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美玲1959-1985》读后感100字
《翁美玲1959-1985》是一本由翁美玲的粉丝(编著) / 师永刚+刘琼雄(策划)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翁美玲1959-1985》精选点评:
●现实总是远没有台面上那么光鲜亮丽。。。有的时候成名太早未必是一件好事情。。。。。
●最爱黄蓉。金庸影响的是一代代人的人心
●粗糙了点,完全不及我88年看的那本关于她的自传
●情深不寿
●逝者已矣
●喜欢翁,但这本书的质量还可提高。
●永远的俏黄蓉!永远的翁美玲!此生只爱你一人!
●永远的黄蓉~~~
●阿翁,蛮可爱。不过不如淘淘= =!
●All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heaven if we could have you back again!
《翁美玲1959-1985》读后感(一):我不是翁迷
某电视台正在播83版射雕英雄传。
刚好看到这本书,就借回来了。
不是武侠谜,小时候看过,但对于它的记忆远不及新白娘子传奇。
而某人,却能把故事情节,人物说得清清楚楚。
大我五岁的男人,喜欢这些江湖传奇,印象深刻也不难理解。
说起翁美玲,不得不提汤镇业。
他说这是一个“生时令我痛苦,死后更加令我痛苦的女人”。
某人说,宫锁心玉里演康熙的就是汤镇业。我怎么都不相信。
他开了电脑,查了,我才不得不信。
以前无线“五虎”之一的汤镇业成了一脸松弛臃肿的中老男人了?
岁月无情啊!书里金童玉女曾经恩爱的照片还在,人已不在了。
除了上学读书,1982年3月到1985年5月,回香港短短三年的时间。
我不是翁迷,却也为其惋惜。
《翁美玲1959-1985》读后感(二):平行世界里的她
TO GG
说来可笑,虽然你从小把我抱大,可这么久以来从没想过给你写信。(似乎我们从来就没分开过?)这次破例是因为突然买到一本奇怪的书,想起一个过去的人。
翁美玲你还记得吗?83版《射雕英雄传》里演黄蓉那个丫头,都叫她阿翁,这本书就是她的粉丝们编的,虽然内容有点乱七八糟(编著者居然直接写着“翁美玲的粉丝”),但她离开近二十年了,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念念不忘,其中还有不少从未与她共生于世的年轻人,这让我大觉意外。
我忘不了她倒不全为了黄蓉。
小时候看射雕那也不知是第几十遍重播了,只感觉那主题曲一响起来就让人激动地要命,每个演员的表演、每个场景的展示用现在的话讲那真是大赞,丝毫不曾在意那些如今看来几乎难以忍受的假布景和渣画质。喜欢上黄蓉跟感情上开窍几乎是同时的,现在瞅瞅自己心仪过的小女生,居然不是性格刁蛮古怪又别具才气一如蓉儿,就是颇似照片里儿时的阿翁。
后来看电视剧不过瘾,又翻出了金大侠的原著,那时内地没有正版,家里那两大册还是某杂志增刊,可一样看得如醉如痴,感觉此生就是做不成书中人也要做个写出这种书的人——当然后来因为写作业时间偷看攒钱买来的射雕连环画被老妈怒而撕成碎片那事儿好像没跟你汇报过。说来奇怪,边看原著边追剧,倒也两不影响,完全不像现在满满的全是吐槽欲望。但无论是纸上还是屏幕上,黄蓉这个人物出场的时候自己总是兴奋地小心脏怦怦乱跳,然后矜持地眯着眼睛告诉自己只是想看她又要闹出什么古怪。那年月还没有二次元之类的说法,并不知道自己其实喜欢上了这个虚拟人物的一切。
那时奶奶家院子里还没搭棚子,你出嫁前一直住小南屋。每到你上班后我就和妹妹溜进去探险,翻出好多当时的影视杂志,从那里面第一次知道了一批所谓港台明星的名字,也知道了原来扮演黄蓉的姑娘叫翁美玲。真是奇怪,人家又不老,可个个叫她“阿翁”。那一阵好多杂志里有她的照片,忘记你墙上是不是也贴着她,估计不会,女人总是会嫉妒天生尤物吧。
