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经典读后感有感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是一本由[英] 特里·伊格尔顿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元,页数:2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精选点评:
●原来你是这样的马克思。
●在今天,宣称自己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天然要背负起两重身份,一是学者,二是战士。不学不足以洞见马克思主义的广博与深邃,不战不足以感受马克思主义的力量与生命,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要对对歪曲诋毁说不,对闭门造车说不。 “在变革中坚守信仰不易,当变革不期而至时则更加艰难,哪怕此时正是需要你坚守信仰的时刻”。
●澄清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关于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变的活生生 立体起来了~原来我们从小就说的马克思主义的接班人原来是这样的接班人,让人感觉还蛮不错的
●鼓吹公有制的人都为了自己能在公有制里面得到更多;所有鼓吹私有制的人都为了自己能够在私有制里面得到更多。 说来说去都为了自己多拿,与此同时最好人家少拿。所以无论支持公有制还是反对公有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利益是人性最正常的表现。 公有制听起来是不错,但死结就在从公有制理论产生到现在,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公有制,倒是出现了不少打着公有制去“公有”别人的财产的土匪。公来公去,最后把别人的东西都“公有”成自己的了 当我看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些大富豪的时候我也有共产的想法:如果他们把财富给我平分一下那该多好啊。最恶心的是那些鼓吹公有制的装B犯,明明就是看着别人的财富想扒一耙,非要整出来“公有制”这些冠冕堂皇的词汇 先从你自己做起,把你的财富跟街头那些流浪汉平分了。
●伊格尔顿的辩护,语言比较通俗,可以一看。
●谁他妈把分拉这么低?这个翻译在我看来已经相当可以了
●相较2011年的新星版,翻译有一定改进,问题意识挺好,可惜老外作品不能作教材,仅可以马哲课件形式插播。。。
●书中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许多观点进行了驳斥,有理有据,举出了很多明确的例子,令人信服。能够改变我们对马哲的一些偏见,引起思考。但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预测性谈的不多,总体来说也不系统。读完其实再重新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文,会得到很多启发,以前不明白的部分也能自己找到答案。 这本书其实是不错的碎片读物,一天读一个小问题,查查原文,想一想,会对马克思这个智慧老头有不一样的理解。
●论战小册子汇编,对挑战者观点的呈现过于漫画化,另外删节过多。
●好多话我都不敢说的,七十六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一):你早起晚归的每天工作挣钱,挣的钱是谁的
当我看见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那些大富豪的时候我也有共产的想法:如果他们把财富给我平分一下那该多好啊。最恶心的是那些鼓吹公有制的装B犯,明明就是看着别人的财富想扒一耙,非要整出来“公有制”这些冠冕堂皇的词。先从你自己做起,把你的财富跟街头那些流浪汉平分了,别在那里一边把自己的钱袋子捂的紧紧的一边标榜公有制。
马克思认为工人的钱都让老板剥削走了,所以工人要起来跟老板要钱。在工业革命初期,老板确实剥削工人,西方一直在和平改良劳动体系,工人的权益和保障日益完善。相反XX主义很明显要将所有人纳入国家的掌控之中,国家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而且他也没搞清楚,工人不消费资本家的产品卖哪儿去?俾斯麦的政策其实就打了马克思主义的脸:工人收入多了,福利有基本保障,资本家反而能赚更多的钱,整体经济才更有良性循环。
马克思其实是把资本主义初期那种盲目靠压低成本和劳动力密集型的积累阶段当成了一种永恒的常态。限于时代,他脑子里根本没有产业升级的概念,可后人还拿着这种局限性的理论当作圣经,显然不是傻就是别有用心。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二):再思马克思主义
再思马克思主义——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文/凡悦颜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反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马克思在构想完美社会的时候忽略了人类本性的邪恶,认为那个没有痛苦与压迫的世界只不过是马克思天真的幻想。而现实是,马克思在著作中并没有详细阐述未来社会的样子,因此在批评马克思理论含混不清的同时,又指责他描绘了乌托邦蓝图是不合理的。
特里·伊格尔顿在“驳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一章中如此分析。 作为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伊格尔顿对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十分透彻,擅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辩论。
马克思理论至今发展了已经有150多年,过程中有很多反马克思主义者以偏概全,为反对而反对。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伊格尔顿依次辩驳他们提出的“终结论”、“实践有害论”、“宿命论”、“乌托邦论”、“还原论”、“机械唯物论”等十种观点,用十章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为马克思证名,让读者关注马克思、思考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更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被曲解了。比如提到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最终会被社会主义取代,反马克思主义者就将其理解为宿命论;提到阶级斗争是马克思理论的核心,就说马克思提倡暴力政治;提到建立全能型国家,就说马克思崇尚极权。如此种种,过于片面,而用抽象的言辞又不容易一语道破马克思理论,所以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类比的方法。比如驳宿命论的必然性,就用到了基督教中有关神的旨意与人类自由意志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介绍未来社会的不确定性时又类比监狱里的囚犯。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论什么时候也不过时,就像我们研究马克思理论在现实中的意义一样。与此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某些理论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其核心是经得起考验的。阅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读者能加深对书本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等基本理论的理解,而后将眼光放大、放远,进而去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更积极客观的态度看待未来社会的发展。——20171104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三):伊格尔顿当世十辩
