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述梦人》读后感100字
《浮城述梦人》是一本由廖伟棠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3-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浮城述梦人》精选点评:
●西西,淮远,黄灿然
●廖伟棠从写诗人的角度生发采访,所选作品也多诗,聊备一格。
●感觉对于人物的补充了解还是很好的,当然也没那么丰富啦。我只是挑了几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人物了解一下。作者语言还是挺干净的,也不乏亮点。
●浮城里沉浮
●多出但不多余的生命碎片,这样或那样荡在稍稍远了的时代里,而这本访谈是好的打捞总录。
●好烂,浪费了这个好选题。香港、七十年代、南来作家,该有多少故事。类似作品读过马世芳的《地下乡愁蓝调》,二者云泥之别。
●饱含克制的深情。
●粗粗翻过去。类似杂志专栏,仅供消遣。
●看开头没能理解“梦”为何意,如今懂了。诗歌如梦,这17位造梦者生平为我们打开那么一扇窗口,虽不是文学青年,依然为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或豪情或平实而感到时间的力量。最后,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封面设计。
●记住了几个名字 也斯、颜纯钩、饮江…… 喜欢这种人体图书馆式的文学访谈 让我们能按图索骥地探索那些错过的年代
《浮城述梦人》读后感(一):香港文人自有一种别样风流
香港文人访谈录,港台并非文化沙漠,代有文杰脱颖而出,如西西、也斯等辈;自有不同文化气象,如新亚书院。
还有通俗文学写作,金庸的武侠、亦舒的言情、倪匡的科幻,不一而足、蔚为大观,雅俗共赏,影响深远。
中华文脉不断,文化火种不灭。
倘若香港弹丸之地、商业之都真是文化沙漠,那香港文人,如同挺立在沙漠中胡杨,更可贵可敬。
香江流长,香港文人自有一种别样风流。
《浮城述梦人》读后感(二):意外带来收获满满的一本书
《浮城述梦人》,廖伟棠
无意中从三联带回这本书,这本关乎香港、关乎作家、关乎诗人,关乎那个很有兴趣去了解的时代,所以非常有兴趣的去读下来。
开篇的小思老师并不陌生,曾经读了从香港随手买回的《香港故事》,由这本吸引的一定要去读一下《香港文学散步》,大概是下次去香港最想带上的一本书。也一定要买来一本西西的《我城》来读。
想了解也斯,了解他如何译出杰克.凯鲁亚克“即使我们永远忧伤,我们也永远年轻”,虽然只是曾偶然听到台湾译本的:”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想看他的《养龙人师门》和他妻子的吴熙斌的《牛》,去看那一代人的爱与自由。
移居香港十年的北岛也许在诗中讲述他与这座城市的相遇,曾几次翻开《城门开》,并没有因为谈起北京而引起兴趣,这次知道他与香港的联系,一定会去读的。也会随他去读象征香港本土论述的《我这一代香港人》和《四代香港人》。
会记住钟玲,因为《你驻足的草地》中那句”什么是以为付出其实收受,什么是以为脱离其实渗透“,想通过《我心所属》去了解香港八零后理想主义的传流。
曾天真的只看到香港光鲜的一面,阿蓝给了我们一个走进另一面的小路。
这本书最喜欢的照片,一定是淮远在樂文书店旗帜下的微笑,想去看被誉为香港文学精华的《鹦鹉秋千》,去探索其中哪一篇是假的,因为他讲其他全都是真的。
最后被黄灿然的翻译跌看法教育”最好的版本不一定就得到每个人的喜欢。……有些差点的译本在另外一个有能力的读者那儿就看出好处了。......一个具体的读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里,对译本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
还有很多熟悉的名字《中国学生周报》、余光中、痖弦,陈之藩,曾在王鼎钧、齐邦媛、小思的书中出现,如今再次看到,很亲切。
《浮城述梦人》读后感(三):浮城渡者-廖伟棠
“本书非要作解人,只想做一个催眠师,让善梦者讲出他们梦的源头,让爱梦者可以得知,甚至从中学习一些梦的技法,那就很好”这是作者自己的初衷;也通过他的慧眼,讲述了17位“香港作家”
所谓“香港作家”一些都是南来作家,就是逃避那时候国内的动荡和迫害,逃到了香港这个地方,扎根下来;
廖伟棠一一道来:
就像未识其人,先闻其香,廖伟棠一般先从对其作品的感官和理解切入书香,其中不乏北岛这样鼎鼎大名的出走又归国的诗人,也有读者惊讶竟然接受采访的“仙人”“地下”鬼才作家的淮远;
然后他会借做梦者的话说出,影响他们的人和事,好几个名字和事件就像编剧和线索一样,不约而同的出自他们的口中,影响了他们的命运,有文革,有Bob Dylan,Beatles,“六七暴动”;说出他们最初的梦想和写诗和写作的的源头;
最本质的一点,他们都有自己热爱,对生活,对世界,对美好;小说家匠心,诗人见性情地表达出他们的脑海中的世界和看世界的目光;
另外不得不说香港这个城市;
