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事·如期》的影评大全
《花事·如期》是一部由叶江天执导,刘頔 / 郭月 / 冯星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花事·如期》精选点评:
●或许你对于这个世界是多余的,可你对于我,从来都不是多余的。哪怕只是你的一个小小的高跟鞋印子,都足够我珍藏余生。
●资料馆 映后导演聊梦想很可爱啊 好像是因为路边野餐小黄裙郭月买的票 周末研考前的最后一部啦 戏如人生,人生比戏好看
●推荐导演 编剧看一下[界面文化]20190227的微信推送。
●现实与舞台,因着戏内戏外,裂出三个层面的世界。真真假假地,都很往心里去了。以为如期的花事,总不过是一种戏剧化的欲望,人总是得应对许许多多的落差,可极美的,总是那扑腾起来的期盼。刘頔演得很带劲,客串他相亲对象的女人也特有意思。看着北京,居然想念了。话说,20分钟前,半夜一点,经过音乐吧,看到导演在里面,哈哈。@平遥,1017,三星半
●喜欢结尾。这个世界并不会因为一两次的机缘巧合而改变,快递员依然是快递员,喜欢的人终究会离开北京,美梦终会破碎,但是这个世界上那些微不足道的人们总能发现对方的闪光,并燃起生活的希望。
●舞台剧彩排现场可以允许快递员随进随出,不光是观众区,舞台、布景、舞台上方操作区都可以来去自如。男主受伤后,次日首演就敢让毫无基础的快递员直接上,比舞台剧更舞台剧。就算是艺术作品,至少也要尊重实际吧?! 最后,为什么不报警?直接跑掉?!从头到尾都在扯!
●《花事》展现了罕见的对都市中务工群体的深度关注。在中国,快递员是一个特别大的群体,但他们缺少发声的渠道。二剧中两位主角的互动产生的戏剧冲突相当有趣,他们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都市的与乡土的,现代的与守旧的。而电影最终可以理解为前卫与传统的两种人。
●男主颜值不高,但气质很接地气,反而使故事更加真实。整个电影感觉特别写实。
●抱着极低的期待来看,结果居然很惊艳。难得不装的处女作,顺畅舒服。改编自话剧难免会有话剧与电影不相容的尴尬,导演索性将话剧搬进电影,一出戏中戏推动情节发展,厉害了。男主表演太好,相亲对象很可爱哈哈哈。就想问问导演,那个北京最好吃的鸡蛋灌饼,请问是哪家?【平遥电影节2018.10.16
●全剧的台词是亮点。尤其是舞台上的,不愧是邹静之老师的原著话剧,“她清水的身子像针一样,扎的我想喊。”这是什么神仙台词啊!我也想喊!啊!
《花事·如期》影评(一):酒糟中的Romance
杨晓云 中国电影资料馆
https://mp.weixin.qq.com/s/7_YYz16LQNRFzya2M_Aj7g
今天 Romance一词在人类历史人文中有着复杂的沿革。它在文学艺术中是一种流派,一种创作方法,在哲学领域中,从柏拉图到斯特恩伯格到克尔凯郭尔,被不同的哲学流派试图阐明真义,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它被广泛地运用,书写,阐释,赞颂着。它在理念范畴,是对纯粹理性的反叛,是人类对庸常生活和有限肉身的对抗,是对无限的向往、追寻,是人性尊严的某种象征。它的历史沿革,有如一出呈现人类渺小而伟大的史诗。
“浪漫”一词来自法国的白话文,最初指的是骑士冒险的诗歌叙事。一直到十七世纪晚期,Romance与“爱”的概念紧密联系,开始发展出繁复的学说分支。不管心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们有着何种演绎,真正“Romance”的母株有两支,也就是后世学者们研究的“Romance”,我们习称为浪漫爱情的概念,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通俗的浪漫,简而言之,它们认为身体与性、情感和欲望互为表里,生发着激情;另一种是精神的或曰神性的浪漫,这一分的源头来自柏拉图,指的是排斥肉欲,理性精神上的纯洁情感。它们的精神本质依然是同一的,Romance创造了自由与人类自我实现之间的联系。
