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的“双相”》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1000字

2020-12-14 03:42: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1000字

  《文明的“双相”》是一本由夏明方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一):灾害是形塑历史的重要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及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生态史研究中心主任夏明方先生多年耕耘中国灾荒史、环境史、生态史与社会经济史领域,著有《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等作品。《文明的“双相”》是最新出版的著作,主要收录他历年来的一些论文、讲话、访谈和他为同仁所作序跋,虽非代表作,思想亦可窥得一斑。

所谓“双相”,借用了精神心理学界的一个名词,即英文的“bipolar”,指人的心境,因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诸方面未明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在正常、高涨(躁狂)和低落(抑郁)之间往返摆动。夏明方用它表述在灾难与康乐、无序与有序、动荡与安宁、繁荣与危机、兴盛与衰亡之中穿梭变换的人间社会及其文化创造,目的是启示我们不要把它们作为截然相反的两极来看待,要把不确定性带入历史,认识到灾害对历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夏明方梳理了中国灾荒史,对比了古今救灾制度的差距与变迁。从《春秋》开始,一直到最后一部官修史书《清史稿》,中国史书里有很多关于灾荒的记录,没有哪个国家能保存这么完整的、时间序列这么长的灾荒记录,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中国百姓来说,中国人的储蓄习惯,或者灾难预警时迅速反应的抢米、抢盐等抢购行为,都与灾荒的记忆有关。

我国历史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常以荒年为背景,民不聊生,饥民暴动,进而导致王朝的崩溃。灾害是形塑历史的重要力量。可是,在近现代史研究方面,学界更多强调外来的侵略,或更多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描述内忧。夏明方举例强调,应厘清国民政府和日本侵略就1942年灾荒的责任。夏明方整理了当时灾民逃荒的各条路线,呈现茫无头绪的乱局,地方政府和以《大公报》为代表的媒体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蒋却置之不理。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1942-1943年的晋察冀抗日边区探索出了“太行模式”的救灾体制,结合了政府救灾和民间救灾的力量,能够迅速响应,在建国后得到继承和弘扬。

作为专业学者,夏明方强调保存文史资料的重要性。文史资料征集范围广泛,关于地震、水灾、旱灾、瘟疫等重大灾害的记载,无疑须纳入其中。这些史料来源主要得自“亲历、亲闻和亲见”,还借助于档案、方志,以及当时的官书、新闻、调查和研究报告等,其口述类史料,有的系作者亲笔撰写,有的系亲历者口述、编者代写,也有的举办座谈会,由众多亲历者围绕某一特定灾害进行集体回忆,形式可谓多样。它们与文献资料互为补充与印证。以文史资料中的灾害讲述为中心的灾难记忆与政治话语的变迁,蕴含着近现代历史的内在逻辑,是“一扇透视灾害历史的记忆之窗”,所以官方应该更重视这方面的书写与记录。

对于过去灾害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是一种灾难记忆的重建。夏明方同时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一种灾难记忆谱系或灾难话语中,我们不仅要看到其中的连续性,看到其超越政治事件的内在脉络,还不应忽视其中发生的断裂,不应忽视政治事件对这种灾难记忆的重构和再造。显然,这正是“双相”的核心要旨之一。

夏明方的视野是宽阔的。一方面,他梳理了中国的灾荒史以及灾荒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另一方面,他引进了国际学术界有关生态史、环境史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是很重视的,譬如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威廉·H.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人类之网》等著作,都非常有名。这些作品都强调了生态环境,尤其那些不确定的、突发的灾害事件,对人类历史的深刻影响。在全球化的当代环境里,应当紧扣人类各种互动网络这个主题,在世界历史的视域中理解人类的整体经验。

