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结构设计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结构设计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5 02:31: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结构设计讲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结构设计讲义》是一本由(日)内藤广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的300图书,本书定价:69.0,页数:2018-06-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结构设计讲义》精选点评:

  ●反复看当时的影像,思考其塌毁过程。在大地震中,建筑是怎么破坏的,塌陷又是怎么发生的,要在头脑中模拟解析其破坏机制。发生台风洪水的时候,看到灾害现场的照片和影像报道,观察水流的方向、风的运动,分析灾害的原因——最重要的是,思考、想象,在客观事实公布之前,不主观臆想,用心思考。这些思考和想象过程,会成为自己做设计时的重要财富。

  ●结构基础知识查漏补缺,木结构部分很精彩

  ●看了一半就想再找更多的系列,不知道下一本读到这样的书要到什么时候了

  ●在书店偶然看到这本书,翻的时候觉得不错,和国内余安东先生的《工程结构纵横谈》又有诸多共鸣之处,因而想看一看日本人怎么讲结构。果然超出了想象,且两本书有着大量的共鸣,在这个结构计算依赖计算机的时代,无论是内藤广还是余安东先生,都告诫时刻警惕不要沦为规范和电脑的奴隶。又比如,内藤广说:要有工程师特有的感性和想象力……这个时代的工程师需要在脑海里想象一下传力的路径,熟练使用计算机将其具象化,但是还不够,必须要去现场,获得实践实施的能力、经验和直觉。余安东先生说:最好像电影导演一样,把外力想象成一辆小汽车,从直接接触风力的外墙开始,让它一路开下去,直到大地母亲。如果哪一个路段断了,就要采取措施。中外的结构工程师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大量的共鸣,且会让读者也感动不已。

  ●比想象的要浅一些,更多是在纠正观念,再次感慨真想好好学结构啊

  ●三观很正呀

  ●昨天刚读完砌体结构的那一章,就得知快500年的屯溪石桥被洪水冲毁了。所以学习结构被蒙上了一种追赶时间的气息。

  ●简单明了但不深入

  ●与东西方文化相关的结构“多矛盾体”和“无矛盾体”的论述很有意思。

  ●工程师的感觉

  《结构设计讲义》读后感(一):建筑结构史入门书

  

1翻译得好舒服啊,完全get其义;虽然还只读了序言。也希望学到教学的一点态度。

2“概要式的讲课并没有把事情给同学们讲透,也有急躁之嫌,所以我把讲义出成了书”深以为然啊,上课准备的时候一堆思绪,真正上课的是又有别的想法,偶尔想起的时候,要说到这些啊,但后来又忘了。

3仔细一看,比较像是结构史,有些简单的概念,无法增加对于力学的深入知识。比较像是入门,顺便从结构角度梳理了建筑史,但是翻译真的很顺。

4木结构的看法,很稀奇。提到减碳要鼓励使用木材建房,这一逻辑解释了我长久的困惑;木材固碳,砍伐建房而不是燃烧,并植入新树继续固碳。

5吐露了对很多建筑作品的喜好和否定。基本是从材料和结构的配合度上来的。

  《结构设计讲义》读后感(二):思维导图

  建筑和城市设计的世界里讲究以“功能”、“合理”、“经济”为美,守住这些原则就能避免非议,就能做成项目,不过这都是明显的欺骗,是社会在近代文明中派生出的控制思想的幻想而已,实际上对“……正在变美”或者”……应该是美的”已经停止了思考。功能性、合理性、经济性固然是重要的考虑要素,不过“功能”、“合理”、“经济”是为了谁?当然是为了人,不过人是感性而复杂多样的,并不能单纯将人作为全部的前提,应该再往前推进一步。设计在工程师心中是将科学与人文结合,将不同的领域的知识翻译融合在一起的工作,应该努力做到:发现美,被美打动,并发现其中的结构,更进一步发现结构的规律,最终实现在力学世界中重新构筑。思维导图

  《结构设计讲义》读后感(三):多重矛盾体系中的东方价值观

  

建筑学入门必读,尤其第一、二、六、七章值得用心一看。第一章讲述工程师的感性核心;第二章是对砌体结构建筑史的简单梳理;第六章讲了“木结构”,以东洋多重矛盾体系的价值观作为独特视角,解读了为何近代建筑主流会把木材料排除在外;第七章,则是批判性地认识“结构后现代主义”时代。

作者在第一章的总论里写道:“我认为不把自己的所念所想明白地说出来,其实是一种胆怯。把暧昧、不确定的东西尽情地说出来,然后再问问“为什么”——这是靠直觉延伸出来的方法,也只有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才能运用自如。”这本书,就是作者“我认为......感觉”的集成。相比于教条理论,其实前辈的感觉才是后来者最宝贵的经验,明确这一点,才会明白作者的良苦用心。几讲下来,如沐春风,像是回到了老前辈絮絮叨叨课堂现场。

对物质构建保有敬畏是前提,对物质的感觉和结构的整体想象力则是建筑师的核心。我们在大学和工作中不断磨砺的,其实就是这样一种“正确的感觉”。建筑设计总是离不开理性方法和逻辑链,然而”合理“的东西总是比较”规矩“,而”规矩“的东西往往没什么感染力。在我看来,上述这段话其实是全书的主旨,同时也在启发我们探究“有趣”和释放感性的张力。

任何人都会随年华老去,尤其是感性,会相对于肉体更快地衰退。这种新鲜、强烈的感性,在二十五岁以后就会急速衰减,而知识这种事,无论到了多大年纪,只要当事人有这种意志,任何时候都可以汲取吸收。所以趁着对各色事物还能敏感地感知,在感性丰富的年纪,对于物质、科学、工程学,甚至于对于人类学,都要尽量可能地丰富自己的感知系统。原本技术、设计就是为人服务才存在的,而现在,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如何回归人本角度,如何找回感觉,对此进行彻底的思考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在不同领域里我们打开的感知的窗,就是一道道启发的光。

第六章,关于”木结构“的论述也与国内学者的看法不约而同。他们都认为,“木”是可以超越近代框架或思考的材料。并且,由于木的环保优势以及耐久性,未来的趋势也将回归木构建筑。近代化思考的根本是“对自然进行控制”的确信和定位,在经济规律的控制下,形成大机器生产和大众营销相互促进的模式。为了使这种模式成为可能,有必要大量地供给品质均一的材料,于是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成为首选。而木材由于自身丰富的个性和场所,与均质化、标准化、工业化这些标准格格不入,被迫离开以包豪斯为源头的近代建筑史。

内藤广先生曾经向老师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疑问:“整体性非常高的结构体中如果产生了一个矛盾点,那施加在那个建筑上的所有外力就会集中作用在那一个矛盾点上,从而导致结构体的崩坏。但是,假如矛盾有数百处的话,我想也许结构体反而不会被破坏,您怎么看?”

