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江村经济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江村经济读后感100字

2020-11-21 03:1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江村经济读后感100字

  《江村经济》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5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江村经济》精选点评:

  ●费博士这本书也是误打误撞啊。在我看来这本书是被高估了

  ●难得的可读性很强的专著

  ●其实我觉得《禄村农田》比鼎鼎大名的《江村经济》更好,因为费孝通从LSE回国后思想更成熟,著作的理论性更强。消费经济和消遣经济的理论让人叹服。

  ●本土社会问题需从婚姻家庭出发,一句“妇女能顶半边天”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然而,八十多年前可怕的性别比例仍然出现在如今的个别省份中。

  ●正值赶毕业论文的时候,发现了很多之前一直想看的书 唉 /看完发现,没有想象中的好

  ●大学

  ●重新认识了社会学,微型社区的研究方法对我本人的启发很大,任何研究都需要直接的实践调查和接触观察。对中国农村的认识非常到位,重建了中国农村的情况,也指出了问题所在。如何改变这种农村,才是难中之难。

  ●求真务实,费老是典范。上个世纪30年代的农村生活不加掩饰地在眼前展示出来了,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任何做需求分析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学学什么叫实地调查。

  ●没想到这样的题材阅读感能这么好~

  ●一看费孝通的研究方法,理论同田野调查得来的资料水乳交融。二看费孝通的知识分子情怀,重返江村时明知山雨欲来,还要谨小慎微地为农民仗义执言,真是让人唏嘘。另外让人感念的一点是费同后来者穿越时空的坦率对话,希望大家能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选择,他的著作大概是通向这种理解的最佳途径。

  《江村经济》读后感(一):收获在书外·

  这本书很有名,人类学啊什么的,外行看不出什么门道。

  内容完全是一篇论文,这给了我一个很好的范例——如何从科学的严谨的角度去分析社会问题。一些看似习以为常的习俗与人际关系,用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方式去解读,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中国传统的家族关系就是一种经济关系的衍生,值得思考。

  文章到后面就冗长了,尤其是作者在建国后写的再访江村,完全是红色笔法,不过还能看出作者的思考。

  任何历史都有其背后的必然逻辑,任何传统都有其背后的必然关系。

  《江村经济》读后感(二):补八卦一则o(≧v≦)o~~

  梧州白鹤山祭文

  吾妻王同惠女士,于民国二十四年夏日,应广西省政府特约来本桂研究特种民族之人种及社会组织。十二月十六日于古陈赴罗运之山道上,向导失引,致迷入竹林。通误陷虎阱,自为必死;而妻力移巨石,得获更生。旋妻复出林呼援,终宵不返。通心知不祥,黎明负伤匍匐下山。遇救返村,始悉妻已失踪。萦回梦祈,犹盼其生回也。半夜来梦,告在水中。遍搜七日,获见于滑冲。渊深水急,妻竟怀爱而终。伤哉!妻年二十有四,河北肥乡县人,来归只一百零八日。人天无据,灵会难期;魂其可通,速召我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五月费孝通立。

  《江村经济》读后感(三):发现自己还真不适合看社会学

  粗粗翻看了这本经典,书大致是由两篇长论文构成:《江村经济》和《禄村农田》。

  论文中间多半是对中国农村基本生活和劳作的介绍,最后得出的一些结论还是颇具说服力的,至少在当时应该是很不错的研究成果。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人口多而收入少,说白了就是吃饭问题。手工业则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而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是由于传统手工业无法跟西方的工业化竞争,而引入西方工业化的模式又有诸多门槛和困难,如劳力浪费,土地所有权分散等问题。

  其次,农村金融不发达也伴随着手工业的衰败,这其中的后果是农村土地权外流和市镇资本进入。

  所以,要改变农村经济的困境必须重新思考农村工业和农村金融。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收录了几篇建国后写的文章,文风跟两篇建国前写的文章颇有区别,比较两者,趣味不少~~

  《江村经济》读后感(四):江村中传统习俗的力量

  1935年的江村,在风云激荡的世界中,农民是无力的。

  农民生产同等质量和同等数量的蚕丝,却不能丛市场得到同过去等量的货币。农民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而80年后的今天,人们工资增长赶不上货币贬值和房价上涨,现在的的问题是人民的居住问题。乃至空气,食品安全,奶粉,医疗。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书中传统习俗的描述更吸引笔者。童养媳缘由更低的婚嫁成本,经济萧条时流行。然而它使婚亲联系松散,影响亲属结构的正常功能,不利年轻家庭独立;母系亲属关系中舅舅的独特地位:他是孩子满月时的贵客,给外甥起名字,父子又茅盾时,舅舅是调解人,父子兄弟分财产,舅舅是正式裁判,舅舅去世,外甥为他服丧;被视为外来户的人,在生活上一直未被同化。只要外来户保留他们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差别,而且同村人注意到这些差别,那么在这个社区,外来户总是过着多少有所见外的生活;宗教活动成为邻里联系感情的社交活动,在经济萧条时难免推迟或削弱......

  《江村经济》读后感(五):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断断续续读了一个月的样子才把这本中国社会学史上意义非凡的一本著作读完。虽然其中某些部分还未能咀嚼透彻,但不影响这本书的伟大。

  首先,从其立意的角度来说,很符合社会学理论发展的方式,用一种实地考察的方式,从一个江苏省的小村庄折射出了中国农村,至少是沿海地区农村的很多很多问题。早在八十年前,费孝通先生就意识到了,中国农村的问题其实质是农民的饥饿问题,其解决方法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很有现实意义。而提高的方法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运用,更主要的是一种社会的再组织。除了手工业技术的提高外,更重要的在于对于创造新职业吸收富余劳动力以及改良农村的信贷系统。关键就在于,怎样用一种“中国的方式”使农民不卷入资本主义而被迫离开土地。

  其次,从内容的角度来说,这部闻名海内外的著作采用了研究本民族的方式,创社会学相类似学科之首。其从开弦弓村的基本概况作为背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家 入手,再一步步推向其基本的经济运作方式:土地、农业,然后到蚕丝业、养羊,最后到高层建筑:信贷、贸易等,有一个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同时也面面俱到,可以说,基本涵盖了这一个“社区”的方方面面。

  最后,从阅读性的角度来说,这本书与往常读到的当代的研究论文很不同。其专业术语都在可接受范围内,而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一种读的愉悦感。作为一个并不喜欢读专业书籍的人来说,这种“纪录片式”的笔触和框架非常吸引我,让我避免了读很多研究著作时的那种浮躁和浅尝辄止。

  总体而言,读完本书方越发明晰推荐此书的理由。和之前读的《平凡的世界》比,虽然书的性质很有所不同,但是其反应的某些问题还有很多类似之处。读完本书后,我还向同样生活在近似年代,且差不多同一地区的长辈请教,的确很有脾益。总体而言,不管对社会学有没有兴趣,此书都值得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