《文明的“双相”》出版于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此时此地,阅读该书,我们会有更多的领悟,更多的感触,更多的思考。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二):“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灾难史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一种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中国的二十四史就是一部中国的灾难史。但在近几十年,灾难史突然从我们身边消失了,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里面很少有关于天灾的记录,我们的历史都成为了人的历史。突然拿到夏明方的«文明的“双相” ——灾害与历史的缠绕»竟然以为是关于古代两个丞相的传记,当然看到副标题“灾害和历史的缠绕”,才明白这是一部关于中国灾难史的专业书籍,真的差点贻笑大方。 认真阅读了«文明的“双相” ——灾害与历史的缠绕»的每一篇文章,虽然都是专业的论文式文章,但读来并不是特别枯燥。本书分了六分部分,对灾难对中国的影响,历史上重大灾难的记忆,救灾的历史,以及灾难给我们的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等方面做了介绍,是一部完整的中国灾难史。书中每篇文章都是由大量的史实为基础写就的,让我们非常的长见识,当然其中的观点也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灾难史。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在黄河流域,但母亲河——黄河,确一直是桀骜不驯的,黄河的治理防治贯了中华的历史。20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中,黄河改道决堤次数不可计数。这有的天灾,但也有人祸,先不说古代官员贪墨治理费用,照成防治不当的黄河决堤事件,就拿近代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就是最大的人为灾难。黄河水灾一直是中国古代的一大隐患,但夏明方告诉我们,灾难史上造成死亡最多的是旱灾。给当代人们记忆最深刻的“三年自然灾害”,就是因为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而引起的。历史上百万人员死亡的旱灾有很多次,旱灾的特点是受灾面积广大,动辄几个省受灾,灾民无处可逃,而在没有食物的时候,在夏明方的作品中列举了几段旱灾发生事的“人吃人”事件,让人不忍卒读。其他灾难,蝗灾,台风,地震,瘟疫等等都是短期高死亡的灾害在历史上也比比皆是。

灾难也会带来机遇,历史一直在和灾难斗争中向前发展的。同样的黄河水灾,在上千年与黄河水灾斗争过程中,黄河上建起来大量的水利工程,黄河流域成为了粮食丰产区,黄河流域的人口越来越多,灾难与机遇并存。就想上面提到的的1938年花园里决堤这么严重的事件,夏方明在书中告诉我们,决堤之后,民众可以“利用池滩盐土晒制硝盐”。其他灾害也都会产生有利的一面,蝗灾使蝗虫成为食品,台风带来大量雨水,寒潮冻害可以冻死害虫,等等。灾害之后一般可以带来更大的机遇,这是几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的。机遇毕竟是以灾害为前提的,我们还是要要居安思危,尽量避免灾害的发生,但灾害发生的时候也不要怕,灾害总会过去,未来是光明的。 夏明方在分析长江淮河流域的灾难是发现,随着这些地方人类的增长,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灾难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了,人类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牺牲自然的,这方面的历史给我们提供大量的反面教材,我们在后续的发展中一定要吸取的教训,人与自然,并不是一定人定胜天的,“自然非人,亦非自然;人非自然,人亦非人。两者既对立又共生,既区别于对方,又包含着对方。”就像夏明方这一金句一样,发展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的方式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口号又一次成为我们的党政方针,可持续发展方针才是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发展的最佳选择。

在夏明方«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出版之际,新的灾难正在发生,新冠病毒正全球肆虐,全球上千万人被感染,死亡截止今天(2020年8月16日)已经超77万。多么可怕的灾难,但在这本书里面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多经验以及战胜灾害的方法,我们要有信心,坚持贯彻历史证明了的有效的好方法,灾难一定会望而却步的。对付瘟疫几千年有效的方法一直是“隔离——治疗”。隔离是防止病毒的进一步扩散,治疗是消灭病毒。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在新冠爆发的初期,武汉和中国的对策是最有效,最及时的。这也是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最直接感受。 “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灾难史也是一样的。夏明方给了我们一面照亮古今的镜子,在这面镜子面前,我们可以更好的审视我们现在的自己。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三):自然灾害:不要有事没事拿我说事,又不全是我的事!

  

2020年,我们从生活里明白什么是灾害

2019年让我最难忘的事情,是澳大利亚山火的持续时间,从我知道山火开始燃烧之后,就没有得到过山火熄灭的消息。我在网络里,看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被山火毁灭,在看着烧毁的树木上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我不知道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慨。

2020年的春天,一切都来的如此突然,疫情的爆发,让我们全部成为了牢笼中的囚鸟,哪里也去不了。我所在的城市,从1月开始封城,一直到4月才解封。在这漫长的3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每天能够看到的,是窗户外空荡荡的城市,以及夜晚来临的万家灯火。

疫情过去了,春天也过完了,我们错过了2020年春天最美好的时刻。夏天,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还来不及想象夏天美好模样的我,却看到新闻里播报的,关于世界各地洪水、山体滑坡的各种负面新闻。坐在公汽之上,看着长江两岸被淹没的江堤公园,我在心里默默地感慨着,2020年真的是太让人难忘了。

不论是山火、疫情、山洪还是山体滑坡,在我看来这都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警告,警告我们不珍惜自己所生活的地球,警告我们如果我们继续执迷不悟,这个世界可能就只剩下毁灭一条路。可更多的时候,我却在思考,经历了这些而存活下来的人们,又是否真的拥有了珍惜自己生活的地球这个概念呢?

