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格读后感100字
《十二人格》是一本由刘子墨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二人格》读后感(一):分析不同人格,了解自己的优劣势
记得在之前看过一部电影,叫《你好,疯子》,恰巧我们学校话剧社正好演了一部话剧,也叫《你好,疯子》,两者的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只不过话剧里,加了很多的梗。内容上阐述的是七个陌生的人,醒来却发现在精神病院里,以及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疯子做的一系列的讨论和证明,结局确实这七个人完全是一个人想象出来的,那是她的七个人格,而这本书里讲的是《十二人格》!
其实,我认为,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精神方面的小问题,只要没有过度,那么就不会太大的问题,甚至某些时候对我们还有所帮助,例如就像书里说的“自恋型人格”,典型代表就是特朗普,在公众场合里闹出来很多的笑话,不知那是刻意为之还是别的原因。而自恋中,又有一种是隐匿的自恋,通过与某些人物扯上关系,让自己也沾上光环!只不过自恋通常没有影响到他的生活,也就不能说他患有疾病!而人却不可能只存在一种人格,比如“自恋型人格”往往和“表演型人格”联系在一起。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是那样的真实,完全不知道那是演出来的,本人往往也不会意识到那是主动表演出来的,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在生活中,往往经常遇到的是“强迫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依赖型人格”,我身边就遇到这样的一位“强迫型人格”的人,看到别人的桌子乱,他就想着去收拾,但其实并没有多么的乱,只不过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摆放方式,他就觉得很难受,甚至屋里有一点灰尘,他都觉得难受。“被动攻击型人格”也比较常见,就比如在社团或者学生会里,要求部长做一些事情,那属于他的本职工作,而他却拖延着,或者以不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这样,也有积极认真的!我们多多少少也会有“依赖型的人格”吧,比如小的时候依赖父母,也许小时候得到的关爱并不够,长大以后,可能对着某人非常的依赖,比如伴侣之间。最明显过度依赖他人的典型代表就是韩国第一任女总统朴槿惠,过度依赖崔氏家族,很多决定都是他们替她决定的!
以上只是说了几种人格,而这本书里有十二种人格,并且在书里都列有每种人格的特点。在最后两章里,还讨论一下多重人格等观点,并说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也可以对应想着自己的看法!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到我们有哪些人格的特点,并加以注意,发现我们自己的优势,避免我们自己的劣势!
《十二人格》读后感(二):认识你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的是,很多人在很多时候并不能看清自己、摆正位置,由此导致工作、事业、交往中出现障碍。这种障碍对有的人只是暂时的,对有的人则是长期的。短暂的自我认知障碍可以通过适当的干预进行调适,严重的心理障碍则需要通过系统的心理治疗进行纠治。如何区分认知的健康与否、障碍的程度轻重,《十二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指南。
作者刘子墨长期从事心理学研究,对人格心理学有独到见解。既不同于英国心理学家汉斯·艾森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经典分类方法,也有别于美国海伦·帕尔默完美主义者、给予者、实干者、悲情浪漫者、观察者、怀疑者、享乐主义者、支配者和调停者九型人格分类方法,作者在借鉴传统心理学人格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人格分类方法进行了细化完善,从表现特征将人格分为自恋型、表演型、强迫型、边缘型、偏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分裂样、分裂型、依赖型、抑郁型、被动攻击型12种。
这种划分方式,既符合国人对心理学的认识规律,也贴合国人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作者没有把本书作为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采取理论讲解与案例论证的方式,集中笔墨逐一进行详细描述,让大家在深入浅出的阅读中走进心理学的神秘世界,深刻领会不同人格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对人们行为方式有何影响。
比如第一章《自恋型人格一生命镜像与浮夸自体》“自恋型”突出了本章的关键词,“生命镜像与浮夸自体”则体现了作者对自恋型人格的简明扼要而不失精辟到位的认识,章节标题下方附上了马克吐温和史蒂夫·乔布斯两位自恋型人格代表人物的名言。这种写作与排版方式,直接揭开了心理学神秘的面纱,让大众认识到名人的心理现象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便于读者进步放下思想负担,轻松与作者进行心理学的专场对话。
