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教程读后感1000字
《音韵学教程》是一本由唐作藩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37图书,本书定价:11.50元,页数:200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音韵学教程》精选点评:
●完全没看懂
●最后那篇《后记》颇为有趣。
●真是和师父的理念一样啊!
●作为王力先生的弟子,唐作藩先生也没谈重纽的问题,但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虽是入门书,但难度依旧不小
●音韻學教程居然不講重紐...
●考试复习才把书比较完整的读过一遍,学长所做标记看着条理清晰多了
●扩展版吧。
●不错,主体是以广韵来对音韵进行剖析。
●是不是冲着《音韵山游记》应该再多给一星。。。挺易懂的 但有些地方为了浅显就说不清楚了。。
《音韵学教程》读后感(一):音韵学入门小书
教科书性质的,篇幅不大,基本概念都提到了,但是没有太深入的主题,适合音韵学入门用。就个人来说,读音韵学主要是因为对方言感兴趣。从历史的角度看,各种方言并不是从某个共同源头演变来的。但是在确定音系的时候,肯定要用一个中间的音系来作为参照对象,一般是《广韵》音系。因此,任何一个讲音韵学入门的书都要讲《广韵》音系,要考察任何一种汉语方言,也必须掌握《广韵》音系。这本书的主体就是讲《广韵》音系,并且跟现代普通话音系作简单的比较。
《音韵学教程》读后感(二):上过唐作藩老先生的课
据说是唐老先生一生中最后的一堂课,从此之后就永远退出讲台了。来听课的人很多,但只有我一个是理工科专业的。
久闻唐老先生大名,他的课讲的也很精彩,可惜的是,那时候根本就不明白音韵学的重要性,而且我对于“学习发音”本来就不是很在行,我学说话的速度很慢的——当然我是指那个时候,现在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小插一句,某日说德语,一个来自德国的女孩子对我说,啊,你的德语说的很好听,很性感哦。还好当时我已经不是以前那个容易害羞的男孩子了,所以也觉得无所谓,只是开心而已)
记得当时交作业,老师要求我们都用繁体字来写,还要给每一个汉字标国际音标,用自己的方言来标示。只是我从来就不会说方言——如果我说话,没有人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 :(
唐作藩老师还给了我们他的家里电话,还有电子邮箱。唐老先生还跟我说:嗯,你既然不是学文科的,那么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有什么困难直接来找我就好了,直接跟我联系吧。
可惜的是,后来我退课了——因为种种莫名其妙的原因。
《音韵学教程》读后感(三):2016年11月16日笔记
唐作藩先生的《音韵学教程》和《上古音手册》,买下来收在身边,时日颇久,印象倒也不是十分惊艳的。今天一早忽然搜出来再读了一遍,却没有想到,重新阅读的印象有如旧课重温,似乎完全不难。
原因也很简单,只是随着师友一起读书,具体操作的日子也有快两年时间,其实很多对声母、韵部、开口、合口、洪音、细音、小韵、尤其是韵尾的记忆和理解,早已经潜移默化深入人心。今天的阅读和整理,反而相当于是把《广韵》重新复习了一遍。因此确实有种隔墙花影动,是“故”人来的惊喜。但我想,如果再次让我选择,我是不会选择这本教材了。倒不是说不好,作为教材,深入浅出引领入门的学生,大约不坏吧?这本书最为细致的部分是第三章《广韵音系》。我个人其实最喜欢这一章。也惟有从《广韵》入手,上溯或下行,都便于像我这样的初学者。所幸这个暑假也是重新把《广韵》和《韵图》过了一遍。稍事简单介绍了一下《广韵》版本情况,其实倒是个很有用的索引,至少今天我会意识到有些《广韵》的书没必要买,也幸亏没有收。尤其是余乃永先生的《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应该是备在身边的。且《广韵》虽为韵书,其所录字及注释义项常为人所吸收运用,有如百科全书。所以会说其既是韵书,又是字书和类书,也便于辑佚。
《广韵》音系部分引用了周祖谟先生《广韵校本》陆法言序,并加以注释。引用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的论断,以说明《广韵》前身隋陆善经《切韵》作书因由及其申音标准。因为这个话题似乎也是老生常谈了,倒不如全然移录颜之推的话。且颜之推《家训》材料,周一良先生有批校,也多有人提及其在语音词汇上的价值。今天在这里读到倒是很亲切的:“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