再后来,就是快要看完射雕剧还沉浸在大侠幻想中的某个炎热下午,在你屋里的一本小小八卦杂志上看到翁美玲为情所困开煤气自尽的消息,感觉不甚明了。什么叫为情所困?开煤气也能死人?看着她好好地每天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我生气地抛下杂志,决定再也不看这些胡编乱造的东西。那年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没有百度谷歌维基,普通人可能知道金庸黄蓉,可想印证翁美玲这个遥远明星的死活,难度太高。比如古龙去世后多年我都以为那是个谣传,而许多仍在人间的人物在我印象里却早已作古。
我没有刨根问底,也没向你这个当年的潮人求证过,只记得后来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书,黄蓉一出场,心里就咯噔一声。
其实很多年前我已经知道了答案。那时管上网还叫冲浪,突然看到了汤镇业的名字。我并不了解香港影视产业,可这个名字居然如此熟悉,于是查了他的履历,最惹人注目的一段自然就是与阿翁的恋情。一个男人,而且曾是电视当红小生,居然被女友的风光完全遮盖,并有持续一生的趋势,的确让人气闷。前些日子看他上综艺节目时被问到翁美玲便拂袖而去,竟也生出几分带着怜悯的谅解。
继续查阿翁的一生,出身侧室,年幼丧父,独闯英伦,天资过人,这些经历的确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她短暂的成功自聪慧和勤奋中获益的比例远大于美貌,舅舅甚至觉得个矮肤黑牙板大婴儿肥的她相当不漂亮,书里收录的那些他为她画的肖像总让人想起女人猿泰山。其实黄蓉这个人物的确像是为她度身订制,一样的古灵精怪,事事插手事事争先,又一样的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带着骨子里的孤绝。只不过黄蓉比较幸运,赖上了憨勇的哥哥,又能根据主角不死法则在续篇里出现,而阿翁空有一身压得住大场面的气场,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刻迎来了最大的挑战。现在看来,她若不离去,以她的样貌性格,未必能再次大红或者常红,她的歌声和舞姿也实在算不上动人,转型估计不易。她的最好归宿也许是携着蓉儿的余温退居幕后,以她的经历和才气,任何一条道路也许都能比演艺圈这座悬崖好走些。
然而一切假设都是多余,她永远定格在了26岁。谭校长“永远的25岁”只是个励志的笑谈,可阿翁的26岁掐断了上面的一切想象与可能。
这本《翁美玲1959-1985》编得虽然算不上精美,但市面上实在也没有其他讲述阿翁的书流通。眼下造星运动轰轰烈烈,明星一茬茬像韭菜一样割之不尽,出版业却因为无人读书而江河日下,谁会像我这样顾念旧情找来照片端详——说起照片,不知你那些刊着她照片的旧杂志还在不在,若有一定好好保存。
书的末节介绍了她离世前后的经过,有些轻描淡写,无法驱散谜团,但一句留在日历牌上的遗言“DARING I LOVE YOU”已经说明所有了。年谱上说“汤镇业将一朵玫瑰花插在翁美玲的发鬓上,再把十一朵玫瑰花放在棺盖上,将一把梳子折成两半,甩掉梳尾,将梳头留在棺内,完全把翁美玲视为亡妻进行超度。”我脑袋里浮现出的不是大多数人想说的“早知如此,何必……”,而是李克勤那首经典的“旧欢如梦”:“恩情于今化烟云/未许再续情份/空有爱丝万千丈/可惜都已尽化恨”。写信必贴歌词这毛病这么多年过去还是改不了,原谅我吧。
不知你是否记得你失去爱人的那天,我拉着你的手,感觉到的是今生从没有过的冰冷。说句不敬的话,我始终觉得你跟阿翁有相像之处。看你这几年开始开心地刷新QQ空间,贴些很美的照片和文字,就知道当年活力无限敢爱敢恨的才女其实一直住在你身体里面。阿翁借蓉儿的口说出的“其实我一直想找一个人,一个真正对我好的人,我终于找到了”终究没有成真,你可不能再犹豫下去。
