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摘抄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是一本由乔治·威尔斯著作,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269图书,本书定价:16.80元,页数:2006-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精选点评:
●#神奇之作#,在老一批的科幻作者里面,虽然那时候的科学理论,没有什么所谓的星际飞行,黑洞穿越,但是他们的对于未来的想象,现代的人依然无法企及啊。目前对于未来,那时候的科学家都是保持的消极的态度啊。。
●好莱坞般的阅读体验,死于安乐的预言太霸道了点,怕怕
●这是很深刻的人类的童话。看完电影I am legend,想起了看过的这本书。
●…
●不知道是不是这篇小说第一次描写时间机器
●坦白说和我想象的这本书不太一样。本来以为是有哲学意味的,结果有点儿像好莱坞大片,但是好看!
●2014.1.3晚开始阅读,下在kindle app里好久了~2014.1.4 20:47读完。作者的一些遐想,描述了未来人吃人的世界。“就把它当作谎话,或者预言,说这是我在车间里做的梦吧,就认为我一直在思索我们人类的命运,最终捏造了这个事情吧,把我对事情真实性的维护当作仅仅是使它引人入胜的一种艺术手法吧,把它当作一个故事,你们以为如何?”
●被几万年后的生活描写震到了 btw电影真的很难看
●思路特别,最近特别喜欢读几百年前古人写的书,有意思,两种人的分化
●威尔斯绝对绝对绝对是个天才!令我悚然拜服的除了他超凡的想象力,还有他对景物的描写,美妙、奇幻、荒凉、残酷。他是位伟大的作家,更是位极度接近神的预言家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一):读后感
这本书很短小精悍,一会时间就读完了。整本书只有一个故事。
围绕着时间旅行者制造机器进行时空穿梭展开的故事。
地上人和地下人的对比就好像资本主义家和底层人民的对比。
对地上人的形容也很有深意,他们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语,只有简单的两三个字的词语。他们智力很低,怕黑。
而地下人的描述则更令人惊奇。他们像是退化的猴子、蜘蛛,浑身发白,像蛆虫。
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类的进化持消极态度。不然在书中呈现的应该是更先进更聪明的人类,而不是只吃水果、生育问题都解决完没有老人的世界。
这本科幻小说也让人联想到复联里面的时空穿梭。
复联众人通过时空穿梭回到了过去,战胜了过去,挽救了世界。
而我的(划掉,不是)美国队长也回到过去和卡特完成了那场跨越时空的舞蹈,并且以他想象的那样过完了一生。
只是不知道他是在哪个平行时空实现的这个梦想。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二):“悲观主义者”
英国人Herbert George Wells在1895年的科幻名作。第一次知道这部作品是通过《科幻世界》。那一期的《科幻世界》上登了一幅彩图,一位英国绅士寂然地站立在海边,身旁是他的奇形怪状的时间机器,而他所面对的则是一轮很庞大很庞大的太阳烘烤下的海水。整个世界成了诡异的紫红色。直到最近几天我才读到这部经典。原来,世界末日的景象只是整部小说的尾声,但小说主体情节所铺垫开来的“人类衰落期”,恰恰印证了这末日的势不可挡。我们无从知道人类在那时是否已经抛弃地球去寻找新的栖息地,但H. G. Wells试图说明的是:你别指望那时还有什么人类在这个宇宙中了。一名悲观主义者的鲁滨逊漂流记,其实中间好些情节有点儿取悦读者的味道:这就是《时间机器》给我的总体印象了。顺便提一句,书中对阶级斗争的戏谑性预测其实很深刻,主人公“时间旅行者”(The Time Traveler)的乌托邦之梦最终破灭了。“现实主义的余波?”贤文同志说,这种说法已经不流行了。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三):反乌托邦的开山之作
当我读《1984》《黑客帝国》《美丽新世界》的时候
总是冒着冷汗
同时也佩服作者、编剧的想象与对未来社会的思考
直到看了H G 威尔斯 《时间机器》
才发现
原来一切不是无源之水
来找在百年之前
就有一部反乌托邦文学
时间机器为我们描绘的未来
极其荒诞 但又让人深思
作者对进化论的把握 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对当下社会的担忧
都有体现在了这本书里
600万年之后
人类不光是分为两个阶级的事
而是两个阶级按照不同的路线进化
最后劳动阶级的人变的只能在地下生活不能见阳光
而有产阶级的人智力和体力都慢慢退化
最终
资产阶级成了无产阶级圈养的食物
(就和《黑客帝国》中机器人和人的关系一样)
同时还有意思的是
作者在里面设计了一种未来的语言
细细观察其语法
不难看到1984中的newspeak何其的莫中关系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四):衰败如同鼎盛是必然的趋势
书中有很多观点让我很是惊讶,也觉得确实很有道理,比如,时间是空间的第四维,“力量是需求的产物,安逸助长虚弱”,“人类终将毁了自己”。
基于现代科学技术水平蒸蒸日上,我从未想过人类会走向衰落的尽头。我们的社会一直把共产主义作为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也对共产主义充满信心和期待。在看《时间机器》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坚信共产主义是必定会实现的,但它的到来却也无奈地标志着人类衰落的开始。因为事物的发展总逃脱不了这样一种永恒的规律——由弱变强,由强走向顶峰,最后走下神坛,慢慢滑向衰败的深谷。事物会有鼎盛时期,必定就有衰败时刻!
