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尊敬的W》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尊敬的W》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2020-12-01 07:5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尊敬的W》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尊敬的W》是一部由巴贝特·施罗德执导,巴贝特·施罗德 / 比尔·奥吉埃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尊敬的W》精选点评:

  ●可怕…脑残不分宗教…

  ●textbook ethnic cleansing

  ●三星半。导演拍片的缘起是想了解为什么佛教能用于暴力。不过据导演介绍自己在缅甸拍片拍了一个月就被军政府追踪拍照赶出来了,感觉W面对镜头的自述其实没有特别深入,尽管导演说自己的拍摄方式是不provoke对方但是感觉其实也没有讲出W的内心世界。佛教也能用来煽动仇恨这件事情只能说明对异族的仇恨真的是一个有复杂根源的社会现象,不是仅靠宗教意识能救赎的。最后导演讲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讲军政府专门去俄国学习了怎么煽动人群仇恨的技术,利用fb发动人群,我们看到的暴乱有很多是军政府煽动的结果。

  ●#fnc#可惜了那么好的素材!旁白在随意引用peace love的心灵鸡汤来反对W的激进话语真是傻逼到了极点。刻意把背景乐调的和悬疑片一样渲染不安和恐惧气氛是极其不恰当的。导演估计没把这部片当纪录片了,纯属用自己的西方视角cliche来展现自己想要的观点,就恨不得直抒胸臆了。

  ●本來都還可以當成一個了解議題基礎的入門資料片。 但以一個虛構的緬甸女童作敍述者,說出老土﹑無力的「只有愛能勝過仇恨」,令人無法接受這種淺浮離地。

  ●如果5.7不是马卡龙...

  ●长见识

  ●其实跟宗教没什么关系,最根本还是对人的价值。以宗教领袖还是科学家的面目出现,塑造所谓的权威,背后要讨论的是只有A和B,还是可以26个字母都有。

  ●白左拍给白左看的纪录片。片面,把错误归结到一个煽动仇恨的僧人头上,这是小学生的逻辑吧?没有真实存在的火苗这煽得起来么?不从历史政治原因剖析毫无意义啊。

  ●倘若我们将《尊敬的W》语境下的 “性策略” 置换到一种非宗教的语境当中,那就是狭隘民族主义(我族中心主义)对于人的愚化和异化。施罗德一边让信奉《错误的玫瑰经》的W在镜头前表演和布道,一边展示着其教义滋养出来的恶果。然而就像《第一归正会》那样,影片的怀疑视角推翻了人性背后的神像,但不知如何通过人性寻觅神性。

  《尊敬的W》观后感(一):愚昧是本能

  

对于缅甸的历史,我是无知的 对于小乘佛教,从来拥有好感,这个好感是相较于大乘 对于昂山素季,只存在于想象之中,觉得应该不错 对于军政府,永远都是厌恶

以上是观看本片之前的个人认知 以下是个人牢骚

用石头砸死一只青蛙和不断调高水温慢慢煮死一万只青蛙 哪个更加残暴? 暴力有显性的有隐性的 对于太多事,我能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声称可以独立思考的人是可疑的 鼓吹正能量的是可疑的 口若悬河者是可疑的 领袖更是可疑的 已知越多,未知越多,未知越多越懂敬畏! 懂得敬畏,了解了自身的局限,也许就种下了美的种子 当然,也可能种下了丑的种子

到处都是人多的欺负人少的 强大的欺负弱小的 欺辱源于愚昧 对自身的愚昧,对社会的国家的愚昧 偏听偏信是愚昧者的爱好 在基本安全的界限内狂热的释放勇气 在安全感遭到威胁时一哄而散 法不责众 乌合之众永远存在! 不分制度,不分贫富

学而不得其门,学而不知所谓,半途而废,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自以为是 愚昧是本能,是可恨的!是可怜的! 登堂入室不得其法,好走捷径,似懂非懂,自成一派,大言不惭,喜好功利 邪恶是知性的,是引诱,有肮脏的目的性 邪恶是可耻的!是可诛的! 邪恶是火焰,愚昧是干柴

所谓的箴言 恨永远不能终结恨,只有爱能做到 恕本兔冒昧 爱也做不到,公平或许可以 作为一个人物纪录片 镜头语言很有美感 几个长镜头有仙意还略带俗尘,看着有点飘 导演在叙事上也尽量保持客观, 有西方媒体人,有佛门不同派系,有伊斯兰学者,有罗亚学者 主角当然是大师,在我看来,大师的眼神就不对 可以说我是事后诸葛亮,但是,判断一个人看他的眼睛,还是很准的 经常会有误判,明明已经确定了他人眼神的飘忽不定 我只是宁愿相信某些东西,这些执念会干扰我的判断 大师的眼神有太多的杂物和焦躁还有功利 日日静心打坐念经,还如此躁动! 如果,没有这些,又会怎样呢?