抗震性极强的、以榫卯为基础的木造传统工法是证明后者的最佳例子。越是以“无矛盾”的结构体系为目标,就越需要彻底地保证边边角角都没有矛盾。这是近代化思考的局限所在,也是造成这种思考方法具有排他性的背景。无论是试图将力的作用线集中于一点,还是试图达到“无矛盾”的状态,都不是“木”的物理性能所能做到的。近代建筑运动就是像这样极力地想要排除矛盾,而不符合这种逻辑、有着许多矛盾的木结构,自然就被排除在时代之外了。

作者认为,“木”被排除在外的深层原因是一种文化论:“部分破坏不会导致全体破坏的木造方法论,仔细琢磨一下,这里蕴含着与东方世界观相通的地方。“以美国为发源地的全球化,是一种试图以同一的价值观来控制全体的“无矛盾系”思考方式,它不能允许局部产生矛盾的价值观。而如今看来,有许多小矛盾但仍然安定的结构所持有的“多矛盾系”的世界观,才是我们21世纪真正应该追求的价值观,正在上演的历史愈发证明着这一点。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建筑文化互相交融,因此作者提出的观点能引起我们深刻的共鸣。他还耸人听闻地提出“木”是危险的材料:因为“木”很大程度上构成我们的文化基层,所以造成当今这种、在我们当中普遍存在的、木建筑即便有问题也给予原谅的心理。遇到“木”时思考的停止,正是“木造”本质上的危险性。仔细想想,不无道理,在设计上有所追求的人,必须要和自己或社会上的这种思想麻痹进行有意识的抗争,而这也是最难攻克的。

由此引发了“冗余度”的反思。纤细的、追求极致的、刚刚好的设计,都是“冗余度”较低的设计。正如前文提到,冗余度低的设计,部分破坏后整体也会崩坏,这是致命的弱点。而当冗余度变高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种智慧在木结构中存有很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思的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将物质推到极致、追求纤细的近代模式。

书的结尾,是对“结构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批判性认识。纵观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一种结构种类在无限制增加的感觉。各种罕见怪异的形态,设计逐渐成了一种类游戏化的行为。如果仅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操作解析,好像生成什么样的形态都是合情合理的。然而,现实中基于制造生产之上的伦理或精神,对于物质的想象力或感性,则在渐渐衰退。新的结构,的确可以体现技术可能性的魅力,但这其中的大多数欠缺着“为了什么”“为了谁”的精神内容。如果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就称不上是好的建筑。

正如作者所说:“毕竟现实世界是由物质构建而成的。哪怕在虚拟世界无所不能,但剩下的现实世界中的一半是由物质支配的。而且事关人命安全,虽说结构构造是在思考中诞生的,但只有从成为物质的那一刻起才具有了意义。”

这一点我们切不可忘,与君共勉。

  《结构设计讲义》读后感(四):对材料和结构的感性认识

  作者不断强调,结构师(其实建筑师也是啦)要对“结构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一种想象力。书里诸多的案例分析都顺应了这个思路。作为讲义,口语化的文字很容易读。以下摘抄,有机会再整理。

