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46岁黄渤突然“转型”:他为什么要疯狂打破舒适圈?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46岁黄渤突然“转型”:他为什么要疯狂打破舒适圈?

2020-11-09 20:00:22 作者:十点视频 来源:十点视频 阅读:载入中…

46岁黄渤突然“转型”:他为什么要疯狂打破舒适圈?

  点击查看十点×黄渤

  在路上。

  作者 / 荠麦青青

  主编 / 周小九

  十点视频原创

  王小波曾说,“什么样的灵魂,就要有什么样的养料,越悲怆的时候,我越想嬉皮。”

  譬如惯常以喜剧面目示人的黄渤。其背后是一种追求极致的郑重。

  这些年,无论是市场反馈还是口碑奖项,黄渤都收获颇丰,但他并没有偃旗息鼓。

  《我和我的家乡》

  2008年,他在微博上写道:“明年我一定要休息两个月!”

  他连发了五条博客,然后加了三个感叹号,仿佛每个感叹号都有千钧之重,强烈地表达着他在超负荷运转后想好好放松一下的决心。

  2014年,他接受采访时又“信誓旦旦”地说:“我一定要休息两年”。

  直到今年下半年,他还没有真正休息过。

  这让他仿佛成了一个逐日的“夸父”,明知这场追逐也许永无止境,但他一直趋奔在路上。

  2016年,黄渤HB+U新导演助力计划在上海电影节期间正式启动。

  4年后,该计划孵化的第三个项目,黄渤监制的第一部电影《风平浪静》上映。

  此前,黄渤在做创投评委时,此剧本并未得奖,但他当时认可且想要支持。

  因为他看到了故事缜密的逻辑内核,人性的幽暗与光明,以及筋道十足的力量感。

  《风平浪静》要从一场高考的冒名顶替说起:品学兼优的宋浩本来是被保送的人选,却在某天突然被老师告知,“以你的实力肯定能考上清华北大”,于是,把保送名额给了宋浩的好友、副市长之子。

  接下来发生的一场意外,让故事的走向发生了偏差,每个人的命运都随之被裹挟,并陷进乐黑暗的漩涡。

  因为失手杀人,宋浩离开了家乡,也离开了原本的人生轨迹。

  十五年后,他回到家乡,一切仿佛风平浪静。与老同学潘晓霜的重逢,给了他人生久违的希望。他决定揭开多年来不敢触碰的伤疤,完成一场似乎不可能的自我救赎。

  风平浪静,其实是指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人终究得面对自己,哪怕是那些一度令你抗拒面对的痛苦、挣扎与罪恶。

  因为它一直横亘在那里,就像岁月都没有软化的蒺藜,反而清晰而又刺目地告诉你它的存在,以及昭示出来的残酷的现实。

  个体的渺小,在一些凛然令人生畏的社会碾压面前,在时代这个昼夜轰鸣的庞然大物面前,往往显示出一种无力感,但完成个体的自我救赎,并不亚于在解锁时代这个错综复杂链条上的一环。

  就像首次做监制的黄渤,与电影里的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相比,自我完善是他始终都在探索的生命课题

  但从演员到监制,并非人们想象中的转型,他只是觉得当自己有了一些能力后,“能够对这个曾经给予了自己那么多养分,以及让自己成长的行业,做出一点什么。”

  就像乌鸦反哺,在这个过程中,它是一个壮大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衰减的过程。

  因为人完成自我的成长,不是阶段性的,而是终身性的。

  更何况,他一路奋战过来,享受过掌声与鲜花,也曾“遍体鳞伤”,他深知年轻的新人多么需要一些被“看见”的机会,亦如一道微光,照亮那些趑趄前行的追梦人。

  黄渤出道较晚,那时的他每天都很焦虑:都这个岁数了,一事无成,你会如何向自己的青春交代?