电影在人类艺术中属于比较晚生的,当Romance进入电影,在它本身已然发展着比较成熟稳固之后,就诞生出Romance film的经典类型。在浪漫爱情电影中,我们可以找到自由与社会的、自我的、他人的各种形态的冲突,每一种冲突都寓意着人类意图挣脱某种困境的力量,在影史上留下各种美好的作品,比如《麻雀变凤凰》《廊桥遗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爱情故事》《英国病人》等等。
《花事·如期》改编自大名鼎鼎的由刘恒、万方、邹静之组建的龙马社小剧场话剧《花事如期》,编剧是邹静之。话剧舞台呈现的是一个比较严肃的古典主义的“三一律”的故事,某个深夜,某个京郊的公寓,大龄白领女青年海伦等待着男友的求婚,却等来快递员青子送来的分手信,这封分手信成为压垮这位本名刘桂花的北漂青年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百般寻死,快递员青子百般阻扰她寻死,两个陌生人在这个夜晚开始交流,讨论,辩论,较量,天亮之时,海伦终于内心平静,快递员青子悄然离去。
这出戏结构整一,台词异常古典华丽,充满着思辨和诗意。编剧邹静之称之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一个夜晚;与情感有关,与生命与生存有关的,爱的喜剧,”虽看上去是一个小格局的艳俗喜剧,借助台词的意象与深意,里层却是在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爱的涵义。
电影《花事·如期》对原来的戏剧作品做了两个根本性的改编,将一个颇为形而上诗意的、思辨气质的“本事”落实在了当代中国青年社会生活现状的现实土壤中,在略显压抑和困闷的庸常中生发出了“光”和“Romance”的表达。
其一,结构上的丰富。导演叶江天在接受采访时谈到,“在看过剧本情节之后,我们发现这样两个陌生人在小空间里面的纠缠,离开了舞台环境,可信度是会大打折扣的。”于是电影版在剧作上进行了“戏中戏”结构的新构。影片在情节上保留了舞台剧的一部分,成为男女主人公关系的一个镜像。影片新建立了舞台以外、现实生活中人物,快递员小强,和他的邻居售楼小姐顾小霞,他们是北京大批务工青年中的普通的一员,一起租住在城中村。 对顾小霞而言,小强是旁观者,是暗恋者。以小强的视角,目睹小霞与渣男的暴吵和分手,小霞生活中点滴的苦闷和快乐,她在工作中挫折和委屈,以及她为家人的隐忍和努力。小强在快递工作中发现了剧场排演的舞台剧,于是常常去看,而舞台剧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境况和进展,对应着小强和小霞在现实生活中的境况和关系进展。
舞台上的快递员向女主人坦陈自己的失落,告诉对方自己其实是个文学青年,喜欢写小说和诗歌,但却被编辑羞辱和退稿,两人在月光下一起朗读男主人公的作品;现实中的男主人公看过戏之后,把自己藏在床底下的素描画稿找了出来,因着内心的落差,他把画稿扔了,恰巧被女主人公捡到,而后归还给他,并鼓励着他。
无论是舞台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两对男女主人公关系发展的拐点均是因为男人瞧见了女人的屈辱和不堪,女人发现了男人的内心秘密的梦想和失落而相互贴近。整个结构中,这种互为镜像的情节点比较丰富,颇为趣致。作为舞台剧的改编,如上设计颇为有效,它令情节腾挪出很大的空间,导演可以细致地、细腻地用白描的手法,将北京城中村务工青年的生活细节层层堆砌,如镜子搬照出那个似乎毫无希望、沉闷而压抑的生存环境,以及他们可贵的努力与坚持。
其二,主题上的浪漫主义转化。与话剧版的探讨和思辨色彩不同,电影版的故事是一个扎扎实实写爱情的戏,而且是古典浪漫主义的爱情戏。男女主人公的对手戏并不算多,多数情节是男主人公小强自我的求索和内心冲突。然而,这段Romance的冲突却是社会性的,带些悲剧意味。
