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锦集

2020-12-18 02:17: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锦集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是一本由顾颉刚 / 王煦华导读著作,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0,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精选点评:

  ●“倘使你不屑瞧瞧这种无聊东西,我敢决然说:你永远跳不出他们设下的天罗地网!”,此句是亮点

  ●过时不怕,一座高山,前也高,后也高

  ●鞭辟入里,史料丰富,平易亲切。相比之下现在很多同样写给非专业人看的历史书简直是垃圾。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经学辨伪,乃至全部史料的辨伪,是史学的无意义,更是史学的真正意义。这种追求真相的姿态让人感动。严谨详实,和蔼亲切,大家风范。

  ●是我不上道在这里耽误如此9.1分之书

  ●新年70本之53。严耕望曾经评价顾頡刚,说他因为担任行政职务过早,学术成就未能完全发挥。不过在我看来,因祸得福,他写出了很多深入浅出的讲义,序文,比如古史辩自序,还有本书。实则平心而论,疑古思潮发展至今,早已不是关注点和新鲜事物,传统割裂,古书尚且无人读,又何谈疑?学科细化的弊病,在于剥离了其大众基础,自然科学尚且危害不显(其实科普缺位也很严重了),人文科学几成无源之水。这种背景下,顾先生的几百万字笔记,反而不如一部讲义,一篇自序更能发人心智。历史学的发展方向,可能也就在这样的写作路数字中,才有一线生机。

  ●考据本是一种逃避,却不曾想开创了新的天地。

  ●语言平实,内容丰富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是由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为了适应于当时统治者的不同阶层的需要,用五德终始说来编排的各种古史系统而形成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还是因为是当年博雅杯书目里有这本而随便买的,隔了这么多年才看。值得一看的好书,内容深刻易于理解。所以知识里的上古史大多是编造的,人生观又一次……天问也不是屈原写的TwT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一):文字浅显,内容深邃

  在所有大师级的文史学者中,顾颉刚先生的文论是我最喜欢读的,因为文字浅显,而且有趣味。(这一点很难得的,就算鲁迅、钱钟书这样写起散文小说来幽默可亲的人,写起《中国小说史辩》、《管锥编》来很艰深)

  这一部也是这样。

  不过薄薄的200多页,就把秦汉时期那些欺瞒和后人的盲从辨得深入浅出:儒家是怎么一步一步从百家中的普通一家,爬到一家独大;儒生们又是怎么生冷不忌,把方士那些鬼啊怪啊的东西都拿来用;文人们怎么为了努力向上爬,为了多 一些薪俸,而立了各种的解经的论调,乃至立出一门“古文派”来(可见“不为五斗米折腰”这种精神自古就是没有的,笑)等等。

  虽然是一本文史的论文,却像是小说一样生动。

  “辨伪”的部分也很有趣,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样一个论点: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老子的论点是战国时期的,出现的时代应在孔子之后。“老子是孔子老师”这个说法,应是道家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创出的。

  不知这个论点在后来有没有被更深入地剖析。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二):大师之作!喜欢!

  这本书也算通俗易懂吧,不过以我个人之见还是有一定基础比较好,这里说的基础是对古代文学、史学著作有一定了解并且带有浓浓的兴趣的人。

  这本书其实是顾颉刚《古史辩》系列的一小部分,其原则就是对历史尤其是汉代以前不盲从,对于经学不盲信,把战国的伪史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战国史里,汉代的伪史也不放在上古史里而放在汉代史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古人对上古的许多考证都是假的,因为文献在古代经过多次战火,最早有代表性的是秦火和王莽之乱,前者是破坏,后者是篡改,然后多出了许多谶纬之作,于是古代学术混乱不堪。而顾颉刚的立意就是从纷繁浩乱的书籍里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比如其认为《左传》是十之八真,十之二假,其中关于解经的部分大概就是刘歆为了王莽政权的合法性而填进去的。而《左传》里面诸多不合之处或许就是后代许多人集合在一起编订成书,故体例多有前后不同兼矛盾处。诸如此例很多,《老子》等诸子百家、其他经学等等伪史之处多不胜数。但是最后还是以科学的观点看待这些伪史,不一概打击。

