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公民文化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公民文化读后感锦集

2022-03-30 03:02: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公民文化读后感锦集

  《公民文化》是一本由[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 / 西德尼·维巴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497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008年2月,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民文化》精选点评:

  ●将政治文化作为纽带,连接起微观层面的个体认知和宏观层面的制度变迁。本书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都毋庸赘言,半个世纪以来政治文化调查已蔚然成风,普特南、英格尔哈特等人的研究设计和研究对象,都远远青出于蓝,但基本的理论框架,仍不脱本书的范畴。

  ●理论很简单,但研究方法到是有意思。

  ●=L= 总之很厉害啦,数据很庞大。有些地方总觉得前后矛盾了?没仔细看。论文写掉了就好。(乱写的评论)

  ●我们缺的就是这种实证的研究及其得出的理论,总是代人民发言,空洞虚伪

  ●作品具有奠基性意义,可惜翻译质量非常一般

  ●让人惊叹,好书!

  ●距離成文已經過去了快半個世紀,很多其中的理論我們早已熟悉。首推了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徑,區分了三種公民文化及作用與相互影響,通過五國五千人的調查,剖析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闡釋公民文化的作用並分析原因,以及與民主制度的關係。如此龐大的訪問量,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結合,今日看來仍讓人佩服。看過的阿爾蒙德的兩本東西都不算好讀,不知道是翻譯還是原文的問題,亦或是信息量、數據太龐大而閱讀時無法完全吸收,看到最後頗有歹戲拖棚之感。

  ●里程碑作品

  《公民文化》读后感(一):五国政治文化,突显公民文化,必定会有阅读惊喜

  政治学经典著作,将政治文化概念引进政治科学。虽时过境迁,此书的建立在非凡的理论功底基础上,展开的调查、研究与分析的方法和很多结论性的东西仍然厚重。着重探讨稳固的现代民主政体所需要的混合型政政治文化,即公民文化。

  《公民文化》读后感(二):簡評

  距離成文已經過去了快半個世紀,很多其中的理論我們早已熟悉。首推了政治文化的研究路徑,區分了三種公民文化及其作用與相互影響,通過五國五千人的調查,剖析政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闡釋公民文化的作用並分析原因,以及與民主制度的關係。如此龐大的訪問量,量化研究與質化研究結合,今日看來仍讓人佩服。看過的阿爾蒙德的兩本東西都不算好讀,不知道是翻譯還是原文的問題,亦或是信息量、數據太龐大而閱讀時無法完全吸收,看到最後頗有歹戲拖棚之感。

  《公民文化》读后感(三):前兩種

  《公民文化》读后感(四):迷茫中的探究 ——阿尔蒙德《公民文化》读书札记

  政治文化在人类拥有政治生活后便一直存在,但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学者非阿尔蒙德莫属。后现代主义学者就文本研究提出了“双重阅读(double reading)”思想,双重阅读是一种“既忠实又反叛”的两重性阅读方法。即第一次阅读是对占支配性地位的解释进行评论或重复,也就是说,它通过建立同样的假设、重复传统的步骤等,忠实地重复占支配地位的叙述;第二次阅读是通过揭示文本及话语本身所存在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去动摇或解构占支配地位的解释。对于《公民文化》一书进行双重阅读,在“认可加批判”的解读中对于公民文化会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将《公民文化》中的研究与中国实际联系起来,对于我国公民文化与民主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阿尔蒙德关于公民文化的研究是与民主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有一事可以确定无疑,即民主政治有赖于参与型的公众,他们利用个体或群体方式表达和代表自身利益。因此,积极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发展,是衡量一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准之一。”(《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视野(第八版)》,P89)那么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民主改革的失败不在于民主制度存在缺陷,而是公民民主文化的缺失——即政治现实与政治文化严重脱钩。我国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公民参与太少,民主选举仅局限于人大代表选举或其他某一方面——而在此过程中出现的贿选等问题揭露的就是民主意识的缺失——民主意识属于现代公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民主制度建立的基石。我国政治文化中存在对权威的顺从,例如中国对于领导人讲话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于法律规范的重视程度——存在形式上的民主,缺少民主观念的普及,这是我国民主发展需要反省的。“公民文化似乎特别适合于民主的政治制度。它不是民主政治文化的唯一形式,却是与一个稳定的民主制度最协调的形式。”(P368)——这里的公民文化等同于参与型文化。中国政治改革的重点就在于公民有渠道参与到政策的输入、输出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公民文化与民主实践相互强化;需要警惕的是大众的政治冷漠,因为这种沉默或许会造成“平庸的恶”——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具有中央集权传统的国家。

