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彩之血》读后感摘抄
《淡彩之血》是一本由[法]弗朗索瓦兹·萨冈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淡彩之血》精选点评:
●被結尾驚艷到,中間幾段插敘也很亮!
●深刻而黯淡的悲哀。
●果然不应该看黄老师的译本。。她给我们班上课时可不靠谱呢。。。
●不懂声色的惨烈
●Sagan的忧愁,永远不变
●我觉得翻译导致逻辑不对
●可以当做耽美小说看了~
●四分之一弃,给翻译跪了
●孤独即是他们特立独行的标识,也是他们无法摆脱的内心苦闷,而一种超越一切的爱,是这种孤独的唯一解药,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圣物。
●我真的看过。。可怎么就不大记得了呢。。。居然是她译的。。
《淡彩之血》读后感(一):另类的萨冈之书
老实说,这本书一直让我觉得昏沉.
萨冈的灵巧与优美缺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她不擅长的对话.
但这样的结尾却让我振奋了一下,
看到了萨冈前所未有的一种力度!
《淡彩之血》读后感(二):她是我的支柱
其实这本书并不是那么大众化 他只代表了一部分人 这部分并不是那么惹人注意实际上 但他们是及其珍惜自身和道德的。
就像这里的主任公 康斯坦丁 在他身上找到和自己如此相像的习惯和生活态度
在很多时候 我不愿意做选择 很多时候 我很自私 不负责任 然而却是为了别人不受伤害
可是又有些时候 我又对自己的脆弱感到可笑 当一些事情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想像的现实时 我们只能无能为力的崩溃
我们就是这样的一种人 内心绝望的孤独 不能挽救不可救药 所以可以澎湃可以冷漠 而最可以做到的 是为一个真正充满真爱的眼神而付出生命
所以 我爱康斯坦丁 我爱萨冈
《淡彩之血》读后感(三):淡彩的血液如康斯坦丁
很少能看到这样的书,就是一看书名就被吸引了
是哪个对生活有这么多感触的人能想到如此绝妙的题目
不容置疑的最好书名
萨冈的杰作如此完美
正因她是完美主义者 她缔造了生活
读到结尾时似乎耳旁也响起了枪声
愣住了
此后每天早晨醒来要默念好多遍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康斯坦丁……
直白地说,
他是个双性恋
所以我对他没有好感
我没有这方面的歧视
康斯坦丁却令人敬佩
正如他自己所说
我的血管里没有血,或是说,是用水彩染过、用水稀释过的血。
他无畏地保护自己该保护的人
不管是工作人员
还是跟他上过床的女人
抑或他内心深处最爱的人
刚开始我还纳闷
为什幺要花这么多笔墨写罗马诺的事
细细想想 他不可能和婉妲在一起的
我倒是很喜欢婉妲
心思很细 性情多变
关于莫德
和康斯坦丁观点相同吧
莫德太小、太年轻、太幼稚
还有布布
想起她在自己的床上偷吃丈夫的巧克力
会发笑
Life likes this
o goes the world
Whenever
Un sang d’aquarelle
《淡彩之血》读后感(四):如果我到50岁的时候还能思考这些,我将会在28岁的时候提前对此感到无比骄傲
《淡彩之血》的封面是一位开跑车的女士侧面版画像,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那个开车时被自己围巾勒死了的舞蹈家,那人叫什么来着?好像是邓肯。但很显然,这不是那位伟大的舞蹈家,而应该是大名鼎鼎的萨冈。
一个女人在50岁的时候写下如此的文字:爱与战争,多少让人有些心碎。因为是女人还是因为年龄?我不知道,但其实我心底是羡慕如此一个50岁的女人的。
大部分萨冈的照片都呈现出一派有如小男生的青春气息,嗯,有人称之为迷人的小魔鬼。因为是迷人的小魔鬼所以身上总带有点儿自毁的因子,就如康斯坦丁一样。
康斯坦丁自杀了,但这并不是自毁的表现,他的自毁开始于回到纳粹德国并一直自认为的逃避,而这每一步,其实是出于他的主动,他从来便不是一个被动的人。
近期看过的下纳粹时期德国的书还有《偷书贼》,同样,两本书主角都并不是犹太人,而是德国人,甚至可以说是普通的德国人,虽然康斯坦丁看似有强有力的纳粹势力做后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无法改变战争的现实,对一切无能为力。
无力感是一种致命的感觉,就像康斯坦丁终于亲眼目睹了真相一样,他无法阻止德国兵烧村子、杀孩子,他能做的,大概只是些反面榜样。我想,他的自杀是缘于他再也无法面对以一种屈服的姿态活下去,他从来都是顶天立地的,以他的身高。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那些战争的制造者,实际上发起战争的目的是不是只是要掩盖隐约察觉到的无力感呢?一个人以力量对抗无力,我们对此应该如何表达呢?
说回康斯坦丁。我相信康斯坦丁爱婉妲,我相信他同样爱罗马诺,我相信这三个人互相相爱,但这其实是个理想境界,未必每个人都能纯真如赤子。因此,在性爱之前我相信必须要有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身体对我来说是最大众化、最无区别的所以也只能是最终的。但很显然,迷人的小魔鬼并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