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大洗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大洗牌》读后感摘抄

2022-05-22 02:09: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大洗牌》读后感摘抄

  《大洗牌》是一本由【荷兰】米卫凌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洗牌》精选点评:

  ●可以一读,但不必细读。论据很多,要论证的基本上就是后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亟需金融变革,个人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有必要配置更多硬资产,如房地产,实体黄金,以及股票/股权。央行关于对贵金属esp.黄金市场的操纵与压制耳目一新,值得引起注意。书中称之为金元战争。

  ●屯黄金也得有钱才行啊。。。

  ●作者的意思就是一句话,国际金融体系要洗牌了,大家赶快买黄金吧。

  ●非常棒,由于出版时间很新所以叙述了很多近期发生的事情,包括经济体近年的行动,主动的贬值以及黄金波动,还提到亚投行以及债务的问题,按照时间顺序很详尽的分析了金融体系。 具体观点可以再三斟酌但是视角是非常新而且值得思考的,难度也并不高,只要有基础的知识就可以解读,值得一看。

  ●对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和形势对金融格局的影响有力解读。

  《大洗牌》读后感(一):他们眼中的《大洗牌》

  《大洗牌》讲述了国际金融体系演化过程中的一些历史节点故事和背后的“神秘”力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中国是个警示:国际金融制度的形成或重构不是单纯的金融或经济问题,我们必须直面广义的国际治理问题。

  ——浙江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执行所长 贲圣林

  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之演变,始终是令人兴奋的重要话题,它涉及最高级别的国家利益,涉及经济、金融、货币、经济增长、中央银行、金融安全和地缘政治等诸多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的演变,需要多方面的综合知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快速进展和中国国际金融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我们需要全面系统深入研究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演变的历史和逻辑规律。《大洗牌》一书是一位欧洲学者对国际金融体系演变规律的一家之言。尽管我并不完全同意书中的观点,却仍然愿意向感兴趣的读者推荐此书。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向松祚

  这是一本以非凯恩斯主义视角来论述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弊端的书,从“另类”角度提醒大家注意被主流媒体遗忘了的重要事件。无论读者是否是经济学专业,只要是对未来货币的购买力心存疑惑,都可以选择阅读这本书,并借此重新思考那些被主流学界默认的经济学规律。

  ——浙江杨岐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岗

  《大洗牌》基于出色的研究和逻辑,讨论了美国超级大国地位衰落引起的世界经济权力更替。让我想起了亨廷顿的名作《文明的冲突》。

  ——瑞士富通银行前首席执行官 卢克•德•怀尔德

  这本书精彩地讲诉了黄金与货币的历史和现状。了解该书的结论,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加拿大斯普瑞特财富管理首席执行官 埃里克•斯普劳特

  本书相当不错,十分有用!我十分欣赏其中关于通货膨胀计算方法的错误和量化宽松政策来源的分析。

  ——哈佛大学国际金融系统学教授 卡门•莱因哈特

  《大洗牌》读后感(二):唤醒常识的米卫凌

  对这本书感兴趣,是从对作者米卫凌感兴趣开始的。

  第一面见到米卫凌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公众场所。他的新作《大洗牌》收到各国出版社热捧,他在各个场馆侃侃而谈,给我敬而仰之的感觉。我见成名的学者都会有点紧张,可能还是多年考试留下的后遗症。米卫凌的大名我早有所闻,Willem Middelkoop,在欧洲是个频频在媒体上露面评点经济金融的名人,由于成功预见到2008年的信贷危机,颇有传奇色彩。

  朋友和米卫凌有私交,书展后我们一起去晚饭。我自然要问米卫凌他是怎么开始写书的。我想当然地认为,评点金融的人都是以思考谋生的,看问题和我这类跟着感觉走的人截然不同。结果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他说他首先是有一种强烈的感觉,然后才会用头脑去论证。比方当年人人都说形式大好时,他的感觉就不一样,因此才开始做研究到写书。直到如今,他的感觉一直是他的真正的指引,逻辑和论证只是工具。当我追问他是否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时,他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再问,怎么可以完全相信呢,感觉不可能总是对的呀。他轻松地说,这没错,感觉有时会错的,但还是要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不这样做,自己就不会过得开心。

  因为他最后这句话,我对他的书上了心。第二天我开始看《大洗牌》,看到一半时就大发感慨,原来当初读MBA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弄不懂宏观经济学,问题并不在我,而是MBA把简单的本质弄得太搞了。《大洗牌》一样摆数据谈论证,但不会搬出这个那个理论和术语绕来绕去的,从从容容就讲清楚了国际货币制度的本质。更重要的,你会开始明白,这和你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再看到各类新闻和专家意见,你会发现,自己也开始了独立的思考。

  《大洗牌》揭露了商学院不会讲的货币操作的本质。米卫凌公开地说过,他庆幸自己没有受过商学院”洗脑“。今天巴菲特也在股东大会上笑谈,如果他去过商学院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了。那么各国的商院,到底是在培养什么呢?我们学习也好,工作也好,是人云亦云,还是接触到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觉?

