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1000字

2020-10-16 20: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1000字

  《拆解问题的技术》是一本由赵胤丞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一):学会“拆解”,理清混乱的思绪,摆脱知识焦虑,走出人生困境!

  拆解问题,顾名思义,其实就是将一个目标或是问题拆解为几个步骤,将复杂的问题简化。例如,当我问大家,如何成为成功人士?如何摆脱单身?如何一年阅读200本书?大家都会觉得很难回答,而有效的将问题拆解,就能够将这些很难回答的问题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类似将一个分子分解为若干个原子,我们就能研究的更加简单和高效。

  《拆解问题的技术》这本书,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拆解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作者赵胤丞,毕业于世界排名前27名的商学院,目前是一位职业讲师,在员工及教育培训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而本书则是作者培训课程的重要知识浓缩。

  01. 为什么要拆解问题?

  什么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什么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答案无疑是将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情。

  而在解决问题之前,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拆解,将复杂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得出某种通用原则,则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事半功倍。

  《摔跤吧爸爸》扮演者阿米尔汗在拍摄影片时,需要先扮演年迈肥胖的老人,随后又减重50多斤,扮演年轻时的摔跤手,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当鲁豫采访他时,他说:“如果你想做成某件很难的事情,你只看最终结果的话,会觉得这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这就像登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一直看着山顶,你会觉得你永远爬不上去,所以这里有个诀窍,不要看最终的目的地,永远只看下一步,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到哪里,集中注意力到下一步就行。”

  这便是拆解问题的原因,也是拆解问题的意义所在,当我们定好目标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将目标拆解,一步一步解决分支问题并不断进步。

  不会拆解的人生只会望着目标原地打转,拆解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02.拆解问题的技术究竟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管理咨询行业,简单来说管理咨询师就是企业的“医生”,需要快速诊断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迅速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企业行业众多,咨询师不可能将全部行业都如自己学习的专业一样熟知并快速应用,因此,大多数咨询师都需要快速学习一门行业,当访谈这些能够高效快速跨界的咨询师的时候,他们提到的最多的便是“第一性原理”,通俗来讲,第一性原理就是将一个复杂问题拆解到不能继续细分和拆解为止,还原问题的最原始状态。

  这也正是拆解问题的精华所在。

  根据第一性原理,将拆解问题的技术分为以下6个步骤:

  1. 觉察自己的困境,认识问题

  2. 明确想要完成的目标

  3. 理清目前的现实,找出目标与现实的茶具

  4. 提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方案,并同时评估效益与风险

  5. 继续拆解细分实施步骤,提出改善方案

  6. 执行与检讨,随时根据需求更改实施方案

  03.拆解技术该如何使用?

  《拆解问题的技术》一书,从学习问题、职场问题、人生问题3个方面距离阐述了拆解技术的应用方法。

  知识焦虑一直是现代人的通病,随着国家大力普及素质教育,国民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种读书会、伴读等等形式的“快餐式”学习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似乎每个人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学习的焦虑。

  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很多人选择了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当得到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意见之后,反而因为得到了安心而星动力不足了。

  因此对职场人士而言,找到自己应该学习的目标之前,首先是要知道自己需要从事什么职业,有人也许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那就先排除掉自己不喜欢的职业,然后从剩下的职业当中,找到目前前景好的,并且自己相对更感兴趣的职业,于是你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了。

  同样的,当职场和在人生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一步一步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书中依靠多个实例分析拆解问题的方法,既有方法论,又有实施步骤,语言通俗易懂,最大程度上解决了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拆解方法,具有相当切实可行的实践意义。

  当一段路太远太难走,那就将这段路拆分成多个小目标,一个一个去达成,最终走到终点。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二):掌握《拆解问题的技术》,让工作,学习,人生难题变的更简单