还拿“自恋”来说。平时我们讲某个人很自恋,总有一种毁誉参半的味道,既有肯定其自信的意味,也有鄙薄其不够谦虚的意思。那么“自恋”究竟是不是一种健康的人格?作者并没有武断地给出结论,而是从“自恋”的神话源头讲起,阐述了心理学家关于自恋的学术解释,并以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为例,解释自恋型人格产生的前因后果,以乔布斯的亲身经历现场说法,描述了自恋型人格的成功与失败。最后,作者援引精神分析学家海因茨·科胡特、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著名画家陈丹青的论述为“自恋”正明,正如本章开篇时马克·吐温所讲:“一句赞美的话可以抵我十天的口粮。”
这种辩证描述人格类型的写作方式,摈弃了非白即黑、非好即坏的判定标准,运用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既总结了某型人格的弊端,又提出了升华人格的路径,后者无疑是当今人们最迫切需要的:作为一名读者,我既希望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人格或者哪几种人格的综合,这种人格有什么特点,更重要的是,我能通过这本书知道这种人格的弱点或弊端的纠正方式很显然,这本书在阐述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同时,以香奈儿、乔布斯、荣格等世界名人的性格自塑历程为例,为读者上了精彩一课,满足了读者的这种现实需要。
《十二人格》读后感(三):十二人格解析
近段时间对于心理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如同之前魔术对于我们的感受,很神奇但又不得其法,就很想去探索它,发现它的神奇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揭秘魔术了,不过心理学与魔术不同,它是一门科学。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之下,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精神疾病,加上我们现在对于心理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于是,心理学也被大家所重视。 我自己是一个蛮内向的人,不善交际,还有一些社交恐惧,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我会无所适从,精神紧张,想要寻求一种解决办法,想通过心理学去改善自己。在探索心理学的路上,我发现了这本《十二人格》,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原来很多人也和我一样,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或两种人格,甚至有些人有多种人格。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了解了十二种人格,还帮助我换个视角看待那些令我困惑的人和事,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CEO也“自恋”——乔布斯
在我的印象中,自恋是过于自信的表现,而且男性比女性多,但是,我错了。自恋型人格是一种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肯定来维持自尊的人格。自恋型人格中男性多于女性。但其实常态的自恋普遍存在,绝大部分人都有,而只有“病态自恋”才需要引起注意。乔布斯就是自恋型人格,他的养子身份让他一生都在追问为什么自己会被遗弃,于是他一直希望证明自己是完美的,进而追求一种特殊待遇。这就是典型的自恋型人格特征——觉得自己是特别的。
时尚女王爱“表演”——香奈儿
一个引领时尚的女王,谁能想到她居然是表演型人格。她给自己做自传,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落魄的贵族,被父亲送去姑妈家之后,受尽了欺负,但这其实都是她自己的想象,这也是表演型人格的特征之一,那就是入戏太深之后的假戏真做。这也与她从小父亲角色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女总统也“依赖”——朴瑾惠
作为韩国第一位女总统,在人们的印象中,她既具有女性的温柔,又有男性的果敢。但其实她是依赖型人格,而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是她有一个不容质疑,绝对控制的父亲,还有忙碌的母亲,从小就缺乏爱,让她产生依赖。所以才有了帮她决策的“闺蜜”,也导致她悲惨的结局。
我们看到那些带着光环的人们,都觉得他们是人生赢家,但其实他们的世界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光鲜,也许也正在饱受人格缺陷的痛苦。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在童年时期缺乏关爱或者受到过伤害,导致了他们的不良人格的形成。但是人格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自身有意识的去改变,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自己及自己的人格,然后对应的去改变。让我们可以摆脱不良人格的伤害。
《十二人格》读后感(四):潜藏在骨子里的多重人格
人的本质是多种特质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而互补完善,形成一个所谓的生命。动物也有它们本身的特性,却往往不像人类那般的多变。但是一个人并不能一次性就看到自己身边360°的世界,只能够看到其中比180°要少一点的场景。然而就算是这样,人们的注意力也不能够时刻注意着这180°不到的世界里自己目光所及时所发生的所有事。
