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蝇王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蝇王读后感1000字

2020-12-04 03:23: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蝇王读后感1000字

  《蝇王》是一本由(英)戈尔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蝇王》精选点评:

  ●拉尔夫不能带领人捕猎满足人类第一需求,本身就难以说服我“他是天经地义的头领”,不禁反问:就凭一只海螺?!精神也罢,理性也罢,都以身体为依托。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倾向真特么不掩饰。

  ●看完感觉昏昏暗暗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一部用最纯真的孩子,来体现人性之恶的好书

  ●汗颜汗颜 人性本恶咩。。。。~

  ●人性!

  ●两部蝇王的电影让我们不禁思考,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文明,是不是应该用心去活着,积极乐观地去活着,虽然这种积极乐观更多是一种盲目的,虽然道理等等多是伪善的,是不是我们还是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身边的朋友呢?……原著的书还没有看,先凭改编电影给出高分评价吧!

  ●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哭泣

  ●太悲剧了

  ●又找到同一版啦~~~

  《蝇王》读后感(一):为了人的善良理性,要有更高一级的什么来做个榜样?

  看完了就觉得人性黑暗。其实我之前也觉得人性黑暗,只是他把黑暗的程度完全写出来了,让你触目惊心。或者还写得不够?人性还能更黑暗点?

  有意思的是结尾。大人问那群孩子谁是头的时候,拉尔夫站出来了,杰克退到后面去了。可在那个大人没有出来之前,杰克可是要杀掉拉尔夫的啊。人的本性就是在面对比自己强大一级的时候,才会缩着脖子,老老实实跟着上一级混。

  正好看到另外一本书,说在一个群体里,永远是把上面的拉到下面。可是如果让他们独处,他们也会为自己的恶而吃惊。可以引申一下,那么为了让人保持善良理性,是不是也需要有一个比人更高一级的什么,哪怕是虚构的,人或者,比如神来做个榜样呢?

  《蝇王》读后感(二):人性里最难放弃的贪婪

  我读的是蝇王的原著,同时还读了黑暗之心的原著。

  两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

  蝇王相对来讲更容易理解,因为描写的是二战时期左右,一帮小孩子被迫降落在一个孤岛上。

  在孤岛上没有大人,所以孩子们就找出来他们心中的leader,个头大的Ralph和会打猎的Jack。

  然而Piggy是被所有人讨厌的人:肥胖,,书呆,现实主义,说话口气像个大人。

  然而Piggy有眼睛,所以火源就是他的功劳!

  小孩子们的杀戮真的很可怕!因为他们还小,才6岁左右,就已经本能学会了如何杀人不眨眼!

  然而黑暗之心写的却是当白人们来到非洲,黑人们的死亡遍地都是。

  异曲同工之妙就在年龄不是冷酷无情的砝码,而是黑暗之心早已深入人心。

  《蝇王》读后感(三):毛骨悚然的寓言

  如果可能,我们还是尽量避免用“善”和“恶”这样显得十分武断的字眼来形容人性,与其说这是因为这样不科学的,倒不如说是因为这样不把握。因为它显然是过于神秘莫测了“照闻道,夕死可矣。”而人性恐怕直到我们消失于这个世界的那一刻也无法为任何一个哪怕是智者所掌握。

  然而,这决非意味着我们必将无所作为,所谓研究,就是在每一种可能的背景中探讨可能的结果。

  我不认为戈尔丁本人是悲观,他刻意颠覆了《珊瑚岛》这部对人类的智慧和团结的极其乐观的作品,只为了是提出另一种可能。这部寓言如同一切其他的伟大作品一样,其价值不在于所谓的全面叙述,而在于对这一片面的深刻洞察。

  毛骨悚然,这就是我读过后写在《理想藏书》上的眉批。莎翁说过,恐惧来源于无知。然而这里,恐惧来源于求知。

  《蝇王》读后感(四):关于一个岛的震撼

  故事乍看起来没什么创意,古今中外都有的荒岛小说,一群孩子被空投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以及与之而来的民主文明与丛林法则的对抗。甚至在阅读过程中脑海里不断涌现的是HBO拍的那部lost,也恰巧与lost相仿,这部小说渗入了争夺领袖权、神秘主义等元素,虽然主角只是一群孩子,却让人觉得更加毛骨悚然。正如结尾处拉尔夫所面对的那样,“他失声痛哭,为童心的泯灭和人性的黑暗而悲泣,为忠实而有头脑的朋友猪崽子坠落惨死而悲泣”。