  直到2000年,黄渤出演管虎执导的《上车,走吧》,才走到镜头前。

  《上车,走吧》

  那年,他26岁。

  第二年,《上车,走吧》斩获了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奖”,这对于当时还徘徊在歌手和舞者之间的黄渤来说,不啻于一个巨大的“刺激”,于是,他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可能性,便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

  后来,他顺理成章地参演了一些电视剧,但饰演的角色多为无足轻重的配角,甚至在电视《黑洞》中的最长台词只有12个字。

  《黑洞》

  但就是这短短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12个字,他却一丝不苟地完成。

  这样的“较真”于他,不是间或为之,而是一以贯之的常态。

  因此,在成功环环相扣的情节中,我们总是能窥到偶然之外的必然。

  2006年,黄渤因出演新锐导演宁浩执导的电影《疯狂的石头》而一举成名。

  《疯狂的石头》

  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卖出了3000万的高票房,这在当年的电影市场,实属奇迹。

  在拍摄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呈现与角色相契合的真实感,他让工作人员直接将臭烘烘的污泥涂抹在他的脸上和身上。

  最后,不惜“作贱”自己的黄渤,硬生生地将一个配角演到了和主角不相伯仲的境界。

  黄渤因在《疯狂的石头》中的大放异彩,开始获得各种片约。但最初都是类似“黑皮”的插科打诨的形象,当记者问他,一直演这类角色,会不会对你的表演风格产生局限?

  他诚恳地回答:

  我没什么表演风格,我才演过几部戏啊,我怎么改变风格呢?

  改变、突破等等这类词语都是用在老艺术家身上的,用在我身上不合适,我也受之不起,我只想踏踏实实演好自己的角色,顶多说是巩固一下自己的风格,让更多的观众熟悉我。

  在2009年因为《斗牛》成为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影帝前,他接过很多角色,那时的他一直处于“如饥似渴”的状态,因为“挨饿”太久的人,深知那种“饥肠辘辘”、惶恐不安的感觉。

  只有通过对每一部片约的珍惜,才能让他藉此去填补内心的“黑洞”。

  《斗牛》

  迄今为止,他仍记得拍《斗牛》时那种刻骨铭心的感觉:为了完成一个长镜头,他每天在山路上狂奔,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前前后后共拍了30多遍。

  电影拍完,黄渤穿烂了37双鞋。

  而且为了让牛舔黄渤的头,剧组就在他头上洒地瓜汁,因为牛吃草时是连根拔起,面对那种危险的剧痛,他只能强忍着。

  后来,听到《斗牛》杀青的那一刻,他激动地哭了。

  2015年,他拍《寻龙诀》,工作强度非常大,他看到有一个很知名的演员表现出了一种第二天还要去拍戏的沮丧感。

  《寻龙诀》

  他心里不解,“为什么,多开心的事儿,第二天要去拍戏了,为什么还有这种沮丧。”

  以前,只要有戏可拍,他就会觉得“辛苦都是被幸福笼罩着,被创作的冲动跟创作的喜悦感给笼罩着,这点辛苦就不算什么东西。”

  直至现在,虽然他每年都会因为时间和剧本关系,推掉大量的戏约,但他仍觉得只要有事可做,就是好的。

  张弛有道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对于黄渤来说,生命就是依靠一种始终“在路上”的内驱力来策马扬鞭。

  曾经不停地接戏,是为了实现自我的需要,现在则要有更多责任的担承:那么多的员工同事,有家庭,有孩子,有老人,还有自己要做的戏,要合作的导演,要扶持的新导演计划......

  所以,他始终停不下来,却要努力地从中找到一种平衡感,平衡内心的“小我”,和责任担当中“大我”的关系。

  但这些年唯一让他停下来的缘由就是今年的疫情:

  突然也没有人找你了,你也不用那么多磨不开面了,有些事情你想做也做不了的,然后你终于可以静静的在家里边,看着,院子里边的那个树从光秃秃到一点小嫩芽吐出来了,到满树都冒出来,你第一次感觉到跟生命这么的接近。

  收养的两个流浪猫,每天懒洋洋在那儿待着。你可以在那儿晒着太阳什么都不想,或者就是画个画,一画画到半夜,我就觉得无比的美好。

  这样的轻松惬意他好多年都没有经历过了,曾经日夜颠倒、马不停蹄的状态忽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在别人看来很容易感觉到焦虑的情境下,他有了一个充分的“内观”机会。