  《公民文化》对于在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公民与精英的关系提出了深刻的洞见,即“相对来说,政治对公民并不重要,这是一种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机制通过一系列政治取向的不一致使政治精英处于制约之中,但又不至于过分制约而使他们无所作为。”(P350)我们知道,精英主义是一种社会现实——社会分工与个人能力的差异所造成的必然结果。民主的作用就在于对精英的制衡——会给政治精英形成一种压力,必须考虑政策的适用范围与可接受性,否则公民可以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报复”。这也表现出民主的无奈,因为民主的结果居然是精英主义——一定程度上,这与人口的不断膨胀有着必然的联系,直接民主的成本不断升高,使代议制民主成为一种可操作性选择。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刻才可以理解卢梭的共和国与康德永久和平的民主国为什么都是“小国寡民型”的。但我们必须承认“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普通公民可以控制精英,而且这种控制是合法的。也就是说,它得到精英和非精英所共同认可的规范的支持”。(P141)

  受教育程度是书中调查数据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影响着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意愿及其能力。在此我们可以看到伯林“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影子,公民能力的缺失在于教育的弥补——使其自由。那么这种教育差异的背后会不会是阶层的差异?将阶层作为影响公民文化取向的重要因素是否更加合理?我们可以将受教育程度理解为受教育越高,对于政治信息的掌握越充分(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下,信息传播的渠道日益多样化,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仍然可以通过电视、广告等掌握必要的信息——也就是说,在当下,受教育程度对于公民参与政治的意愿和能力的影响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阶层对于公民参与的影响依然举足轻重——更多地意味着资源与能力的优势与否。

  在对《公民文化》进行解构解读中不得不提出疑问——该书构思于上世纪50年代末,调查进行于1959年到1960年;当时美国国内种族歧视严重,关于美国的调查数据中是否包含黑人、拉美族裔等?书中高比例的关于他人的信任与合作意向是否只局限于白人?在当下,美国人口族裔比列中白人占60%左右,拉美族裔稳步增长,种族多元化无疑会对美国主导政治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就此进行新的调查研究或许会更有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异质性共同发展——即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个体、民族甚至国家的存在感与价值感受到忽视,在全球化的步调中退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求意义。因此,对于书中五个国家进行重新思考是必要的。因为《公民文化》是一种横向比较,缺少纵向比较;即使二十年之后作者《重访公民文化》问世弥补了这一缺陷,但当时大背景仍然是冷战中的两极对抗(差异不大)——而冷战结束后,国家相互依赖加深,以上五个国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再研究可以就政治文化的变迁得出有益的结论。例如,书中德国对于政治的低参与度与其二战后强烈的负罪感密切相关;在当下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德国扮演着核心角色,其公民文化也发生了不同往昔的变化。

  读完全书,被阿尔蒙德深刻的洞见与严谨的调查分析所折服。那么,本书的意义在于为民主制度建设提出了公民文化方面的建议。在世界各国民主建设的滚滚洪流中,积极借鉴有益的经验是少走弯路的最佳选择——而不是“秦人无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书中页码为以下版本,

  《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度》(张明澍译),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2014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