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王阳明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王阳明传》读后感摘抄

2020-12-17 0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王阳明传》读后感摘抄

  《王阳明传》是一本由孟斜阳著作,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20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王阳明传》读后感(一):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完成2020年第十一本书《王阳明传》 酣畅淋漓的五天,肉眼可见的精进, 速度不可思议的震惊了自己, 也许是心无旁骛求知问学的力量。 相比今年前十本著作, 这本只能称之为小册, 太敬仰阳明先生, 又有《王阳明心学》打底, 再加上围绕南昌乃至江西叙事, 增添了许多阅读乐趣。 感叹:王阳明一生与江西渊源深厚, 毕生的德行治绩、事功学术成就于江西, 广布于江西,可是如今怎么就没得好推广呢? 时间为主脉叙述,辅以背景介绍。 →早慧的诗童(王云到王守仁) →迷茫的少年(游侠骑射辞章神仙佛老) →坚定儒学(圣人必可学而至) →科举(三次会试中进士 以不及第动心为耻) →仕途(工部 刑部 阳明洞 朱厚照 刘瑾) →追杀(廷杖 追杀 跳江) →龙场悟道(穴居阳明洞 吾性自足 教化蛮夷) →深山剿匪(十家牌法 宣传招抚 军机森严) →宁王之乱(缓兵之计 奸王贤妃 鄱阳湖大战) →嘉靖上位(大礼议纷争 余姚讲学) →广西之乱(招抚劝降 奇袭断藤崖) →此心光明 与南昌与江西的渊源深厚,到处是遗迹。 多么希望能追寻王阳明历史的足迹 神游一番。 余姚阳明宅阳明洞,贵州龙场阳明洞, 绍兴阳明墓,南昌铁柱宫 娄妃墓 梳妆台, 庐陵,崇义,赣州,大余,新建赣江古战场… “终明之世 文臣用兵制胜 未有如守仁者也” 公生而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 少喜任侠,长好洞章仙释, 既而以仙道为己任, 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 实心改过,以去以之疵,奋不顾身, 以当天下之难。 上欲以其学辅吾君, 下以其学淑吾民, 倦倦欲人同归于善, 欲以仁覆天下苍生, 人有宿怨深言,皆置不较。 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恩, 视千金犹如土芥。 锦衣玉袍,大厦穹庐,视之如一, 真所谓天生豪杰,挺然屹立于世。 求之近古,诚所未有也。

  《王阳明传》读后感(二):王阳明:面对人生低谷时,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都说成年人的崩溃是一瞬间的事,没有人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高考落榜、中年失业、老年得病等等,面对人生低谷时,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高度。

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遭遇命运的恶待时,依然能够保持初心、乐观的态度。

譬如明朝圣贤“心学”创立者王守仁,大家可能更熟悉他的另一个名字王阳明。

《明朝那些事儿》记载了关于王阳明的一段话: “矢志不移,追寻圣贤,错了吗?仗义执言,挺身而出,错了吗?没有错,我相信我所做的一切都没有错。那上天为何要夺走我的荣华,羞辱我的尊严,使我至此山穷水尽之地步?”

王阳明饱读诗书,却三次落第,考了十年才中了状元。因为仗义执言,被廷杖四十、受到打压、深陷牢狱,最后被贬谪到条件极度困苦、民风野蛮的贵州龙场。这些几乎把王阳明逼到了绝境,他甚至为自己打了一座石棺,每天端坐在石棺中等死。

这段日子用王阳明自己的话回忆:“往年区区嫡官贵州,横逆之事天天都有,被贬贵州三年,百难全都尝遍。”不难想象,王阳明尝尽了人间疾苦。当他埋葬了来自京师途径龙场的吏目小官主仆三人时,内心感叹:人生短暂,难道自己的一生时光都要蹉跎在这里吗?

王阳明在艰难困厄之中选择生存下来,他没有向厄运低头。

从此王阳明安于读书、静心思过,领悟了许多道理。耕地、种菜、伐木建屋、喝酒交友,王阳明过上了怡然自得的生活,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西园诗》:

放锄息重阴,旧书漫坡阅;

倦枕竹下世,醒望松间月;

起来步闲谣,晚酌檐下设;

尽醉即草铺,忘与临翁别。

拿着锄头去耕地,累了就坐在山坡上翻书阅读,困了就在郁郁葱葱的竹林枕着石头酣然入梦,一觉睡醒,才发现月亮早已爬上了树梢,于是起来唱着歌谣向自己的“阳明小洞天”走去,谁知走回去才想起来,竟忘了与老翁告别。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正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下,王阳明读书、静思,开始了他真正的悟道之路,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悟出了历史上著名的“致良知”、“心即是理,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的著名心学思想。