  通过这门课,我最想跟各位传达的,就是希望你们能拥有在脑海里对结构形象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听了这门课能把这个窍开了就再好不过。 Page 4 · 2019-10-14 以工学知识为基础,如何锤炼出对物质的感觉,如何建立结构的整体想象力,是后续非常重要的挑战。说得极端一点,没有这种能力就不具备工程师的资格,当然也不具备建筑师的资格。 Page 7 · 2019-10-14 首先,“结构”是什么,我认为在建筑学和土木学上,结构的意义和功用在于“1G的重力场上使用地球上的物质构筑满足人类生活的空间”。在非宇宙或月球的1G重力场的地球,用地球上所有的石材、矿物、木材、布料等,创造出供170cm左右高度的人类生活的遮蔽物或构筑物,这就是结构的基本意义。相反,如果重力场是2G,结构的形态就会全然不同,或者人类的平均身高是4m,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也会不一样。这是结构的根本意义。 Page 12 · 2019-10-14 我认为“设计即是翻译”。我到土木学科来教书,在和很多土木工程师接触的过程中,常常被问到“设计是什么”这个问题。在跟建筑相关的人接触的时候,就算提到“设计”二字也没有人会特意去问,仿佛它本身就有自明性一样。而实际上建筑界的人也只是非常模糊地使用着这个词,并非完全清楚。因此就建筑学来说也有必要再定义一下“设计”这个词。那我就从经验出发,用自己掌握的不算完美但颇有自信的说明方法来讲一讲。根据对象理解力的程度分三步说,一为初学者、二为入门者、三为专家。这无论是对土木学的同学,还是对工学部的同学们来说都是最容易入手的方法。大家可能都有过碰到翻译得糟糕的书的经历,不仅无法理解原作的意图,还让人心烦。更不必说误译的情况了。不过,也有好的翻译,虽然稀少,但优秀的翻译能将原作的本质传达给读者,而优秀的设计也是同理,设计翻译的是什么内容呢? 技术的翻译 首先是“技术的翻译”,桥梁和建筑等构筑物凝结了许多优秀的技术,而要将其优点转达给专业人员之外的普通人,就需要浅显易懂的翻译。如果不做这种翻译工作,构筑物就仅仅终结在技术领域。日本的土木学,特别是“二战”后的土木成就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却鲜为人知,这些主要是公共设施,所以也很少向公众解释。奇怪的是,正是公共设施才更应当获得公众的理解,经济复苏过程中就应该极力争取,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非专业人士凭直观理解,会对造型感兴趣,因美的事物而心动,让技术所产生的价值被一般人理解,这种翻译工作,即设计工作,就是技术对社会最初的开放。这种“技术的翻译”是最单纯也最容易理解的对“设计”一词的说明。 场所的翻译 其次是“场所的翻译”,往前更进一步。如果不将场所固有的价值翻译出来或者说设计出来,构筑物便失去了在该场所存在的必然性,成了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存在的东西,这是支配着20世纪建筑和土木学的现代主义所犯的过失,现代主义,尤其是建筑学的现代主义在“技术的翻译”方面用力不少,但对场所的固有性的翻译却一直被忽视。光强调技术是不够的,合理性等教条思想不能使构筑物获得在该场所持续存在的能量。构筑物应该和大地共同存在,而且也只能在气候风土中存续,因此,理解场所的特点,并运用在设计中,创造出能让人产生共鸣的形态是很重要的。这就是“场所的翻译”。 时间的翻译 再次是“时间的翻译”,恐怕更难了。人虽然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却看不见摸不着。我自己也是暗中摸索,“时间的翻译”是摆在当今设计面前的难题,属于人类的抱负。时间有很多种,一瞬、一天、一月、一年、一代、数百年、数千年,还有地球或宇宙的时间。任何场所都有各种各样的时间在流滴,无论面对哪种时间,我们都有很多选择。大家想象一下自己设计的构筑物,如果赋予百年的时间会怎样,想象时间是必要的,但谁能知道百年后的事情呢,有个方法可能管用想象百年后的样子,不如以现在为起点回顾百年前的事情,这样你就能体会到“百年”这个时间的分量了。一百年前是1904年,明治三十七年。日本还陷于日俄战争中,世界最早量产的丁型福特汽车还没有生产出来,莱特兄弟于1903年在空中飞行了数十米。这么想来是不是有些惊讶?带着这样的距离感向未来延伸,眼前着手做的工作成果若屹立百年,你们大概能想象是什么情况,那么随便敷衍一下设计工作的心气也会没了吧长期也罢、短期也罢,任何构筑物如果不与其场所的从历史而来的时间相匹配,就无法向未来传递其价值,翻译时间需要理解场所经历的时间,想象和感性就很有必要了。学习其历史,怀着敬意去传承,并畅想未来。“时间的翻译”是设计的高层次含义,这个目标尽管困难,但作为终极追求也有其价值。 Page 13 · 2019-10-14 “蛇”的背部集中了应力。通常建筑是从地面向上设计的,上部应力变小,材料构件也相应变细。而蛇却相反,蛇骨集中在顶部,这也不失为一种方法。最后实现出来的建筑是海洋博物馆展示楼(1992),应力集中于顶部背骨(立体桁架),从上至下向细细的肋梁分散,到地面打灯就非常轻盈了。虽然使用的是合成材,然而与木结构相比只用了70%的材料。 Page 28 · 2019-10-14 发现美,被美打动,并发现其中的结构,更进步发现结构的规律,最终在力学世界中重新构筑以此为目标吧。通过本课程,除了了解混凝土、钢结构等二维的知识,还希望对培养大家材料和结构的直觉和灵感有所帮助。回到今天的话题,有了对材料和结构的感性认识,就不会畏惧任何巧妙解析的结构。没有感性认识的技术和知识是自我封闭的,无法察觉疏漏,也会导致由于傲慢而得出的错误答案。 Page 32 · 2019-10-14 哥特建筑大部分位于北欧、德国、法国北部地区,而其后的文艺复兴是与北方文化相对的罗马、希腊等地兴起的范式。在我看来,这是南方文化对压抑的北方文化的逆反。顺着这个思路想,哥特式综合而精致的建筑必定需要能深入研磨的构想力,在北方微弱的光照条件下,物体轮廓模糊不清,因此这样的风土气候才能激发大脑抽象思维的发达神经。同理,巴赫、贝多芬等所创造出的壮丽音乐也只能是诞生在北方了。与此相对,地中海沿岸明媚的阳光让物体清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之前,眼前之物早已先入为主,文艺复兴实际上是意大利开放的风土气候的折射一我个人就是这样推测的,它是对中世纪北方文化的逆反。 Page 56 · 2019-10-14 那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结构事务所,所以我想结构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应该是正确的,然而是否对建造对象作为“物”的处理还是不够严谨呢?