  单位同事要去参加公务员面试,每天书堆得老高,练得口干舌燥。领导问她准备得如何,她沮丧地说:“那么多题,哪里记得过来呀?” 领导顺手拿了她的题库,抽了两道题,分别是综合分析题和组织计划题。 其中,综合分析题是这样的:对于城市中经常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你怎么看? 组织计划题是这样的:社区要组织一个结对帮扶老人的活动,你如何组织? 领导耐心地为她讲解:“这两道题回答‘怎么办’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我们国家十八大提出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6字方针。你可以记住,作为答题的框架。” 同事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综合分析题我懂了,组织计划题是不是这样考虑,先制定方案,接着去执行它,如果执行不下去,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最后要让每个人都乐意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中间的血肉我自己再去填充?” 领导赞许地点点头。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留心一下现实生活,会发现,高手出招的方式虽看似不同,但背后的思维模式都很相近,他们可能没有上过很多方法论的课程,却将“拆解”这门技术运用得风生水起。 想成为那样的高手吗?从学会“拆解”做起吧! 《拆解问题的技术》这本书,从几个方面介绍了拆解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论,作者赵胤丞,毕业于世界排名前27名的商学院,目前是一位职业讲师,在员工及教育培训领域有丰富的经验。而本书则是作者培训课程的重要知识浓缩。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我生死的问题, 我会话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问什么, 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爱恩斯坦 01. 为什么要拆解问题? 什么是最高效的学习方式?什么方法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答案无疑是将时间进行有效管理,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事情。 而在解决问题之前,把问题的前因后果拆解,将复杂问题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得出某种通用原则,则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事半功倍。 《摔跤吧爸爸》扮演者阿米尔汗在拍摄影片时,需要先扮演年迈肥胖的老人,随后又减重50多斤,扮演年轻时的摔跤手,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当鲁豫采访他时,他说:“如果你想做成某件很难的事情,你只看最终结果的话,会觉得这太难了,肯定完成不了,这就像登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一直看着山顶,你会觉得你永远爬不上去,所以这里有个诀窍,不要看最终的目的地,永远只看下一步,告诉自己下一步要到哪里,集中注意力到下一步就行。” 这便是拆解问题的原因,也是拆解问题的意义所在,当我们定好目标之后,需要做的便是将目标拆解,一步一步解决分支问题并不断进步。 不会拆解的人生只会望着目标原地打转,拆解问题,才能不断进步。 02.拆解问题的方法 根据第一性原理,将拆解问题的技术分为以下6个步骤: 1. 觉察自己的困境,认识问题 2. 明确想要完成的目标 3. 理清目前的现实,找出目标与现实的茶具 4. 提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方案,并同时评估效益与风险 5. 继续拆解细分实施步骤,提出改善方案 6. 执行与检讨,随时根据需求更改实施方案 一、拆解问题之前,先拆解自己 有一只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每一件事情、解决每一个问题之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做事情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知道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却一直原地踏步。 二、找到现实和目标之间的落差 我们从早上醒来,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领导交代的工作怎么完成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解决。目前现状和你的期待有落差的地方,可能是人生目标与现状的落差,也可能是你预期的工作成果与现实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这时候我们可以想想出去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释放压力,还是为了和朋友一起。如果是为了释放压力,“轻松惬意”的期待和“压力”的现状之间出现了落差;如果是为了和朋友在一起,“需要陪伴”的期待和“孤独一人”的现状之间出现了落差。 三、分析落差的原因 找到了现实和目标之间的落差,接下来就可以分析出现落差的原因,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性原理来进行分析,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事物拆解到用最基本的元素呈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比如前面说的“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的问题,表面的问题是不知道去哪里比较好玩,但玩的背后其实是为了要释放压力,要释放的压力是来自于工作还是家庭呢?如果是工作压力的话,那工作压力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领导的要求苛刻?还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不上? 只有通过表面去深入挖掘出问题的原因,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直接从根源上想办法,才能真正地把问题解决,否则就容易错过机会,浪费时间。如果我们只关注浮于表面上的问题,就算让我们找到了刺激又好玩的项目,当时玩得很嗨,工作压力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四、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第一性原理拆解出问题的本质后,我们还需要拆解所有“不可变”和“可变”的元素。“可变”的元素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入口,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把“可变”元素当成了“不可变”元素,阻碍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还是拿前面“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的问题,来举例子说明,假如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找出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因为销售业绩不达标。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拆解出所有“可变”和“不可变”的因素。  03.拆解技术该如何使用? 《拆解问题的技术》一书,从学习问题、职场问题、人生问题3个方面距离阐述了拆解技术的应用方法。 知识焦虑一直是现代人的通病,随着国家大力普及素质教育,国民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种读书会、伴读等等形式的“快餐式”学习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但似乎每个人并没有因此减少对学习的焦虑。 不知道该学什么,该怎么学,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反而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很多人选择了去征求别人的意见,当得到了自己认为合理的意见之后,反而因为得到了安心而星动力不足了。 因此对职场人士而言,找到自己应该学习的目标之前,首先是要知道自己需要从事什么职业,有人也许会说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职业,那就先排除掉自己不喜欢的职业,然后从剩下的职业当中,找到目前前景好的,并且自己相对更感兴趣的职业,于是你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习哪些知识了。 同样的,当职场和在人生中遇到问题时,我们也需要用同样的方法一步一步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在我们这个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规律可循,就算过去有相关的经验,时代不一样了,看似一样的问题也可能有不一样的起因、变因和结果。 只有通过拆解,我们才能更清楚的掌握事物的本质,更从容地去面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并获得我们可以控制、改变与执行的解决方法。在《拆解问题的技术》本书中,作者还给出了拆解职场新任务、时间不够用、职业选择、简报企化、学习缓慢又无效、找不到人生目标等难题的30张思考图表。 写在最后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拎出重点,作出理性、精准的判断决策,能够让你聚焦用力、事半功倍。 愿大家都能成为拆解达人,拆解出不一样的人生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三):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拆解问题的能力

