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读后感精选
《大话方言》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话方言》精选点评:
●高中风靡时一口气读下来的了.
●还不错,比较轻松、幽默的一本文化书,有些地方貌似很有道理!
●3.5 略有收获
●把枯燥的语言学平民化,不错
●说至少三分之二是胡诌不冤枉老易~~这次他实在玩过界了。还好是新华书店里半个下午看完的,没买……
●
●印象深刻,书不厚,很快就可以翻完,但是里面讲的内容真心有趣,以前没有接触过。时隔几年都记忆犹新。
●怎么也记住了一点点
●……吃中饭
●闲来可读
《大话方言》读后感(一):慢慢看慢慢挑1
北方人就不能把面粉做成的条状食物简称为“面”,得叫“面条”,以区别于面糊、面皮、面包,以及其他用“面”(面粉)做成的东西。同样,南方人也不把粉状的东西称为“面”,得叫“粉”,比如胡椒粉、花椒粉、辣椒粉。
--------------
错
南方人的常用词汇,“面粉”就叫“灰面”,南到广东,小麦淀粉叫“澄面”
《大话方言》读后感(二):豆瓣出自成都
读过,才知道原来中国不仅方言多,方言背后的历史也够悠久。每一种方言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或喜或悲。有客家话那样的寄人篱下也有吴侬软语的细细柔情;有北京爷们的豪爽与霸气也有粤语的务实与客观。
原来,豆瓣或者说“贴心豆瓣”是出自成都方言。见原文:尤其是“贴心豆瓣”,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和风味。四川人的豆瓣是拿来做酱的。酱谐将,贴心豆瓣也就是心腹干将。
恩,贴心豆瓣,妙哉。
《大话方言》读后感(三):读不下去后的反思
喜欢易中天,所以读了他很多书,这是最后的,因为读不下去了。便开始反思:他和他的领域属于我吗?
现在在读的钱穆,南怀瑾文章,都是因为易中天引进的中国文哲学。
因为他,我认识和热爱了中国哲学。因为这本 读不下去 的书,我开始走自己的 看书 路。
所以 书 不一定只是传播知识,思想的,还有反思自己所做的选择的功能。 书山有路岔口多,有些是往下的,有些是去另一座山的,有些是继续往上爬的;这本书就是给了我一个岔口,让我决定自己的书山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很重要。
《大话方言》读后感(四):大话不见大话
很喜欢书中的文字,诙谐中却又轻松。能让人在平淡中学到很多的东西。
对于易中天,我不算是很迷信的。但看完这本书,却不能不佩服作者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易中天的书看了,给人一种感觉就是四个字:娓娓道来。真的很亲切的。很多东西,不见正史,或许只有野史才有,但这些东西,如果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话,是很难写出来的。
我觉得全书的精华在第一章上对南北方的评价。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深刻的感受到了南北方文化的不同吧。对于南北方的感触很深。所以文章中的南北方的评价似乎就是自己心底的一些看法。共鸣,或许应该用上这个词了。一本书,一个电影的最高境界便是共鸣了。《大话方言》做到了这一点。
对于这本书,我觉得应该是需要推荐的~
《大话方言》读后感(五):极好的汉语方言知识普及读本
记得是在初中时读的易先生的这本书,易先生风趣的语言让我很快就把这本并不厚的书读完了。许多方言的例子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汉语中不同方言的巨大差别。当然这本书使我知道了北方方言不只是北方的方言,南方很多地方的汉语方言都是北方方言,比如我家乡的武汉话,我大学同学说的四川话、常德话,甚至连昆明话都是。
我想,读完这本书,一定会对汉语方言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学了现代汉语的有关知识后再来审视这本书,发现易先生这本书对汉语方言的分区采取的是上世纪50年代的分区方法,即将汉语方言分为官话(北方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闽北话、闽南话)、粤语。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编写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又提出了新的汉语方言分区意见,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区,即:官话(北方方言)、晋语、吴语、徽语、赣语、湘语、闽语、粤语、平话、客家话。这里官话和非官话的区别在于后者有入声,前者则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