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宅》读后感100字

2020-10-26 01:5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宅》读后感100字

  《大宅》是一本由[美]妮可·克劳斯(Nicole Krauss )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90元,页数:3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宅》精选点评:

  ●篇章与篇章之间有种不动声色的巧妙,唯一与主线大书桌无关的一个故事,看似游离,却揭示出书桌存在的奥义:几个沉睡的人躺在房间里,各自通过电极和电线与大鲨鱼相连,梦境里可怖的东西都通过电线输送给了那水箱里伤痕累累的巨兽。书桌就是那个巨兽。

  ●这桌子感觉串得太生硬,分明是几个犹太家庭单独的故事,而且其实并不怎么相关,却非要塞在一本书里,在结构上做点花头,觉得不太有惊喜。特别是有一些设置,看得云里雾里,作者自己感觉根本没有编排好,为什么洛特要把桌子给丹尼尔?坏茨一家的情感特殊性到底怎么生成?洛特的孩子跟丹尼尔有关系吗?感觉都没能好好解释出来。不过,这题目倒是省事,大宅,最后才明白这意义。觉得不如她前夫的作品。

  ●翻译太涩。卖弄生僻词汇,把原本应该温情脉脉的行文搞得疙疙瘩瘩突兀无比,却又避免不了各种硬伤。书本身挺好看可以四星但阅读体验很差最多两星。建议去看《爱的历史》。

  ●我已经是妮可·克劳斯的粉丝了,她的后续作品都要读一读!特别喜欢《爱的历史》,读了那本之后来读《大宅》,发现她有一种很特别的叙述能力,只是这本线条太多,有点理不清,需要再读一遍!

  《大宅》读后感(一):孤独的人生

  当我对着电脑敲着这篇书评的时候,我不自觉得看了下眼前的书桌,这是一张白色木质板材桌子,特意从某名牌家具店挑选的,我自然是它第一位主人,只有我与这张桌子有着彼此的故事。在长篇小说《大宅》中有这样一张古董书桌,这张书桌被不同的人使用过,由此产生了四个不同的心路故事,看似不同,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孤独的人生。

  《大宅》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妮可·克劳斯,她被《纽约客》评为“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20位作家之一”,她创作的长篇小说《走进房间的一个人》、《爱的历史》以及这本《大宅》都在美国的畅销榜单上。

  记得早些时候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那是第一次遇到交替讲述两代人的故事,最后殊途同归的结构。在初读《大宅》时,看到循环的目录,也曾以为是如《穆斯林的葬礼》似的叙事手法,看似各自不同的故事最后能够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一直读到小说的最后,才发现自己一直猜错了,四个故事唯一关联点只有那张古董书桌,还有每个人面对着这张书桌所产生的焦虑、压抑、无助,在亲情、爱情中仍无可安放的孤独感。

  小说中女作家纳迪娅失去古董书桌后,生活变得凌乱不堪,不惜深入耶路撒冷去寻找曾经逝去的那张书桌;与父亲一直关系紧张的儿子,远走他乡,直到母亲去世后才回到父亲身边,其实这些年父亲一直在探寻与儿子交往的方式,通过阅读儿子的小说来深入儿子的内心世界;无意中发现了妻子深藏多年秘密的丈夫,在妻子死后开始寻找妻子曾经的儿子,流露出内心的忐忑矛盾;古董商怀茨在不断寻回曾经被掠夺的家具,虽然如愿,但是家庭的亲情感却克制冷漠得叫人战栗。这样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生经历,并不是以叙述故事的方式展开,而均是以“我”作为第一人称进行讲述。文中大量的个人化的叙述,充斥着情绪化的心理描写,读者必须有相当的耐心读下去才能体会个体“我”的感官世界。

  这部小说不是靠剧情吸引读者的,它强调了对不同的“我”的感受和心理反应,人与人之间彼此交融的关系,体现了一个女作家敏感、细腻的笔触,有点莎士比亚自我剖白的戏剧和孤独感。

  《大宅》读后感(二):追寻的意义

  一张古董大书桌,寄托了三个人的回忆与依托,却冥冥之中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与命运。妮可•克劳斯的《大宅》,用细腻笔法、精巧的布局,讲述了着关于追寻、爱和秘密的故事。

  妮可•克劳斯是当代美国文坛备受瞩目的年轻作家,2007年,《格兰塔》将她列入“40岁以下最优秀美国小说家”;2010年,《纽约客》又将她评为“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20位作家”之一。她迄今共创作了三部长篇小说:《走进房间的一个人》《爱的历史》《大宅》,均屡次获奖,并长期居于畅销书榜单之上。而这本《大宅》是她2010年出版的第三部小说《大宅》再次成为畅销热门,并且进入了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的最后角逐。

  《大宅》的第一幕:全体肃立,一场交通事故。孤独的女作家纳迪娅在一张书桌上写作了二十五年,其实她是这个书桌的四任主人,书桌是她年轻时从一位年轻诗人丹尼尔手中得来的,但丹尼尔几年后在以色列战争中消失了。二十五年后有个自称丹尼尔女儿的人把书桌要了回去。但这些年书桌已经成为了纳迪娅人生的重心,是她孤独人生中的唯一寄托。于是她决定去寻找书桌,但在追寻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却最终将她推入了人生的另一个深渊。

