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的黑暗》的读后感大全
《正午的黑暗》是一本由亞瑟·柯斯勒著作,臉譜出版社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正午的黑暗》精选点评:
●堪称审问和洗脑的艺术,这部小说充当了尽愚忠革命者的喉舌,不管手段和过程如何荒谬,他们始终坚信最终目的的崇高。如今这世界上聪明和正派成了死对头,站在这一边,就必须放弃另一边,狂热磨灭了人性的光辉,必将引领人类走向大黑暗时代。老大哥在看着你,而第一号在你心中扎根。
●简直是不朽之作。
●值得一读。
●这书真的很棒…
●一种观点 大他者的绝对正确
●惊艳惊艳(眨眼
●相比于大陆版,脸谱版在增加了唐诺30多页的导读(全文亦刊载于早几天上市的《思想》复刊第一期中)。相比于大陆二手书的畸形价格(200+起卖),脸谱版的二手价格只有三分之一
●字字渗血
●因为Humanism and terror来补基础知识,一天读完,酣畅,引人深思。非常不同意译者后记对于鲁巴肖夫的解读
●How I wish the Chinese people could read this book already in the 1940s and 50s.
《正午的黑暗》读后感(一):没有正午与黑暗的混沌
好吧,所有的极权国家都相似,那套自我辩解——终极目标正确与当下功利权宜的说辞也一个模子所出,在那个群体中,不能说鲁巴萧夫和格列金谁更可悲,也许真的如同鲁巴萧夫意欲使自己的过往努力显得有价值因此宁愿将自己逼到那样屈辱的境地那样,真的有很多的“老一辈”在被清算时宁愿让自己相信自己的牺牲是某一个远大目标中必要的一环。
幸运的是,在我们这个地方的这个时代,已经几乎没有人会像鲁巴萧夫和格列金那样看待问题,同样,悲哀也在此。
于是,今天,这个地方,没有人自欺欺人给自己一个会有正午的希望,也没有人认为身处彻底黑暗的现实,一切,只是心甘情愿地混沌。
感谢亚瑟.柯勒斯的洞见,感谢董乐山的妙译,感谢唐诺的导读。
《正午的黑暗》读后感(二):切忌模仿
正如董乐山在后序中说的,目标与达成目标途径的矛盾是悲剧的根源。现在的我们,知知道当年苏联解体前有过一段以自由为名义的极权时 期,有人说论起杀人,斯大林要略胜希特勒一筹,但排到第一位却另有其人,那人的遗像现在在天安门前挂着。
我并不是一个反共分子,可能有时候也会冒充一下无聊的愤青,但是当我看到董乐山的解释是“此书披露的是一种扭曲真理的黑暗与混沌,若某个党派认作是反党,便承认此径行为即其宣扬的一样。”
对于言论自由该如何掌握到一个适当的度,本人没有深入研究,令我揪心的只是在第三次审问中格列金近乎诡辩的逻辑,那种无奈虽然离读者很远,但是却字字敲击在读者的心上,我不知道用感同身受这词是否得当。
在极权社会里能窥视的,我想还有很多很多…
《正午的黑暗》读后感(三):多一个人读阿瑟库斯勒,世上就多一个奥威尔。
有人说:“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世上就少一个独裁者。”
我认为:“多一个人读阿瑟库斯勒,世上就多一个奥威尔。”
书的正版我找了很久,遗憾的是董乐山先生在198几年译的中文版实在是找不到了,只能在亚马逊上淘到一本英文版的。虽然花了150多大洋,书也是非常普通的简装版,但我认为这绝对是物超所值。
“我们为你们带来了真理,但在我们口中,它更像谎言;我们为你们带来了自由,但在我们手中,它更像一条鞭子。”这是书的主人公鲁邦肖夫对他们所建立的国家的评价。他是否值得可怜?他与第一号只不过是一丘之貉-----或者说是旗鼓相当。二者都有那种可以为了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灵魂的决心。不过可悲的是鲁邦肖夫直到最后一次审讯才发现他和第一号其实都是他们的信仰的傀儡。“尊严,就是为dang服务不求虚荣,直至最后的结果,。--甚至死。”如果你身处低位,你就要为身处高位的人奉献出一切,因为你们的信仰是相同的,你们都信仰极致的强权。
马克思的五朵金花由原始-奴隶-封建-资本-社会主义。库斯勒是为共产主义者,他从来都不反对这些理论,他只是反对以这为借口的耍流氓。苏联30年代的大清洗,和70年代中国的文革,外国记者都非常惊讶为什么受公开审判的名人们都承认自己的错误。库斯勒一剑封喉的指出了他们只是有信仰罢了。正是他们的信仰要他们死。
最后再用书里的一段话结束:只有群众觉悟水平赶上客观状态,才能实现民族,不论是用和平还是暴力手段。这句话放哪都对的。
《正午的黑暗》读后感(四):筆記
﹣在一毎奇怪的下午我完成這本出色的書,在這荒謬的年代。
﹣侍產中的我,因為家中請了陪月姨姨幫忙,‘導致’我經常在日間其實是‘賦閒’在家,除了少許勞動如洗地洗衣服,隨著老婆能夠出街買東西我的‘擔子’日期減輕,雖然每日晚間仍是個挑戰但日間我竟然有時間看書看電影。由於時間的充沛,我還可以去看一些一般不讀的書,或在書店買不到的只能透過公共圖書館預訂的書。像這本《正午的黑暗》。
﹣對偉大領袖、對主義的盲目崇拜,並以理性之名(或曰現實主義)來再三肯定,否則黨官無法理解自己的一生所作所為,這聽來荒謬但恐怕現實如此。想來多少我們身邊的人,社會上的人,也是過著這種生活並且只能一錯到底?這種荒謬,確實是卡夫卡也寫不出來的。
﹣老婆問我怎麼會讀上這書,我只好如實交代又是唐諾。是我還未完成的《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中的其中一章唐諾介紹的這本書及這個作家介紹的太吸引(同一篇文章也緝在這本台灣出的譯本中),教我不得不想試試讀讀他介紹的這本書。確實不錯!老實說找到好的嚮導實在是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的禮物,真的,加之唐諾其實在那十幾廿頁的導讀中又引伸出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思考,閱讀導讀本身就是愉悅且受益的經驗,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