我不知道如此怀念一个自己穿开裆裤时就已经离开的女人是不是有毛病,但书后附了一篇比我了解她还要晚的翁迷的文字,让我知道有病的也不只自己一个。
照片上她的墓碑被鲜花簇拥着,一个哭泣的天使悄立碑前,碑上的铭文写着:
In Loving Memory of Barbara Yung
orn May 7.1959
Died May 14.1985
Aged 26
eek First The Kingdom of God
Lonely Is The Home Without You
Life To Us Is Not The Same
All The World Would Be Like Heaven
If We Could Have You Back Again
我已经拜托在英国求学的小伙伴去找一下剑桥新市场路的这块墓地,嘱其代为诚挚拜祭一下。想必有很多人在默默做着这件事情。
在最好的时间决然离开,这事在书里林妹妹做过,因为她还泪已毕,而在人间的阿翁这样选择,一定也有着专属于天使的理由吧。
M
《翁美玲1959-1985》读后感(三):10多年前的参与,仿佛昨日。
人生真的很恍惚,感觉这本书的出版不过在昨日,却原来过去了10多年。
2年前,《山西晚报》记者李霈霈采访了我们,原文如下:
对于70、80后的那一批人,小时候的记忆里总有一个手抄本,上面不仅有名言、美文、歌词的摘抄,还有当年流行明星的贴画。那个不干胶的年代,周润发、米雪、赵雅芝、黄日华、四大天王……,翁美玲是最特别的一个。因为“黄蓉”,让她成为当时香港乃至中国大陆最红的电视女星,因为早逝,让这个名字随着年代的发酵成为经典、变成传奇。 从4月中旬开始,记者接触了很多翁迷,第一次从他们的故事里聆听翁美玲,从30年追随者的视角看到偶像的另一面。 对翁美玲的认识就像看《红楼梦》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理解 10年前,31岁的陈乐丛在翁美玲网站贴吧里写下这样的话:“想着阿翁一辈子”。 10年前,陈乐丛正在筹备出版翁美玲传记,传记出版后她在曾经收藏的有关翁美玲的旧书《情海无舟》中看到自己童年时写下的一句话:“长大后为翁美玲出一本书”。 两句话,基本上都实现了。家在上海的陈乐丛在记者采访的电话里慢慢地回忆起自己的另一个身份——翁迷。虽然嘴上说,“我最初其实是个伪翁迷”,但小时候的记忆,却不会骗人。 “当时我们这一年龄段的同龄人都是翁迷,连我们的父母都喜欢她。”陈乐丛清晰记得,在1985年到1992年这段日子里,自己的全部业余生活都沉浸在阿翁的贴纸世界里。“放学后,我就跑到学校周围的店铺先看看有没有新到的阿翁贴纸,如果在满墙的贴纸中找到自己还没有的,就会欣喜若狂地花钱买下。买多了逐渐形成了系列,就分别裁好归类存放。那时候觉得笔记本不够整洁,专门买了美术素写本来整理贴纸。对我有好感的男孩子也会拿着阿翁的贴纸或照片来讨好我。” 累积了若干年,陈乐丛的贴纸越存越多,自己的审美观也在收集贴纸中培养起来。“在整理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学到了如何有条理地排版,比如最初都是根据衣服款式和发型来排的。”当年翁美玲的照片很有时尚感,陈乐丛还让妈妈按照翁美玲的衣服款式,为自己打了一件毛衣、做了一件衬衣,甚至还梳过“蓉儿”的发型。 到高二以后,陈乐丛几乎从市面上找不到翁美玲新版的贴纸了。1999年,她在网上发现了翁美玲更多的资料。2004年,陈乐丛在“心爱蓉儿”网站注册,当年网站为纪念翁美玲逝世20周年举办了一个签名照全球传递活动,“是那张照片把我‘勾’出来的,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首次跟翁迷见面。”2009年5月,陈乐丛又和其他内地翁迷到香港参加了“阿翁50岁芳诞”祭拜活动。 