  真善,缺少沟通的爱。故事讲述了一位父亲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紧张的父子关系。直到妻子去世,儿子重新归家,这似乎暗示着父子关系缓和的契机。父亲等待着能够重新拾回父子之爱,但某天早上,儿子没有回来。

  游泳窟,是一段阴冷神秘的婚姻。讲述了书桌的第二任主人女作家洛特,是一个充满神秘气息的人,在她近五十年的婚姻中,她的丈夫一直对她小心翼翼的呵护,所以对她婚前的生活一无所知。直到她去世,她的丈夫才发现她隐瞒了一个大秘密,她曾经有一个儿子。

  第四段是关于书桌的起源,怀茨一家人的故事。讲述着孩子的谎言和怀茨的追寻。匈牙利古董商怀茨,不计一切要找回他的家族于二战期间,被盖世太保抄家、抢夺的家具及艺术品,特别是一张曾经属于他父亲的古董书桌。在这期间,由于他的执着,使得他的家庭、他和儿女的关系变得十分怪异。

  《大宅》讲述的四段故事,虽然都与书桌有着或多或少的关心,但由于上下两部分的叙述方式,直到最后才能看到作者的深意。表面来看,纳迪亚的故事讲述了她孤独人生里的寄托,因为孤独所以书桌才成了支撑她的稻草,当这个稻草消失,让她猛然回到了现实,无所依靠导致了崩溃。之后追寻书桌的过程,更像是她寻找稻草的旅程,遇到神似丹尼尔的青年人,将她彻底认识到了孤身一人的悲伤,最终酿成了事故。

  而其他三段故事,看起来似乎都只是与书桌有关,但其中讲述的其实都是追寻。看似与书桌没有直接关系的父子,最初也许摸不到头绪,直到纳迪娅故事的最后才能发现他们与书桌的关系。而父亲的独白,一直在回忆里回忆的过去,是对父子之爱的期盼和寻觅。关于洛特的故事,书桌似乎就是洛特的化身,藏着巨大的秘密,就如同这段婚姻给读者的感觉。而丈夫后来寻找妻子的秘密,乃至最终放弃追求,只因为真相已经不重要,近五十年的婚姻其实已经足够说明一切。而最终为揭开各种谜团的怀茨一家的故事,揭示“大宅”一词的来源。父亲的执着的找寻,犹如犹太人的教义般,其实只是为了还原一个完整的家,但在这个过程中,他让自己的孩子已经不想再拥有家了,这么执着的追寻真的有他存在的意义吗?

  一张书桌,引起了四个家庭的变动,每个人对于书桌都有不同的意义,在追寻书桌的源头和去向的时候,其实追寻的只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归处。

  《大宅》读后感(三):一张书桌的漂流记

  -----------------读《大宅》 文/纪汐

  没有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是什么?直到后来,本撒基去世后,答案才渐渐自明,犹如一堵大壁画,只有往后退,才能看得明白:将耶路撒冷转化为一个理念。将圣殿造在书卷里,如同圣城一般宏伟、神圣、繁复的书卷,使这个民族围绕着失去的圣殿的形状,使一切照出他们遗落的形式。后来,人们称他的学校为大宅。

  我想我终于找到为何这本书以《大宅》命名的原因了。2010年10月,时隔5年,这个被《格兰塔》列入“40岁以下最优秀美国小说家”的妮可克劳斯,出版了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大宅》。与《爱的历史》叙述结构类似,再次采用了故事中有故事,多个叙事者,营造出几个故事平行的叙述,看似毫无联系,然后任由读者猜想,要到快临近结局时,才有那么一刹那让读者瞬间脑筋一动,原来结局是这样啊。前面一系列的铺排,都是为了结局而搭建。和那些普通的小说情节相比,坦白说,就算看完第一部分我还是有点晕晕的,不明所以。可是又忍不住想往下看,到底结局是怎样的呢?

  丹尼尔真的死了吗?纳迪娅为何会在跟法官大人叙述呢?丹尼尔是洛特的孩子吗?中间穿插真善那个人的篇幅章节,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如果说纳迪娅,洛特,怀茨一家子因为书桌而对她们多加描述还可以理解,那么真善里,多弗的故事到底是想说明什么呢?

  于是我急于在第二部分找到我想要的答案。真善里亚伦起床后发现儿子没有如往常那样,在餐桌前等他,到处找不到,而全体肃立里,纳迪娅到了耶路撒冷企图找回桌子,偶遇亚当却遭遇被抢,愤而开车撞到了作过法官的多弗,莉娅之所以到纳迪娅那边撒谎要回桌子,仅仅只是因为这张书桌是他爸爸找了40多年,一直未曾如愿的一个梦。可是就算“一张床,在这个人的记忆里,是灵魂的归宿,在另一个人的眼里,只是一张床”一样。最终怀茨先生也只是,“失落,尔后,某种东西终于沉淀的解脱。”或许我终是无法理解,身处异乡,最零落四散的犹太人对于儿时经手器物的执着,其实只是对落叶归根的一种企盼??