影片在开篇隐晦地烘托着男女主人公在社会地位上的差异,即便是在城中村里,顾小霞是二房东,小强是分租者;顾小霞开着一辆破旧的福特小轿车,小强开着顺丰的电三轮儿。顾小霞隐隐是瞧不上小强就是个送快递的,从她对男友的定位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男友很渣,但好歹是个失业的程序员。小霞是北方农村出身,家里有多病的老母,还有务农的、经济上还要靠她的哥哥。她的理想就是在北京买个房,就算是在霸州也行,然后跟程序员男友结婚。
西方学者邦尼·G·史密斯描述十八世纪城市新兴阶级的妇女时写道:“当北方的年轻妇女结婚时,她们没有爱情和浪漫的幻想。他们在关注经济基础、专业......”而人类学家约翰·汤森在《女人想要什么,男人想要什么》一书中,也谈到过爱情的基因基础。汤森对各种研究项目的汇总得出结论是男人易受青春和美丽的影响,而女人易受地位和安全的影响。这些结论依然适用于当代的中国社会。 小霞的爱情是被生活压榨的,是固化的,是有成功的务工青年标准版的。小强对小霞的暗恋开始不敢表达,也是因为着种种“社会约定俗成”的条件的差距,但他的心灵在看舞台剧中的过程中涤荡,而后升华,他最后对小霞的Romance的表达颇令人感动,那是以蝼蚁之身与社会庸俗规则大厦的对抗,是鼓起勇气超越它们的自由和激情。
片中剧中的两个男主人公都吟诵过一句台词,“你见过酿酒吗,酒糟发酵后,才能酿出酒来。酒是真的,酒糟是假的,被抛弃的……你经历的生活就是酒糟,梦是酒,你为得到梦而活着……苦难、伤心、劳累、高兴都是酒糟在发酵,都是为了得到梦。”正如导演在受访时谈到过的主题,“对于生活特别压抑的人,艺术,或者再扩大一点,这种罗曼蒂克的元素,就像是一缕阳光,让生活不再那么昏暗。”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浪漫主义。
《花事·如期》影评(二):两种艺术介质的共同表达
《花事·如期》:两种艺术介质的共同表达
电影《花事·如期》改编自作家、编剧、制作人邹静之创作的小剧场话剧《花事如期》。诚如执导该片的青年导演叶江天在平遥电影节新闻发布会上所说,这部由经典话剧IP转化而来的剧情电影比原剧作「多了一『·』」,而这一「点」同样多在了电影与话剧这两种艺术表达介质穿插、交织、叠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表达效果上。
影片的整体叙事讲述的是:一个北漂男快递员小强因送快递邂逅了一出话剧的排练。这场电影中的话剧排练演绎的正是电影改编的剧作原型《花事如期》的故事——
一个叫Helen的女子在满心期待恋人求婚的夜晚收到了由快递员青子送上门的包裹,这个寄自她心上人的包裹表明了其欲与她分手的决心,Helen因此陷入痛苦之中。Helen将这份包裹视为屈辱的象征而拒绝签收,青子因此无法完成工作而被迫逗留在Helen家中,随后青子成为Helen倾述悲情、愤懑的对象,两人随着交流的深入开始了解对方内心对于爱与欲望的理解,最终Helen在青子的极力精神挽救下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小强被舞台上的表演所吸引,开始多次出入剧场观看这出话剧的彩排。在一遍一遍的观看中,小强逐渐沉浸其中,他的生活随着他的入戏渐深而发生了微妙的改变,在戏中人物围绕爱与欲望解放之讨论的触动与鼓舞下,小强逐渐鼓起勇气以自己的方式向邻居——售楼女孩顾晓霞表露了自己的暗恋,而他的表白最终成为这个女孩经受现实打击后精神上的宽慰与救赎。