看到表演型人格的时候,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本小说:主角的经历和书上说的表演型人格形成的某一种原因十分相似,而主角对于原生父母的感情是冷淡的,又或者说,原本她是期待的,后来发现这是一件难以实现只能是奢望的事情,于是开始不管不顾,再没有过多奢求。记事以来,她撞见过无数次父母和其他人偷.情的行为,看父母顶着已婚的身份和其他不知道姓甚名谁的人肌肤相亲。巧的是,这个主角,是个“绿茶”。对自己期待的事情感到失望,到最后无动于衷,戴上一张张面具,融入别人的生活,成为别人眼中的模样,却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模样。
一开始真的以为“强迫型人格”和有强迫症的人是一码子事儿,觉得有强迫型人格的人有强迫症,对什么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不能容忍一丝错误。看了之后才知道原来两者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而只是有着相同两个字的两个名词而已。
这本书不单纯是介绍了十二个人格是什么,还详尽地罗列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他们曾经的遭遇进行一种理论上的分析和对结论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在说到反社会型人格的时候,用了《水浒传》进行举例。记得以前上课的时候,提及水浒一百零八条好汉,老师更多的是进行一种褒扬——对封建的反抗、对情义的看重和对官僚腐败的一种反抗,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梁山好汉们对杀戮的一种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任意杀戮的细节,被人们以宽容的目光带过,却忘了仁义道德才是一直以来人们心中坚持的正义。于是看到这里颇有些感触,今年的新闻很多,其中关于凶杀案件的新闻就能让人一语道出。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将他人残忍杀害的、对他人的处境冷漠看待的人,潜藏在这世界上各个角落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吐出信子,给别人以致命一击。
十二人格,往往一个人身上就能体现出好几种。而对于这些人格,最为在意的,还是反社会型人格和抑郁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往往都更加具备攻击力和侵略性,抑郁型人格则是对生存的消极和绝望。一种本不为人所容忍,一种让人想要竭力躲避和难以想象。而恰好这两种人格的章节里,都有提到也许能够有效治疗的方法。
其实事实上,人们一般情况下,并不会特地去了解自己身边人是什么人格,他们只会在自己心里对对方有一个大概的判断,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反应。有时候人们也会对其他人进行一种掩饰,将自己身上某些特殊的地方藏起来,不让其他人看到。
《十二人格》读后感(五):12招,教你“慧眼识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世界认知的范围越来越广阔,征服茫茫宇宙已经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任务,但比征服宇宙更难的,是看透人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而且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还会有不同的个性表现。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看懂一个人的性格特点,还是比较有难度的。
比如:身处职场的人,会遇到各种和你气场不和的“奇葩”同事;谈恋爱时另一半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你的朋友总是有无伤大雅却固执的习惯;孩子身上出现的那些匪夷所思的想法;更有甚者,新闻中爆出的那些类似于抢方向盘等行为过激的人……
这样想想,如果能识别周围人的性格,该亲近的亲近,该躲开的躲开,倒是能为我们省去不少人际关系中的困扰。
最近,我在《十二人格》的书中,就对上述这形形色色的人格特点,有了清晰地认识。这是一本教你慧眼识人的书。看到书名,你可能会跟我有一样的想法:和《24重人格》有什么关系?咱也不卖关子:这两本书,除了都是心理学书籍外,还真是没有太多关系。
作为一本心理学通俗读物,《十二人格》是新浪微博知名博主、心理学研究者刘子墨所写。作者在序言里,就抛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心理健康呢?他引用了弗洛伊德对“心理健康”下过的一个极简定义:爱与工作的能力。即一个人只要心中有爱,能够做好日常的工作,那么不管他具有何种人格倾向,都不足为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格特质能带来积极结果;有些却过犹不及,会在某一刻被点燃,成为人格障碍。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把握,要审慎地去对待。
书中把人格分为十二种,比如自恋型、表演型、强迫型、边缘型、偏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分裂型等等,从精神分析、进化心理学等多个角度,把理论知识和人物事例相结合,对十二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各种人格工作、生活、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行事作风做了系统总结。
对我来说,读这本书最大的乐趣是:可以暗戳戳地对照身边的人,悄悄给TA划定是属于哪种人格!