  所以作者没有对于犹太人在二战所遭受的一切进行大篇幅的书写,更多是选择轻描淡写,她只是在纳迪娅问莉娅,她父亲怎么样了呢?只是简单描述丹尼尔回到耶路撒冷因为参加抗战而死,一句概括。她写多弗参战,牺牲队长换来了自己的活路,却因为把队长的手表寄回队长家里而遭到他父亲的控诉。怀茨家被洗劫一空,等等都藏着这些故事的字里行间。看似偶然提及这些事情,实际上却是把对犹太人深受战争的迫害,最终选择隐忍过活刻画得更加的入木三分,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故事缜密的结构排列、人物细腻的心理描写、若隐若现的线索设置、都被妮可克劳斯信手拈来,随意书写即成文章。很多书都可以被称之为好书,但却难能有本书可以从头至尾,每一个情节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多一分嫌多,少一分嫌少。而《大宅》无疑便是如此。

  看似因为一张书桌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可是故事底下,关于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到底该怎么去面对因为战争而消失民族,文明,圣殿?又该怎么去说服子女传承那些梦想?

  所以对于最终的结局如此,让我们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我也便稍微能够理解了。

  2015/8/31

  本文均属原创,严禁转载。

  《大宅》读后感(四):失落的人生——《大宅》

  妮可·克劳斯被誉为“40岁以下最优秀美国小说家”,“40岁以下最值得关注的20位作家之一”,她的这本《大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期为背景,讲述了由一张古董书桌引发的四个故事。而那些穿插在故事中以主人翁思绪引入的历史背景,让人窥视到那个残酷年代带给他们的沉重灾难。

  离婚后女作家纳迪娅因为丈夫的搬走,连带家具摆设一应带走了,空荡荡的家里什么也没有,通过老友保罗·阿尔珀斯的介绍,得到帮年轻诗人丹尼尔·瓦尔斯基代管家具的机会,由此得到了这张引起整个故事开始的古董书桌。二十五年来,纳迪娅都在这张略显庞大的古董书桌上持续写作,书桌因此成为她生活的重心,甚至离开书桌她就无法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位自称丹尼尔·瓦尔斯基女儿的年轻女子利娅·怀茨联系上她,索要父亲拖她代管的书桌,纳迪娅不得不放弃这张书桌时,当她意识到再也无法继续在这张陪伴了她半生的书桌上写字时,她的人生彻底改变。

  一位爱幻想、固执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男子,因为父亲的“不理解”,与父亲的关系剑拔弩张,终于在成年后摆脱父亲的视线远离家乡,多年不曾回家。直到那爱他,愿意不顾一切理解并走进他的世界的母亲过逝后才回来。尽管与父亲的关系好似仍旧陌生,回到家也像是回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在母亲的葬礼结束后,他决定留下陪伴年迈的父亲,而且是辞去法官的工作长久的陪伴。

  在牛津大学授课的本德,深爱着她的妻子洛特·贝格,即使母亲和妹妹都认为这个女人像谜一般,不该娶,可是他仍然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他本以为他是了解妻子的,即使她入谜一般,他也是可以抵达她内心的最亲密的人。直到丹尼尔·瓦尔斯基来访,妻子对这位年轻男子的热情,让他陷入无法摆脱的奇怪思绪。长时间的纠结,让他无法停止对自己的思维折磨,直到短暂离家,归家后的小心探寻,生活才似慢慢归于平静。而妻子患老年痴呆后的一次突发事件中的一句话,让他发现了妻子一个隐藏了几十年的秘密,原来,她从不曾真正了解她。

  原本极其富贵的怀茨家族,如同那个时期很多跟他们相似的家族一样,遭到盖世太保的疯狂洗劫,布达佩斯的家由此衰落,所有的贵重物品、家具从此不知所踪。这丢失的家像一个梦魇笼罩着怀茨,在他成为古董界崛起的有名人物之后,他固执地要寻找回一切曾经丢失的东西,并固执的把所有物品归回原位,就像它们曾经安置的那样。当失物一件件用一种近乎执拗的方式取回时,那久久无法觅得的曾经放在他父亲书房的古董书桌成为他心中豁大的缺口。

  这四段故事看似都有着古董书桌的交集,却又是平行存在的。正本书先以一种倒述的方式追寻古董书桌的来源,每个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种喃喃自语的方式诉说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不连贯的故事,像是一个个片段,一段段思绪,却把人带入他们深深的思绪里,感受他们的痛苦、纠结、逃避、顾忌与茫然。谁都不能永远的拥有这张古董书桌,但每个人都与它有过一段密不可分的岁月,那段记录他们内心最深处秘密的岁月。这张古董书桌,布置起他们那些失落的人生,或者梦里有过的人生。书桌代表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代表说不出口的秘密、代表了那些失落的年华,还有那些梦魇般不忍想起却放不下的回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