“夺走你的一切,只因为我要给你的更多,给你荣华富贵,锦衣玉食,只为让你知晓世间百态。使你困窘潦倒,身处绝境,只为让你洞明人生冷暖。只有夺走你所拥有的一切,你才能摆脱人世间之一切浮躁与诱惑,经受千锤百炼,心如止水,透悟天地。”

看完《王阳明传》,王阳明的前半生跌入谷底,至“龙场悟道”之后才官运亨通。幸得他不忘初心,一心追求圣贤才有如此成果。

人生总有高峰和低谷,在顺境中,不失自我,不忘初心;在逆境时,经得起考验,敢于挑战梦想。冬天再长,春天也会到来,人生低谷时,不必难过,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要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王阳明传》读后感(三):初读《王阳明传》

  

高中时候,王阳明与其心学在书页上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篇幅,而那些句子字里行间透露着的:此思想非正统之道。

我当时想着,大概是影响力很大但却没被统治者认可吧,既然不是最厉害的那个,我知道那么多作甚?就放下了。

毕业之后,我在许多节目书籍里看到很多当下的学者智士都频频提及王阳明的心学,这才又起了了解的心思。

《王阳明传》一书中,详细讲述了王守仁一生的故事,讲他出生在书香门第,在名师的教导与博学自省之中,成长为一名文韬武略的无双国士。讲他在之后的一生中,在庙堂与朝堂之间几度浮沉,在战场与讲堂之间参悟心学,即使历经磨难依然秉持心性、不染淤泥。以及如何因功高盖主,病疾缠身,永远地合上了智慧的双目。

来源APP:全历史

王守仁,别号阳明。他生而不凡,家世显赫,出生时得仙云之梦,遂取名为云,长到五岁不能说话,父暗忖其名道破天机,即改名守仁,改后即能开口言说。

他天资卓著、习性甚好、年少有为、志存高远, 少年时便以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立志成为圣贤之人。后因政治影响,他发誓习武练兵。为国献力。

十七岁时,大婚之夜。王守仁独自离家,与一道士彻夜请教养生之术。后拜见娄谅,从“格物致知”之中思考心学,这才有了之后“守仁隔竹”七个日夜,一无所得的典故。

而后他步入仕途,又被贬进入悟道之途,从奸臣刘瑾的重重追杀之下捡回命来,去到龙场任职,这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后刘瑾被除,他升任之后,便有了南赣定乱。

之后,便是宁王之乱,他用兵谋略甚高,但平叛之功却不被认可。所以,他急流勇退,开始讲学之路。

明世宗即位后,王守仁功高盖主,君便令病躯之臣几番出征,最终,臣病逝归乡途中。

余秋雨曾这样评价王阳明:“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

王阳明倡导“知行合一”,创立心学。从内心去发现真理,从行动上去躬行实践,既鼓励独立思考,又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乃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

他四处讲学,启发学问,桃李万千,在百姓之中亦是神一样的存在,实打实称得上优秀的教育家。

他写诗作文章,挥毫笔就,行云流水,不失为一位文学家。

他用兵如神,精于谋略,布兵打仗,战果累累,自然也是一位军事家。

中国历史上,若说是圣人,王阳明必然是其中一位了。

  《王阳明传》读后感(四):践行“格物致知”第一人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字德辉,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累官学士、少詹事。华有器度,在讲幄最久,孝宗甚眷之。李广贵幸,华讲大学衍义,至唐李辅国与张后表里用事,指陈甚切。帝命中官赐食劳焉,正德初,进礼部左侍郎。以守仁忤刘瑾,出为南京吏部尚书,坐事罢。旋以会典小误,降右侍郎。瑾败,乃复故,无何,卒。华性孝,母岑年逾百岁卒。华已年七十余,犹寝苫蔬食,士论多之。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年十五,访客居庸、山海关。时阑出塞,纵观山川形胜。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登弘治十二年进士。使治前威宁伯王越葬,还而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寻授刑部主事。决囚江北,引疾归。起补兵部主事。 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十二岁时,王守仁正式就读师塾。十三岁,母亲郑氏去世,幼年失恃,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   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业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瑾诛,量移庐陵知县。人觐,迁南京刑部主事,吏部尚书杨一情改之验封。

  屡迁考功郎中,擢南京太仆少卿,就迁鸿胪卿。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