打坐被科学验证是有利于大脑的,也有人说,科学只是揭开了打坐若干好处的一小撮 无论对错,且存疑 从大师的情况来分析 打坐只是自了汉 我不想否定打坐,我还准备重新学习禅定呢 以前呢,听说某某可以坚持打坐若干年,总会有些肃然 以后呢,平常心了 打坐当然是好的,好的不代表什么都好!

一个鼓吹仇恨和暴力的佛门弟子 为什么会被数以百万计的人追捧呢? 如果追捧者是俗家人,还可以理解 众多佛家弟子也追捧,又是为什么呢? 整日吃的什么斋?守的什么戒?念的什么经?打的什么坐?静的什么心?为什么入的佛门?

佛门一入深似海! 在大师的心中 此海想必中南海

  《尊敬的W》观后感(二):非洲有一种鱼......

  “非洲有一种鱼,繁殖很快,生长很快,长大后它会变成紫色,吃掉自己同伴,破坏周边的一切。穆斯林就像这种鱼一样。”

  这是电影开头第一句话,瞬间目瞪口呆。在“政治正确”高于一切的法国听到这段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这部小众的纪录片排片不多,却经常爆满,我也是跑了三趟才成功看上。在7区常年呈倒闭状态的UGC Danton非高峰时段竟然几乎坐满了人,可见这个题材对法国吃瓜群众的吸引力。

  “佛教僧侣对穆斯林进行种族清洗”这种听起来近似于天方夜谭的东西在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以影像的方式强烈冲击着观众的想象力:游行、纵火、杀戮...... 起因中有的是穆斯林强暴佛教徒少女,有的是因琐事争执,有的是佛教徒率先挑衅,无论起因如何,结果大概都是:佛教徒死亡个位数或两位数、穆斯林死亡个位数或两位数、而数十万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事后接受采访时,穆斯林表示自己是被迫害的,佛教徒就是“纳粹和希特勒”;佛教徒表示穆斯林就是“要把全世界非穆斯林赶尽杀绝”,任其发展,早晚亡国,不如先下手为强。

  以W(威拉杜)为首的佛教僧侣们战斗力爆表:广发969反穆斯林标志的小贴纸、“不要和穆斯林做生意/做朋友”的宣传册和PPT教材、还原佛教徒少女被强暴的免费DVD,全国巡回的演讲,真假参半的网上发帖...... 而且民众照单全收,深信不疑,向政府施压要立法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信仰:女子和穆斯林结婚后不得改信伊斯兰教、只允许每三年生一个孩子,不然就要进监狱。就这样,一个本质上更极端更具侵略性的宗教被另一种原本温和友善的宗教逼至几乎凄惨的下场,随之而来是一轮又一轮的报复、冲突,仇恨……

  看到一半才隐约想起当年似乎可能也许是读到过相关的新闻报道吧。但是在缅甸这种国家一个完全不认识的城市发生暴乱貌似并不是什么值得点标题进去细看的内容。

  看完电影,又沉重而悲哀地觉得,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类似的故事会在更多国家不断上演,更多类似的新闻标题会持续轰炸我们的眼球,直到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也许主角不同,但都拿着一样的剧本,其实本就无关宗教,只是人性和利益而已。

  如此不共戴天的仇恨起因究竟为何?也许有复杂的历史因素,但又何尝没有偶然的社会现实。记得电影中W回忆自己在一个寺院里生活地很好,大家互助互爱。而当他搬到穆斯林稍多的地区后,日子就变得艰难起来,很难讨得到饭,生病了也无人照应,人情十分淡薄。这番话听起来很平常,但看完全片再回想不免觉得心惊,之后那些深入骨髓的仇恨中,是否有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这段生活经历呢?所谓“正义”的旗号背后是否依然是利益的冲突及对现实不满的报复?

  电影旁白是一个细弱且上了年纪的女声,总是无力地呼吁着:“恨无法解决问题,古老但永恒不变的真理唯有爱”。这句曾经掷地有声的话如今怕是没什么人还相信了。也许还能感动几个傻乎乎的法国人吧,但若是放在国内的微博上,热门回复一定是:“圣母婊死全家”。

  只是,需要去死的,从来都只是恐怖分子,而不是圣母婊。

  《尊敬的W》观后感(三):佛教的爱和永恒之法,和那些被佛教徒烧毁的穆斯林的家园一样,在这个国家的版图上一点点消失了

  观影场次:

  悉尼电影节 | 2018 June 8th | Dendy Cinema Newtown

佛教在这里只是W需要的一个组织身份共同体

  其实站在一个局外人看来,他所宣扬的很明显根本不是宗教。所谓的佛教只是他用于进行种族主义迫害,实现政治宣传的一个幌子。甚至,他并不是要真的要利用人们对佛教的信仰。可以看到他已经完全不在乎具体的佛教道义经典在说什么了。