我承认这种读法有点八卦。但如果你知道,作者在书中对荣格、香奈儿、太宰治、乔布斯这些人的性格的塑造,进行了深度分析,你就能明白我的感受了。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乔布斯是自恋型人格,他的挚友兼同事形容他“乔布斯所做的市场调查就是每天早上看一看镜子里的自己”;香奈儿是高功能表演型人格,她一生都擅于营造自己的辉煌,回避过去的不幸;而韩国女总统朴槿惠,因为过度依赖他人,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国家政策、人事任免都是依赖闺蜜兼玩伴的崔顺实来代为决策。
作者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个人阅历等,都会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我们不能简单地给一个人的人格下结论、贴标签,要结合复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理解身边那些令人困惑的人和事,换个角度认识自我,通过刻意的修炼,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提升社交力,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和谐共处。
《十二人格》读后感(六):《十二人格》:重要的童年,进化的抉择
儿时听师长常说这孩子外向、内向;情窦初开时觉得同龄人可爱活泼、高冷迷人;大学时意识到有人圆滑世故,游刃有余享受大学生活;而有些人则木讷寡言,被迫在半社会大学中成长。工作后遇到的人则更加有趣了,有人精明的真诚,有人精明的世故,有人则精明的自以为是,可谓千人千面,身上有各种特质。心理学角度区分其特质定义出“人格”,常见典型人格有哪些,怎样审视自己,怎样与性格各异的人和平相处?刘子墨先生著《十二人格》带你进一步了解人格的形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
最初拿到《十二人格》时,以为读起来会晦涩难懂,其实不然,作者为读者奉上了一本通俗易懂“人格侧写”手册。书中以熟知名人为代表,做典型人格分析,语言简洁且精准,通篇读下来,十二人格特质了然于胸。人格形成于先天基因、后天养育、个人经历与认知,同一人格具有典型人格特点,而具体到个人又有细微不同。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会体现出一种、两种,甚至多种人格特质。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动需求的能力。----海因茨.科胡特 为人父母,读该书对育儿有一种警示的作用,父母将孩子带到这纷繁世界开始,就肩负养育之责,而养育方式在孩子人格塑造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婴幼儿阶段照顾不周,未唤醒其自身肯定会导致自恋型人格。 童年不当养育方式,例如高行为准则会导致强迫型人格;强势过分剥夺孩子意志会导致回避型人格或依赖型人格;忽略孩子需求则会导致分裂样人格。 单亲家庭中父亲或母亲的角色缺失会导致边缘型人格、抑郁型人格。 家庭氛围在孩子人格养成中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父母夫妻关系混乱、不和谐,对孩子性别不认可均可导致表演型人格,而处于黑暗中不幸的童年则会导致被动型人格。 即便基因遗传分裂型人格,在父母正确引导下可大有作为。
可见原生态家庭对个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性,父母需要时刻反省审视自己,给予孩子温暖及阳光,使得孩子内心充满真善美。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安迪.格鲁夫 我个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偏执,或许可以称为“执着”。为了健康、美丽而坚持健身,为了养家生活而勤奋工作,亦或为了虚荣享受而越行越远。。。有的人执着追求明亮温暖,而有的人则执着跟随阴暗孤寂。 因为环境、身份地位不同,或许处于哪个位置就会有那样的执着,比如偏执型人格是在威权型企业家普遍存在的人格特质。
这个我深有体会,前老板敏锐机警、独裁、多疑善变、重“德”轻“才”,具有典型的偏执型人格特质。 其拥有敏锐洞察力,20世纪初期,脱离原单位自立门户,由体制内厂长变为民营企业家;独裁、疑心重,不喜欢员工之间交集过多,公司几乎没有团建活动;固执善变,下了决定,听不进他们建议或是随时都在随心变化;虽然在行业内具有敏锐观察力,由于多疑善变,手下“德者”多于“才者”,阻碍了更好的发展。