一直以来作为一个理工科学生,真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还是当年考研的时候,当时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像是在看天书一般,在当时确实是一种折磨。当时也有很多疑问,马克思主义真的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为什么现在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建立了自己的政治体系?如果马克思主义是错的,没什么世界上那么多人还把他当做当代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格尔顿的这本书给我长久以来的疑问带来了答案,让曾经困扰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直接的回答。伊格尔顿使用反证法的办法,针对当今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十种论点,进行了直截了当的驳斥。我也在其中选择了几条以前一直痛苦“折磨”着自己,现在又能够从书中找到答案的论点在此重新认识一下。
首先就是,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实效性?我们常说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药,同样的,一个数学也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那么,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当今的世界跟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马克思主义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还能保持着它的正确性吗?正如俗话所讲,最了解你的人是你的敌人,而对资本主义了解最深,研究也最为透彻深刻的人当属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观点都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和沉疴痼疾而提出的,十分具有针对性。虽然资本主义制度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也逐渐适应了这个社会,但是其剥削的本质是没有变的,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也是通过压榨大多数劳动者获得的,只要这一本质不变,资本主义没有被推翻,马克思主义也就不会完结,并且会随着这个社会与时俱进,更加丰富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专权国家,身处马克思主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没有人身的自由。其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错,但是,运用它的人不一定对它具有深刻的研究,而如果没有把它研究透彻,并且没有把它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本土化的话,就会陷入片面的、机械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陷阱。而且,当今世界上的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数量稀少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采取敌对的态势,处处阻挠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因为,马克思早已言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达到建立社会主义的标准,其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确立也不会一帆风顺。
最后,伊格尔顿的研究成果虽然打开了我的一些心结,但是他的观点还存在一些缺陷之处。正如田鹏颖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的,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分析大都集中在过去和现在,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伟大,其实在于它对未来的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最大的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研究还缺少着必要的部分。希望,以后能把这部分内容补充上来。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四):瑕疵的警钟
本篇并不专业,更不客观,从某种意义上完全是个人的抒发,对还未读过本书的读者们没有什么指导作用,只是难以用三两句话说完,所以写此评论。一无对错善恶之评判,全为个人想法;二无专业的文学批评或其他,都是主观意见。如果有任何冒犯或错误之处,还望指正。20200225
今早读毕本书,做了些有的没的的笔记的同时,也顺便看了一些其他的书评。个人觉得无论是出版社还是读者都对这个小册子的期待过高了,实际上它就是伊格尔顿关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误解——这种误解甚至有可能是伊格尔顿自己以为的误解——的阐述,借此来表达自己关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这些观点和论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识渊博,无论是在己侧还是在对侧;当然,别的评论中所提出的问题也存在,伊格尔顿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做出自己的解释,或者在把问题抛给读者之后立刻逃走到下一个话题那里。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在本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相似的情况。