  大家还记不记得小学语文课本上,关于司马光砸缸的小故事,在司马光小的时候,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其中有一位小伙伴不小心,掉进一个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小伙伴听到声音后,吓得纷纷跑回家找大人求救。司马光拾起了一块大石头,打破了水缸让水流了出来,这位小伙伴得救了。

  每个人的思维不一样,面对同一个问题时,解决的方式也会不一样。当我们遇到复杂的问题时,很容易会被眼前的障碍所蒙蔽,感到无从下手,却总有人能跳出常规的方法漂亮的解决它。

  为什么别人处理问题起来得心应手,成长快人一步;而我们却不断在问题当中循环,经常被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一直原地打转呢?

  《拆解问题的技术》作者赵胤丞是知名企业顾问和思维导图讲师,他在开展企业培训的时候,就有学员问到什么是最快的学习方式,和最有效率的工作方式?

  作者针对以上的问题,开始了深入的探索,发现不同的方法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是背后的思维模式都很接近,关键不在于问题的解决,而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拆解”思维。只有彻底把问题拆解了,知道问题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才能真正学到经验,不会再犯同类问题的错误。

  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我生死的问题,

  我会话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

  一旦清楚了它问什么,

  剩下的5分钟足够解答这个问题。

  —爱恩斯坦

  一、拆解问题之前,先拆解自己

  有一只小猴子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做每一件事情、解决每一个问题之前,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做事情和解决问题的目标是什么?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能知道方向,有了方向才不会每天都忙忙碌碌,但却一直原地踏步。

  二、找到现实和目标之间的落差

  我们从早上醒来,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今天穿什么衣服、中午吃什么,领导交代的工作怎么完成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解决。目前现状和你的期待有落差的地方,可能是人生目标与现状的落差,也可能是你预期的工作成果与现实的落差,这个落差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举个例子来说,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这时候我们可以想想出去玩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释放压力,还是为了和朋友一起。如果是为了释放压力,“轻松惬意”的期待和“压力”的现状之间出现了落差;如果是为了和朋友在一起,“需要陪伴”的期待和“孤独一人”的现状之间出现了落差。

