不断,大大颠覆了我的想象。

  这里面也没有让主人公风骚无敌,主人公心里有个放不下的女人,与公爵夫人稍微暧昧下,香消玉殒,与“李长格”暗恋一场,却另嫁他人。如同现实生活一般,很贴近现实,有一股浓浓的尘世间的味道,不风花雪月,不强迫占有,而是欣赏而相望,你不是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那就静静的相望吧。

  影片画面精致,如同一曲舒畅的钢琴曲,缓缓的流过眼界,带着淡淡的满足和遗憾,回味无穷。

  《七海游侠柯尔多:西伯利亚劫金记》观后感(三):西方性想象里的中国腔调

  经济观察报

  鬼今

  德国汉学家顾彬教授因为骂了一句话这几年在国内很有名,这句话是:“当代中国文学统统都是垃圾。”不排除这句话的翻译可能有些不准确,所以造成了误解,可这句话掀起的波澜却也误打误撞,让顾彬成了名人。这几年,顾彬也许心甘情愿也许故意制造委屈假象也许内心偷着乐地疲于奔命般游走于中德之间,每次他驾临演讲的内容似乎都围绕着这个容易刺激起中国作家悲愤记忆的话题,甚至对媒体的各种歪曲报道也乐此不疲地频繁回应,比如间或他会突然卖个关子说,中国当代诗歌还是不错的,于是又引来一阵无端的猜测。每遭新一轮痛骂,顾彬的名气人气就会随之升级一格。其实顾彬上个世纪80年代写成的博士论文《中国人的自然观》倒是老实本分,中规中矩,就学术成就而言已属成功,只因长期默默无闻,才逼出他今天的高调复出,声名鹊起,俨然制作了一次成功的形象公关。顾彬多年前在北大发表演讲后出版的一个小册子,同样时有惊世骇俗之语,值得品鉴玩味一番。这本书名为《关于“异”的研究》,探讨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雷内·莱斯与中国皇后的性爱往事从此变成了一种隐喻,仿佛到中国旅行的西方人都染上了探访异国女人的激情冲动。异国女人成为充满神秘、性感、邪恶而又危险的感知对象。到中国旅行意味着回归到另一种原始状态,回到青春发育期,旅行是清理欧洲人从孩提到成年的历史,是对野性而纯净风气的向往。这让我们想起了爱默生也曾把“中国”比喻为阴性的国家,似乎时刻等待着西人的性征服。

  顾彬貌似猎奇的论述实际上有一个严肃的起源,那就是欧洲人对工业文明初兴时的普遍倦怠心理。比如卢梭就厌倦欧洲工业化的风气,开始觉得异国神秘莫测的朦胧气氛极易让人浮想联翩,犹如嗅到了乡村熟悉泥土的味道,激起久被资产阶级生活压抑的原始性渴望,可惜的是这气味已无法在欧洲嗅到,必须跑到异国才能释放。卢梭对东方的性幻想蔓延开来,发散到西方各类探访中国的旅行记中,似乎都慢慢隐约透露出浓重的性意识。但是沉溺对异国女人的“性爱”之中毕竟是危险的,诗人席勒在《杜兰朵》一剧中刻画的美人形象都是没有人性的,称为“嗜血美人”,西方舞台上到处充斥着的都是杜兰朵、莎乐美、克里奥佩特拉等性感但又危险的东方女人形象,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阴毒美貌魅惑男人,操控他们的命运。

  仔细想来,对性感蛇蝎女人的想象在西人的叙述中代表着一种腔调,类似的腔调处处弥漫在他们的各类作品之中。张爱玲对这种“腔调”有十分细腻贴切的描写,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揶揄了一把那些“装扮给洋人看的中国”:“炉台上陈列着翡翠烟壶与象牙观音像,沙发前围着斑竹小屏风,可是这一点东方色彩的存在,显然是看在外国朋友们的面上。英国人老远地来看看中国,不能不给点中国给他们瞧瞧。但是这里的中国,是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荒诞,精巧,滑稽。”张大春认为只有阅尽世情的张爱玲才有资格发出这般调侃。在另一段中,张爱玲描写出一个拥有“黑玻璃壁龛里坐着的小金佛”的外国老太太,表示她的“东方”就全部在这里了,之后,又说到“其间更有无边无际的暗花北京地毯,脚踩上去,虚飘飘地踩不到花,像隔了一层什么”。如果要稍微过度诠释一下,这脚踩暗花的动作不妨视为对西人雾里看花收藏“中国”的另一类揶揄,因为中国人的脚下反而踩不到那洋人踏勘中国的步点。