  对于那些叫嚣着无趣的人们来说,纯粹把它当成一部恐怖小说来读注定要失望,这是一部寓言小说,关于人性恶的隐喻甚合我意。只有被某种意识形态彻底洗脑的人们才会相信人性本善,一切都是阶级对立引起的,我们唯一的历史任务在于采用暴力以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然后呢?能够改变权力的本质吗,被利用和煽动的永远是不明真相的大众。如果我们无法用道德、民主、理性来约束它,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专制和毁灭。在有独立思想和基本历史知识的人看来,人性至少是恶的。所有能够以暴力所解决的结果无非是别有用心的一部分人(无论阶级和民族)对于另一部分人的屠杀和统治。猪崽子代表了一种理想主义者,也代表了其中不明权力真相的知识分子,他们面对一切怀疑,只有以不变应万变的麻木自己,他们是唯一戴眼镜的人,也是唯一有用的人(升起火堆的希望),却始终被利用,被鄙视,被推来搡去,他们很想拥有话语权,却不得不暂时臣服于统治者的意志之下,他们命运的悲哀在于始终不肯面对和相信眼前这份事实。另外,西蒙这个代表先知的角色很有意思,这是否意味着宗教最终是要被无知而野蛮的凡人所践踏?我是从小被培养长大的无神论者,对此没有太多见解。

  《蝇王》读后感(五):高等动物?动物!

  主角选择孩子,是因为他们社会化不完全、心智不成熟,在末日荒岛的背景下更容易把人类原始的本能显露出来。

  海螺是权力的象征,火堆是希望的象征,眼镜是文明社会的象征。

  苍蝇是嗜血,群舞和呼号是集体的狂欢,涂脸是向自然驯服。

  野兽是超自然的力量,营造恐惧使人顺从。

  年纪较长的拉尔夫心智最成熟,他要求分工合作,规划出了生存的方法——食:采集野果、捕杀野猪;住:搭建草棚;求救:燃烧火堆生出浓烟。那次黑夜的会议他进一步提出要在固定的地方大小便保持平台的整洁,集中用火以节省柴火,储存水以保护水源。他努力地建构秩序。

  但是其他孩子没有忧患意识,他们凭着感觉行事。玩忽职守让火堆熄灭错过了行经的轮船,随地大小便造成生活平台环境与食用野果的污染,随意生火造成数次火灾,沉醉于捕猎的杀戮快感,群舞的集体升华。杰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也是猎手们的领头羊。

  杰克和拉尔夫有三次剧烈的交锋。

  第一次是空难发生后不久,拉尔夫成为头头,杰克虽然不服,但是若没有拉尔夫吹响海螺,大家不可能聚集在一起,也正是这第一次大会树立了拉尔夫的权威。

  第二次是黑夜的会议,杰克埋怨拉尔夫并没有给大家提供食物,且乱发号施令,给拉尔夫的领导地位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是拉尔夫指责杰克一行人使火堆熄灭,而火堆是大家获救的希望,给予众人获救的愿景,勉强保住了孩子王的位置。

  第三次交锋由向黑暗怪物的祭祀引出,杀死了“怪物”西蒙,杰克为首的野蛮人已经进入嗜血、癫狂的状态,他们偷袭沃尔夫一行人,打碎眼镜、熄灭火堆、敲碎海螺、虐杀猪崽子,最后沃尔夫逃亡时被原来的伙伴出卖,出卖的原因是对于头领的恐惧。

  可以看出,每一次交锋,文明与理性变弱,原始与兽性变强。文明社会秩序崩塌,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社会的秩序。

  杰克最后取得了最高权力,孩子们全部退化成野兽。

  故事的结尾照应着开头猪崽子与沃尔夫的期望——军官(代表着文明社会、秩序与强力)发现了他们,通过军官的眼睛看这一场闹剧,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孩子们的“游戏”可以玩得更好吗?可是,大人们的社会不也正在用核武器相互征伐中么?

  蝇王是什么?苍蝇成群令人嫌恶,吵闹、肮脏,最重要的是代表死亡。我觉得这里指文明与秩序的死亡,拉尔夫是被吞噬殆尽的猪头,杰克最后成了蝇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蝇王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