灾害是什么?我们经历的这一切算不算灾害?带着对于灾害的疑问,我安静的翻看着《文明的“双相” 》这本书,在书里,我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之后,这看起来应该不成为一个问题,然而事实上,对它的讨论和研究越多越深入,我们对灾害到底是什么,不仅不一定越来越清楚,有时候反而会更加模糊,更加困惑。 当然,不管怎么讨论,我们的灾害专业委员会从一开始就在章程上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据此,所谓的灾害,并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灾害问题,而是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灾害,还有环境灾害。

如此看来,我们所有的经历,都不仅仅是大自然的一种警告,而是我们在生存的时刻,忘记了去平衡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换句话说,在很遥远的过去,灾害也从来不曾间断过,但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还没有到现在的这个时刻,所以影响也不会特别的夸张。

2002年的SARS病毒,以及2020年的新冠病毒,严格来说,都是属于同一种毒株,只不过2020年的毒株,属于升级版。退一步说,如果不是因为人类想要去破坏自然,吃野味打牙祭显摆自己,又或许这些事情在这两个特殊的时期里,不会发生也说不准。

灾害,是地球告诉我们,我们让这个世界失去了属于它原本的平衡,如果我们还想要继续破坏,那必定是给自己寻找一条黑暗的地狱之路。

人与自然,通过历史上的灾害来探索人生

我一直以为,历史上的国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存在。历史中的人们,除了战乱时期的生活会比较艰难以外,其他的时候应该都是风调雨顺,生活幸福。但是当我翻开了《文明的“双相”》这本书的时候,我才知道我所以为的一切美丽生活,都只是我所以为的生活而已。

《文明的“双相”》说:自然灾害的发生,拥有着属于它的随机性、偶然性和突发性,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都不能准确的去预测灾难发生的时刻和地点。但是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本身,有说明起背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的特点,有一定的脉络可循。

看着这段话,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好像也的确如此,就如同大海的每一次潮起潮落。我忽略了地球是一个会受到太阳和月亮影响的存在,我更忽略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宇宙之中,而这个宇宙里的一切都可能对我们的地球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最早的旱灾记录,是距今3800多年前的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伊洛竭而夏亡”。而在《中国救荒史》统计,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园1937年,旱灾共1074次。邓拓先生同时还指出:“我国历史上累次发生的农民起义,无论其范围的大小,或时间的久暂,实无一不以荒年为背景。”

灾难带给我们的是家破人亡,而在过去的那些年代里,灾难都是人类无法预见的存在。我们对于未知的一切都持有恐惧的态度,所以对于灾难的恐惧,一直根深蒂固的记录在了我们的血脉之中。

现代科技发达,对于很多的灾难,我们都可以给出一定的预估,解救也相对及时了许多。就拿今年的疫情来说,如果没有国家的救治,我想大武汉现在可能还处于封城的阶段。过去的人遇到了灾难,结局只有一个死亡,别无他选;可我们在疫情期间,因为有着国家的帮助,所以才能安全的度过这一个让人难忘又难过的春天。

灾难既可以毁灭人生,灾难亦可以成就人生。唐山大地震那一年的幸存者,在汶川地震的时候,大部分都给予了更多的援助之手。98年抗洪时期被解救的女孩,在今年义无反顾的加入了新的抗洪大队。灾难,让我们在绝境之中寻找到生的希望,并让我们在生的希望之中学会了坚强。

如果不是看《文明的“双相”》,我不会知道原来在我们的历史之中,拥有着那么多我们不知道的灾难时刻。但更多的,却是让我明白了,有些时候的有些灾难,是因为我们人类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导致的坏的结果。