电影本身是一出戏,电影中的话剧上演的是另一出戏,「戏中戏」的嵌套模式形成了《花事·如期》独特的叙事结构。影片创作者遵循话剧情节的发展顺序,将作为戏中之戏的话剧切分成为若干部分,安插于电影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并有意制造出一种「镜像」效果,即话剧中人物的境遇或心理与电影中作为话剧接受者的主人公的境遇和心理产生某种映射,例如小强在一次送快递时,因为电梯停电只能背着沉重的货品走楼梯送货,结果换来的却是无视其辛苦劳动、只因送达时间延误而不满的客户的投诉,电影中小强这段遭遇的叙述完成后承接的是小强作为观众在剧场观看到的话剧情节的画面:舞台上,Helen因为自身失恋情绪而坚决拒绝签收青子快递包裹,使得青子陷入进退两难的窘境。电影中台上表演与台下现实的这种镜像式的呼应,一方面解释了小强反复进入剧场的电影情节的合理性——他因自身快递员的身份而与话剧舞台上的快递员青子产生了共情与共鸣,这种共同的情感让作为观众的小强有了认同感,因而他愿意反复参与体验舞台上的语境;另一方面也向电影观众暗示了此后话剧情节发展与电影情节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在电影中保留话剧桥段,通过话剧片段推进电影情节的的发展,舞台现实和生活现实相互呼应,是该片创作团队将话剧原著故事电影化的探索结果,叶江天在接受中国周刊采访时便表明「我们原来有想过,在电影里把话剧的情节给 「做实」 ,但是在看过剧本情节之后,我们发现这样两个陌生人在小空间里面的纠缠,离开了舞台环境,可信度是会大打折扣的……最后我们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让剧就是剧,探讨剧对生活的影响,与生活的呼应……」。这样的结构设计在保留原著诗意化表达的同时强调了电影合理的写实性,这种诗意化和写实性也是对创作者探讨艺术照进生活的主题、关注务工群体的生存状态的这两大创作初衷的回应。
电影和话剧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电影是用声音、画面来展现内容的的「视听语言」,蒙太奇是其典型的表现手法,电影通过镜头实现对于时空相对灵活、多变的调度。话剧将所要表现的内容承载于相对单一的时空范围中,对现场布景的依赖性极强,因而在对时空的运用上的灵活性与敏感度略逊于电影;情节冲突是支撑起话剧舞台表现可能性的重中之重,对白的设置常常成为话剧表现张力的集中体现。话剧更接近于文学的范畴,其舞台假定的合理性为表达的诗意化创造了更大的可能性,而这种诗意化常常成为精神内核向外直接呈现的渠道,往往通过人物的呐喊、夸张的行为举止将充沛的情感倾泻于观众眼前。电影在表现情感上更为克制与内敛,更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展现承托精神内涵,正如苏联评论家法马林所说:「戏剧不能容忍自然景物。电影则必须要自然景物。戏剧是表演。电影则是生活。」
《花事·如期》创作者发挥电影与话剧两种艺术介质在空间运用、场景调度、情感演绎、人物内心剖白等方面上各自的表达优势,将其作用于「戏」与「戏中之戏」这两个既有关联又有明显差异之故事叙述之中,在对两个故事进行切分、统筹与衔接的过程中,完成整体叙述的熔铸,同步实现了指向受众的关于作品精神内涵直白、有效的表达。
电影开场是一组展示北京城市面貌的空镜,密集的高楼与蒸腾的热气率先给观众搭建起第一印象:这是一个发生于大城市背景下的故事。紧接着画面由城市大容纳量的全貌展示切换至逼仄的一张床——这是主人公北漂快递员小强的卧室,人物的日常生活空间也是其身份的一种隐形交代,镜头跟随主人公的活动开始进一步展示他的生活,同时结合画外音——隔音效果极差的合租屋隔壁传来了邻居顾晓霞与男友之间关于在北京远郊买房问题的讨论——更加全面地展现了一个邻里间毫无隐私可言、常常对公用卫生间使用时间分秒必争的共同生活空间。电影开头短短几分钟的画面便借由空间的对比、展览快速交代了人物的身份,结合日常化的对白将描绘北漂群体在城市中的生活的主题点明,也是影片导演对于平凡小人物精神生活关照的起点。