土生土长的会觉得香港是个文化沙漠,没人会拿作家当作一份职业,因为根本养不活自己,但却没有掩埋他们写作的自由,就像沙漠里的白杨,有到现在还是的士司机的诗人阿蓝,有拥有唯一员工即自己的许迪锵;
和内地的拿着国家工资,有着一堆头衔的职业作家,我想很多人应该都没听说那时候的杨朔和刘白羽,就像以后也不会有人认识现在那些作协里面的人,只会像一夜搭起的住宅楼,十年后不是被推倒建起新一批,就是轰然坍塌;
香港这个喧嚣,高度商业化,现实的城市里,散落着这些野蛮生长的作者;
香港的以前自由但却沙漠的文化;
香港的现在,正走在用一种高度商业,却又欢迎纯文化结合商业的探索之路,走出这片沙漠;
最后附一首淮远的《癣》:
地球原是一个
好端端的头
直到细菌
在它上面
铺设它们的文化
留下难看的疤
地球转动
因为它很痒
《浮城述梦人》读后感(四):《浮城述梦人》索引
报刊
《海光文艺》 《明报》《人人文学》《罗盘》《华侨文艺》《八方》《当代文艺》《七十年代》《素叶文学》
01 蔡炎培
吴兴华《秋日的女王》、《记忆》、《绝句》、《十四行》;《论里尔克的诗》
蔡炎培《创世纪》、《离骚》、《日落的玫瑰》、《风娘》
廖伟棠《佯狂的醉者:论蔡炎培》
02小思
小思《香港文学散步》、《承教小记》
廖伟棠《和幽灵一起的香港漫游》
侯孝贤《悲情城市》
《城南旧事》《伊索寓言》
03西西
西西《我城》(重新反思建构香港)、《石磐》、《飞毯》、《候鸟》、《交河》、《银河系》(电影)、《白发阿娥》
“总之找出一个新题目,就有无限广阔的新天地在你面前打开,这是很开心的。”
04古苍梧
古苍梧《铜莲赋》、《备忘录》、《祖父的大宅》、《追忆似水年华》(翻译作品)、《中国新诗选》(编撰)、《汝窑枕》、《山月》
覃子豪《诗的解剖》、《论现代诗》
托马斯弗里曼《世界又热、又平、又挤:世界为何需要一次绿色革命》
福山《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
温格戴尔《气候战争》
“寂静与幽深,变幻与不变”
05也斯
也斯《浮躁》、《灰鸽早晨的话》、《雷声与蝉鸣》、《养龙人师门》、《树之枪枝》、《断梦与断想》、评论鲍勃迪伦的《歌与馅饼》、《洛杉矶的除夕》、《搬家》(录影作品)、《烂头东北》、《持着我的房子走路》、《莲叶》、《博物馆》系列、《衣想》
吴煦斌《牛》
朱生豪译作《莎士比亚》
朱湘译作《芭乐集》
电影《去年在马里昂巴》
科塔萨尔《blow up》
刘以鬯《酒徒》
《鱼目集》、《汉园集》
李广田《诗的艺术》
冯至《十四行集》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即使我们永远忧伤,我们也永远年轻。”
06北岛
北岛《在中国这幅画的留白处》、《城门开》(想看)、《时间的玫瑰》
陈冠中《我这一代香港人》
吕大乐《四代香港人》
“阿根廷诗人胡安赫尔曼说过,他有两个承诺,一个是对诗歌的承诺,一个是对社会的承诺。”
07钟玲
钟玲《雾在登山》、《山客集》、《群山呼唤我》、《我心所属:动人的理想主义》(想看)、《大轮回》、《你驻足的草地》
08陶然
陶然《与你同行》、《冬夜》(海明威《杀人者》)、《回音璧》
《红与黑》
09颜纯钩
颜纯钩《心版图》、《红绿灯》
黄碧云《其后》、《七种静默》
10阿蓝
阿蓝《钱箱更加满泻》、《寻夫》
布莱希特的陌生化
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放浪记》
陶渊明《责子》
《十人诗选》
11饮江
饮江《于是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于是搬石你沿街看节日的灯饰》、《家常》
“在超越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难受?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难受在,才不会觉得轻巧。”
12淮远
淮远《跳虱》、《鹦鹉千秋》、《懒鬼出门》(游记)、《赌城买糖》(游记)、《风》、《他人之血》
索尔贝娄《雨王亨德斯》
让热内《窃贼日记》
13叶辉
叶辉《在日与夜的夹缝》、《书到用时》系列、《烟迷你的眼》
宗白华《美学散步》
本雅明 都市里的游荡者
14胡燕青
胡燕青《双层床》、《一米四八》、《野地果》
电台节目《大丈夫日记》
《江岛佳年》
余光中《白玉苦瓜》
15许迪锵
许迪锵《南村集》、《形势比人强》、《中国语文不难学,为什么我总是学不好?》
“文学始终是抗拒流行的。”
16王良和
王良和《柚灯》、《鱼咒》、《秋水》、《火中之磨》、《尚未诞生》、《礼物》、《柚子三题》
痖弦《深渊》
陈之藩 散文
钟伟民《捕鲸之旅》
程抱一《和亚丁谈里尔克》
17黄灿然
黄灿然《一个诗人的札记》、《歌德谈话录》、《必要的角度》、《在两大传统的阴影下》、《我的灵魂》
加缪《异乡人》
卡夫卡《变形记》
安部公房《沙丘之女》
《小蔡去看男朋友》
“正因为悲观才去探讨人生,悲观但积极,那就是不断行动,才不会被脑子里的悲观拖着走。”
“今天有今天的烦恼,明天有明天的担当。”
年纪越大,越别妥协,别把创作跟当官、地位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