  顾颉刚辩伪史的观点主要受了几个人著作的影响,其中有崔述的《考信录》,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等。

  (个人之见)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三):国学之泥沙俱下

  年初和一友人探讨中国思想潮流,此君提到了《春秋公羊传》,认为《春秋》是孔子为后世立下的政治宪法,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大抵逃不出这个范畴。一旦到了社会失去方向的时候,人们大抵也是要托古改制的,第一次是王莽代汉,第二次是戊戌变法,第三次大概就是现在了吧。

  这样的说法听来是着实荒谬的,原因是这些所谓国学除了文学意义以外,普通人大概是不知凡几的,又怎么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呢?事实上,这些被消灭的古代文化,由于隔绝日久,老先生个个死掉。当它们强势回归的时候,人们反倒是接受了其泥沙俱下的现状,照单全收了。篡改曲解国学的人们,自然拥有了翻云覆雨的权柄。要知道于丹老师生意之红火,岂不是拜思想匮乏、价值观紊乱的当世所赐?

  今年年中曾经拜访苏州一处学堂,所谓教授诗书礼乐之地,当真是古色古香闹中取静,大喜。未几与掌门闲聊,发觉已然身陷魔窟,眼前这貌似仙风道骨的人物竟是一信口雌黄搏人惊诧之辈。其对现代文明之仇视,对科学的蔑视,以及对谶纬、五行之津津乐道,让人难以想象其竟以教书育人的先生自居。他号称晚上也是有阳光,只不过人体内部的某种气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人们看不到太阳光;他的友人声称中国不应该建设现代工业,是走上了邪路。原因大体是因为工业革命发起于西欧,西属金,而中国局于东方,东属木,而中国居中,中属土,所以中国应该做做木头家具,捏捏紫砂壶,卖卖茶叶丝绸,乾隆之前的中国GDP占据世界一半,不就是卖茶叶丝绸成就的吗?至于政治走向,大抵上红朝以赤为色,居火德,领导人的名字里大多都带三点水加以中和……

  其实五德终始说是有它的市场的,同样有市场的还有形形色色的谶纬、祥瑞、各色古经。比如那个什么算命的经,大概也很是流行,可以上升到指导白领阶层人生的层面。谶纬祥瑞,去搜搜每年党的生日时各地发现的奇石,以及轮子功诋毁我党的各种奇异传说可知一二。谶纬祥瑞,终究还是一种可以在当今中国社会作为发动群众蛊惑人心的手段的。至于什么春生夏长秋生冬藏之类养生养神的东西,更是直接影响着千千万万人的日常生活。

  顾颉刚先生的这本小书,讲的事情很小,但所旨极大。本来很枯燥无味的事情,读来妙趣横生。那些貌似神圣威严流传千年的古代思想,读来也不过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了迎合权力的需要而炮制而成的。其含混造作、逻辑混乱之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但是其思想、语汇却有很多融合在了我们的语言和文化里,对中国人的思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值得警惕的是在衰世末世的当下,价值观的混乱和思想的匮乏使得国学重新焕发了生命力,人们为了抓住这一根稻草而不辨真伪,甚至不顾逻辑和常识,这是大大的愚昧。而当局为着民族主义的大局,也不遗余力地推行一些鼓励措施,大体上“夏商周断代工程”就是这么一个大大的笑话吧。至于那些聪明的知识分子,也会向他们在秦汉时的同行有样学样,炮制出一些个融合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的伪书,为着名气和钱财不遗余力地鼓吹,又怎么不能让人感到万分骚瑞呢?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读后感(四):校雠拾得 by xiaosheng

  丟開唐 、虞、夏、商、周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唐”後衍一空

  他的議論處合於我的理性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處”當作“處處”

  文詞富美,議論辨博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0)

  “辨”當作“辯”