人类在几十万年以后是否真的会分化成埃洛伊和摩洛克两支十分极端、对立的物种,我不得而知,但我想《时间机器》的最终目的并非是想帮助我们推测未来人类的演化形态,而是要告诫我们,人类花尽世世代代所有心血以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当一切都成为现实,人类不再需要面对恐惧、困难的时候,就会变得无欲无求。没有了需求,就不再需要力量,大脑退化、身材矮小、无知、愚昧、虚弱的小人儿遍地都是。那些因被迫长期生活、工作在地下的凶狠、残忍的摩洛克族则是人类剥削同胞所带来的恶果。有什么比费尽心力创造幸福未来却仍然摆脱不了整体走向衰落让人类更加可悲?
时间旅行也许在下一代可以实现,也许永远只是个梦想。但我觉得时间的问题不是最中心的,人类自身、个人自身的发展问题才是最主要的,衰败避免不了,但我们可以用尽全部的力量延缓衰败的到来,给足人类、给足自身充分发展的力量与时间。
《时间机器(中英双语)》读后感(五):其中的一些深意
注意电影的结尾:他的仆人说要等着她的主人回来,也就是电影人认为主人公的同时代都认为这个人已经失踪了,而他其实已经去了未来,别人都不知道真相。这是一个很美的传说,是不是可以寓意我们的心有多远就可以飞到多远?(比如这个科学家想象并且这样做了所以他看到了未来并且活在了未来,而他的同年人没有象他那样去想去做所以留在了当代)
然而在主人公每到达了一个未来的时间,我的心情也和主人公一样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就如亲身经历着。但是,当到达了未来却发现我们的未来并不是自己想的这样。主人公和那个地下人类的对话很让人沉默。 地下人告诉他现在的时代是人类蚕食的时代地面上的人仅仅是他们的食物,他们虽然野蛮但也注重脑力,不管地面上的还是地下的只要脑力好就会做上级阶层去控制下面的阶层。这个就如我们今天的社会有脑力的总是在控制有武力的,所以”猎人”是充担工具。强大的掠夺没有道德没有责任只有血腥,而被掠夺方总是逃跑躲避“忘记痛苦”,同样也不知道责任,他们是弱者残酷的现实使他们的社会没有老人,所以这群人不知道自己的历史,因为他们选择忘记总是在忘记!所以在他们眼里历史就是个传说,图书馆的悲哀也成了自然。自上到下就是个没有责任没有爱的野蛮境界。
地下人能洞察科学家的心。几次说道“如果”,是的正因为这个”如果”的诱惑,人类走上了条不归路。“如果”一词使人类充满了想象和挑战,但是在夸大理想的同时却没有把自身软素质,价值提升到和科技等同的高度。随着片中“如果”的一个又一个实现,世界也变得越来越糟糕,因为“如果”的潜台词是掌握,控制,称王,权利!这些会代替目的。片中地下人有一句“敢否认XXXXXXX年来的文明成果..”,无疑这个怪物是尊重文明的,但是没有道德理智责任的文明,下场会把原本的世界颠覆了,他们在过着一种野蛮原始血腥的社会,这是对文明的最大讽刺。所以科学家选择了不削,机器只是机器(科技也只是工具),时间机器毁了他不再心疼。
科技的诞生是为了让世界更美好(正如主人公刚造机器的目的),但是诞生了却不能给我们美好的感受(正如主人公发现并不能解决问题),可是我们总会不甘就如这个科学家要问个为什么,然而这种行为的背后却是野心,狂放,欲罢不能的失落,这其实是悲伤——快感的转变,成就满足的心理明显高于了初时失去爱人的痛楚。要不然科学家在得知不能改变后就该停下。可我们却往往忽略自己的这一点,正如片中的科学家,目标在潜意识转移改变自己都不知道,因着好奇和征服驱使着前进强大的动力.
从表面上看悲伤——造机器——研究为什么——...?这个过程很正常,但却是不正常很容易就把我们带到了追逐达到上,就像一个猎物发现了目标,是否想过我们的确需要?是否想过是我们原来要找的那个东西吗?是否想过这个目标带领我们去那儿?我们是人不是动物,不是见了撒腿跑的兔子就要追赶的动物,我们可以选择需要和不需要。
最后科学家选择了不需要把机器毁了,留下了爱和责任,重新书写人类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