《广韵》声母和韵母研究,分别与现代汉语中的以及方言的例子相比较。尤须注意的是《广韵》中三十六个声类不等于三十六个声母,这是因为只有一个唇音,不分轻重。韵母部分联系到了韵图。并且讲到了分等问题,韵母和声母都分“等“,一是为了适合与之相配的各等韵母,一是因为韵图作者试图用三十六字母描述《广韵》三十五个声母的问题。其中对洪音、细音的解释:即洪音无介音[i],细音有,二者分别对饮二三等;开口、合口之分是有无带有介音[u],分别对应一、四等。并且分别有拟音表格。总结一下文意,从《广韵》中,经由与现代汉语及方言的比较是可以看出,声母在分化中分出了清音、唇齿音,韵部则趋向合流。在举例韵尾变化时分为元音韵味、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塞音韵尾消失,即今日普通话无入声字之故。而白话中仍然保留了[-p][-t][-k]首尾的入声韵。具体概念都见于书中,也附有例子。在介绍《广韵》音系构拟时顺便简单介绍了一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流布和特点。——当然,也是顺便复习了一下《现代汉语》。
顺便补充一句,忽然忆及在《儒言》中所见的议论,南宋初时,士人已多不能审音。虽有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反切,似乎也无济于事。晁说之是发牢骚,我今天看到了觉得还是很有趣。且在《集韵》和《类篇》中,其实更能看到声音分化的现象。也是偶然间看到的。聊记于此,备忘。
《音韵学教程》读后感(四):亮眼
我看书,历来喜欢先看前后。今读唐作藩先生此书,页末提到《游音韵山记》颇有兴趣,翻开一看果然令人耳目清明。甚为喜欢,兹全文录下,以备后查。
游音韵山记
---------记鲁国尧先生的汉语音韵学课
南京大学中文系98级博士生 王建军
假期结束,扳起指头一算,离L先生据顶交作业的最后期限已不远。无奈,只好铺开稿纸,做那篇令人头疼的命题作文----“听了音韵学课后”。搜肠刮肚半天,一时竟不知从何落笔。枯坐无聊之际,止不住一阵困意袭来,索性把笔一撂,伏案而眠起来。
朦胧间,忽听的同窗兼室友小张在急促地招呼:“老王,快走,L先生要带我们去爬山喽!”“爬山哪有这种闲情逸致?”不过转念一想,作文写不出,急也没用,不如且去散散心。鉴于以往的经验,为了防备L先生搞突然袭击,即兴抽查三十六字母、二百零六韵的背诵情况什么的,我多了个心眼,出门前将几本可以救急的书一股脑儿塞进了包里。
来到南苑门口,只见L先生已在,周围聚了一大帮师兄师弟、师姐师妹。L先生今日的装束一改往日儒者风范:头戴避风帽,足登防滑靴,手执登山杖,一副旅行家兼探险者的架势。
一看人已到齐,L先生宣布:“今天我领大家去游览南京的音韵山。”音韵山,可是中国的三大怪山之一。听说此山怪石嶙峋,沟壑纵横。并且常年云遮雾罩,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有人想去寻古访幽,但一辈子都没有找着进山的路径;而有人虽说进了山,却再也未见出来。所以,我等虽来南京多时,至今尚不识音韵山之真面目。此番又L先生带队,大家自然跃跃欲试,恨不能立时生出双翅,直飞山巅。
眨眼功夫,一行来到山脚。放眼望去,只见云雾中隐约透出三座山峰,如三柄倒插的宝剑。众人由不得吸一口凉气,原先的十分雄心差点走失了九分。L先生不动声色的介绍道:“音韵山共有三座峰:上古峰、中古峰和近古峰。只要登上此峰,其他两峰都不在话下。下面,就请大家先检查一下登山工具是否齐备。”我正茫然不知就里,只见身边同学已纷纷从包里掏出《汉语音韵学教程》、《广韵》、《韵镜》和《方言调查字表》等物。哦,这就是所谓的工具,幸好我也随身带着。
一切准备就绪,众人开始登山。奇怪,以往我也同几个朋友来此探过险,但是就是找不着进山之路,每次都是无功而返。这回随着L先生,竟不知不觉地就进去了。
进山不久,迎面就是一个山洞,洞口坐着一位已显龙钟之态的老和尚。众人正自诧异,L马上告知:“这是大名鼎鼎的守温法师和他的三十六字母洞,法师自唐代即隐居于此,他不念什么《金刚经》、《法华经》,整天就叨咕三十六字母经。”众人赶忙进洞,只见洞中上下分布着三十六块钟乳石,每块各标一字,无非是“帮滂并明”、“见溪群疑”之类。众人一边摄影留念,一边随着法师暗诵一气,早已记了个大概。
告别法师,拾级而上,隐隐约约前方传来“叮咚”的泉水声。L先生伸手一指“四声泉到了。”众人赶紧趋前,只见泉水从石间汩汩渗出,正流入下面的深潭之中,不时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L先生要大家静气,细加分辨。有听觉灵敏的同学立刻步着泉水的节律脱口而出:“平、上、去、入!”众人顿悟,方知四声泉果不其然。
听过四声泉,又观赏过色彩斑斓的二百零六韵林,大家正为沿途美不胜收的风光而忘情致之时,突然一道雄关横亘于前,挡住了去路。众人抬头一看,原来是“等韵关”到了。但见关前立有一碑碑上密密麻麻吗地布了许多图表,表中时不时出现“内转、外传”及“开、合”等字样,旁边赫然刻着一句话:“若过此关,先破此图。”众人头一次遭遇此天书,免不了一阵犯晕。L先生见状。忙祭起《韵镜》法宝,要大家于碑上的图表一一核对,并特别对“重纽”部位做了重点勘察。如此这般,几个回合,众人如梦方醒。最后,L先生问道:“都懂了吗?”大家刚一答出“懂了”,只听得关门一訇然大开。众人发一声喊,一拥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