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莫砺锋诗话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1000字

2020-12-16 02:13: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1000字

  《莫砺锋诗话》是一本由莫砺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3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莫砺锋诗话》精选点评:

  ●《中国文学史》上的莫砺锋很远,这本书上的莫砺锋很近。

  ●好

  ●哦。

  ●莫老毫无骄矜

  ●有专业需求的读者可以绕道了,这本书非常浅近,过多个人情怀感发了。这种编排的体例与模式,是不是受到了杜诗“分门集注本”的影响呢,风花雪月春秋冬夏都要有,有些琐屑无聊了。

  ●一部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关于古典诗歌的书,看了真的就让我想起“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研习唐诗宋词值得一看,大家儒雅风范。

  ●字里行间很有文人情怀。

  ●忒歇罕

  ●看过的第一本诗话, 无论是分类还是选诗都非常有感觉.... 去南大拜见老先生也曾经是一个愿望啊....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一):初心

  话体批评一类,固然有轻松随意的特点。章学城以其为人尽可能之笔,但是却未知非为人尽可能之事。盖其中精者莫不于细微处见功夫,非数十年精研深思而不得创见。白话诗话词话,民国始有,虽体类芜杂,亦有其创新之处。莫氏承此风气,以白话长篇论诗,却又类于随笔。以学术眼光论之,此书实在无甚突出贡献。但若以人生眼光观之,此书确大有可称赞处。莫先生无疑是一位被诗腌透了的学者。许多学者带着对诗歌的温情脉脉踏上了研究的道路,数十年矻矻义求,虽功成名就,却因学术思维的影响,不自觉放弃了看似简单的温情。初心已矣,何其悲哉。是书可贵之处仅止于此。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二):情感真挚,文字平淡。

  诗话的情感很真挚。

  前言提到自己喜爱上诗词的原因和写作诗话的动机,后记坦言全书只是凌乱写着自己的读诗体会,并没有专业的学术规范和华丽的辞藻以及严密的逻辑。语言朴实,都是先讲古诗和古人,再结合自己的曲折经历,讲了很多过去难以磨灭的回忆,对过去的苦难和甜蜜都记忆尤深。

  此书的文字很平淡。

  也许是莫砺锋教授自己觉得诗话的宗旨只在于聊天,所以语言没有经过锤炼,诗话中很多句子都是家常话。比如“现在我也有自己的电子邮件了,我也经常用电子邮件收发信息”、“我也故意拖了两个月才回他的信,可是他居然没有察觉,他实在是太忠厚了”“可惜我没有品出个什么味道,简直是太对不起主人了”这些话听起来有时候觉得有些别扭。

  总体来说,从书中还是看出了莫先生曲折的人生经历和广博的知识储量。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三):读懂诗歌,体会人生

  在电视节目裏见过莫先生讲杜甫,当时觉得讲得非常好,是很难得的高手。在那个电视讲座平臺中,他应该是顶尖的水平。

  後来就找来这本诗话。出人意料的是,这书不是以前的那种诗话,基本上由两部分构成:对诗的讲解和作者自己的人生体会。

  讲解诗的方法是简单解释作者选出的诗,很切要。另外引用的名句,非常豐富,对于理解那幾首诗歌很有帮助,对于提高自己品诗的境界也非常有好处。

  作者自己的经历,写得诚恳、蕴藉,很能感动人。由于作者太喜欢诗歌了,他的生活总是和诗歌联系在一起,他所写的自己经歷也就自然地和古人的诗歌产生相沟通的东西。

  这两部分内容,结合得非常好。是独树一帜的读诗、讲诗方法。很喜欢。

  至于作者一些评论和感想,对他青年期所生活的时代稍有了解的人,会赞同他的意见。我对他的一些含蓄的话,也深有会心。

  综合地说,这本书裏能看到作者高尚的人格,睿智的见解,深厚的学养。读之很愉快,不愉快的地方是很沉重、很过瘾。

  《莫砺锋诗话》读后感(四):难以忘却的苦难生活的伤痕

  难以忘却的苦难生活的伤痕

  ——读《莫砺锋诗话》

  读完《莫砺锋诗话》,心头沉甸甸的。莫砺锋先生浸淫古典诗歌数十年,书中自然不缺乏精纯老到的诗歌鉴赏眼光,但我从书中看到更多的是一种由诗歌意境引发出的情感的体认,尤其是昔日苦难生活给自己内心以及家庭造成的巨大伤害的追忆。字里行间,我们都可以看出苦难生活给著者造成的沉痛而深远的伤害,即使数十年过去了,这种伤害依然那么清晰。

  苦难的生活彻底改变了著者的爱好,将一个原来迷恋数理,对诗歌敬而远之的人,拉进古典诗歌的怀抱。很可惜,我们失去了一位可能比肩陈景润的大数学家,但世上从此多了一位热爱古典诗歌的真诚的大家,这也算是一件幸事吧。文革彻底毁灭了著者清华园的梦想。长江边的赵浜村插队十年期间,一本薄薄的《唐诗三百首》陪伴他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那些古典诗歌深深打动着他的心灵,书中的诗人仿佛都争先恐后向他倾诉,从那时起,他对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诗中的情感往往“于我心有戚戚焉”,“诗人就是我的代言人,他的作品就是为我而写的,那样的诗当然会感人肺腑”。