这些经历或许有些翁迷都有过,但回望自己追随偶像经历的陈乐丛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很多缘分都与翁美玲密不可分。 2005年,陈乐丛发起了翁美玲传记的出版计划,因此认识了一些朋友,并成就了现在的事业。喜欢翁美玲这件事,不仅改变了陈乐丛的事业方向,也帮她实现了多年的心愿。2011年8月因工作关系促成了陈乐丛的英国行,借着这次机会,她独自去了剑桥为翁美玲扫墓。此外,因为认识了翁迷,“若水”(“心爱蓉儿”第三任站长)还为陈乐丛求来一段姻缘。“她在香港浅水湾的月老为我求来的缘分,我从香港返回内地才三个月,就认识了我的先生。”陈乐丛说,也有翁迷是在“心爱蓉儿”网站相识而成为夫妻的。 因为喜欢翁美玲,有了现在的工作,圆了小时候赴英国剑桥扫墓的梦想,结识了自己的另一半。“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一个论坛泡那么久,喜欢阿翁已经成为一个生活习惯。”陈乐丛说,自己对翁美玲的认识就好比看《红楼梦》一样,每个阶段都有新的理解。最初可能只是因为外貌或角色的喜欢,后来因为整理她的传记资料又对她有了新的认识。“小时候总也不明白她为什么想不开,自己长大经历了感情后也慢慢理解。而在了解她小时候的成长轨迹、流落异国他乡的经历后,才发觉自己很幸福。”陈乐丛说。 香港翁迷Chak的收藏 70后的Chak,是目前为止香港和内地翁迷公认的翁美玲实物类资料收藏最多的人,他的收藏包括杂志、海报、照片、剪报、书籍、录影带等等。翁美玲1983年出道,Chak从1984年就开始了收集生涯,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 晚上睡觉会流泪,最遗憾没到现场送别 4月15日晚,香港尖沙咀海防道宝丰大厦3楼的“乔妃斋”餐馆,一些常光顾这里的“熟客”,热情地包围着一张“生面孔”的到来。“熟客”是翁美玲香港影迷会的成员们,对于初次见面的“生面孔”记者,彼此的交流没有因为陌生和语言不畅产生障碍,反倒因为大家都熟知的翁美玲而迅速进入熟悉的语境。选择在“乔妃斋”见面,因为这里的老板娘苏杏璇是83版《射雕英雄传》郭靖母亲的扮演者。以前翁迷到访这里,璇姐总是热情接待,聊聊与翁美玲的过往、参与翁迷的活动并勉励翁迷做更多公益慈善活动。虽然璇姐已经去世两年,但香港翁迷和部分内地翁迷还是习惯性来这里小聚。 网名为“湛山子”的Chak,是此次聚会的组织者,他是香港影迷会的干事。三天前,记者通过微博跟他取得联系,三天后,他带着香港翁迷来会面,没想到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女儿。对于一个追随偶像长达30年的铁杆翁迷来说,这个细节足以表明其家人的支持,不再需要其他言语证明。 “最遗憾的事就是没到现场送别。” 30年前的5月14日,12岁的Chak从父母那里得知翁美玲去世的消息,因为不太相信,自己又在收音机里听了一遍。“当天晚上睡觉,时不时就会流泪,也第一次明白人们常说的‘心痛’感觉,啊,胸口原来真的是会痛的!第二天去学校,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我却一言不发,因为总能听到一些不好的说法。” 喜欢翁美玲这件事对Chak来说是孤独的,因为他一直没有一个翁迷的朋友。直到有了网络,他找到一个台湾翁迷创办的网站“Miss You Forever”,Chak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收藏分享给更多翁迷。 “因为内地翁迷只能接触到作品,所以大部分人喜欢的其实是翁美玲扮演的‘黄蓉’。而香港翁迷更喜欢戏外的翁美玲。”Chak说。无论这种表达是否确切,香港观众的确可以在上世纪80年代看到“黄蓉”之外更多的一面:拍戏的状态、生活中的模样、受访时的表情以及拍拖的样子。 