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76天》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76天》影评100字

2020-12-28 03:09: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76天》影评100字

  《76天》是一部由吴皓 / 陈玮曦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美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76天》影评(一):tiff 映后 Q&A

  

tiff 后的视频访谈整理

导演春节回的上海的,刚坐上回美国的飞机,武汉就封城了,他爷爷好像还刚好在疫情时去世(他爷爷还在另一个他的纪录片「我们一家人」中出镜过)。

最早的素材来自一个 co-director(陈玮曦),拍了一些素材,不过这些素材陈玮曦应该自己剪了 30 分钟就在国内就发出去过。后面因为中美脱钩啥的,那人就不拍了,也担心拍出来的东西你不知道怎么剪辑,万一给外国人递刀子怎么办

后来 3 月份纽约疫情开始变得严重,导演开始在纽约自己拍当地的素材,结果发现,为啥之前在武汉的场景又在纽约重新发生了一遍?且在纽约拍摄同样很困难,受限于当地法律,很多拍摄工作受阻,导演在纽约变得无事可做。

后来又找到一个匿名的拍摄者(当地的一个摄影记者)一直提供一些素材,这些素材比较珍贵(很多和医护人员,当地人的采访)

导演一直在美国剪辑,也一直担心片子不能完成,主持人貌似还说了句在中国排这些素材很难吧,导演说在纽约拍一样很难,大概这些。

考虑到素材的不稳定性和一些场外因素,要把片子剪好还挺难的

AFI FEST 映后访谈补充:

为什么要拍这个题材?

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其实不太喜欢拍刚发生的新闻事件,希望事件沉淀下之后再去探索。但作者和疫情绑定在一起的事情太多了,疫情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共拍了几个医院的素材?

共拍了 4 个医院的素材,但是纪录片里没特别明显的说明,想让大家关注事件本身

为什么可以拍到这些珍贵的素材?

陈玮曦 是记者,被允许记录一些内容。另外当时的医院和政府并不是站在一起,医院方也希望有一个出口把真实的信息传递出去,倒逼政府去解决问题?(实在是没办法的事情

  《76天》影评(二):把中国议题人性化,大概是许多中国导演的终极课题

  

第一次写影评,或者观后感。

从第一分钟就有点受不了,忙着忍眼泪所以一开场那个情节有点记不太清了。画面隐约让人记起了那个武汉一个医院的院长去世,作为妻子追着灵哭的护士长。

看过导演的《虚你人生》和《我们一家人》两部片子,觉得是一个在叙事手法上很聪明的人,听说有这部片子后,就一直很好奇会是怎样的风格。观影后的Q&A讨论里,导演提到自己一直不是追求newsy新闻热点的人,比较喜欢character-driven的形式,但最后在整理素材时,决定用这种观察式纪录片的形式,看到有人说毫无技法可言,不过就是挑素材剪在一起,不过“还是不影响我哭了93分钟”。其实没准导演本人也会同意这句话啊。比起描画故事线,这部片子重点在情绪。而且就是因为后期制作没有虚你人生那么复杂,这部片子才会成为最早上映的covid纪录片(之一)吧。时机也是挺重要的。

为了让观众便于跟踪几个主角,导演提到还是砍掉了很多支线角色。最后让我记住的,有对病人尽心尽责的上海来的田医生,为管阿姨保留遗物的护士长,那个一直想逃走的老爷爷,不在同一个病房但互相挂念的爷爷奶奶,还有那个妈妈去世一直边抹泪边给自己打气的阿姨。

开始拍摄的时候,应该已经过了武汉最严重,病人把医院挤得水泄不通的时候,但片子开头那扇紧闭的门(后来类似的门也在片子中反复出现),还有在门外敲门的人和嘶声力竭维持秩序的医生,还是让人感到了那种惨烈的余温。

两个co-directors真的太棒了。如果没听错的话,匿名的那位官媒工作的导演好像主要是做摄影而不是摄像的。如果有机会,想听一听他们的拍摄故事。我很难想象是怎么在层层防护服下,又是在那样高压的环境里拍摄的。