  文革期间,父亲受迫害自杀,给著者带来了刻骨铭心的痛苦,“父亲的突然去世几乎摧毁了我对人生的全部信念,一连数月我都沉浸在悲痛之中”。虽然他希望通过时间的流逝来冲淡对父亲的痛苦的记忆和思念,用干活、读英语单词的方法取代对父亲的思念,但都失败了。为了解脱痛苦,他只能通过反复吟诵古人的诗词来获得活下去的力量。诗歌从此成为支撑他前行的一种坚强力量。

  苦难生活在著者心中烙下的伤痕是那么深,以至于数十年后他依然会梦魇,梦见回到空寂无人的小车间,梦见面容枯瘦,惊恐不安,批斗、游街的父亲。《白发篇》回忆看望劳改犯的父亲。那兼做羊棚的破屋,屋旁那棵大柳树,门口茕茕独立、愁苦无奈的父亲,一头乱发在风中飘动,如同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从读者眼前缓缓掠过,字字血泪。

  与文革中冷酷、残暴、荒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著者与父母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在序言中他亲切回忆幼时与父亲合作,在扇子面上熏字、配画的情形。《四季篇》,“每年寒冬来临以前,父亲都要率领我们用纸把窗子糊上,并用纸条塞住门缝,不让寒风吹进来”。《佳节篇》中,端午节全家人一起享用母亲做好的粽子,“整个过程中大家说说笑笑,十分愉快。当然,高潮仍是全家一齐享用刚出锅的粽子。那是多么欢乐的时刻啊!”《回忆篇》记载全家人看完电影,有说有笑回到家中,母亲煮年糕汤给他们喝,全家人喝着热汤,谈论电影中的人物和情节,窗外虽然雪花飞扬,大家心中却温暖如春。《父母篇》,回忆自己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文学博士。会后,他多么希望父亲没有死,也能参加今天的答辩会,亲眼看到寄予厚望的儿子学有所就,想象父亲将会如何的喜悦、激动……不仅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著者生平碰到再多的坎坷与挫折都不曾流泪,只有那一刻哭了,号啕大哭。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孟子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读到这样真诚的文字,我相信任何人会被感动。郑愁予在诗歌《野柳岬归省》中叹息:“儿欲养而亲何在!”儿欲养而亲不在,这大概是今生今世萦绕著者心头的苦痛吧!于是在《儿女篇》中,著者深情写道:“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你正在远离父母的地方学习、工作,就请给他们多写几封信、多打几次电话吧,有道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书中记述亲人故友之情的文字,尤其是刻画父母亲情的篇章,散发出人性美好灿烂的光辉,感人至深。

  苦难的岁月,温馨的亲情,愈加反衬出文革的狂暴和对美好人性的摧残。《佳节篇》谴责:“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口号下,传统的拜年、守岁、发压岁钱等,统统被除去。……社员们大年初一还要敲锣打鼓,下地干活,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这些重要节日一概不放假,至于人日、寒食、七夕之类,连名字都无人提及,生活变得死气沉沉,了无趣味。”著者渴望传统文化的回归,“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能恢复大部分传统节日,让那些美好的佳节从古诗中重返人间,让人们在那些佳节里合家团聚、游乐休憩,让一年四季中联翩而至的佳节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有趣、更加美好”。《父母篇》严厉抨击那些六亲不认的所谓“革命者”,“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爱,还能指望他会对其他人有仁爱之心吗?有些革命者声称他们不孝敬父母却爱国家、爱民族,我觉得那些人非大奸欺世即大愚受人之欺,我对他们避之唯恐不及。”《邻居篇》描绘文革在人们心中播下仇恨的种子,无端怀疑他人是隐藏的阶级敌人,成天像乌眼鸡想着怎样去斗别人。但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美好的人性之光依然闪耀。父亲死后,当地风俗不能由子女抬遗体,著者不敢连累他人去抬一个反革命劳改犯的尸体。正在为难之际,三个邻居自告奋勇帮忙,这令他终身难忘。著者希望有朝一日大家都能拆掉家中的防盗门和窗户上的铁栅栏,让牢房般的住宅恢复家的原貌,隐喻希望恢复被文革破坏的优秀传统道德礼仪,恢复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信任感。

  除了直接对文革进行冷峻的抨击,著者也常用幽默的语言嘲讽文革的荒谬。比如《黄昏篇》 “满地的社员顷刻之间便作鸟兽散,急匆匆地赶回家,哪里有人来跟你‘相见语依依’?人人都惦记这家里养的猪,它们早就饿得呼天抢地了”。“至于‘穷巷牛羊归’的景象,我当了十年农民也没有见过。公社领导规定每家只准养一头羊,还必须关在家里,那些羊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相见语依依”、“养在深闺人未识”这种带有庄严肃穆气息的古典诗句,用在此处,令人绝倒。

  书后扉页的内容提要,揭示本书的意图,一是与喜爱古典诗歌的读者朋友交流读诗心得,二是向读者推荐作者最喜爱的某些古代诗人及其作品。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意图没有提及。此书是著者借用古人的诗歌来浇心中块垒。正如《世说新语·任诞篇》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著者不善饮酒,他在《饮酒篇》中说“我的酒量很下,因量小而不敢贪杯,就很少喝醉”。正因为如此,他才转而以吟诵鉴赏古人诗歌来浇心中块垒,此点良苦用心希望读者阅读时能够细细体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