  三、分析落差的原因

  找到了现实和目标之间的落差,接下来就可以分析出现落差的原因,我们可以利用第一性原理来进行分析,所谓第一性原理就是把事物拆解到用最基本的元素呈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方式。

  比如前面说的“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的问题,表面的问题是不知道去哪里比较好玩,但玩的背后其实是为了要释放压力,要释放的压力是来自于工作还是家庭呢?如果是工作压力的话,那工作压力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是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领导的要求苛刻?还是自己的工作能力跟不上?

  只有通过表面去深入挖掘出问题的原因,抓住问题的核心本质,直接从根源上想办法,才能真正地把问题解决,否则就容易错过机会,浪费时间。如果我们只关注浮于表面上的问题,就算让我们找到了刺激又好玩的项目,当时玩得很嗨,工作压力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四、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通过第一性原理拆解出问题的本质后,我们还需要拆解所有“不可变”和“可变”的元素。“可变”的元素就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入口,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会把“可变”元素当成了“不可变”元素,阻碍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还是拿前面“星期天放假去哪里玩”的问题,来举例子说明,假如我们通过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找出工作压力大的原因是因为销售业绩不达标。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继续,用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方式,拆解出所有“可变”和“不可变”的因素。

  网络销售中那些“不变”的因素:

  1、用户群体:在网络营销方案制定初期就需要做用户分析,划分目标人群,这样营销才会有的放矢。

  2、产品核心内容:内容围绕的核心本质是不会变的,比如产品功能、特性、优势等。

  3、营销初衷:卖产品和服务只是追求的短期效益,从用户需求出发才能满足用户当下和未来的需求。

  网络营销的“可变”因素:

  网络营销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事件营销、口碑营销、新闻营销、视频营销、新媒体营销等。

  我们通过改变营销方式,找出可以突破的不同方法,试错和不断调整营销方式。厘清了可变和不可变得元素,许多问题就不会一团麻了,不会在不可变的地方硬要解决,也不会在可变的地方不知道变通。

  在我们这个复杂、多变和不确定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没有了过去的规律可循,就算过去有相关的经验,时代不一样了,看似一样的问题也可能有不一样的起因、变因和结果。

  只有通过拆解,我们才能更清楚的掌握事物的本质,更从容地去面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并获得我们可以控制、改变与执行的解决方法。在《拆解问题的技术》本书中,作者还给出了拆解职场新任务、时间不够用、职业选择、简报企化、学习缓慢又无效、找不到人生目标等难题的30张思考图表。

  《拆解问题的技术》读后感(四):学会拆解,没有你抵达不了的远方

  单位有小姑娘要去参加公务员面试,每天书堆得老高,练得口干舌燥。领导问她准备得如何,她沮丧地说:“那么多题,哪里记得过来呀?” 领导抽她回答几道题,都磕磕碰碰的。小姑娘急得快哭了:“还有一周时间,我感觉要完。”

  领导叹了口气:“小丁啊,我感觉你这样效率很低,许多题目都是换汤不换药啊!” 小姑娘很困惑:“明明都不一样啊。” 领导顺手拿了她的题库,抽了两道题,分别是综合分析题和组织计划题。 其中,综合分析题是这样的:对于城市中经常存在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你怎么看? 组织计划题是这样的:社区要组织一个结对帮扶老人的活动,你如何组织? 领导耐心地为她讲解:“这两道题回答‘怎么办’的思路都是一样的。我们国家十八大提出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16字方针。你可以记住,作为答题的框架。” 小姑娘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综合分析题我懂了,组织计划题是不是这样考虑,先制定方案,接着去执行它,如果执行不下去,要采取相应的手段,最后要让每个人都乐意主动去做这件事情。中间的血肉我自己再去填充?” 领导赞许地点点头。 这个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我们留心一下现实生活,会发现,高手出招的方式虽看似不同,但背后的思维模式都很相近,他们可能没有上过很多方法论的课程,却将“拆解”这门技术运用得风生水起。