  米卫凌其人其书,都是把所谓的高大上题材还原,唤醒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的Common Sense(常识)。货币也好,金融也好,并非只是少数人的游戏。

  《大洗牌》读后感(三):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谁主沉浮?

  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谁主沉浮?

  世界金融秩序将大洗牌

  从重大国际金融事件背后的动因来看,无论是困扰欧元区17国的欧债危机与欧元体系危机,还是玩得全球各国心跳的美国“财政悬崖”,本质上,“这是将金融体系带入另一个阶段所必需的过程”。未来5—10年,世界金融秩序将会经历一次大洗牌,全球金融体系将会重新定位,不同货币的地位将会改变。米卫凌认为,“上一次金融市场洗牌是在1944年随着美元体系的建立发生的。我相信,在2020年之前,全球金融体系将需要重新启动并进入一种新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黄金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美元则将失去作为唯一储备货币的地位,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则会变得更加强大。”

  在诡异事件频发的2014年,尽管国际政经舞台不时充斥着阴谋论,但全球金融格局并未由于卢布的暴跌而改变其业已启动的变迁进程,全球货币洗牌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内生性衰退导致的美元本位退潮之势。美元主导全球经济金融周期,美元周期的转变是认识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前提。美联储退出QE,这是全球货币战一触即发的开始,全球主权货币大洗牌也已不可逆转。2014年以来,欧元对人民币已经贬值近13%。如果参考美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美元周期的关系,美元强势周期可能会持续4—5年时间,这将导致其他非美系货币出现一轮贬值潮,而非美系货币的大幅贬值将对中国出口形成负面影响,并可能对中国经济造成新的冲击。

  去美国化”与亚投行的兴起

  主权货币纷争已成为各国共同的纠结,建立“去美国化”世界的时候已经到来了。“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革命。构建一个新的全球金融框架以及制定全球金融市场的新规则是至关重要的……这种全新的全球框架、新的全球规则、全球平衡与全球治理需要我们参与到重建的战略对话与思考中来。”米卫凌在书中援引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主席成思危先生的话说,“一种新的全球金融秩序已经在中国得到了讨论”,并在有条不紊的推进。一是金砖四国已经启动了一个“去美元化”方案:双方的“货币互换”在双边贸易中将排出对美元的需求。二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控制着全球20%的原油资源和几乎50%的世界燃气储备,这也是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部分——“新丝绸之路”将把国际铁路网络一直扩张到德国与荷兰的鹿特丹港。三是中国首倡的区域性、开放性、包容性多边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下称“亚投行”)不但得到许多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四个欧洲国家也是“扎堆”申请。一如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傅立门所言,欧洲四国之所以申请加入亚投行的主要考量,是“为了参与一项在世界发展速度最快地区的重大经济倡议”。

  “亚投行的兴起,搅起世界多边机构一池春水,引发竞争模式,这对全球而言,无疑有利。全球治理机构标准将逐渐提高。”美国新闻博客网站《赫芬顿邮报》的评论可谓公允,亚投行不是对抗而是互补。“世界各国应在亚投行问题上加强合作。”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荣休所长弗雷德•贝格斯滕在日前发表的《美国应该加入亚投行》的文章中说,“美国还应鼓励世行和其他现有多边贷款机构与亚投行密切合作。这样,亚投行项目就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积极角色,并受益于中国不断增强的发挥建设性全球领导力的意愿。”一如亚投行的欧洲小伙伴们所言,“通过与现有的多边投资和开发银行合作,亚投行将在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地区和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是时候实行另一种货币政策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女主席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的专题讨论会上共提到“洗牌”这个词十多次,平均每2.3分钟就提及一次。中国国际金融论坛联合会主席、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让-克洛德•特里谢也认为,“世界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各种新规则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内部,还被提出来与所有的新兴经济体进行了讨论,包括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即中国。”“接下来的10年对中国来说意味着一次重大机遇,中国在世界货币与金融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与所处的地位将会经历根本的改变。”米卫凌在《大洗牌:全球金融秩序最后角力》中断言,“人民币已经成为了多元储备货币体系的一部分”“中国货币将于2015年被添加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中”,而“华盛顿当局的政治家们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事情,他们仅仅是在拖延全世界国家对美国金融体系的最终绝望的到来”。

  刊载于2016年《当代县域经济》第二期P6~7

  ---------------------------------------------------------------------------------------------------------------

  原创稿件,谢绝任何网站、新闻客户端、微信公号等以任何形式不署名的转载,若转载或商用请致函致电商洽(qq:472176745)。反对任何形式的、未经同意的把稿件署以自己的名字在媒体、自媒体及互联网平台刊登或发布。但是,欢迎转发和分享至您的朋友圈。    

