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读后感锦集
《城里》是一本由舒可文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页数:281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里》精选点评:
●物质构件支撑下的非物质的情感,记忆,经验才是城市真正的价值所在。
●涉及到很多城市和初级的理论
●从这本书开始了解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变迁的历史
●为了论文。。
●This is a story about Architecture.
●中国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后即将赢来城市新一轮的大规模改造,一个有远见的设计师如何为应对这样的新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舒可文的这本《城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很喜欢的书 城市是一个活物 我们生活在里面 于是充斥着我们每个人的气息
●收录,仅此而已
●点到为止 浅尝辄止
●轻松深刻了解某些城市
《城里》读后感(一):读心境,读人生
原本是从梁文道的《开卷八分钟》上了解到这本书的,也是处于想要了解一些建筑上的事情才买来读的。但是读过第一章关于上海的内容时,竟然莫名其妙的落泪了。因为,两次去上海,两个季节两种心境,两种可能的人生。如今,蓦然回首,只有泪千行。
与书无关,只与人生有关……
《城里》读后感(二):话语色彩很浓烈 no good
如果想了解一下国内一些著名建筑或者地方的话,这本书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起码可以使你的认识不止停留在表象。建筑或者城市规划很能体现人文色彩,我觉得这应该是让政府很头痛的事情。我们的政府当然也很头痛,但是头痛的是怎么体现政治色彩。久而久之一个个城市接着就没了,剩下空壳了。我觉得城市的建筑要体现强烈的生活气息。但有些景点名胜经过人为的雕琢,剩下的就只是一座奇怪的空城,突兀的存在,灵魂其实已经是没有的了。因为我觉得那里面最能体现生活气息的部分已经被人为地消磨了、剥夺了。好像苏州园林、天安门等等。
此外这本书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有些想点明该点明的地方被编辑过了,被改写了,或者故意回避了,这些我都认为是主流话语不允许使然,让我很不舒服。
此外,身为一个广州人,我认为书里介绍的广州基本还是可取的。广州人被号称是全世界走路第四快的城市居民其生活节奏有多快可想而知。我认识的广州人其实还是属于那种小富即安的,金钱、权力名誉等等追求没有那么旺盛,生活过得好一家人安安稳稳就够了。所以汤水和茶楼在广州人眼里永远是那么重要。书里还提到关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地方不同的评述,我看就很到位,因为在广州真的可以感到那种社会小市民渴求的实惠和自由。
《城里》读后感(三):舒老师,这是个玩笑~
因为你找不到这个地方,而我又答应您写一篇报告啦。
反正我怎么说,您都不会相信我说的话,您和老板娘都不再相信我的赞美之词,甚至说我用这些无情地折磨着你们俩。好呗。好呗。
现在我老老实实写个读后感。
我非常喜欢写第一篇文章《上海人可以两次踏进苏州河》——这个标题可真是太不诗意啦,当然您是学哲学的,整本《三联生活周刊》里,你的逻辑能力最强,不过也导致了您的“无情”,完全不会起个煽情的名字,比如《苏州河上,四日过百年》之类的。
这篇文章其实就是沿着苏州河讲上海的故事,先是沿着苏州河把上海切出个横断面,然后找几个点,纵向深入——好吧,这么说有点儿枯燥,不如说,这是一份关于苏州河最好的说明书。苏州河两岸的人的命运都与此有关。
当然我也喜欢《广场:象征的中心》,这篇文章读起来像推理小说——天安门到底是怎么一步一步变成今天这样?到底是谁的意志在其中起了作用?它又如何影响了广场中的人、北京和中国?
《一个“鸟巢”和一个城市》把我笑歪了,但是一会儿就笑不下去了,因为结尾:“‘鸟巢’……被看做北京超越过去、启动未来的机会之一,但是悉尼歌剧院设计师伍重的经历表明,把新的梦想带进城市是极其困难的的。”我们的城市,真的只有新的建筑,没有新的梦想。
看这本书,在个别时候我会想起您曾经的诗人身份。
因为您,我会常常觉得北京真的是一个“活物”,它在无奈地一日一日变得古怪,是谁的意志但是谁的意志也不是——得,我不再做无谓的伤感。
我不如还走寻常路线表达对您的赞美:我以作为您死缠烂打的闺密而自豪。
对不起,今天累HIGH了。如果您能找到这个读后感,就当是个玩笑吧。
《城里》读后感(四):城裏城外
“新的城市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准则和人性理解,来自以往的生活判断在流行的城市理想面前被压缩变形。城市中人们如何在自己的生活逻辑之外,重新组织自己的情感内容,重新构建自己的生活经验?”
阅读总是唤起记忆。而记忆是有选择的,阅读也必然跟随记忆的选择确定兴趣点。对一个城市的美好记忆和特别记忆正是给予这个城市持续关注的理由。
在别人的叙述中发现自己并从更多的角度关注曾经的城市,似乎只是一种印证,没有未来的立场和期待。
“上海人可以两次踏进苏州河”
作者的叙述沿着苏州河,而我的阅读沿着我的记忆。
对上海的记忆偏向于审美。
上海在中国是最象城市的城市,然而浦东新区依然没有能够逃脱全国千城一面的建设套路,仅仅是基于经济基础而更大气更奢华一些吧。
我宁愿在我自己的上海,在优雅的怀旧的寂寞中,在老建筑和梧桐树的阴影里,捕捉那个不象上海人的上海人陈丹青所说的午后的阴翳。
“天津的基础市民”
对天津我总觉得说不出个所以然,很奇怪的。年少时曾接触过天津的大人,留下比较特别的形象记忆,就是他们穿的裤子裤腿又细又窄,在那个时代我们那个小地方的人的眼中就显得相当鹤立鸡群。我最初工作的地方在天津地界,离天津市大概30公里。但是因为一年多就离开了,没有机会对这个城市有更多的接触,所以它在我的印象中仍然模糊不清。
舒可文的这一篇天津正对了我的胃口,天津不再是“狗不理包子”和“歪门邪道”,劝业场的嘈杂热闹也有了依托。说来惭愧,以前每每听到“天津卫”都不曾脑筋转转,原来这天津最早是卫城。哈哈太无知啦。
“苏州园林与优雅生活”
园林都成了旅游景点,还谈什么优雅生活。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间,人头攒动,能拾得一星半点文人雅士的情怀么?
“中国表达的现代建筑”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quot;广场“象征的中心”"
广场就是政治。
“798与城市形态”
一个城市没有被规划的部分往往显示出原生的活力。艺术总是相对自由,依然难免被规划的命运。
“SOHO和长城脚下公社的姿势”
“人类一旦置身于新的空间时,其行为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变化”
建筑师或者真的试图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开发商要的只是噱头,房子卖出去才是硬道理。再说空间可以改变人的行为,改变却并不一定朝着预设的方向。
北京集聚了最传统的文人和最前卫的艺术家,他们所玩的东西对我来说象在火星上,但是我依然向往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