自然非人,亦非自然;人非自然,人亦非人。因为有历史的变迁,所以才有着我们人类的发展;因为有灾难的陪伴,所以我们的生活才会拥有着各种不同的变数。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结果,而灾难却是和这个世界相辅相成的存在,因此我们在面对自然的时候,更多时候应该选择的是思考自己的定位——我们有没有去破坏这个界限。

  《文明的“双相”》读后感(四):现实的历史之境:后新冠时代的反思与展望

作者简介

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思维模式。疫情之下,疫情之后,人类如何反思自处,如何团结协作,如何面向未来?这些问题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激发了我们对历史与现实的反思,也促使我们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去展望未来。

作为历史学家,他们对后新冠时代的思考与建议值得我们借鉴。正视人类灾难的历史,是为了更好的面向未来。作为国内灾害史、生态史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夏明方教授的新著《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已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本文就此书的部分内容谈谈后新冠时代的历史反思与展望。

封底及文字

一、中国的灾害历史

在《文明的“双相”》一书中,夏明方教授从灾害史与生态史的角度进行切入,分为六个专题对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进行阐述。主要围绕的话题有:灾害作为不确定性因素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历史上的重大自然灾害与历史记忆;神州大地、山水之间的生态环境变迁;历代王朝的救灾制度与慈善事业;作为历史借鉴的灾害史与生态史;等等。

夏老师从具体的事件和区域入手,如1942年河南大饥荒、1976年唐山大地震、1931年和1998年武汉的大洪水,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2020年在武汉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等,以新的视野分析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以此透视中国历史与社会的发展,并在新冠疫情之下,对文明的“双相”,以及后新冠时代的人类发展提出历史学者的思考。

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地震、瘟疫等。从晚清的“丁戌奇荒”到1942年的华北大饥荒,旱灾是中国历史上常见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影响极大的灾害,其造成庄稼绝收、人民饥荒及颠沛流离,左右了历史时期的社会和国家走向。例如,夏老师在书中着重分析了1942—1943年横扫中原的大饥荒,其时有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参与了救灾活动,分别是国民政府、沦陷区的日伪政权,以及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权。在这个过程中,国统区和日占区的救灾工作做得非常不好,基本上以失败告终,而抗日边区认认真真地对待了这场涉及自身生死存亡的饥荒,而且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大的任务来解决,成功恢复了正常的生产与生活。中共领导的救灾工作,被学术界称为“太行模式”。

夏老师总结说到:“当时三种不同的政治势力向全体中国人民各自交出的答卷,在某种程度上喻示了后来中国政治的基本走向。”足见对自然灾害的应对,从来不是“小事”,而是关乎历史走向的“国之大事”。

以上只是书中所呈现和梳理分析的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一角,其他诸如历史上长江流域的洪水灾害,江淮之间的生态变迁与水旱灾害等,夏老师均从历史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剖析,足可为今日之鉴。

精彩内文,关于历史上的长江洪水灾害

二、长江、武汉、洪水与国家应对

2020年夏,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较大规模的洪水,武汉等城市又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有网友感叹2020年太难了,“上半年抗疫,下半年抗洪”。从历史的视野来看,今年的长江洪水属于长江周期性洪水的一环。历史上,长江、武汉曾在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遭遇全流域的大洪水,这些历史上的长江水灾,夏老师在书中都有重点的分析论述。而在传统时代,水灾过后往往也容易滋生出瘟疫的问题。

1931年,长江大水,淮河大水。此时的蒋介石,重心不是放在救灾上面,而是坐镇南昌主持对中央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8月17日,正当汉口市被大水淹没的时候,蒋介石又在做什么呢?夏老师在书中指出,当时宋美龄的母亲去世,蒋介石跑到上海为岳母执绋去了。这样的灾害应对,引发了人们的普遍不满,有人在《申报》上写文章批评蒋介石,蒋迫于无奈,乘军舰到汉口,而此时汉口正在闹瘟疫,他待在舰上根本不敢上岸,湖北省政府的官员就坐个小船上舰去给他汇报。9月1日,蒋介石发表了《呼吁弭乱救灾》的电文。在电文中,他直接说:“中正惟有一素志,全力‘剿匪’,不计其他。”对于大水灾的责任问题,他则认为此属“天然灾祲,非人力所能捍御”。蒋介石只顾打内战,虽然对救灾事业不是没有一点贡献,但确是没有放在心上,有时甚至将天灾的发生诿诸老天爷。