不管什么原因,事后想来,该塌的终归要塌。这是结构工程师以及相关人员对“危险”的概念过于淡薄造成的,是缺乏忧患意识而造成的漏洞。换言之,过分相信计算机的计算结果,而缺乏对风险的预想。我很熟悉这家结构事务所,对他们的工作气氛印象深刻,所以结合这次事故有很多感慨。 Page 89 · 2019-10-14 看过这些场景,我真实感受到钢其实是一种非常不均质的材料。虽然是从自然中抽取、按照人的使用方便造型的材料,但毕竟是工业产品,我们常常会忘了它其实并不纯粹。钢在力学上属于不均匀材料,只是常温下呈固态。实际上其制造过程中发生了各种物性变化的褶皱,冷却时也残留了内在应力,因此受热后其张力就会显现出来而发生扭曲变形。我们经常使用的铁锅也是一样,经验不足的铁匠如果加热不对就会使其扭曲变歪,只有熟悉铁的性质的熟练工才能驾轻就熟。 Page 91 · 2019-10-14 反复说过,钢铁到了300℃以上就开始急剧软化了,大家应该看过工厂和仓库遇到火灾的照片吧,钢结构体像糖一样瘫软下来。这是钢铁本来的性质,所以《清防法》和《建筑基本法》对耐火标准做了严格规定相应地,也给设计带来很多问题。就算希望用钢结构做一个漂亮的建筑,也必须使用耐火隔板,如水泥板、硅酸钙板、耐火天花板之类,覆盖在钢材上过去用的石棉“是一种很好的耐火材料,后来因为有很多问题就不再用了,替代材料也有好几种。因此,钢结构建筑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简洁地展示材料本身的形象,由此开发出FR钢(耐火钢)这种新材料。虽然造价会提高,但其可以不用覆盖耐火材料而露出结构本身,在建造大中庭”等需要表现结构的建筑中可以采用。 Page 98 · 2019-10-14 英国的巴蒂通站(1854)、约克站(1877)都是用非常漂亮的铸铁结构建造的,虽然拱券结构并非铸铁结构最合理的形式,但却延续了西方的传统拱券结构带给人的安定感。又或者,当时的铁还未达到足够高的强度,所以采用了以压力为主的结构形式,自然就采用了形似拱券的框架结构。 Page 104 · 2019-10-14 在每个时代最先进的技术驱动下建造的建筑,本应融入该时代最高尚的文化。技术本身会在短时间内丧失优越性。就算是最先进的技术,在短时间内其优越性对其他的建筑物来说便将不再存在。因此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说,只有技术与文化融合,才能成就一个时代最高的成果。依据这样的观点,那样的融合是让人们引以为豪的独特价值,埃菲尔铁塔和金门大桥便是最好的范例 Page 114 · 2019-10-14 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卢塞恩文化会议中心(2002),是一栋有着45m出挑屋顶的建筑。我去参观的时候被前所未有的巨大出檐震惊了,感受到一种力量和美。同时,也有一丝悔意,因为这本是日本建筑师应该率先提出的概念。在深深的屋檐下,内外不明的灰色空间将建筑的表情和城市空间纳入,这本是日本以木结构为基础的传统建筑的空间特色。 Page 121 · 2019-10-14 钢铁和混凝土在我看来是一组相互对应的材料,其中蕴藏着人类思考所根源的一对性质,即“钢铁是父性的,混凝土是母性的”。更进一步说,预制混凝土是介于钢铁和混凝土之间的材料。虽然介于两者之间的材料除了预制混凝土还有别的,但现在我们就集中讲这两种材料。钢结构建筑需要预先想好其施工顺序,并准备对应的材料,再进行组装,就是说要把所有的事情都预先想好,订好计划,从建构的角度考虑清楚,还必须意志坚定地想好每个步骤并照章完成。而造成的结果就是整合性稍差,和人类的父性相似,都是具有“意志力”的。在构筑过程中禁止事项也比较多,可以说是“禁欲系”的材料。与此相对,混凝土结构就有一种柔美女性的印象,虽然这可能是我个人的偏见,女性在我看来本来就是典雅而温厚的。混凝土结构包容而被动,接受人类的各种要求,不管是否合理,不管整体融合度有多少,总是尽可能地蓄养包含,所以说它是一种宽容的母性的材料,是从我个人经验生发的感觉。 Page 125 · 2019-10-14 钢铁暴露在大气中容易生锈,因此表面一定会上漆,这是一种非常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影响的敏感材料,因此,作为建筑构件被涂刷保护住的钢铁是“没有时间痕迹的材料”。与此相对,混凝土有一定的厚度和坚固性,酸性的大气对暴露的表面虽有影响,但只要能保持内部的碱性,相对于暴露在大气中的钢铁还是强得多。这种宽容、暧昧、顽强和倔强是混凝土特有的品质。混凝土结构技术是被称为具有包容的母性的工艺,混凝土这种材料本身也具有同样的女性特质。 Page 127 · 2019-10-14 大家熟知的安藤忠雄”出现了,安藤将前面提到的铃木的极简主义构成和美国建筑师路易·康(参照第150页)的建筑所独有的光滑混凝土表面手法融会贯通,创造出自己独有的方法。精细制作的模板表面、浇筑状态的绵密管理,才能得到安藤先生的清水混凝土表面。混凝土从粗糙的砂岩矿石般的状态,转换为大理石般光滑的表情。这是其优点,也是其危险之所在,它能够随人类的意志而变化其表情。现在一提到清水混凝土,大家脑海里就一定会浮现出安藤先生的混凝土。过去清水混凝土的推广曾受到很大抵制,要花很多力气说服业主为什么一座建筑要使用清水混凝土。自从安藤出现以来,清水成了时尚,成了卖点。如今对清水混凝土的追求过于表面化,有一点神经质过头,而使其远离了本来与时间共存的本质。 Page 129 · 2019-10-14 通常使用的现浇混凝土坍落度值为15~18cm,最近越来越小,以前也偶尔有很糟糕的情况。为了节省水泥用量而用水过多,这种作假的混凝士是不堪使用的。一般来说,坍落度越低,混凝土的品质越好,硬度越高。但是现在混凝土都是从搅拌车泵压输送,也不能太硬,所以坍落度15~18cm是必要的,数值再低泵就压不上去了。同时,施工过程中并不希望流动速度太快,缓一点好,品质上也希望水越少越好,所以混入流动剂是既可以保证品质又提高一定坍落度的方法。在20世纪60年代高度成长期之前,熟练的混凝土工匠用手推车把混凝土一点点注入模具。当时的混凝土坍落度大约为1cm,这种现场浇筑的混凝土,品质优良,保存到现在也格外漂亮,观感坚韧而细密。其实,泵压浇筑以前的混凝土质量更好。 Page 138 · 2019-10-14 莫里哀在19世纪中叶发明钢筋混凝土。莫里哀作为园艺师,最初只是用混凝土制作花盆,为了防止其崩裂而加入金属针,就变得非常牢固了,这一举动也造就了钢筋混凝土的诞生。由此延伸,他如法建造了庭院里的小桥,令人折服。在这之后,人们偶然间发现了钢铁和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相近,放在一起使用不会造成破坏,由此钢筋混凝土变成工程学科的研究对象,逐渐进化成为现在广泛使用的材料。