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宁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普宁读后感摘抄

2020-12-03 01:4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宁读后感摘抄

  《普宁》是一本由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宁》精选点评:

  ●花了一个月断断续续的读完了。感觉纳博科夫叙事技巧真是娴熟,整个故事读起来十分凌乱,故事完全可以被拆分成零散的碎片,但是到最后这些碎片有规律的自动补合完整了。流亡老教授普宁这个形象,带着淡淡的悲剧性,而又十分滑稽,我甚至能读出来自嘲来。

  ●“他的俄语像音乐,英语像谋杀。”

  ●第六本纳博科夫,阅读进度和小说节奏一样缓慢,断断续续一个月才读完——上一本《黑暗中的笑声》只花了一天。 像斯通纳一般古怪的,和周围格格不入的美国高校老教授。 没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情节,需要自行理清零碎片段来拼凑出他完整的破碎人生。 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对主人公的遭遇情感上也没能产生共鸣,所以这本说不上多喜欢,没有读《斯通纳》时的那种感同身受。 也许是主人公的流亡背景在作祟?毕竟像斯通纳那样在自己的祖国成为陌生人更让人心生凄凉。 也许因为最近忙于追剧(火线),精神有些涣散,导致阅读的专注度有所下降。 但不管怎么说,依旧被纳博科夫高超的描写能力和叙述技巧所折服,读书笔记没少抄。

  ●啰嗦

  ●翻译的令人肉麻 满眼儿化音 摆脱 弗是儿化音多就幽默亲切的

  ●【第二遍】【2018.5.3~5.8】(17.5万字,251页)纳博科夫的确把叙事这门手艺玩得溜,不仅是讲故事的人在最后一章揭露身份是一个看点,而在行文中,自由切换的视角完全是幻化无痕,这不单单是作者想怎么写,而是考虑了读者阅读感受与习惯后,怎么为其写。只从叙事方法来研读本作,就足够写一篇长文了。关于知识分子小人物式的滑稽与悲凉,《赫索格》、《洪堡的礼物》也是同一题材,纳博科夫的语言聪明灵透,贝娄胜在“贝娄风格”的树枝分叉式和块状嫁接式的叙事。两人有些一脉相承的东西在:美国式的幽默,人情冷暖,有时把主人公使劲往泥潭里踩,却还是留给他们一丝亮光。

  ●将年轻的脑袋趴在胳膊上,在知识的废墟中呼呼熟睡。

  ●如果能读懂原文和理解精心布下的语言游戏,那该增多多少乐趣和钦佩。纳博科夫是少数能把情节和叙事技巧揉合得完美又有特色的作家,叙事技巧最妙的是由连续的片段很细腻地表现了主角的个性,以及在叙事过程中虚化"我"的存在直至最后一章才揭晓,从而串联整个故事。一如既往地,情景,服饰,对话等等细节描写在审美上也是完全地个人化,深刻的纳博科夫味道。普宁最后慢悠悠地超过卡车冲上公路和远方,"命运将在何处给我送来死亡,在战场,在旅途,或是在波涛之中?抑或邻近的幽谷是否会……”,但"根本说不上那边有什么奇迹",乡愁和美梦的死亡都只是"未完成将来时"。

  ●同tag

  ●说到被送往集中营的旧爱恋人,普宁的回忆、幻觉与思绪交织在一起,终于有了较为炽烈的表达。“普宁一直克制自己……永远不再怀念米拉.别什劳金……因为在一个连米拉之死这种事都可能发生的世界里,一个人要是还对自己真诚的话,就不可能指望还有什么良心,更谈不上什么感觉,会继续存在。”因为若非如此,他会一遍遍地想米拉是如何死去的:“由于没有正式记录说米拉到底是怎么死的,他在您的脑海里便一次一次地死去,又一次一次地复活,只不过为了再一次一次地死去。”有几章的日常感让我想到《小人物日记》。全篇的叙事几乎都很平稳,偶有这样的流露,简直像冬天没掖好的被角。纳博科夫的文笔优美、准确,举重若轻。会想到冬日林间积雪融化,汨汨并入未冻结的溪流。

  《普宁》读后感(一):值得细细回味

  两天看完的普宁。俄国人的名字真是绕,纳博科夫写到普宁周围的一些人,总是记不住名字。

  只有普宁这名字够简单,在复杂的世界里,不起眼的活着。

  一本味道比较淡的小说,值得花点时间慢慢咀嚼。

  《普宁》读后感(二):人離土賤

  都說是他的半自傳小說﹐諷刺大師對著自己更是極盡揶諛之能事。人離土賤﹐靠語言性生存的學者算是花離枝。值得所有愛讀書的人借鏡。一樣過份的細節描述﹐結局一個巷口就轉了出去。以普寧身邊同行的觀點是一絕。

  《普宁》读后感(三):有些纳博科夫的影子

  不管是《洛丽塔》还是这本《普宁》 我们从男主人公身上都可以读到纳博科夫自己的影子 旧大陆人 在新大陆 厄 直触人内心的烦琐 一环套一环的情节 这是喜剧? 还是悲剧? 反正我最后是读出了一丝凄凉

  《普宁》读后感(四):游离。

  其实标题上的两字就可以概括我看此书的感觉……恍惚间,会觉得普宁不仅仅是纳博科夫自嘲般的自传,而是多年以后那个必然与身边环境格格不入的自己。当别人都在为成为或正在成为某一组织的一员而沾沾自喜举止浮夸地表演时,普宁游离。

  《普宁》读后感(五):用那些干枯琐碎将悲伤包裹

  漫长的叙事铺陈,

  有些营造出来的诙谐趣味,多少显得模糊,

  或许算是含蓄地隐喻,或是一层表面的包裹,

  就好象四处用到的那个排比“什么……啦,……啦,……啦,……啦”

  直到最后章节,普宁教授在聚会散去洗盘子的章节,

  还有他离开的时候,

  悲剧才展现开来,伴同这个社会与人们对他的排斥,

  在阅读中普宁只是一个模糊的影象,虽然有生动的刻画,依旧是。

  读到末尾就会感觉到模糊源于被排斥,

  最后他只留下一个车窗里仓促的侧面,带着老实人的愤怒,一点好笑又可怜的意味。

  总体上,是溪水式的轻松阅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普宁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