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痛苦》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痛苦》的观后感大全

2020-10-24 06:1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痛苦》的观后感大全

  《痛苦》是一部由艾玛努艾尔·芬奇执导,梅兰尼·蒂埃里 / 伯努瓦·马吉梅尔 / 班哲明·比欧雷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痛苦》精选点评:

  ●实在是忍不了杜拉斯了

  ●真让人头痛

  ●玛格丽特杜拉斯自传《痛苦》改编,关于二战刚结束时等待恋人的”归来“。注定充满了歌中自言自语的哀怨。

  ●絮絮叨叨却让人始终没办法移开目光,痛苦的独白冗长情绪的起伏,一切都能在镜头和视觉语言中感受得到,并不是脱离出来的,一切都融合在一起,真高兴在电影院里看的这部,如果在家看会丧失很多细节吧…可惜我憋不住出去上厕所了,哈哈哈哈

  ●法国2019年的申奥片。 改编自杜拉斯的小说,睡意朦胧、情绪缱绻、意识流动、暗影沉沉,非常杜拉斯,当时被选做冲奥,很多觉得选错了,没有那么差,很有观赏性~

  ●文字中等待的焦灼苦痛被拍成了无病呻吟,摄影师辛苦了,跟焦员不能更轻松了,焦点一直没离开过女主

  ●服装、光线和镜头太美,女性主义价值观帮到我很多。说音效刺耳的是感受不到这是主观质感的一种表达方式。总之,是非常非常细腻的一部电影。

  ●过于私人化的表达了

  ●“我不会以死来反抗所有人。”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怎么办 战争带来的痛苦 爱人被迫害自己无能为力的痛苦 等待爱人归来的痛苦 以及等来的自己却接受不了的痛苦 解放了 真正的痛苦却还在继续

  《痛苦》观后感(一):痛苦

  若你问我是否还会等待?是否还会寻找?是否还有希冀?我会坚定的回答你:是的,无时不刻!甚至于我希望一回头就能看见你在我身后。我沉浸在近似于死别的伤痛中在脑中反复设定与你重见的画面。然而,当你真的重新出现在我面前,我却发现横亘在你我之间的时间让我只能接受你以我脑中设定的方式出现,现实与幻想,这两股力量不断撕扯着我,将我扯得生疼。痛苦吗?是的!无法化解,如影随形。最终,我只能离开。

  《痛苦》观后感(二):La Douleur, 2017

  2019年六月中旬,夾處在多個大小影展中的一個小型文學電影專題「作家之死」,悄悄在台灣北中南各地同時獻映,專題中有部影片題為《#莒哈絲的漫長等待》(La douleur),吸引了我的注意。法國女作家瑪格麗特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被本地媒體冠上了「情慾教母」的頭銜,另外加上她和法國電影新浪潮創作圈子的直接關係,莒哈絲的作品與電影本身始終有種密不可分的連結。 《莒哈絲的漫長等待》,影片前半部是戰時巴黎,所謂的「等待」並不「漫長」,反而更像破關遊戲、諜報電影,見招拆招,走一步是一步。大量絕美的淺焦攝影,中景或近景的近距離拍攝,把戰時巴黎拍出了歐陸古著店的濃濃懷舊氛圍。層次細膩無比的環境音效設計,則賦予了短焦距之外,那些朦朧的背景,真切且鮮活的存在感。   在與「漢奸」虛與委蛇的過程裡,長相並不俊美的男人與外貌並不精緻的女人,撐起了紮實的戲劇質感,當它強烈到就快從夢境般的光影映像進化成新寫實主義電影的那種粗糙和真實時,電影破空劃出一刀,斷開前篇後篇,女主角在空襲時分獨自騎著腳踏車,行經空無一人的巴黎協和廣場。大遠景的畫面,勾勒出真到極致,反而如同進入虛無世界的恍惚效果。   後半段,大量的背景旁白,大段大段耗盡劇中人(以及觀眾)耐心的「等待」戲份,一方面忠於原著,一方面卻也大幅減低電影本身的可看性,幸好它被事先賦予了一個「文學電影」的命題,這樣的「漫長等待」,才能逃過它既不賞心悅目,又不振聾發聵的宿命,從無趣的堆疊,蛻變成為充滿文藝氣質的氛圍營造。加以優秀的攝影、設計、音效及表演,組構成了這部片子。 完整版在此: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2827/3895926?fbclid=IwAR25QwaFaiwPjDDAkYVDoJSbkuk0X2Gb3PNGk3SKs5eEAtRvt0GefR5sU1I

  《痛苦》观后感(三):可以,这很杜拉斯

  港真,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一直觉得杜拉斯小说是不可拍的,没有电影可以表现出杜拉斯文字里那种迷乱倒错而又多维丰富的魅力——就像著名的《情人(L'amant)》,即使如Jean-Jacques Annaud这样的大导演却也只能拍出一部中规中矩的情色剧情片。

  Emmanuel Finkiel导演和另一位编剧Jacques Fieschi无疑对于杜拉斯的文本甚是熟稔,电影中女主人公的梦魇镜头几乎处处可见小说中的细节(例如作家与Robert.L早夭的孩子)。然而,无论是文学抑或影视,好的改编作品必有取舍重构,而非追求面面俱到地拷贝镜像。这部电影主要改自杜拉斯的两部作品:《某先生,化名皮埃尔·拉比耶(Monsieur X. dit ici Pierre Rabier)》和与电影同名的《痛苦(La Douleur)》。前者谈恐惧,谈死亡,谈作家与盖世太保之间既是掌控对方命运的警察、又是被掌控的犯人的关系,电影中砍掉了原著中拉比耶的被捕和被审判,与后者衔接起来却更显天衣无缝。电影对后者的改编则将原著中日记形式的散乱材料重新组合理顺,Robert.L回家后如何恢复的部分被略去,让这个人物成为一个印象、一个名字,当片尾引述小说末尾

我明白他知道,他知道每一天的每个时辰我都在想:“他没有死在集中营。”

  之时,更回味无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省略掉两本小说拉比耶和罗伯特的这些情节也使更多焦点聚集在女主人公身上,这也似乎使得电影中的杜拉斯比原作的杜拉斯更“自恋”XD)

  电影还原了原作的意识流书写,采用了并不讨喜的叙事节奏。杜拉斯小说中惯用的叙述者(也就是作者)混淆人称代词的自我审视,也表现为多重女主人公形象的自我观看。然而,也许是在杜拉斯文字面前的不自信,电影中还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旁白大段大段地引用了这些文字。听着Thierry女神的朗读,背景是让人想起乌斯特沃斯卡娅作品的无调性现代音乐,还有野兽派和表现主义的画面,我简直想不出这些文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更具感染力的表现方式。当Thierry女神说到集中营某个犹太小女孩的故事(肘关节穿破了皮肤、生殖器被割除,却感受不到疼痛)时,尽管读过了小说,我还是差点没忍住落泪...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