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étranger》读后感摘抄
《L'étranger》是一本由Albert Camus著作,Gallimard出版的Poche图书,本书定价:EUR 5.90,页数:19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L'étranger》精选点评:
●超级适合B2水平读啊!比偷影子的人什么的好读多了
●实在是太震撼了。
●Camus en 29 ans
●“对我来说都一样”,这是多么让人恼火的一句话啊。
●法语
●重温 法语听力里的有声书不会是加缪本人读的吧?
●我阅读的第一本原版小说
●从语言角度来看,算是法语入门级的,如果对法语有兴趣的童鞋不妨拿来一读,句式简练,词汇也都是常用的~ 从内容来看,我不禁哑然,不敢对它妄加评论了,各种纷繁复杂的情绪齐涌心头,最后却留下的是悲怆,一直不愿给自己下达这样的判决:我是一个荒谬而沾沾自喜的局内人~
●Le premier livre en français que j'ai fini.
●前后两个半月,人生第一本法语书。跟普鲁斯特相比,两个极端,不谈思想深度,极简的文字某种程度上很适合语言的初学者。cela m'est égal出现了无数次,Meursault态度已可见一斑。加缪果然是大师,哪怕是“流水账”,也能写到史上留名。经典的开篇,平稳冷峻的叙事,直到最后的爆发。没有复杂时态,但本应由第一人称叙事带来的代入感却写出了一种极强的疏离,他观察别人,游离世外,格格不入。加缪其实写得出极富表现力的文字,比如沙滩上关于燥热的那段,但选择这种écriture其实可以看做一种表达的需要,甚至可以说语言风格是内容的一部分。全书占了很大篇幅的杀人案,其理由在于“炎热的天气”,如果说这是荒诞的一个侧面,那么从审讯到整个社会,荒诞无处不在,逃脱的方法之一是死亡,对此问题的回答涉及到人生的意义
《L'étranger》读后感(一):整整第二章节
整整第二章节就是对主人公所在的街道的描写。句式简洁,让人读来清爽。存在主义体现凌厉尽致。充分利用了五个感官获得的信息。不夹杂丝毫无用的细节,好似看一部特写,长镜,光线,猫儿过街的脚步声的纪录片……
《L'étranger》读后感(二):有时只愿做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读的是原版,记得在火车上读完最后一页的时候,我哭了。作者用似乎毫无感情的口吻去讲述了一个似乎毫无感情的男人的事情,可是我却被感动到了,很多时候感动是一种共鸣。我想在那一刻,我了解了自己,也了解了我所喜欢的那个人。
《L'étranger》读后感(三):Quelle absurde
C'etait un soir à Brive, j'ai parlé de l'etranger avec Adrien. Il a bien apprécié cet œuvre. Comme il m'a dit qu'il avait un changement des avis quand il l'a lu deuxième fois. C'est comme un film, un chef-d'œuvre vaut la peine de regarder plusieurs fois sur différente époque de la vie. Notre expérience se nourrira une compréhension assez divers sur un livre ou une peinture... On pourrait tirer des nouveaux informations qu'on ne peut pas imaginer à jamais. Bah... je suis allé trop loin.
La vie est nul, je me suis dit au bout de ce livre.
《L'étranger》读后感(四):真實而簡單的生活
很久以前,在偶然的機會讀到它的英譯本The Stranger。又驚又喜,因為很少有一本小說能讓我“感同身受”、猶如替我言語。大部份情況,我只是猶如演員在出演作者的戲劇罷了──因此我常覺得我的感情不是先天,而是後天被文學所塑造所訓練的罷了,因此現在已幾乎拒絕再讀小說。只有這部小說,它異常真實而具體地描述出了我的個人體驗。剛才在豆瓣上搜,才發現它原來這麼著名,且還被冠以“存在主義”之名號。既然有這麼多人讀過,為何生活中卻鮮遇和我感受相似的人呢?大家讀它,都是什麼心態?難道像我讀其他小說一樣,只是“試圖”“代入角色”去“理解”嗎?
如果每個人──起碼大部份人──都如此,那生活真的會簡單很多。
剛才掃了一眼漢語的書評,有所謂“多餘的人”或“理性的人”。可這與多餘或理性有什麼關係呢?那如此,也許對我來說,所謂“存在主義”,大概並不是一種“哲學”,而就是我真實的生活狀態。但難道別人不是如此嗎?!還是他們被迷惑了太久,而放棄了最初的真實呢?
對我而言,很多情緒都是多餘的,也是後天塑造的。雖然我也曾是一個猶如“林妹妹”一般的人物,但被欺騙了太久,我終於醒悟了過來,開始打掃“文明的幻覺”傾倒在我身上的一切重負與垃圾,而返璞歸真、去繁就簡。如果這就是所謂“理性”,那應該每個人都是生而理性的人了。不過,我倒不覺得這書是表達一些抽象概念,而更像是作者真實感受的描述。
《L'étranger》读后感(五):你我均是《局外人》
这两天,我一直闷闷不乐,都是托《局外人》的福。生活中的一些无奈之处,我或是回避,或是妥协,这本书让我无处遁逃,只得正视自己的懦弱。
默尔索称得上特立独行。母亲葬礼上,他不曾落过一滴眼泪;守灵时,他可以优哉游哉地喝咖啡、打盹;葬礼翌日,他可以坦然地泡澡、看喜剧、和女友上床。
把这些事实列出来,我们似乎可以安心地给他贴上“冷血”的标签。果真如此吗?“荒谬”一词在书中反复出现,看似充满逻辑的指控,实际上荒谬之极、可笑之极。人们指责他,表面原因是其特定的举动,实际原因则是他的不同。并且,在许多人的思维框架内,少数就是错,不一样就是错。
书中有个细节,有人问默尔索母亲的岁数,他并不知道,这一事实令法庭沉默良久。我有一件事不大敢和人讲,父母的生日,我记得并不清楚,有时,还要打开印象笔记确认一下。我自己的生日,父母是清楚的,但过生日,他们也不曾给我发短信。如果和他人讲起此事,他们多半会觉得我的家庭过于冷漠、没有温度。不过,非要让我坐着和家人吃蛋糕、吹蜡烛,我只会觉得尴尬。可悲的是,人们的想象力,似乎只允许一种可能:爱就要吵闹地表达出来。
小说的最后一部分,默尔索拒绝同神父拥抱。信仰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也代表多数;神父的固执亦可看作他对“少数”以及“不同”的狭隘认知,在他看来,这两个词就是错误的化身。另一个不曾在葬礼落泪的小说人物是《挪威的森林》的绿子。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曾是默尔索或绿子,只不过,少有人敢拒绝神父的拥抱,因为我们的共有想象,只允许存在一种爱、一种道德、一种信仰……
倘若我们能记起自己局外人的身份,我们能否允许不一样的存在,给少数人一点生存的空间?
《局外人》是以第一人称展开的,这是否说明默尔索还活着,如果是的话,请继续特例独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