这只是混凝土历史的一小部分,希望大家各自深入学习。 Page 141 · 2019-10-14 在托罗哈的年代是没有电脑的,所有东西都得手算,所以作为一种多元高次结构,以当时的计算能力,壳体基本上是不可解析的马德里赛马场(1935),著名的大屋顶,据说实际是制作了巨大的模型,通过荷载试验来判断是否能经受破坏。托罗哈的建筑造型也经过缜密的设计,我想他的方法是从直觉出发,再通过工学的验算而发展出具体的结构形式。 Page 144 · 2019-10-14 说到“真正的工程师是什么”这个话题,先说说现浇混凝土。标准的结构计算是将条件输入电脑程序,等着计算结果就好,很多人都可以担任这样的工作。而在现场实际工作中,很多条件并不满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很多问题单靠计算是无法解决的。所以真正的工程师应该能够准确判断各种预料之中及预料之外的情况。举个例子,在浇筑混凝土时下起了小雨,现场监理的工程师就必须懂得判断雨多大时就应该停止浇筑。雨中浇筑混凝土肯定会影响品质,而一旦停工又造成前期准备的搅拌车和施工人员的浪费。因此根据雨况做出判断迫在眉睫,同时又要顾及不能给结构体埋下祸根,下令停工需要十分强大的勇气与魄力,这考验着人的经验与见识。我想这才是真正的工程师的意义,并非能够掌握计算的要领就能胜任工作,而需要在工程的临界时刻对于一切不可预见的情况做出适宜的判断。真正的工程师是经验、见识和伦理兼备的有判断力的人。 Page 156 · 2019-10-14 “PC”在某种程度上比钢结构还要高度集成,是一种能做出高品质、高性能的材料。钢筋混凝土建筑受到浇筑季节、天气、温湿度、骨料来源、施工技术等变动因素影响,非常需要现场管理者的知识经验来判断,所以存在品质不稳定的弱点,在构造上其实是存在很多冗余的。而这种冗余使它能够接受人类的各种要求,即使没有很高的技术力量也能推广,因此具有适用性强的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等技术力量薄弱的地区,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是能实现的,而PC结构和钢结构就不太可能了。 Page 163 · 2019-10-14 “PC”的每一个构件都依据大样图制作出来,大样图描绘了从配筋到后张拉套管、固定端等详细信息。而这么多构件中每个并不一样,光“PC”构件的类型就有2种,全部1200个构件,我们画了1200张大样,每一个都要检查一遍,稍微大意就可能造成事故,因此非常小心。 Page 184 · 2019-10-14 大家可以有个认识,一般来讲,普通钢筋混凝土的梁高是跨度的十二分之钢结构是二十分之一,高强度钢筋混凝土和后张拉并用的话也能做到二十分之一。 Page 186 · 2019-10-14 过去,设计上的矛盾和问题,能得到现场专家和承建商工程师的补足,也就是有多重安全保障,即使有较大问题,他们也都能防患于未然。对制作工艺的讲究、自豪与责任,本是日本建设业界的文化所长,在泡沫经济之后却随着合理、高效的风潮而迅速失去。在亲临施工现场时,我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空洞化的逼近。计算机的进步使我们的能力增强,如何看待这个事物却是有问题的一计算机的显著进步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可能性,但仅凭计算机生成物体是一种幻想。虽然它可以描绘结构力学的轮廊,但制作物体本身只能依靠实际制作现场经验的积累 Page 190 · 2019-10-14 明治以来,我们拼命地去学习欧美所塑造出的近代技术和文化,一直努力着要追赶上去。我想这在当时不是错误的决定。然而,当我们终于来到能差不多和他们比肩的位置时,也才明白了在他人的主场里我们是绝不可能战胜对方的。无论力学理论抑或结构形式,许多都是以欧美为起源的。由此衍生出的建筑或构筑物,就算努力想要达到和他们比肩,归根到底也没有可能超越他们的文化,开创新的地平线,在“近代”这个框架中,我们是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新东西的。只有“木”,要让我来大胆断言的话,我认为“木”才是可以超越近代的框架或思考的材料。“木”是近代框架所不能囊括的材料。换言之,是被近代排除出来的。所以关于“木”,未被碰触过的部分还有非常多。缺点或未知的部分也非常多。我想只有它,才是在今后具有极高发展可能性的素材。 Page 195 · 2019-10-14 之所以说“木”是危险的材料,有两个原因...主要问题是另一个方面,是心理方面的决定性因素,实际上这个方面是相对难解决的问题,由于我们自古以来就和“木”过于亲近,所以只要是在结构或空间中“木”用得多的话,就会无条件地认同,下意识地就欣然地宽容了,只要多多地使用“木”的话,哪怕是形态丑陋、技术拙劣的东西,也会给予宽容。只是使用了“木”,就不加以思索追究、不进行检验查证,从情绪上就认同了。这就是“木”所持有的第二种危险,是木造所具有的本质上的危险性。因为“木”很大程度上构成我们的文化基层,所以造成这种在我们当中普遍存在的、即便有问题也给予原谅的心理,这招致遇到“木”时的思考停止思考停止是某种方式上的退化,如果只停留在此阶段的话,这种素材就会没有未来。在设计上有所追求的人,必须要和自己或社会上的这种思想麻痹进行有意识的抗争。从我自身的经验来说的话,这一方面也是最难攻克的。 Page 196 · 2019-10-14 考虑一下近代建筑为什么把“木”排除在外,将会有助于我们了解“木”的本质。不局限于建筑领域,近代化思考的根本是“对自然进行控制”的确信和定位。对自然进行管理、控制,并提高精度的话,就可以使自然贡献给人类生活更多的“物(资源)”·一旦可以大量提供之后,就可以唤起广泛的、一般性的需求,进而变得能以更便宜的价格进行提供,经济规律就开始起作用,使得供应价格更进步低廉,形成大量生产和大众营销相互补充促进的模式—这是近代所孕育诞生的体系。为了使这种模式成为可能,就有必要大量地供给品质均一的材料。因此就要解决如何控制自然的问题,而钢铁和钢筋混凝土就是相应的答案。钢铁可以整合为统一的规格供给,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一般化。另外,钢筋混凝土虽然是一种技术水平较低的材料,但从材料供给角度来看,钢筋和混凝土也可以分别整备为统一规格,所以现在应用如此广泛。钢铁和混凝土,是体现了近代的时代趋向的优等生但是,“木”是将自然维持原样进行使用的所以在均质、统一这点上比不上其他材料。根据生长的场所不同,材料的性质也不同。因为个别性高,所以达不到一般化。另外,根据木的种类或使用场所不同,不得不一一更改使用方法。木材本来就是和均质化、标准化、工业化这些标准格格不入的材料。 