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之眼》读后感锦集
《摄影师之眼》是一本由[美] 约翰·萨考斯基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155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摄影师之眼》精选点评:
●大多数是黑白照片
●相比于市面上乱七八糟的各种所谓摄影教程,把这本书作为入门才真是相当不错。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色彩的缺席之外,Szarkowski为这一媒介总结的五项形式要素以及相应举出的视觉参考是相当简明扼要的。从当代色彩斑斓大放异彩的摄影艺术创作的语境来看,它们可能已是一些陈词滥调,但仍然是越不过去的基础
●物本身(不仅要看到呈现在眼前的事实,更要察觉到无法看到的图景,并据此作出选择);细节(被摄对象可能充满未经发现的意义,可以被作为象征阅读);边框(取与舍的行为);时间(在当下的存在中暗指过去和未来);有利位置(世界的外观远比摄影师的想象更为丰富和复杂)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多照片都觉得非常普通,觉得自己也能拍出来,但现在才发现很多照片之所以能被选进本书,就是因为它的普通,或者说是真实,而这对摄影史来说是尤其珍贵的。就像影楼风格的照片,对很多想要把自己拍的好看的人来说是心生向往的。其实摄影发展到现在,从当初的不被理解和接受,到现在的蔚然成风,不管是哪种风格或者形式,艺术或是商业,专业或是业余,相机又或是手机,它都是记录生活表达自我的一种形式,没有所谓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优劣之分。
●萨考斯基50年前的那些理论,现在看来依然没有偏差。罗伯特的照片放在同期的摄影师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真爱呀。只是不知有无机会去认识老师,导师
●照片的选择和编排都很有水准
●物本身、细节、边框、时间、有利位置
●选片品味一流,现当代摄影大致的格式概括
●厦门书店看的 手机拍了几张 每次回看 都感谢当时存了下来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一):喜欢
我来这个世界已经有段时间,但我并不了解这个世界,所以一直孜孜不倦、谦卑求学。我知道仅有自己的眼睛不够,所以借助《摄影师之眼》这样的书,@王琛视界 这样的摄影家之眼,@何潇宁 和@韩湛宁 的设计之眼,@鲁大东与V 和@萧非老师 的书法家、说书人之眼,我观察和了解世界。喜欢这本书。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二):图片很美好,翻译很糟烂。
今天早晨看完的,从五个方面讲述摄影,如果是初学者,我感觉不适合,很多东西体会不到,最重要的是翻译的太差,不能给你更多的帮助。这翻译,可惜这本书。
我觉得最精彩地方,是书的第三章,边框!取景器里内容的取舍,你要表现的关系,画面的边界,你把这个世界描绘成什么图形。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三):框架
一,基本内容
《摄影师之眼》以约翰·萨考斯基在1964年的同名展览为基础,探究了照片的呈现是什么以及为何如此。它关注摄影风格和摄影传统,关注现今的摄影师对作品创作中种种可能性的意识。书中汇集了令人耳熟能详的摄影大师和 无名摄影师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摄影的创造性视觉语言,揭示了此媒介惊人宽泛的潜力。所有照片归入五章中,每一章都从一个特定的方面考察了那些强加于摄影艺术家身上的选择:物本身、细节、时间、边框与有利位置。
二,感受。这本书的价值观就是建议人们抛开对美学的成见,像白纸一样去拍你所见。就这像如果我们在真正认识一个人之前就道听途说他的故事,心中产生了某种偏见,那么你就会一直带着有色眼镜来看他,但这个他并不是本来的他。
三,目录以及内容
The Thing Itself 物本身
The Detail 细节
The Frame 边框
(取舍是摄影法的本质,摄影师的中心问题很简单,应该保留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决定去留的界限便是照片的边缘。摄影师是从边框制图的。照片的边缘决定了内容。
边框,孤立出出人意料的并置,通过围住两个事实制造出一种关系。
照片的边缘分割开了熟悉的形状,展现了它们不为人熟悉的片段。
边框创造出物体的外形轮廓。
摄影师通过一个假想的边框来编辑世界的意义和格局。
边框是图片几何形状的开始。
边框对于照片来言,就如同台球桌的弹性衬一样 )
Time 时间
照片与时间的关系十分特殊,因为照片只叙述当下。
慢门拍摄移动制造出了时间的效果。
摄影师在孤立出来的时间片段中找到取之不尽的拍摄对象,布列松称它为决定性瞬间
Vantage Point 有利位置
如果无法移动拍摄对象,他可以移动他的相机。为了看清拍摄对象,他通常舍弃平常的视角,上方下方极近处,极远处,背面进行拍摄,颠倒事物的紧要次序,或是将拍摄对象遮挡一部分。
从照片中他认识到,世界的外观远比他想象更为丰富和复杂。
他发现他的照片不仅呈现清晰,也能展现模糊。
那些神秘而含糊的影像同样可以以它们自己的方式井然有序,意味深长。
《摄影师之眼》读后感(四):可与《照片的本质》一起品味
辨别一个摄影爱好者是“大众摄影”还是“艺术摄影”的最快方法,就是问他知不知道萨考夫斯基。
萨考夫斯基,时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即名声显赫的MoMA的摄影部主任,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将二战后的摄影从“传统纪实”、“人文主义”(也就是他的前任斯泰肯的“人类一家”展览为代表的)推向了更深远的艺术领域,透过对现代性的重新审视(即“新纪实”、“新彩色”等),指引出了在欧洲文化中心之外只属于美国的当代摄影出路。
这么说还是有点抽象,如果你对“新纪实”、“新彩色”等概念稍作了解,就能明白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系列的审美转向,都离不开MoMA,离不开萨考夫斯基。
在萨考夫斯基给艾格斯顿做了一次彩色摄影展之后,当时的后辈史蒂芬肖尔听从了萨考夫斯基的建议,采用大画幅彩色摄影创作,记录了至于美国6、70年代的《不寻常之地》,至今仍经久不衰。
肖尔也在萨考夫斯基的影响下,对摄影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出了《照片的本质》一书。