  他需要的只是一个组织身份共同体。而佛教徒这个身份,显然是该国的大多数。因为是大多数,并且是基本生而为佛教徒,这也就决定了大部分人对这个身份的认同是无选择性的。所以他们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情感和认知上的深度共鸣。所以这个团体也是最容易被他利用和摆弄的。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妄人是如何的用一些落后于时代审美的小宣传册,去洗脑他的信徒。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看似世界上最温和无害的宗教团体,是怎样实现对“穆斯林”——这个全世界都闻风色变的团体——的清洗。佛教徒这个身份,在这里最大的公用是让他们和out group - 穆斯林去对立起来。去激发内部团结,并产生盲目一致的对外。

  在这个时刻,所有的暴力和残杀都是可以被解释、合法化的,是一种组织和正义的需要。是应该被高度赞美的。所谓的人性的美好,佛教宣扬的爱和永恒之法,和那些被佛教徒烧毁的穆斯林的家园一样,一点一点,在这个国家的版图上消失了。

  当然,这位缅甸高僧自然不可能是导致一国发动如此骇人听闻的政治清洗的唯一原因。正如昂山素季也不可能如西方媒体所打造的那样,是一国走向民主的一站式方案。妄图用一个政治人物去改变或者去总结一国的政治社会状况,其实根本就是落入了愚民媒体的圈套之中。正如纽约时报当年点评昂山素季一文中表达出来的:

“2015年,当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领导的党派经选举上台执政的时候,她被普遍描绘为某种政治圣人,一个忍受住巨大的折磨,带领人民从独裁走向民主的偶像。然而在今天,当缅甸军方对少数民族罗辛亚人发动一场包含杀戮、强奸和酷刑的打压时,昂山素季作为该国事实上的领导者却袖手旁观,因此成了全世界批评人士的靶子。这个光环褪去的过程十分惊人,但却又是司空见惯的故事。西方领导人总是声援和支持某个人——通常是做出英勇牺牲的活动人士——将其当作一站式方案,用以解决独裁统治或岌岌可危的新生民主政权所存在的问题。在热衷于为政治变革中的复杂问题找出简单解决方案之际,他们忽略了他们的那些英雄身上的瑕疵,没有料到英雄们一旦掌权将会面临的挑战,并且以为国家是其领导人的作品,而事实几乎总是恰恰相反。“我们总是让这种解决方案停留在偶像化或妖魔化外国领导人的层面上,”研究领导人行为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高露洁大学(Colgate University)政治学家丹妮尔·拉普顿(Danielle Lupton)说。

  原谅我的偏见,我不相信西方领导人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但他们依然固执的一而再再而三这样做,其背后的动机根本就是昭然若揭。

  但我个人还是支持这类片子的出现的。可以说是出于叙事的需要。因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政治事件总是太繁复,并且混杂了太多视角。人类自身的认知结构局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一次性吞下一大群杂乱缠绕的事实。当我们去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度或者是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我们就像是要慢慢撕开一个包好的东西。我们要拿一把剪刀在密封的塑料外包上去戳一个洞,然后一点点去撕开。所以昂山素季和这位缅甸高僧,就可以是那个戳开的洞。我们从这个点开始,慢慢给观众讲故事。

  所以他们只是一个叙事的切入点。需要提醒观众的是,这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并且我们可能没办法得知故事的所有角度。

这些国家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总体上是环境的产物

  另外,还有一点想抒发的是——在国外生活久了,最让我不舒服的是外国某些无知的,却自以为是的状似精英阶级人群们,对于中国等其他国家的偏见。当他们听说我国的一些在他们看起来无法理解,或者是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事情的时候。他们所展现的是那种不含感情的同情。他们仿佛觉得他国人民是和他们自己完全不同的物种似的。至少在他们看来,从别国人民所接受的教育以及每天接触的社会环境来看,别国人民的思维认知已经比西方民主国家低了一等。并且这种差异在他们看来是悬殊的,不可超越的。他们的优越性好像是天赋的权力一般,使得他们有了指指点的魔法棒。

  在这里有一句话送给这群人,也送给正在同情或是评论留守儿童、问题青年(例如最近很红的三和大神们)问题的我们大家——“这些国家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总体上是环境的产物”。

  换言之,如果我们是被放在他们同样的环境里,那现在的他们就是由我们这张脸来扮演而已。相信很多人其实都明白这一点。但困难的是什么?是深刻认识到,其实你根本没有比那些你看不起的人好。你只是被放在了不一样的命运道路而已。

  最后,回到影片本身的艺术手法来说。非常同意豆瓣许多网友的评论。导演对题材的把握度不行,可惜了这么好的选题。还有太多可以呈现的视角没有被展现出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