Page 197 · 2019-10-14 为环境问题鸣响警钟的是1962年由蕾切尔·卡逊掼写的《寂静的春天》。始于1970年的罗马俱乐部( Club of rome)是一个学术团体,其成员丹尼斯·梅多斯以《增长的极限》为题发表了其主张,使地球整体环境问题作为重大议题被广泛地讨论。其实从很早之前就有着许多不同的主张,逐渐形成今天的大的趋势。但是,我自身虽然赞同这股潮流,但一直对其根本上的东西存有不信任感这一点也是事实。这难道不是西欧将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强加于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疑虑看看绿色和平组织关于捕鯨的主张,一边说着环境的事,另一边总是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对于不同价值观的其他文化总是当作异教徒般对待,让人不太愉快。的确,之前的捕鯨行为也许有一些地方做得过了,但是,我认为他们关于鯨鱼的说法是错的,有一种说法是,近年来沙丁鱼等小鱼的捕量减少,是由于以大量小鱼类为食的鯨类的繁殖增多所导致的。因为鯨是位于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点的,原本呢,也有人说是由于沙丁鱼繁殖周期的问题。原因到底为何都还是不能确定的就像曾经的某种政治观点一样,举着绝对正义的理想主义的旗号大步突进,作为比别人落后的我对他们的感觉并不太好,有一种他们会在别的地方犯一些很大的错误的预感,但是把它当作一种道具,给无所顾忌地破坏环境的近代化刹一刹车,我确信还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一点上我是赞同的。总之,四欧文化和近代化的思考方式非常不擅长承认还有很多地方是他们不了解的,基督教文化的基底,是原罪意识和末世思想。刚才所说的近代化的文明文化的根底中,也非常明显地有着同样的倾向,在环境问题上同学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超越科学范畴、在其深层还有着这样的价值观。 Page 199 · 2019-10-14 为了达到二氧化碳的削减目标,有必要促进木材的利用。这乍一看是有些矛盾的,我来稍微说明一下。采伐“木”的话一定是对环境的破坏是吧。既然如此,为什么说要促进木材利用呢?“木”吸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将其积蓄起来,就像是贮藏库样。将木材燃烧就成了炭,大家都知道这是因为碳元素被固定在了“木”里。采伐“木”并燃烧的话,碳元素就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被释放到了大气中。但是,如果将它作为住宅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材料加以利用的话,就把这一部分的碳元素固定下来了。另外,在砍掉的“木”的地方再次培植树林的话,“木”就逐渐成长起来,相对应地碳元素的固定量也就增加了。 Page 201 · 2019-10-14 那么结果如何了呢?谈谈概略的经过的话,占都市绝大部分建筑物的木造住宅和木造租赁房屋都在外壁覆上了不燃材料。在初期,是进行砂浆抹面,但只是这样的话太过于简陋,就喷涂彩色水泥类的材料,就全都成了现在这种外壁。20世纪60年代以后,变成大量使用石油类化学材料,在水泥类不燃材料的上层进行铺设,在木造住宅的外面覆盖上所谓的新建材。这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东京大部分的,从下町到山手(译者注:下町是东京都中心旧城区,山手是指山手线形成的圆圈的范围)直到郊外的住宅街的样貌。 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在向不燃化迈进之余,木造也失去了自身的外观。表面覆盖上新建材或者喷涂材料之后,就不能推测出内部材料了。一切都有可能了。现在,在城市里放眼看去,已经找不到像木的木造建筑了。 Page 202 · 2019-10-14 好好地看看一次性筷子可以磨炼对于“木”及木造的感性。简易筷子是我国独特的文化。“木”自身就有一定的杀菌力,就算暴露出来也是清洁的,同时很轻。简洁到必要的最小限度,再没有比它更美的设计了。我们的身体里之所以持有对“木”的性质的感知,可以说是因为有着木制筷子的缘故。最近绿色环保很流行,有许多人都随身携带着自己的筷子,我却希望至少把简易筷子的文化能留下来。在接触到这种文化时培养起来的感性,比起节约简易筷子具有更深远的对环保的贡献。每到吃饭的时候都把“木”割开作为道具使用,这种文化放眼全世界也只有我们才有了,不能轻视简易筷子哦。 Page 204 · 2019-10-14 以“无矛盾”的结构体系为目标的话,哪怕是在其中一点上产生了矛盾,那里就会成为应力集中处也就存在极易破坏这种本质上的弱点。从理念上来说,越是以“无矛盾”为目标,就越需要彻底地保证边边角角都没有矛盾。这是近代化思考的局限所在,也是造成这种思考方法具有排他性的背景。怎么都觉得这和20世纪席卷了全世界的思想如出一辙。近代建筑运动就是像这样极力地想要排除矛盾。而不符合这种逻辑、有着许多矛盾的木结构,自然就被排除在外了。在建筑或土木专业讲近代的教科书中,没有记载木结构也就不足为奇。 Page 210 · 2019-10-14 建筑也好,土木也好,所谓设计就是先对整体进行把握,逐渐按顺序一步步细化到细部,普通的程序都是这样。1:1000,1:500,1:200,1:100,1:50,1:10,1:5,1:1,按这样的顺序来进行。在1:1000的比例上把握用地周边状况,1:500是分析用地和建筑的关系,1:200是考虑功能配置,1:100是设计平面布局,1:50是大致的细部关系,1:10是细部节点构造,1:5是更加细化的细部,1:1是物质层面上的把握。 Page 212 · 2019-10-14 阪神淡路大震灾以后,特别是瓦这种比较重的材料,大家都说最好不要在屋顶上使用。可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从经验上来看,木结构的情况是,在屋顶上加载较重的物体后,木结构的交接处才能密合,才能稳定。京都的西本愿寺自建立至今,历经约四百年,当进行木结构解体修理时,将屋顶上的瓦片卸除后,檐头会稍微向上抬高。当维修结束、再把瓦片安装在屋顶上之后,檐头又会恢复原本的位置。对于木结构来说,并不是越轻越好。 Page 215 · 2019-10-14 近代的思考方式,是追求简洁明快的答案。