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斩首之邀》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斩首之邀》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2 04:05: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斩首之邀》的读后感大全

  《斩首之邀》是一本由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斩首之邀》精选点评:

  ●混乱的像一场梦

  ●恐惧的大前提下,充满了魔幻色彩的胡扯。你感到眩晕,就好像有一个彩虹圈在眼前不停的转,若是发生在iMac的显示屏上倒还不难理解,无非系统繁忙或者等待应用程序之类的,可这回你只能被牵着鼻子走。另一个,同一个。嬉笑怒骂中,辛辛纳特斯的头与身体因不可抗力分了居。

  ●不管老纳怎么否认,这本的确有点卡夫卡。

  ●辛辛纳特斯是张纸片。

  ●斩首之邀。

  ●反乌托邦 反极权 痛苦而沉醉的阅读

  ●读完《斩首之邀》,还是“献给薇拉”,但纳博科夫迟至最后一页几乎戏耍了所有人,同时也包括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还会暗送秋波的那些作者:卡夫卡,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奥威尔,鲁迅,贝克特,萨特,甚至还有加缪等。当然,他是不屑于他们的,因为他还嘲弄了死亡。死亡并不总是如期而至,只是一个有些冷的玩笑。他只是利用那些作家各自非常有辨识度的方式,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如果这是一个黑色的梦,辛辛就是梦醒后仍然穿着黑色鞋子奔跑的那一部分,艾米是小糖人,剩下的都是道具和玩偶。

  ●竟然以反乌托邦作为卖点…… 文字很畸形 的确很纳博科夫 最后结尾收得很突然 一下子没有缓过神来就发现莫名中已经读到最后一行了

  ●最好是盲的 因为Nabokov讲故事就是一场电影 苏格拉底必须死 卡夫卡mix马尔克斯

  ●我爱他的荒诞和他的冷静。

  《斩首之邀》读后感(一):永不停止的墓碑

  我喜爱的作家(1768-1849)有一次谈及一部现在已被彻底遗忘的小说时说:“他全民写作,他拥有一切表现手段。他给子们带来欢笑,让女人颤抖,他使世上的男人如同获得拯救一般觉得眩晕,叫从不做梦的人做梦。”《斩首之邀》不是这种小说。它是自拉自娱的小提琴。世俗之人会认为是在玩弄技巧。老人们会匆忙避之,转而阅读地域性传奇故和公众人物传记。爱好俱乐部活动的女人不会觉得兴奋刺激。心存淫秽者会在小埃米身上看到小洛丽塔的影子。维也纳巫医的门徒们沉溺于共罪和渐进教育的畸形世界中,会对它发出暗笑。但是(正如《关于影子的演讲》的作者论及另一种灯光时所说):我知道有些读者会跳起来,怒发冲冠。

  《斩首之邀》读后感(二):纠缠不清的寓言

  《斩首之邀》就是个纠缠不清的寓言,主人公辛辛纳特斯被扔进不知何时要斩首的绝境,像极了电影《发条橙》和《BRAZIL》里那些充满了政治喻意却又单纯暴力的幻境。一切倒塌(包括极权主义的政府),一切颜色散淡(包括红色),这样的小说是不是只有被推上断头台的刹那才能有灵感创作出来?

  同样的,是不是在那时才能读得清爽?

  记不准是不是这里面提到了一个故事:一个国王对囚犯说,我将在十天内处死你,而你不会知道你哪一天死去。囚犯却说,那样我就不会死了。因为如果我活到第十天早晨,那么我就会知道你在哪天处死我,所以你不能在第十天将我处死。而这样如果我活到第九天早晨,我又可以知道哪天死。以此类推,你哪天也不能处死我。似乎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其他的版本,一直很为那囚犯倾倒。这样的诡辩倒是和小说古怪的气息挺吻合,只是找不到页数了……

  《斩首之邀》读后感(三):极权与个体

  看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第一章后看的这本书,受到了一些影响,带着自己关于“极权统治”的一些预想去看,寻找隐喻的蛛丝马迹,所以前面看的很累。

  后来就明白了这本书并不是《一九八四》《美丽新世界》那样的小说,抛下自己的想法单纯跟着作者思路去读会流畅很多,甚至跌宕起伏。

  作者从一个觉醒者入手,描述他被斩首前三周的思想。极权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对人的洗脑。“这里一切都很正常”——生活在这里的人都这么觉得。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觉醒者反而被指责大逆不道、不忠不义、愚蠢至极!被要求忏悔!极权并不像这两个字看起来那么强硬,他只是默默地向你灌输有利于统治的思想,你以为发自内心的意志其实是十几年教育宣传的结果。

  所以,当你发现现实正把一切泛政治化,把非正常正义化,当心!

  “逃离布尔什维克政权大约十五年之后,纳粹政权达到全盛时期前夕。我在两种制度下看到的是同一出愚蠢野蛮的闹剧。”——引自本书作者序言。

  《斩首之邀》读后感(四):连蜘蛛都是假的

  虚伪成为了这部小说很重要的一个特点。(也可以说对于虚张声势却又害人不浅的形式主义的批判讽刺是这部小说的重要主题)有些是客观的:马思的兄弟送了一盘高仿的水果作为礼物——这是在耍辛辛那特斯,有些是主观的,狱卒与监狱长竟然是同一个人化妆出来的,之后竟然又变成了皮埃尔的两个助手之一,而两个助手最后又竟然是同一人!——这是辛辛纳斯特自己感觉到被这个世界耍了。

  所谓耍了,就是被拙劣的捉弄了,因为看穿了却无力改变,所以会加倍痛苦。假货越是接近真实越是想要冒充真实只能更显出自己是假的罢了。对于整个“斩首”制度也是一样,越是一本正经,无非是越显出了自己的荒唐。

  必须一提的是:本作妙就妙在主观与客观场景并没有明确的区分,而是保留了朦胧的,具体来说是荒诞的美感。

  在结尾部分,连蜘蛛都变成了一个玩偶。囚房也随之倒塌。这不妨看成是主人公的主观压倒了客观,也为最后的逃离打下了基础,其实前文多处有“另一个辛辛纳特斯” 这一提法。

  唯一的胜利就只能是精神的胜利。精神的胜利是真的。

  《斩首之邀》读后感(五):审判和行刑

  纳博科夫的《斩首之邀》很有卡夫卡的味道,尤其是像〈审叛〉,你之外的所有人所有关系仿佛一张无形的巨网,无可逃脱的桎梏,你不被审判,也不被行刑,却时刻生活在将要被审判和行刑的准备中,不知道那一刻什么时候到来,却又无法躲到这一刻的监视和束缚,生命因此麻木而窒息。

  所有的人都是假人,只有你一个是真的,他们要把你变成假的,一个圈套。

  这就是敏感清醒的真人的下场,在这个一切都被编码的社会中,你要么服从秩序,不再成其为人,要么就得接受强加的审判,和刑罚。

  天网恢恢,鱼死网不破,即便一时破了,也很快自行修复了。某些人,必定是牺牲品。辛辛纳特斯在一像“家”一样温馨的监狱里毫无自由,他幻想着有人在救他,从种种的蛛丝马迹中寻找希望,却没想到那个逃跑的隧道不过是一场恶作剧,那个洛丽塔一样的孩子随便说着不负责任的话。像家一样温馨的监狱,像监狱一样在强势意识面前的退缩,强势意识终归控制了公众意识,群起的疯狂,群起的毁灭。

  没有人——那里什么人也没有,整个世界不过是一场幻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