依托空间的场景调度同样有其精心的构思。小强所暗恋的邻居女孩顾晓霞与男友共同居住的房间与公共厨房仅一片玻璃窗之隔,小强作为合租人常常在无意间介入顾晓霞的私人生活领域,电影情节片段之一便是小强在煮晚饭时,透过厨房的窗户目睹了顾晓霞与其男友争执,并受到家暴的过程。正因目睹了顾晓霞的这一段遭遇,进而去安慰受伤的顾晓霞,小强才有了走进顾晓霞精神世界的动机,这也是两个主要人物之间关系逐步亲近的开始。在「目睹家暴」这一片段的表现中,镜头通过小强的第一人称视角向观众展现了小强的所见所闻,表现的是人物内心情感支配下关注点的聚焦。特殊生活空间的设计结合电影镜头的视角运用的优势为故事之后的演绎,人物关系发展的提供了合理的可能性。
话剧舞台在电影中的情感表达作用十分明显,诗歌化、呐喊式的台词在产生陌生化效果的同时也成为了人物内心剖白的有力表达。导演赋予该片中舞台的意义不止于是主人公生活的「镜像」,它同时也是电影中主人公情感的发展的催化剂,与其说是小强闯进了剧场,不如说是话剧中关于爱与欲望释放的讨论闯进了小强的精神世界,「酒就是梦,酒糟就是我们的生活,你每天经历的痛苦悲伤忧郁欢乐高兴,这一切都是酒糟在发酵,只是为了在晚上,你爬上一张温暖的床,做一个美梦……为了梦,我们必须过酒糟的生活。」诸如此类诗歌式的呐喊在电影后半段出现,在此处电影已经完成了对小强作为底层讨生活小人物的生活样貌的刻画,「酒糟」对应的生活已经叙述完备,而对于小强的梦——他对邻家女孩的怜惜与暗恋的情愫——的营构也在舞台的引导、催发下到达了临界点。电影的结尾,导演利用戏剧化的方式制造了一个巧合——话剧中出演快递员青子的演员在彩排中意外受伤,而时常出入剧场观看彩排的小强因其对这出戏的熟悉而被导演选中参与话剧的正式演出。小强最终成为青子登上话剧的舞台,借青子之口呐喊出了自己关于爱的内心剖白,包括关于酒糟与酒的诗意化的哲学表达,小强的人物内心也完成了释放与平衡,舞台成为表达内心活动、展现精神成长的一个媒介。
在这部影片中,电影中的话剧桥段与电影故事本身既是独立的叙事个体,又互相依存:前者成为后者叙事中推动主要人物行为表现的外在推动力,后者成为前者现实性的延展。
《花事如期》话剧与电影结合,「戏中戏」的模式,既保有了话剧戏剧性的表达力度,让充沛的情感、直观的欲望、普通人精神世界的活动得以用诗意化、陌生化的面貌呈现;又兼备了电影写实技法下表达的合理性。两种艺术表达介质整合后呈现的表现方式让导演更为直接地参与到观者艺术体验过程中对故事的解码动作之中,对于观众的理解有显而易见的引导意图,由此可见青年导演叶江天在他首部长篇电影中展现出了主动而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
但较为强势的引导、干预使作品的留白较少,规定了观众的解读,限制了观众的思考,因此该片被部分观众认为表达倾向直白。但是话剧舞台在电影中的呈现确也起到了有力的精神剖白作用,使整体叙事蒙上了一层诗意化的美学效果。
《花事·如期》影评(三):寻找表达
出品:良介文化 策划:世界电影节申报服务平台 监制:萧十一郎 主编:Ingmar 责编:AMOJOR 采访:Lahyids 嘉宾:叶江天
Q:这部电影和戏剧有关,相对来说比较罕见。对戏剧有什么非常执着的爱好吗?还是有什么特别的契机促使您拍摄这样一部影片呢?
A:接触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还在洛杉矶上学,正在准备我的毕业作品,在看了邹静之老师的《花事如期》剧本之后觉得非常吸引我。这部作品是邹老师少有的现代都市话剧,再加上我本人对务工群体一直都很关注。在中国,这是一个特别大的群体,有很多的声音,但他们缺少话语权和发声的渠道。而且剧中两位主角的互动所产生的戏剧冲突相当有趣:他们代表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价值观,现代的与乡土的。而这剧最终可以理解为前卫与传统的两种人,在同一时空内,就生活、爱情、理想这几大主题进行的一场对话与碰撞。
Q:感觉您一直对这方面有所关注,在影片中也能够感觉到人物生活环境等细节都相当真实自然。那么,为了准备着手拍摄这部影片,您个人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呢?