嫉妒妄想与被爱妄想,首先想到《琉璃美人煞》病娇男主禹司凤与《传闻中的陈芊芊》铁憨憨男主韩烁,一个多思多虑疑心不被爱导致情人咒发作,一个自信满满自我攻略脑补恋爱不可自拔。
艺术源于生活,进化心理学认为,这种人格能世代相传,因为其有利于生存与繁殖,从而才能在进化的过程中成为遗传的优选对象。 读《十二人格》时,会觉得自己符合某种人格亦或是某几种人格的某些特质,其实也大可不必担忧,只要我们拥有“爱与工作的能力”,无论哪种人格倾向亦或受困于哪种人格问题,其实一切都不足为惧。
《十二人格》读后感(七):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一本书带你解读十二种人格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人格的书,作者在书中重点分析了12种人格。它让我对人性又多了一层了解,对世界的多样性又增加了兴趣,也给我在接下来的人际交往中面对不同的人该如何与之相处打了底。
这本书叫《十二人格》,作者是刘子墨。
刘子墨其人对人格心理学、亲子教育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是一枚新浪微博知名博主,也是个心里研究者。
那么《十二人格》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莎士比亚曾经曰过:“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同人格特征的人看他的《哈姆雷特》就会有不同的观点。
而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人格特征,并且一个人身上也会同时出现不同的人格特征,但有一种占主导。
而《十二人格》就是一本对人格进行侧写的通俗易懂的“人格侧写”手册。
该书从精神分析、进化心理学等多个角度,言简意赅地将“十二人格”的形成做成一个系统性的总结。
作者刘子墨在书中主要总结了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强迫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反社会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等12种人格,每种人格作者或以真人或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予以分析。
其中作者刘子墨对每种人格特征都以精准的文字概括这点尤其令我佩服,比如自恋型人格用关键字“镜”来概括,因为这种人格需要不断从外部“镜映”来获得认可、维持自尊,就像爱美的人总喜欢照镜子,通过镜子来确定自己的形象是否美好。
使用关键字对12人格的特征进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记忆不同的人格特征。
通过阅读,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
以前看电视连续剧《都挺好》,被剧中的苏大强气个半死。实在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人存在?苏大强在面对自己妻子的“霸凌”时总是唯唯诺诺,连自己女儿的合理要求他都不能做主。这种人看起来很懦弱、没有主心骨,可是他却总能左右别人,让你“挥出去的拳头像打在棉花上”一样无力。
原来像苏大强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被动攻击型人格”,被动攻击型人格也叫消极攻击型人格,是一种以被动方式(拖延、不作为)来体现攻击倾向的行为模式。
再读令我惊掉下巴的是——堂堂韩国前任总统朴槿惠居然是典型的依赖型人格!
读到这里我觉得自己还是图样图森破。
原来朴槿惠大大小小的决定,小到今天穿什么,大到国家事宜都十分依赖她的闺蜜崔顺。我真心要哭了,能够坐到国家总统这种位置的人难道不都是“杀伐果决”的吗?
读到这里,各位朋友是不是和我一样有一个大大的疑惑:这十二种人格是天生的吗?有办法改善吗?
作者大大并没有就这个问题给出详细的解答,但好在开头给读者们吃了颗定心丸:人格的形成往往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先天遗传、后天养育、个人阅历等都会塑造一个人的人格。同样,个人的修身养性,也是人格结构成熟和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就是说,通过对自我人格的了解,我们可以在后期的努力中改善自己人格中的缺点。
所以,阅读《十二人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工作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