  透过生命的“罅隙”,让天光云影更多地投射进来,他也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心灵暌违已久的对话。

  追求完美是黄渤的座右铭。

  多年前,宁浩回忆黄渤的疯狂:“他看完剧本之后会有很多设计,然后会去找很多生活中的原型。”

  徐峥也为此感叹不已:“他会围绕一个问题钻牛角尖,他一定要把自己那一点点东西琢磨明白了。”

  但出道20年,毁誉相随。

  对于外界的声音,肆意诋毁和过度吹捧都是他不喜欢的,他更在意的是,对他演技的评价是否中肯,是否有建设性的意见,只有这种建设性的意见,才能成为滋养他身心,更臻佳境的所在。

  一个看似原则性很强的人,被问及自己的原则时,他却说没有。

  这并非虚与委蛇之辞,因为在他眼里,“原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存在,一个无法被撼动的、岿然屹立的坚固存在。

  行走“江湖”多年,他领悟到,其实有很多东西并非泾渭分明,也完全不是非黑即白,接受这个世界的参差多态,也许才能更靠近事物的本质。

  但他喜欢“舒服”的境界,让自己舒服,也让别人舒服。尽管他调侃经常可能也未必让别人舒服、让自己舒服。

  不让自己“舒服”,是因为他一直在“折腾自己”,与其说是追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目标,不如说,他希望通过不断“折腾”,让自己真切地感受到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至于“未必让别人舒服”,说得并不完全准确。黄渤的高情商在圈内一向是有口皆碑,懂得共情与体恤,让他说出的话经常让人感到熨帖愉悦、如沐春风。

  当记者问他,如果要拍一个自传类的电影,需要怎样的开头呢。

  结果,他的答案出乎意料:从一声笑声开始,然后再娓娓道来。

  面对记者的不解,他解释道:

  “因为笑声涵盖的东西多啊,跟我们说的零度表演是一样的,它可能是对自己的一个态度,可能是对事情的一个感受,也可能是一份对自己人生的嘲笑......”

  懂得自嘲的人,是能够正视自己的人,不会讳疾忌医,不会文过饰非。

  林语堂先生就曾说过,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

  在生活的污泥浊水中打拼过,他领略过命运一次次的刁难与刻薄,于是,以一声大笑,抑或一声长啸,作为聊以自慰的回击。

  当被我们问及今年最关注的三个问题时,他不假思索:“健康、行业、海洋。”

  “健康”是安身立命之本;行业是让人生可持续发展的寄托,至于对“海洋”的关注,则是因为在这个日益被污染的星球上,他看到作为“地球之肺”的海洋正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希望通过对环保问题的关注,让更多的人意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孤岛,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在护佑我们共同的未来。

  在如今“快乐”与“幸福”越来越稀薄的社会语境下,让他感觉到开心的方式简单得出奇:

  “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是眼前一直有光我觉得就好,你觉得有一件事情你可能会把它做得很好,有一个从无到有的事情,一粒种子在我手里,我就会特别开心。”

  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参天大树,他希望拥有的就是见证生命成长的满足与欢欣,哪怕这个过程无比曲折与艰难。

  2015年,黄渤在金凤凰颁奖礼上遇到陈道明,后来在接受易立竞采访时,他特意提到这件事:

  “陈道明老师在那说,其实我们就是等于将肩上的担子慢慢卸给你们了,特语重心长、也特清清淡淡地。”

  那一刻,他的眼角泪光闪烁。

  日本著名野外摄影家星野道夫说过:“人的一生,总是为了追寻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长的旅途上。”

  20年前,他摸索到了那道光,从此,便再没有放弃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作者:荠麦青青,来自美丽的科尔沁大草原,知名撰稿人。书世间万象,品人生百态。个人公号“遇见荠麦青青”(yuj)。2019年出版新书《你若在对岸,我必定勇敢》,广受好评。

  十点视频,600万人的文艺生活平台,陪你看见更温暖的世界。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视频号新开张“每天一个问题,你想和哪位明星谈谈”点击☞和1000位明星谈谈☜即可查看。

  视频号新开张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

  点个在看

  虽道阻且长,但前路有光

  ↓ ↓ ↓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