在网上,Chak很活跃,聊起翁美玲很健谈,他不仅是勤奋的“发帖者”,还有诸多身份:香港影迷会的干事、全球最大的翁美玲网站“心爱蓉儿”香港区干事、翁美玲官方网站(台湾“Miss You Forever”)众多素材的提供者。每个大陆翁迷去香港时,Chak都尽可能地陪伴,他还协助了翁迷陈乐丛在香港的婚礼…… 但现实中观察,Chak言语并不多,从跟妻女的交谈来看,他性格沉稳、表达理性。这样一个看起来普通的人,却对一个从出道到离世不足3年的明星紧紧追随了30年,未到“疯狂”,却难得坚持。 “当年的黄杏秀、赵雅芝和汪明荃都很美,但见到翁美玲之后才真正喜欢,长大了也不会改变。除了外表,她说的话、她的性格等很多方面影响着我。”Chak说。 聊天间,Chak几岁大的女儿插话说,她也知道翁美玲。 他把阿翁的照片贴在衬衫上直到去世 “鱼易水”,这是一个永远采访不到的翁迷。 在记者接触的众多翁迷里,每个人都提到过他,在整个翁迷圈和翁迷心中,这个名字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鱼易水”是“心爱蓉儿”网站第二任站长,他组织了翁美玲遗物全球传递、翁美玲50芳诞等活动,帮忙整理翁美玲传记资料……2012年4月1日,“鱼易水”因病去世。 每年5月,翁迷祭拜翁美玲的时候,“鱼易水”这个名字也会被一起怀念。 翁美玲香港影迷会干事Chak回忆,“鱼易水”得病后,当时翁迷专门发起了一次捐款活动,“但一年后他还是走了,4月1日跟‘哥哥’同一天,像是跟很多翁迷开了一个玩笑。上个月到上海时我还专门去拜祭过他。”Chak说,“鱼易水”在网站花费了很多心血,凌晨三四点还经常能看到他在网站上回答翁迷的提问。看到有翁迷从英国带回来翁美玲的遗物,“鱼易水”就发起了好几次全球传递活动,让更多翁迷见到实物。他还组织大家去寻找《射雕》中的桃花岛…… 据翁美玲传记统筹人、“心爱蓉儿”网站老成员陈乐丛回忆,“鱼易水”算是翁迷中比较疯狂的一个人,“他把阿翁的照片贴在自己的衬衫上直到去世,他是我认识的最爱阿翁的一位翁迷,没有之一。他视所有的翁迷为家人,很多翁迷去上海他都亲自接待。我到现在都记得,2009年5月从香港返回深圳的大巴上,他为阿翁流下的泪,那个画面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还有2年,2019年5月7日,将迎来翁美玲60岁的诞辰,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翁美玲1959-1985》读后感(四):葬心
射雕英雄今犹在,不见当年俏蓉儿
——题记
1983,毕竟和我们的年代相去甚远,远到我第一次看《射雕英雄传》,竟觉得郭靖毫不起眼,黄蓉长相欠佳,竟认为人们对经典的追捧完全出于对一个时代的怀念。观众能这样一叶障目,实是演员之幸运,人物之不幸。
而现在,反观自己当时的看法,实是在亵渎经典了。当年的黄日华仅仅二十一岁,翁美玲也只比他年长两岁,两个年纪不大的年轻人,去演《射雕英雄传》里尚涉世未深,懵懂纯真的郭靖与黄蓉。黄日华憨傻正直,翁美玲古灵精怪,不用演技,诚然就是他们自己。天然去雕饰,一部如此至纯的作品,大拙若巧。
如果说阮玲玉是黑白电影时代的红颜薄命,林黛在彩色电影时代香消玉殒,那么翁美玲则是电视剧时代的第一颗陨星,满身的奇特瑰丽。
能用短短三年的光影生涯,换来人们至今足足三十年的追忆,唯此一人!
一部《射雕英雄传》,半数国人的童年,但在翁美玲的光影世界里,只不过不长不短的六个月。
人们对她有着无限的感慨与留恋,而这其中大半的赞叹和钦慕,都是她的身后殊荣,生前的翁美玲于一个是非场中体会到的却是太多的寂寞和无奈。这寂寞与无奈中,有着娱乐圈造星应有的效应,也是她自身性格使然。
若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人像郭靖,反倒不是什么好事,而若有一个人像黄蓉又会怎样?