  想成为那样的高手吗?从学会“拆解”做起吧! 一、拆解背后的意义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我在单位干了十年还是个小职员?他没来两年就升到了主管?”“我到新单位了,面对完全陌生的领域,该怎么办?” 这种困惑产生的根源,在于提问者没有抓住“拆解”的核心,将很多事情复杂化了。一旦抽丝剥茧,找对路子,你的效率将提高数以百倍都不止。 有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原地踏步,高喊着“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委屈着“我的青春喂了狗”,殊不知,工作时间的长度不一定能够转换为实力,还可能是惯性思维、局限思维的不断堆积。 同样领导叫两个人去订机票。一个人网上订完票就完事了。一个人查询了出差几日当地天气、什么气温、适宜穿什么衣服、当地风俗习惯,并联系了当地的单位派车接送,最后给每个出差人员发短信温馨提示。 如果你是领导,你会重用谁? 你说你想不到,但你有眼睛,可以去观察高手为人处事的方式;你有耳朵,可以去留心高手令人如沐春风的言谈举止;你有嘴,可以去请教高手你看不明白、听不明白的地方。 这时候,你就在对高手的行为进行拆解,通过这种看似耗时费力的学习,进行多次的知识迁移、整合之后,你将建立起一套系统化的思维体系。 因为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当某种熟悉的情况再次发生,你的拆解思维程序会及时触发,你在思考中将快速洞悉事情可能的走向,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学习并逐渐掌握拆解思维的过程,其实是“受之以渔”的过程。你不会拿到一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你习得的是一种针对任何问题都能找寻答案的技能。

  二、拆解时可以遵循的“黄金法则” 我们知道,民法有六大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其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是当事人在法无明文规定时的行为准则。 关于拆解,其实也有这么几个“黄金法则”,或者更确切地说,当你束手无策时,想一想这几条规律,你会更大可能地找到拆解的路径。 1.从可变中找突破 关于第一性原理的表述是这样的:“第一性原理是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而这样的命题或假设是不能被省略、删除或者违反的。” 简单地说,每个问题都有绝对不可变的地方,但也会有可变的地方,而可变处正是打开宝库之门的“金钥匙”。 而很多事情停滞不前的原因,就在于许多人一直在不可变处纠结,却没有尝试着在可变处寻求突破。 社区接到通知,需要在几月几日之前上报一个微视频,内容要关于文明风尚的弘扬。负责文体的社工接到通知后,直接回了一句:搞什么呐,现在根本来不及。 她面对任务的第一反应是排斥,不可能完成,而不是接受这个任务。

  是的,接受,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下级服从上级,是机关内部的规则。 因此,这个任务在截止日期前完成,是不可变量。视频则是这里的可变量。 如果她能够冷静下来,试着回忆一下,就会马上记起,他们社区之前曾经拍过一个为“小候鸟”讲故事的视频,而这本身,就属于弘扬文明风尚的范畴。 她从自己的资料库里调度,不过是几分钟的事情。并且这种完成,非常完美,完全切题。 2.放弃没有原罪 在讲明白这个原则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厘清一个概念——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听起来有些绕口,举个例子吧。 公司要下派人员去新的分公司开拓业务,从自荐人员中筛选。 你想着自己在总公司业务上比较熟,已经熬了一定资历,去分公司前途不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是分公司那块领域在行业中又处于空白,意味着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你为此举棋不定,最后没有交自荐表,看起来你什么都没做,但其实已经做了决定,它的代价就是继续停留在当下的情境中,放弃去改变——这也是一种选择。 我们并不是反对这种看似没有选择其实做了选择的行为,我们反对的是不加思考的“随它去吧”这种心态——看似随遇而安,其实是是自暴自弃。