在这里建议先把肖尔的《照片的本质》一书读完,再来阅读萨考夫斯基的这本《摄影师之眼》,两者有着许多地方都非常相似,姑且不论书里的文字都超级少图片超级多这个事情,单单是两人对摄影的理解,也有许多地方非常相似,甚至互为补充。
如在本书前言(基本上这本书的前言把事儿都说完了)的第三部分“边框”这一段中,萨考夫斯基写道:“对图像边缘即是一种截图装置的认识,是最为吸引19世纪后期富有创造性的画家们的形式特性之一。这种认识在多大程度上源于摄影,又在多大程度上源于东方艺术,是尚待讨论的。”读到这里,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我们肯定以为这里所说的东方艺术是我们中国的类似国画的艺术。其实并不是,这里说的恰恰是日本的版画。在肖尔的《照片的本质》一书中的64和65页,肖尔就详细分析了日本浮世绘利用边框进行创作的方法。可见,这两本书应该配合在一起阅读。
不仅如此,萨考夫斯基把摄影归纳为:物本身、细节、边框、时间和有利位置这五个元素。肖尔在此基础进行了拓展和补充,将萨者的五个元素放入描述层面(图片中的影像),再增加了物质层面(那张相纸)和心理层面(影像在人心里的投射),增加了摄影作为一种媒介的维度,可以说是继承和发扬了萨者观点。
那么,萨者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说白了,就是想告诉你摄影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摄影的本质是:
一、摄影来自现实,涉及现实,但不是现实本身,只是人对现实的选择。这一点很好理解。但还有后面一句话:“摄影师的任务不仅要看到呈现在他眼前的事实,更要察觉到无法看到的图景,并据此作出选择。”看到这句话想到了谁?比如爱德华韦斯顿的青椒,比如哈罗德·埃杰顿(Harold Edgerton)的牛奶皇冠,更比如杉本博司的海岸系列等等。萨者在这里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想扭转在二战以来愈发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这里当然不是说人本主义不好,只是摄影是多元的,我们需要对摄影的本质进行探索,透过摄影去观察这个世界,而不是像人本主义被人诟病的那样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这个世界。
二、“如果说照片不能像故事一样被阅读,他们却可以被作为象征阅读。”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故事一样被阅读”,简单来讲,所谓故事,就是有起因、经过、结果,有开始、高潮和结束,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的“故事”的逻辑。但照片能做到吗?有的可以,但大部分不行,也没有这个必要,照片不是要去讲一个高潮迭起有剧情有主角的故事,它的任务是吸引人去理解它,去解读它。通过什么?通过照片里的“细节”,也就是我理解的“符号”,作为一种象征的表象,去阅读,去理解。萨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之前所有摄影师都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可能暂时只有桑塔格想过(待考证),那就是照片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这里,萨者的意思是,就算是再琐碎的被摄对象,会存在未经发现的意义。这样的理念,可以说在直逼存在主义的追问了。
三、边框即是取舍的问题。这虽然看上去像一个构图的技术问题,其实是一个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方式。以肖尔对日本浮世绘的补充来讲,浮世绘的画里,边缘还有一只腿,一只手,意在表示画外有画,即我们只是截取了一部分现实世界,真正的世界还在画框之外。这是一种朴素而经典的世界观,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只能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部分,甚至只是一个表象;我在创作的时候,也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但我要告诉你,画框之外还有世界,还有一个镜头没有收录的世界。
四、时间的问题。这一点很好理解。他提到了长时间曝光和高速摄影(让人知道马跑步的时候是否有四脚都离地的时候,因为肉眼无法观测出来)。这里最值得提的就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萨者指出决定性瞬间这个词被歪曲了,布列松的本意指的是一个视觉高潮,即画面的形式感和秩序感在那一瞬间达到近乎完美的高潮,而大部分人,如萨者所言,理解它是一个叙事的高潮,就像之前说的,是一个故事的高潮,那就错了,那不是故事,只是一张照片。那么什么是照片呢?他没说。肖尔替他说了,照片就是图像在人心理的投影。用我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视觉形式以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人的大脑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无懈可击的美感(秩序感)的时候,那样的时刻,就是决定性瞬间。再说一次,它仅仅是秩序,不是内涵的意义,不是这秩序之下的所谓故事。布列松不追求那个(至于他被被人解读出故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当然,我们也知道很多玛格南摄影师追求的不仅是视觉的秩序也是秩序背后的故事,这其实是一种主流的摄影手段,但能做到那么完美的人极少,也可能没有。
五、有利位置,说的是观看世界的角度。“世界的外观远比他的想象更为丰富和复杂”。他在书中展示了许多俯拍、高机位、低机位、迫近式拍摄的照片,与我们平时肉眼对世界的认知有了很大的区别。不过时至今日,从无人机的普及到手机超广角镜头的配备,普通人也能体会到位置的变化对视觉产生的强烈影响。摄影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唯一能“带我们看遍世界”的那个媒介了,我们自己也可以到处旅行,坐飞机,爬高楼,甚至在社交网络里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科技也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
其他的话就不多说了,这本书现在基本买不到了,需要的话可以私信我,我有电子版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