翁美玲曾在拍摄《射雕英雄传》期间,自撰《我与黄蓉》一文,文中说:“我相信现实生活中确有黄蓉的存在,但却并不讨好。而这样一个女孩,纵美若天使,也会惹人反感。个人实在是佩服金庸的生花妙笔,他把黄蓉描绘的可爱可人,所以得确定亦被可爱两字掩盖了。黄蓉的形象亦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与观众接受。”这种顾影自怜的况味,诚如她自己。她的过去,她的死亡,她的情爱,她的隐私,她的身世,她的一切,甚至她的缺点,也都在“蓉儿”的光环下被照得熠熠生辉。
翁美玲曾为无线录制1984年新春祝福短片,一身貂裘,这样的风姿弥补了剧中黄蓉未以金环貂裘装束示人的遗憾。她的身上确有黄蓉的诸多特性:
她有蓉儿的聪明伶俐,一双大眼一对兔牙,小小甜甜的一笑,台上演出的大将之风,即招来无数人缘。
她有蓉儿的好胜狭隘,因身材矮小而落选港姐桂冠,让她耿耿于怀,一部反响平平的作品,足以令她岌岌可危。
她兼具了蓉儿的可爱与多变,独独缺了蓉儿的幸运。她的身世背景使她并未得到一个疼爱她的“东邪”,她与汤镇业的恋情缘尽,也令她并未找到一个宠爱她的“靖哥哥”。
但即便再像,她亦是个独立的人物,亦不愿被黄蓉所束缚。
能演绎一个由自己开创的,独一无二的人物,向来是翁美玲的梦想。但造化弄人,让她永留人间的却是那个早有前人诠释过了的黄蓉。,
早早被定型,对于一个艺人而言,确非幸事。而翁美玲即是一直以这样刁蛮机灵,活泼聪颖的俏黄蓉姿态活在你我心中。世人皆是如此,愿意将某个最完美的记忆定格成永恒。这期间,无论她尝试过多少次的转变,都逾越不了最初的美丽。对此,翁美玲无可奈何,却又力不从心。
一出场即是巅峰,剩下的,也真应了那句物极必反了。
翁美玲旅英归港,没有兄弟姐妹,远离亲戚朋友,独自在一个弹丸之地闯荡,所以家书中的囡囡才显得那般乖巧懂事,朋友眼中的阿翁亦是如此的坚强倔强。没有人会预计到她的陨落。生活中的她和电视上的那个人相较,多少失了些聪慧与逍遥。
她争强好胜,受不了事业滑入低谷。
她敏感脆弱,忍不下情人日趋冷落。
芳华总是害怕孤单,工作爱情两失意。一颗彷徨无计的心,静夜中无人安抚,唯有决绝凋零。
翁美玲的笔下曾多次提到这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这样的观点与阮玲玉口中的“人言可畏”如出一辙。顺流逆流对于她而言都太过突然,骤起骤落得摆弄,绯闻谣言的猜忌,她俨然成了娱乐工厂的牺牲品。
翁美玲的葬礼上,“无线五虎”除汤镇业外,皆为她扶灵。
她和五虎将几度合作,各有交集:
她与苗侨伟情同兄弟,数次同台,
她与刘德华双双出游,蹁跹滑冰,
她与梁朝伟首演情侣,合作默契,
她与黄日华塑造了一对永恒的江湖侠侣,
她与汤镇业谱写出一段凄婉的爱情悲歌。
她是无线五虎绕不开的共同话题。
这样一个翁美玲,俏皮任性,悲观消极,都在她身上尽显。就像她的着装,时而华贵,时而简约,也如她的发饰,时直时曲,时长时短,短短二十六年,已极尽变幻多姿。
赵崇璠有诗:“桃花相向东风笑,桃花忍向东风老”。
《射雕英雄传》里有过这样一幕:黄蓉因不久便可以归家而兴奋不已,郭靖在旁笑道:“就算你永远不回家,桃花岛的桃花依然开的很好!”黄蓉“咯”的一笑,嗔道:“你都不明白!”
我不知道傻郭靖最后有没有明了俏黄蓉的心思,但至少翁美玲的为我们印证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她的胸前佩戴十字,回归上帝身旁。
她的墓碑面朝教堂,永享天主恩泽。
她的遗像,由母亲亲自挑选,那是她眼中女儿最美的模样:还有些“环肥”的翁美玲,没有后来的消瘦与憔悴,甜美微笑里溢出初出茅庐时的娇憨和自信。
“靖哥哥,不要难过,我们回到桃花岛,就再也没有这些刀光剑影了。”
二骑绝尘,这是《射雕英雄传》里黄蓉的最后一句台词。
一语成谶,亦是翁美玲对人世作的最后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