  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当丈量完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分析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利弊得失后,作出一个决定,哪怕这个决定是放弃,依然是有意义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在反复练习、不断强化拆解的能力,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学会取舍。这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掌握的能力。 3.以终为始:永远朝向最终问题 有一句话曾红极一时:“千万不要因为走得太久,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 因此在谈解决问题前,确立自己的终极目标是有必要的,否则,我们无从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不可能真正地去解决问题。 比如你计划近几个月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你要确定,你想买一手房还是二手房,你还要去了解市面上不同位置、户型的房价,从中选择心仪的几套。 根据当前的收入与支出情况,可贷款数额,比较一下差距。 确定了终极目标之后,经过缜密的计算与思考,你会发现眼前的迷雾散去了,拆解路径如此清晰,你要做的就是付诸行动了。 三、如何高效拆解? 有一禅师曾说到参禅的三重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第一重境界和第三重境界,看起来一字不差,实则大相径庭。 很多人在不懂拆解前,就处于第一重境界,不觉得这山、这水有什么殊丽之处。因此呢,许多人活一辈子都不如有些人活一阵子。 刚开始尝试拆解,很容易滞留在第二重境界。这是一个瓶颈期,大概类似于练功一样,熬过去了就突破了,熬不过去就废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不学拆解之前,由于头脑简单,不加思考,看到啥就是啥。学了拆解之后,若没有吃透、弄懂,即使拆了很多事例,做了很多笔记,也容易陷入越拆越乱的怪圈,最后自己都怀疑自己。 人生就像千层饼,涉及的问题有职场、项目、企划、学习、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根据这些问题,拆解出来的内容一定是有所差异的。 但你要明白,框架里面也是有框架的。 根据提炼总结,我对基本的拆解思路作如下归纳: 觉察自己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设想完成目标的理想状态。 丈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根据自己手头所有的资源,评估效益与风险。 制定可能方案,一般至少一个A方案,一个备选方案。 执行。 反思与总结。 看起来很短,但亲测有效。 其中第四步,我个人认为是承上启下的一步,决定了拆解的成功与否。

  这里有“势”、“力”、“价”作为思考方向。 “势”,即趋势。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从来只有时势造英雄,没有英雄造时势的道理。我们要学会审时度势。 “力”,即能力。内涵很广,包括做事有条理、善于抓重点、有远见、表达能力、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等。能力是成事之基,也是谋事之基。 “价”,即价值。说到底,排除做慈善、同情等因素,一个问题的解决或者一件事情的成功,其背后都是价值交换。只有你创造了价值,才会得到相应的回馈。因此,你要思考,你能够给出的不同于他人的筹码是什么,优势在哪里。 有个老板很困惑,他的店位置很好,往来人流量也很大,就是生意不太好。往往一个人在说“就是”的时候,要小心了,这意味着他对自己的评价可能过于狭隘。 有个“民间食客”去了他的店,前后转了转,又吃了几道招牌菜,就皱起了眉头。 这是一家川菜馆,可是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放了很多糖。食物上有些不伦不类,此为其一。 价位偏高,而周围都是老式小区,此为其二。 没有配套停车场,交警贴罚单比较频繁,此为其三。 经常被投诉油烟扰民,城管、环保部门经常光顾,食客目睹后会有不信任的心理,此为其四。 …… 老板听到这里已经恍然大悟。

  “民间食客”神秘地笑了笑:你经常干这一行,也会有种野兽般的直觉。 真的是这样吗?他分析的这些,一、二为“价”,三为“势”,四为“力”。 拆解完,会发现不过如此。 这并非个例,说起来,很多看起来“高大上”的难题,不过是披了一层名为“深奥”的外衣罢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拎出重点,作出理性、精准的判断决策,能够让你聚焦用力、事半功倍。 愿大家都能成为拆解达人,拆解出不一样的人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