  《大洗牌》读后感(四):讨债

  近期有幸阅读了荷兰财经作家Willem的The big reset. 这是一本以非凯恩斯主义视角来论述目前全球货币体系弊端的书,从“另类”角度提请大家注意被主流媒体遗忘了的重要事件。Willem在书中罗列了美元在布雷特森林体系前后的承诺及违约,罗列了全球纸币的更替。作为一名前财经记者,他还细心地记录了各届美联储和IMF主席对货币体系的担忧 。无论是否经济学专业,只要是对货币将来的购买力心存疑惑的读者,这本书都是值得去读的,并可借此反省那些被主流社会默认的经济学规律。

  荷兰是近现代银行业的起始国,经历了著名的郁金香球的泡沫。他们的文化中浸淫了对泡沫与生俱来的警惕。

  战胜国·铸币税

  债·金边债·不用还的债

  俗话说:冷在风中,穷在债里。国债却不一样,欠债越多,经济体量越大。美国靠发国债,印美元,不断加大财政赤字,维持着地球村地主的地位。各国各级政府竞相仿效,在各自的允许范围内发行债券,解决各自的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这些债都不用还了?2009年,我和一位美国做债券的朋友讨论美元美债在世界范围收铸币税的问题。芝加哥学派经济学出身的她说:“这是白拿的,不用还的!”而我不知趣地反驳:“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只是还没到时候。” 美国及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基本上用借新还旧的方式延续和膨胀着各自的债务。由于政府债有镶金边的外衣以及货币发行量的充裕,从表面看,这些债的确都是不用还的。

  国债、地方债的发行,购买者主要是财大气粗的银行和各种基金,看起来和普通百姓不太相干。但老百姓很容易忘记银行其实也是一个体量巨大的负债者,因为商业银行永远是对存款人进行着负债,是用存款人的钱在购买国债。此外,近些年兴起的“理财产品”,利息率都大幅超过同期银行存款。一位银行高管朋友和我聊起理财产品时,说了一句精辟的话——你看上了他们的利息,他们看上了你的本金。

  提起利息率,民间集资的利息往往比“理财产品”还高。理论上,只要能做到举债的数量不断以某个几何级数的数率上升,这些钱也是不用还的。但一旦这种庞氏骗局破灭,债务人面临的就是“非法集资诈骗罪”的惩罚。

  国家可以合法地发行永久债券,而个体的类似行为却会面临牢狱之灾。这和美国在世界范围内征收铸币税一样,合法发行债券的背后其实是以权力背书的。当法币的庞氏骗局还能靠权力维持时,权力拥有者是一定不会放弃这种权利的。

  通缩·通胀

  Willem在书中着墨最多的是通胀,历史上奔腾的通货膨胀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数百种法币的崩溃。可近两年,我们正面临着严重的全球性通缩,至少从大宗产品来看的确如此,基本上所有的大宗产品价格都下跌到了2013年初一半左右或以下。国外分析师将其归咎于中国投资的减缓,尤其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下滑。理论上说,我们拥有的货币在这两年内都大幅升值了,但我们并没有深切感受到,只有大宗产品相关行业感受到了刺骨的寒意。显而易见,这种持续的通缩将给实体经济造成致命的打击。但为什么普通人没有感觉到通缩呢?我们现在的消费品价格组成中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房价(地租)的转移和人工成本的上升,而房价(地租)本身就是用债的砖石垒成的高楼大厦,人工成本又是前些年通胀的累积。房价的系统性下跌对主要经济体来说都是不可承受的,如08年的美国和近两年的中国。这种类似刚性的成本,在将来通胀爆发时将会是火上浇油。

  温和持续的通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情况,也是目前奉行凯恩斯主义主流国家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目标。目前,实体经济的通缩再发展下去,必然会造成社会多个生产部门的崩溃,连锁反应是社会主要债务人之一的银行的死坏账大量涌现,最终造成法币通过银行体系膨胀后的数字的无效化。此时,货币革命也许就会到来。

  虚拟·实体·货币·金银

  虽然和马云同居一城,我却始终没有参透网络经济何以对社会具有如此巨大的贡献,也无法理解为什么繁复的金融创新会给社会带来那么多的高效。人真正需要什么?空气、水、食物、衣着、住房、交通、教育、医疗、旅游休闲、安全和精神的满足……但人不需要数字,数字带来的只能是虚幻的满足。

  实体经济、农产品、工业品、贵贱金属,真的就像2015年4月1日的金融电子市场上显示的如此不值钱吗?我知道的是:虚拟的数字只能带来虚拟的满足,虽然这些数字在某些时段胜过真金白银。17世纪荷兰的郁金香球,1929年纽约的股票……

  货币到底是什么?是劳动的一般等价物?是权力?是电子数字?是奢侈品还是果腹的食物?政府们虽然仍然在公布着可信度越来越差的CPI和PPI,但已经没有办法像操纵木偶一样随心所欲地继续操纵通胀或通缩,凯恩斯主义或许也会就此告一段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的答案。我曾经疯狂地设想,如果货币哪一天突然消失,我们是否还能像今天一样生活?

  金银未必天然就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此话当真?权力会同意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