1949年后,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54年,长江再次遭遇全流域大洪水,长江武汉段水位达到历史最高值。夏老师在书中这样说道:“从蒋介石面对长江巨浸时那种‘此乃天然灾浸,非人力所能为’的别有用心和无可奈何,到1954年中国共产党人动员全中国人民的力量抗击洪流,并成功地实施荆江分洪,保住了武汉三镇,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本书的前言

三、后新冠时代的文明“双相”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国政府果断在武汉采取封城的措施,在一举措受到了西方所谓自由主义者的批评,但事实上,在历经这场灾难的局中人看来,中国政府的做法可以称作“病毒专制主义”(或者广义而言属于“灾害专制主义”)。夏老师在书中指出:“从当时的情形来看,如果中央政府不果断采取自上而下的雷霆般的封禁措施,则必定受到来自全国绝大多数人民的强烈批评和质疑。西方世界后来对封禁之举的局部仿效,在很大程度上也显现了疫情之超越意识形态的破坏力。在此类特定的情势之下,极端的自由放任,反而可能与人们普遍接受的人道主义渐行渐远。”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作为历史学者的夏明方教授进行了深入思索,并用“双相”的概念进行了分析。

“bipolar”,中文翻译为“双相(的)”。虽然这是医学界针对人的精神疾病而发明的概念,但夏老师认为,如果对它的内涵稍加改造,并赋予其新的含义,则它对于表述在灾难与康乐、无序与有序、动荡与安宁、繁荣与危机、兴盛与衰亡之中穿梭变换的人间社会及其文化创造,或许更加恰当。

由这一概念进行阐发,夏老师在书中强调:“由包括疫病在内的各种灾害(不管是自然的,人为的,还是自然与人为混合而生的)所导致的不确定性以及人类社会为适应此类不确定性而努力构建的确定性秩序,正是人类文明内在的两种截然对立的相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其所经历的悲剧、喜剧、悲喜剧、讽刺剧,都应是这孪生的“双相”不尽一致的组合而已,而其中的任一相,究其本质而言,都同样是一种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并存共处的悖论性构造,概莫例外。”

进而,夏老师希望通过“双相”的概念,通过本书的论析,通过对疫情的反思,展望后新冠时代的我们该如何自处。在夏明方教授看来,“灾害、死亡、不确定性,与其说是历史的偶然,不如说就是历史的本身;与其说是历史大潮中的一朵朵浪花,还不如说是激荡历史大潮的伟力。它看起来是人类历史的非常态,实际则是自然或社会生态的常态化内在构造之特殊显现而已”。

历经灾害的人类啊,我们“只有自觉地学会与病毒共存,与不确定性共处,向灾害学习,才有可能摸索出一条人类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正道。我们终将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任何确定性的状态都将是人类适应不确定性而构造的结果,而且总是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变化过程之中”。

唯有反思进取,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历史地讲,自然非人,亦非自然;人非自然,人亦非人。两者既对立又共生,既区别于对方,又包含着对方。而在共同出演灾害之类的生态戏剧时,两者就如同世界著名悬疑大师希区柯克巅峰期作品《迷梦记》中的男女主角一样,其各自的角色和相互间的身份,在侦探与嫌犯、爱人与敌人、受害者与施害者之间,随着故事的展开,迷雾般地纠缠反转,难解难分。”

这也就是夏明方教授强调的文明的“双相”。

硬封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进入灾害与历史缠绕的“另一个中国”,也可以从一种新的视角来思考中国的历史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之路,一方面是追赶之路,落后了挨打了,要追赶上其他国家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是为了缓解生态危机所选择的道路,我们看到现代化的科技、商业可以缓解人口带来的环境压力。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完全可以放在一个生态变迁的视角里去认识。这样的视角不见得会解释所有的问题,但至少可以增加一个维度去重新理解中国的历史进程”。

我想,这便是这本书在今天这个时代的特殊意义和价值所在。它促使我们去反思灾害的历史与现实,理解我们走过的路,以及将来会面临的挑战。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前,让我们学会与病毒共存,与不确定性共存,向灾害学习,并由此去展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封面,长江武汉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