但是,在木造中那是不可能的,虽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追寻到一定规律,但终究是充满复杂性和吸味性的这就是木结构的本质,而充满复杂性与暧味性才是木结构有趣的地方用流行的话来讲,就是“ Redundancy=冗余度”恐怕无论是建筑专业还是结构专业,“ Redundancy都会成为今后的结构的主要命题,如果想要诘问Redundancy“,必然地会提到“多矛盾系”·当冗余度变高的时候,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种智慧在木结构中存有很多。在这一层面,工程学上仍有许多未解之处下面我想跟大家说一说,除了木结构等之前讲过的各种材料的结构形式,一方面要考虑到经济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如何使构筑物具有“冗余度”这个问题,将成为今后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纤细的、追求极致的、刚刚好的设计,虽然在计算上是成立的,但是一且某一部分发生了破坏,却没有剩下能够包容这种错误的余裕,可能会导致结构整体的崩塌现在的某些一定要追究到极致的先锋设计,都是冗余度”较低的设计,冗余度低的话,部分破坏后整体也会崩坏,这是致命弱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认为反思的时代己经到来了,应重新审视将物质推到极致、追求纤细的近代模式 Page 242 · 2019-10-14 而大家年轻的头脑,不久以后也会变得僵硬固化一虽然你们肯定会认为自己现在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吧。很遗憾,任何人都会随年华老去。尤其是感性,会相对于肉体更快地衰退。首先得说,大家现在所拥有的这种新鲜、强烈的感性,在二十五岁以后就会急速衰减,我从前就是这样。而知识这种事,无论到了多大年纪,只要当事人有这种意志,任何时候都可以汲取吸收。所以说,趁仍在对各色事物还能敏感地感知,在感性丰富的年纪,对于物质、科学、工程学,甚至于对于人类,都要尽量丰富自己的感觉感知。这也是我想在这堂课传达的事情。 Page 245 · 2019-10-14 无论计算机发展到怎样的高度都不可能达到人类大脑所拥有的“经验”“体验”或“感觉”那样细微的信息处理,以及在此之上的预测能力。这也就引发了诸如朱鹭展会大厦连通桥,或者法国戴高乐机场事故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便是无论计算机的演算能力如何提高也不能解决的,不可能回避的问题。从今往后便是这样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座各位将会作为工程师进行工作。从今往后的工程师,如果没有丰富的感性与想象力,将会沦为只是守着计算机的角色。哪怕是为了各位自身,也请不要只积攒“工学”的知识,不要轻视与之相应的感性或现场中可以累积的“经验知识、体验知识”,而是养成重视它们的习惯。 Page 249 · 2019-10-14 作为一名建筑师,其乐趣所在就是和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相遇,和他们进行对话沟通,结构工程师也是如此。建筑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协作是不能完成的,他们的综合力量决定着建筑的质量和性能水平。作为委托人的自治体市长或知事、工作时遇到的社长或主管、政府的办公人员、现场的手艺人、制作零部件的材料厂家……也就是说作为建筑师要和各式各样的、各种水平的人们接触、共事,在构成这个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进行活动。而在这其间建筑师所感受到的,是“空洞化”。我每每向遇到的人提出这个疑问,很遗憾基本上都会得到同样的答案。这种现象在各阶层各领域都在发生着,这也许是这个时代的大势所趋吧。即将进入社会的各位,也很有必要留意此事。 Page 250 · 2019-10-14 现在的建筑设计竞相争比,看谁更能设计出罕见怪异的形态,并逐渐成了一种类游戏化的行为,有一种在玩电脑游戏的倾向。这也是“空洞化”的一种。完全去除物质性的制约的话,那么形态上想要产生多少变异就能产生多少。如果是在计算机的虚拟空间中操作解析的话,好像生成什么样的形态都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现实中基于制造生产之上的伦理或精神,对于物质的想象力或感性,则是渐渐衰退的。完全通过理论来理解现象,完全地控制自然,这些都是西方的思维模式,姑且称之为现代化。这种思考方法在带来很多恩惠的同时,也深刻地造成了轻视经验或体验的倾向促成了“空洞化”的加速。 Page 251 · 2019-10-14 将不带有任何情感的技术与人类的感情道德以某种方式联系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设计。现今,负责研究技术的工学有各种各样的细化专业,他们有非常优秀的成果。在结构领域的研究(即研究如何抗衡G的重力)也是如此。在材料专业等要素技术中,同样也有着令人极为兴奋的新研究。然而,如何将它们整合连接以推出新的展望,如何构筑人们的生活,如何构筑我们的社会,即如何可以让我们的文化理解它们,我想我们还太欠缺关于这方面的意识。 Page 253 · 2019-10-14 大家一定是认为结构是技术,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吧,但是实际上,结构甚至最初就是从人类的感性中产生的。正如同言语是由思考的框架来决定的,结构也是由那个时代的技术文化中孕育出的、特定的思考中提取激发的。砌体结构或拱券结构是很普遍的构造形式,其展现形式同其力学方式是一一对应的,可以从中感觉到力的流动的构造。也就是说,在眼睛的可见物中,其系统自在其内,这种感觉使它们位于人类较容易理解的层次上。我认为这是极为典型的拉丁式思路的技术。然而钢筋混凝土构造却是靠钢筋在看不见的地方努力着,或是在转角的地方检验着刚性。通过计算施加外力后是怎样作用到整体的各个部分的,然后再给配置上可以抵御荷载的混凝土及钢筋。钢结构的话则是在连接处进行补强,或是增加钢板的板厚。也就是说,是将力的流动以抽象的方式在框架中进行处理的。如果说归属于哪种思路的技术呢,可以说是日耳曼式的。诸如此类,我们可以看出即便在构造极为基础之处,也深深烙着思考的特点和倾向,也就是说体现着文化和感性。 Page 256 · 2019-10-14 1990年以后,计算机和有限元法的应用,打开了构造解析的潘多拉之盒。请大家注意一下结构领域这些年到底发生了些什么。时至今日好像是无论什么都可以使用计算机来做,好像无论什么美食谁都可以来尝一口。现在,在结构领域由计算机技术兴起而产生的惠泽已几近耗光,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空虚膨大的泡沫状态。