---

和一个美国人一起看了这部片子,看完之后他说:应该让所有的美国人都看看这部片子,这和我之前对武汉这个地方的印象完全不一样。

我告诉他:可是这个片子的人和事,就是我年初的记忆啊。

LWL去世的那天,我帮做breaking news的同事做事实核查,虽然我展示了医院还说在抢救的微博证据,但因为只有我会读中文,而WHO又在twitter上误报了他已经去世的消息,她实在撑不住其他催她发这挑新闻的同事,就草率地发布了去世消息。果然,几分钟后,WHO撤推,她只好改正已经发布的新闻。那天在办公室里,一个人看着新闻对着电脑默默流泪。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这么伤心,而环顾四周,好像只有我会这么伤心。

在年初的时候,所有发生在中国的恐惧,灾难,还有温暖,对于没有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不过就是一些遥远的故事而已。它们被拨开人性的外衣,最后只留下为口号和政治服务的冷冰冰的躯壳。一条生命,只有变成一种他们所期望的反叛者,才会获得最高档次的同情。

但说这些,并不是要指责什么。其实我们我们更是如此,对于假想为“他人”的苦难漠不关心。不然那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事情,也不会这样无人问津。

把中国议题人性化,大概是许多中国导演的终极课题。无论是努力不把寻找章莹颖拍成true crime片的Jenny Shi,还是把武汉前线用这种“平淡”地方式呈现出来的吴皓,至少今年的两部横扫电影节的片子,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努力。

  《76天》影评(三):《76天》:准确地纪录了为何中国可以做到的,其他地方没有做到

  

#76天# (76 Days)(A)在看了很多关于生死的剧情片后,终于看了这部发生在不久前、关于生死的纪录片。最初我以为这会是一部看后勾起恐惧回忆的电影,但最终看到的确实希望和乐观,甚至哭了很多次都是因为感动。虽然影片也有展示了武汉经历的磨难,但更多的是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关爱与奉献,人们如何齐心协力度过难关。正因为这并非是一部中国-官-方推出的电影,而是独立电影人“未经-批准”拍摄的,反而更加真实可信。只希望更多人可以看到本片,了解究竟为何别人76天就度过的难关,有些地方9个月还没看到一点曙光。

片中纪录了多家武汉医院在这76天内的经历,并没有谈及关于封锁,或病毒是怎么开始传播,而是终点展示了医务人员的日常。开头部分纪录了在封锁最初期的混乱与恐惧,比如很多人想闯进医院,很多老人孤零零地去世,无法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留下的只有一对身份证,但这些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比重。影片主要跟随了几个人的故事,一位护士长负责清理死亡病人的遗物并给家属打电话归还;一位从上海开车来支援武汉的年轻医生, 如何照料他的病人并与他们成为了朋友;一位老大爷一开始总是想逃出医院,给护士带来很多困扰,但大家对他依然很耐心;还有一对夫妻因为妻子生产时有查出阳性,婴儿出生后就被带走隔离,很久之后才得以团聚。每个故事都有泪点。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医务人员日夜不停地工作,但同时依然对病人非常有耐心和友善。他们没办法露面,只能在防护服上写名字和自己喜欢的食物,画卡通,给自己找乐子。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加油”,有时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说,有时来自病人亲属,有时写在充气手套上。。。

而且从头到尾可以感受到,每个人对待这场疫情都很严肃认真,就像在打仗,按部就班地按照要求做每一件事,就算是病人本身也对医院的要求很理解。其实中国可以这么快走出疫情主要就是对待此事的态度非常认真,没有人松懈。也许是因为之前非典让大家有了更快度的反应和经验,也许是百姓本身就比较听话,本片中展示的一切一定会让很多外国人钦佩。

每个病人从入院,到被治疗,到恢复观察,出院后又去酒店隔离,片中每个步骤的管理有序恐怕在外国人眼中都会感到惊异。特别是这都发生在疫情之初,4月份之前。而到现在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也没能做到这种程度。

相反的是,就算美国目前疫情很严重,总能在外面的餐厅看到很多人吃饭,就算是在室外,但也是每桌都有很多人,还吃火锅、烧烤这样的聚餐,还动不动就上街各种“游-行”,似乎外国人总是没办法理解“长痛不如短痛”这回事。就算每天死亡、感染人数都在上升,但已经没人在乎了,不如直观地像本片一样把医院的情况全拍下来给大家看更加有说服力。

也许多年前的那场非典有帮助中国更好地应对新冠,现在也只能期盼,一切过后,其他地方的人也可以学到经验教训,下次可以做得更好。

希望入围奥斯卡,让更多人看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76天》影评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