A:我在接触到这个故事以后自己去干了一段时间的快递,拿着身份证在网上注册了一下,然后我就到望京那边当了一名圆通快递员。那时候我住在城中村的工棚里面,那一片看上去完全就是中国三四线的拥挤的小县城,但从那儿骑快递车十分钟的车程就是望京SOHO了,这种反差特别有意思。
那段时间我总是要送不同的快递,敲开不同的家门,和剧里面的情况就有点相似。所以我就会试着跟拿快递的顾客多说几句话,那时候想的就是要探索一下,陌生人之间,或者,更具体一点,快递员和开门的雇主之间,到底能聊到什么程度。在素不相识的情况下,现实场景中,他们能多大程度介入对方的生活。印象特别深的一点就是,在我每天所敲开的一两百扇门中,很少有人和快递员会进行真正眼神的交流。而且有一部分人会将负面的情绪发泄在快递员身上,将他们当成自己情绪的一个出口。这种互动就比较消极了,我做快递员的时候就会和个别客人有过这样的不愉快经历。
Q:这部影片采用了相对罕见的戏中戏结构,在电影剧情的推进中加入了戏剧片段,戏剧场景与现实相辅相成。原来是怎么设想这样的结构的呢?
A:这个设想是在编剧过程中渐渐形成的。我们原来有想过,在电影里把话剧的情节给“做实”,但是在看过剧本情节之后,我们发现这样两个陌生人在小空间里面的纠缠,离开了舞台环境,可信度是会大打折扣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难题。我们做出了相当多的尝试,总觉得都有欠缺。原剧的剧情和片中排练时的一样:一个快递员为一个女白领带去了她分手的消息,女白领想要轻生,然后快递员决定留下来劝解她。但是,我们总觉得快递员留下来的理由不充分,或者说,这个“充分”只能在舞台上成立。那么问题就出在快递员身上,他为什么坚持留下来?这个女白领为什么就让他这么留下来了?最后我们就选择了这样的方式:让剧就是剧,探讨剧对生活的影响,与生活的呼应。一个快递员要是看到了这样一部剧,他会怎么想。作为和剧中角色处境几乎相同的人,他看到这个剧本的走向会有什么反应。最后,我们就着这个问题就设计出了这样的剧情。
Q:刚好您也谈到了舞台和真实生活中的联系。您说这部影片的主题之一是“艺术照进现实”。能进一步讲讲这个主题吗?
A:我们这行的工作就像是艺术照进现实。要是艺术不能照进我的现实,我也不会拍摄这部片子,甚至不会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但艺术照进现实又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可能平时会去自主自觉地欣赏绘画音乐电影,但是有些人并没有这样的条件或者时间精力去专门感受艺术,他们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维持生活,进行体力劳动。但这些人的生活中难道就没有艺术了吗?肯定不是的。那么当艺术照到他的生活中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对此做出什么反应,这是片子想要探索的。对于生活特别压抑的人,艺术,或者再扩大一点,这种罗曼蒂克的元素,就像是一缕阳光,让生活不再那么昏暗。这又正好印证了话剧的主题。话剧的核心就是,一个女孩在自认一无是处的时候得到了“爱”。艺术又何尝不是一种“爱”呢?低潮时期的人们需要这种“爱”,无论是来自一个个体,或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Q:这是您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和之前相比,这部片子在拍摄过程中感觉有什么不同吗?在这个过程中认为最有收获的地方是什么?