可是设计却被这些剩余搅乱,失去了方向性。结构设计随着计算机的不断进化,是向着更加多样化的方向扩展呢,还是聚敛成更高次元的模式呢,现在还不好预测 Page 257 · 2019-10-14 盖里从以前到现在就直设计这种形状奇奇怪怪的建筑。最近好像开始做相当大的模型,然后用3D激光扫描技术导入电脑中制作上,将导入的模型用有限元法进行解析,替换上三维的钢结构骨架进行结构设计,进而用CAD/CAM自动生成被分割的各部件的尺寸。从非常原始的手工作业的模型开始,再挪移到虚拟世界中,在那里导入生产体系,进而实际建造出来。虽然不太喜欢这个建筑,但在流程方面倒是挺有趣。 Page 260 · 2019-10-14 这座建筑物采用以筒型的三维壳体来使水平力集中,从而支撑整个建筑的特殊结构形式。结构工程师佐佐木睦朗先生从概念阶段就一直参与其中。实际上费力劳神的地方,并不是吸引了大家眼球的柱的结构,而是由柱所支撑的楼板。水平楼板由蜂巢状构造的钢结构形成,由于在接近柱的地方形成了力的集中,所以只有这个部分增加了补强肋。这个地方的处理,很大程度上只有倚靠物质层面上的精湛的焊接技术才得以成立。对建筑工人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只好是请的造船的焊接技术人员来操作在柱子这里有好几千处的连接点接合处,焊接点交错布置在同一平面内。在这里大量使用的焊接技术,该怎么评价呢?就算技术水平高,毕竟也是手工作业,我认为不要太过于依赖比较好。旧金山的海洋博物馆里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驱逐舰的巨大模型,那个展望塔的部分和伊东先生在这里使用的壳体十分相像。展望塔则是尽量避开在同一平面上处理,将构件的外部和内部稍微错开,使焊接点不会相互重叠在一起,我认为这两种方式实际上承受的应力也会有所不同,后者这种做法难道不正是正确的解决方式吗? Page 268 · 2019-10-14 我认为 SANNA所希望达到的,并不是表现主义的,或者说不是结构表现主义的。总体来说有一种通过限定构成建筑物的各要素,将之逼迫到建筑物将能够成立的最小极限,而获得的一种独特的感性,也可以说是极简主义的。妹岛通过最低限的构件组成最大的空间,从中得以体现出轻质和透明性,乃是以此两项为理想的近代建筑的真正后继者,再加上她独有的感性带来了有趣的独特的偏转。明明位于现代建筑运动的最中央,看起来却有一种脱离其中的姿态。 Page 270 · 2019-10-14 因为是最后一讲了,说一下我的真心话。是否采用新的结构形式,和建筑所具有的价值是没有关系的。真正意义上的建筑的价值,在于“技术与艺术的密切结合,并真切体现那个时代的精神”。 技术或表现越是新颖,要想实现建筑上的价值,越要相应地完成困难许多的工作。越是新颖,越需要具有关于人的深刻思考以及强韧的精神。欠缺这种思考或精神的话,将会与仅仅是博人眼球的博览会展馆或游乐园建筑没什么两样。建筑不是用来看的。所以,这次介绍的采用新结构的建筑,第一眼看上去有趣的比较多,但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呢,实际上产生了什么样的空间呢,如此一问的话,它们在我眼中看来就感觉有点欠缺了。缺少以上精彩的回答的话,不能称其为建筑。 Page 279 · 2019-10-14 1G的重力无论在北极、南极还是赤道,即使在地球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同样的条件。对于重力的解析是全球各地都适用,所以一个系统或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模型,可以应用到世界上任何一处。抵抗1G重力的形式,也就是结构,在近代变成一种很容易操作的对象,并出现了现代主义的一种姿态—超高层。但空气环境是因地域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的。也想跟应付重力一样简单地统一应对,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在本乡(译者注:日本东京都的一个区,东京大学所在地)吹的风和在马来西亚或新加坡吹的风是全然不同的。日照的强弱、温度、湿度,这些条件的微妙不同就会让人产生全然不同的印象。风是有地域性、个别性的。我认为工学研究进化的方向,不应该是覆盖全球的重力系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而应该是根据不同地域的空气环境的不同回答。那才应该成为21世纪工程学的理想 Page 283 · 2019-10-14 无论是木结构还是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结构体以可以合理应对重力为目标的话,建筑的总重量就会朝着越来越轻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在整体形态的决定上,比起重力,风的影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桥梁里的吊桥就是这样的。 Page 284 · 2019-10-14 还有一点想要补充的。我曾想过可以利用作用于建筑上的风的外力,通过将开口部开启或关闭的日常行为,使内部空气完成换气或控制温度,设计出可持续的绿色节能建筑。但结构工程师也好,设备工程师也罢,都很顽固地不承接这个提案。说是不能模拟,预测全然立不住脚。模拟和解析的技术还远远没有成熟。 Page 285 · 2019-10-14 Architecture在拉丁语中是 ark tekhne,即arch的echnology,大概就是由“使拱券成型中的智慧”这样的意思发展出来的,进而将“有构筑意图时起作用的人的意志”称为 architecture。,更确切一点地说,因为有着像“ Computer Architecture”这类的词语在被使用着,包含着体系的意味,所以我想也许定义为“有构筑意图时起作用的意志和系统框架”会更好一些。如果这样规定的话,就会很容易联想到可以把所有一切都横向事物联系在一起了吧。建筑物也好,都市规划也好,土木也好,将它们所有都包含在内的更上层的概念就是 architecture,我想大家都需要有这样的视野。能够认识到,它们只是偶尔地因近代的分专业制度所致而被切割划分开的。在本课程中,除了土木系的同学,还有许多都市规划和建筑系的同学来听讲,从上述观点来看的话,大家所学的这些领域都是在 architecture的意志和系统中,我想大家全员都可以被称作 architect Page 292 · 2019-10-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