  其实,对西方想象中国的种种,大可以揶揄戏谑,但不必较真和反应过度。因为西人眼中的东方不过是老太太收藏的小金佛,封闭在自己记忆的“玻璃壁龛”里,只供私人静静观赏,描述这类记忆的“腔调”才是美的。换言之,如果给她一个真实的中国,或者让她听到那真实中国的腔调,她反而会觉得别扭,至少应该是不习惯的。

  史景迁说过一句俏皮话:17世纪初一些有关中国的非常难懂的书比雪茄还好卖,可见欧洲对中国兴趣之大。然而且慢,如果我们无端为此自恋起来,那可就真是让西人见笑了。一个例子是,“中国”作为时髦的文化商品在欧洲被教会和反教会的人一起吆喝叫卖过,但目的却截然相反,死缠争斗的双方却都没觉得有啥不妥。由于中国的历史太悠久,欧洲不可能将它纳入《圣经》的真理结构中加以合理叙述,要克服这个威胁,使用的方法却有些出人意料,即恰恰是通过美化中国的途径而达到的。据说当年利玛窦荣归故里,手稿被朋友金尼阁编辑发行,不出所料地成了畅销书,可奇怪的是,里面却删掉了利玛窦对中国所作的坦率批评,因为利玛窦的著作是用拉丁文写成,出版必须经过教会许可,而天主教会正在试图募集更多的钱财,以便派遣传教士前往中国。要想从人们那儿募集各种资助,就必须把中国描述成美丽动人的国度,而有意遮蔽其丑陋之一面。利玛窦揭露晚明阴暗面的内容显然不合时宜。他们宁可看到一个想象中的美丽“中国”,而不愿意看到一个接近真实的中国,原来教会也是如此这般地见钱眼开。

  可惜的是,面对西方想象的自我游戏,我们却时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过度反应。或因某个洋人信口乱夸一句而沾沾自喜,比如习惯陶醉于那有名的讹传,说某个洋人在宇宙飞船上唯一看到的地球建筑物就是长城。或者因西人揭了某些中国人的短处就大骂洋鬼子别有用心,或干脆胡乱扣上一顶帽子曰:欧洲中心主义。其实,本来“中国”就是人家烹调西洋文化大餐的作料,当不得主料的,是否能成配料还得看人家的心情,这点我们本该有点自知之明。既然人家做菜,我们旁观,就不必在旁指手划脚,义愤填膺,菜做砸了完全与我们无关,因为它适合的正是西人的口味。

  在我看来,洋人夸我们的话不必当真,贬损咱们的观点倒是应该认真对待。比如明恩溥那本太过流行的《中国人的特性》,里面列出了中国人27种“国民性”一一加以分析,如果加上被删去的14种,一半以上都不算是好话。如说国人缺乏时间观念和精确习惯,好误解人意,缺少信用,好名利,因循保守,不会保存古迹等等,但如仔细掂量,这些概括未必没说到点子上,却常被批为“国民性神话”。

  目前有一种倾向,好像西人一开口谈中国,便统统被自动归类为“欧洲人的虚构”,是为西方的历史观或现实观服务的。那个出生在中东的美国教授萨义德的话一旦被滥用到极端,打造成斥骂西人误解东方的金科玉律,就会出问题。道理其实很简单,如果按照某些“后殖民”专家的逻辑,当有人指责上海世博会上国人随地吐痰时,我们不但不应以此为耻,反而应该坚决回应说,按照“后殖民”理论,你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蔑,吐痰既是国粹,吐痰自然有理,一切被污为“不卫生”的行为其实都是古国习惯的一部分,应该发扬光大,谁骂这种行为谁就是“东方主义”的走狗,至此,民族主义的自豪感肯定油然而生,不久之后,中国城市就会慢慢复原为“故国圣地”,终于如“后殖民”们所愿,变成一个个垃圾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