  使人看得眼花撩亂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撩亂”似當作“繚亂”

  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相辨難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7)

  “辨難”當作“辯難”

  把逐件個別的事物卽異求同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

  “卽”字似有誤

  把方向的“東、南、中、西、北”和時令的“春、夏、口、秋、冬”相配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

  “口”字似有誤

  只須極簡單的禮節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只須”當作“只需”

  倒底是治是亂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7)

  “倒底”當作“到底”

  那知他就在園中斟起杯子來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5~36)

  “那”當作“哪”

  說須百金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6)

  “須”當作“需”

  就會煙銷雲散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5)

  “銷”當作“消”

  和幾個古文學者辨難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5)

  “辨難”當作“辯難”

  大水 、大火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97)

  “水”後衍一空

  夜讀《河圖會昌符》,讀到“赤劉之九,會命岱宗。……”

  《河圖會昌符》的“……帝劉之九,會命岱宗。……”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20)

  “赤劉”、“帝劉”,當有誤

  (頁眉:)中國辨僞史要略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35~259)

  衍“要”字

  所謂“不足徵”的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0)

  “徵”當作“征”,循全文例

  只須看“同律度量衡”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5~156)

  “只須”當作“只需”

  只須懂得了這種方式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2)

  “只須”當作“只需”

  本克土,所以夏繼五帝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63)

  “本”當作“木”

  《務成子》十一篇稱堯問,非古語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77)

  “十一篇”後脫“——”

  文獻無徵之世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0)

  “徵”當作“征”,循全文例

  然而他的官名只有一個“士字”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84)

  “‘士字’”當作“‘士’字”

  卦辭文王,《爻辭》周公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97)

  “爻辭”旣加書號,“卦辭”亦當作“《卦辭》”

  把《左傳 》問題徹底解決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02)

  “左傳”後衍一空

  《梅溪集》卷 十三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03)

  “卷”後衍一空

  《歐陽文忠公集·崇文總目敘釋易·類》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09)

  次“·”疑有誤

  秦、漢間所傳 的古代史事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6)

  “傳”後衍一空

  《宋史藝文志》作二卷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7)

  “《宋史藝文志》”當作“《宋史·藝文志》”,循全文例

  同上卷四十九……同上卷四十四……同上卷四十九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8)

  “同上”後皆當點“,”,循全文例

  《習學紀言序目》卷四十五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19)

  “《習學紀言序目》”當作“《習學記言序目》”,循全文例

  《明史楊慎傳》說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27)

  “《明史楊慎傳》”當作“《明史·楊慎傳》”,循全文例

  胡應麟、周嬰、謝肇淛等繼續有所辨難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27)

  “辨難”當作“辯難”

  (15)僞而非僞者;(16)非僞而實僞者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34)

  疑有脫文

  假左丘明的書 也分了家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0)

  “書”後衍一空

  爲何章句之學何獨不可從“陋儒”變成專門名家呢?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1)

  “爲何”與“何”重複,當去一

  《詩·王風》中“彼留子嗟”,“彼留子國”,《毛傳》解爲“‘留’,大夫氏。子嗟,字也。子國,子嗟父”,則這兩句加上標號應爲“彼留子嗟”和“彼留子國”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5)

  “子嗟”,“子國”下脫“__”

  朱熹《集傳》云:“‘子嗟’,男子之字也。……‘子國’亦男子字也。”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5)

  “嗟”,“國”下脫“_”

  知道“該”“季”“恒”都是人名……我們就可標作“該秉季德”,“恒秉季德”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6)

  “‘該秉季德’,‘恒秉季德’”中“該”、“季”、“恒”下脫“_”

  不須理會禹、湯們了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6)

  “不須”當作“不需”

  然而假使標爲“鄹叔紇”【聲注:“鄹叔紇”三字有下劃綫】

  (顧頡剛著. 王煦華導讀. 秦漢的方士與儒生[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56)

  “鄹叔紇”下“___”當三分作“_ _ _”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