在这里希望以一种带有一定个人偏见的态度去看待这本书,或许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这本书,或许可以在某些地方显得有些用处。如果有什么不到位的地方,还望谅解。
毋庸置疑,当我们放眼世界,马克思主义可能不是什么好词,甚至在一些国家连同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都被丢进了长长的禁止名单中。同时,在全球右转的当下,或许去阅读对方的理论是左派人士的应景之职,而非再把过往的观点重新提及。所以这本书的目标对象根本不是专业人士,而是那些接受过基础教育的工薪白领、服务业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工人,以及各种各样在目前这种显然对他们不好但又不太想改变的人群。换句话说,这本书的目的在于驳斥“流行在民间”的关于马克思的十种论点,这种论点偶尔被右翼人士用来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是用来占领舆论和拉拢群众的利器。随着国际共运的衰落和苏联解体,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共产党、无产阶级等等这些似乎都可以被扔入垃圾桶中,而对于那些苦苦支持的“信徒”,则需要用这样一些观点把他们牢牢锁在象牙塔中,或放逐到荒原之上——这一点不仅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之中,甚至残留的社会主义国家或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之中,为了与“邪恶帝国”撇干净关系,而不得不放任其中一些观点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去看这本小册子,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基于这种观点,伊格尔顿的许多行为——包括起这么一个标题,都是可以被理解的。对于一个社会学的学者而言,证明一种社会制度或者一种思潮是“正确的”,可能会被他的导师或院系开除,因为他没有良好的社会学常识,就跟一位历史学家开始宣称历史进行到某一步时必然的,是决定性的一样。但是在宣传上,这种手段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便也可以被批评。
这是我对于一些观点的看法,尤其是那些可能让人对本书望而却步前,把他们拉回来。因为这本书写作方式并非是严肃的哲学论辩,更像是讲座讲稿,阅读体验很顺畅,虽然会生出很多疑问。
对于中国的读者而言,首先,我不知道到底删减了多少——我也不想去和英文版对比,有这个时间我可能可以读读里面提到的几本更有趣的论述,比如Zizek的In Defense of Lost Causes,还没有被引进国内。但是,我觉得大部分删减应该无伤大雅,并没有破坏全书的内容和逻辑,(应该最多的是关于当下中国的批评,)或许是因为本书实际上也是一些散点的原因吧。但是,对于大众,尤其是并非致力于政治哲学的共产党员而言,这本书的价值还是很显著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以不那么晦涩的方式讲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近些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观点和立场问题,这些思考可以很好地开拓中国那些对马克思主义近年发展感兴趣,但又没有时间和精力阅读大量著作的党员和党外人士。
然而这并不是说这本书确实完成了其任务,伊格尔顿的论述很散,很跳跃,更重要的是,在书中的某些部分开始大量运用哲学术语,显然这位先生也没有搞清楚他的阅读对象是怎样一群人,或许他只是想随便写写。即便有着这样和那样的价值,比起《纯粹理性批判》来说,这本书或许称为“关于十种反对马克思主义论调的思考与批判”会更好一点。其中的一些论辩确实很精彩,切入点也并非那些已经被左右两派人士谈到腻味的方面,更有涉及当代运动的部分。或许这本书的最好阅读方式是阅读完最后的结语,就看看自己感兴趣的章节,也就是那些自己或许也有着相似论点的章节;以一种不那么严肃的方式去看待这本小册子,因为它没有期望读者是怀抱着改造世界的满腔热血来深究细酌的。
关于每一章的论述,还是可以称之为精彩的,尤其是在引起读者进行思考的这个角度而言。这也让我感到这本书似乎不仅是写给那些“有着误解的陌生人”,更是写给“有着误解的同僚”的。在段落中(尤其是靠前章节的段落中)“有些马克思主义者”“有这样一种看法”这样的字眼出现的很频繁,伊格尔顿对他们都做了评论,晦涩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可能在希望得到确定论述的人那里看来这些是逃避,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切换到对马克思主义有一定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的人,这种偏中立的态度把选择权还给了读者,也避免了自己因为个人立场引起的不必要的反对——后者会导致这本书没有起到其可能的效果。每一章的问题基本都回应了,虽然有些部分略显牵强,那是因为论点本身就有可取之处;我希望能够带着辩论时的态度来进行阅读,只有在观点的强烈对立之中才能让人知道双方理论的利弊,而并非一定要实现一方的完全碾压。伊格尔顿也没有指望所有人都变成马克思的“信徒”,让每个人知道马克思的本意或许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即便他们最后选择了资本主义。
“马克思”这个名词随着时间和地区的扩大,产生了这样和那样的“流变”,这种流变进一步导致了马克思主义的变形,比如马克思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结合等等。现在无论是国际共运还是马克思主义团体显然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到底应该保卫什么,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不变的“稳定”,这些问题困扰着当代的许多对此依旧有所信仰的人群。伊格尔顿试图指出其中的稳定之处,来吸引更多的人群,也警醒那些马克思主义者不能畏缩于象牙塔之上。
但是伊格尔顿太着急了,从书中也可以看出他急于现实正在朝着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方向发展。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学上的困境的论述无可置疑的失望,或许我们可以从“群众对经济学的无知”一点来辩护,但并不能遮掩在这一方面——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力度最大的批判上面,伊格尔顿的论述只是重复过去的种种结论。马克思主义中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确实远远落后于时代了,甚至被认为“可以被抛弃”了,确实是一种悲哀。因为如此,关于许多问题不得不采用逃避的态度来写,因为中间的逻辑承接,尤其是涉及实际运行的地方;可以把这些归为前面所述的“思考”,个人以为这种想法不免有“洗白”之嫌。
关于其中的观点不必全部认同,但是了解好处颇多。在现在来看,即便有着这样和那样的缺点,这本书还是像是瑕疵的警钟,不必以之为鉴,但是可以从其中看到许多,思考许多,进一步了解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