A:在拍摄流程上,其实长片和短片相差无几。但是之前拍摄的短片大多都是自掏腰包,叫上同学,拍拍学生作业之类,拍摄的时候就能比较按着自己的想法来,更理想主义一些。但拍摄这部长片是我第一次和投资方接触,和更大的团队讨论怎么去完成设想,这方面也有了更多沟通等方面的事宜。之前带的剧组都是二三十人,但这部片子剧组的规模有四五十人。大家都是想齐心协力将这部片子圆满完成,但其中工作性质就多了些,不会说纯粹为了兴趣去拍摄。在拍摄过程当中就能体会到在这方面存在着的一些差异,通过这些差异我也学到了很多:如何有效耐心地与人沟通,如何和你的团队磋商,学会打破固有的想法,学会去变通。所以这次拍摄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作为导演的技巧方面的历练,也是一次在为人处世方面的历练。
一部电影绝不是凭借一己之力完成的。在拍摄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十分感激龙马社姚总长期以来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感激邹静之老师、田壮壮导演在创作时慷慨给予的指导与帮助。感激制片人王朝晖与摄制团队与我并肩作战,共同完成这部电影。
Q:演员是如何选出来的的呢?在拍摄前后和演员的磨合模式是怎么样的呢?
A:演员就是常规的流程,不断地面试选角。能有这样一个演员团队是我的幸运,拍摄过程比较辛苦,时间也长,大家非常认真敬业。关于磨合这方面,出于种种原因我们无法实景走戏,拍摄之前彩排只有两三天,不是太够。现场我和演员一切研究讨论剧情,我会非常喜欢演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往往能给我一些我没有想到的呈现,为人物增加了新的生命力。剧组有时候时间比较紧,但是如果戏看起来不自然,我还是会选择让整个组先停下来,我和演员在共同摸索各种可能,直到我们都觉得舒服了才会继续开机。即便有时拍摄日程很紧,这些需要拍好的片段还是不能草率放过。
Q:总体上对自己这第一部长片感觉怎么样?总体上满意吗?
A:总会有些自己觉得遗憾的地方。在刚拍完的时候感觉不大好,但经过后期的剪辑调色等操作之后,过了一段时间回去看,感觉又好了一些。有一部分原因是,剪辑和后期赋予了这些材料新的可能性,这部片子的成品和当初的剧本存在差异,但这个不断修改和完善、找到适合的讲故事方式的过程中它的确有变得更好。即便和原先的设想不同,整个的核,我想表达的东西还在那儿。
其实我很喜欢外景里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外景能够捕捉到这个城市本身的气息。比如我们有取过的快递分拣中心的景。那都不是搭起来的,是真实的。包括城中村,也是我们在北京市里头取的景。其实离我家半公里就是一整片城中村,我遛弯的时候进去过,外面的繁华和城中村的破败带来很强的冲击感,无法想象,就在离我这么近的地方,有这样一片区域,像是一个异次元世界。我还记得那边的火锅店剪了纸贴在玻璃上,就为了让屋里多一点热气,这就好像是回到了上世纪中后期的北京,这种质感很有意思。所以我们取了不少这样的景,我都挺喜欢的。这些东西要是没人去拍,就不会有人再看见。我们之前取景的时候恰巧赶上了北京对外来人口的迁出政策,所以取景的时候就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最后换了地方。
Q:在这部片子之后还有其他的拍摄计划吗?
A:正在筹备下一部片子,打算做一个原创的故事。其实去年在《花事如期》的收尾工作阶段我就已经开始构思我的下一个故事了。我已经写了五六个不同的故事大纲,在尝试着不同的可能性,不同类型的故事。最终我还是找到了我想做的一个故事。其实我总是处于一种“寻找表达欲”的状态中。做电影也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明确表达欲的过程,这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尤为关键。
Q:觉得在国内的整个拍摄工作环境和美国相比有什么区别?
A:我在国外所学习的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电影制作流程,它自成一个工业体系。国内就我所见的电影制作流程,并没有那么工业化。如果要打比方,那就是这里的流程更加“游击”一些。对大成本大投入的电影来说,可能需要更优秀的统筹,更专业的团队,但在拍摄相对小成本的电影时,“游击”这种路数是相当不错的,使得创意有更多的生存空间。
Q:有对你来说最理想的题材吗?
A:武侠吧。这大概是所有中国导演的目标了。有中国特色和风骨,江湖儿女谁不喜欢。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和构想,再加上条件允许,武侠片再理想不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