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锦集

2021-01-13 03:49: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锦集

  《中国转向内在》是一本由[美] 刘子健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元,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转向内在》精选点评:

  ●觉得intellectual-political翻译为文化不大准确。然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反驳了宋代作为中国近代的观点,并且从多个角度诠释儒家文化转向内在的依据;然后讲述其原因,在于专制权力的强化,靖康后,宰相权利削减,(赵鼎为例)君主权利空前膨胀,由此儒家文化开始转向影响君主的内在,强调所谓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最后谈了转型的影响,即新儒学成为正统,影响深远,文末的延伸挺有意味的。

  ●当年写过很长的书评交给叶炜gg

  ●本科時同學送的,至今印象深刻。

  ●虽然颇为薄弱,但确实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两宋之际的研究有借鉴意义。赵鼎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

  ●差口气,刚到兴头上就余论了。

  ●逃跑皇帝赵构成了刘子健的群众演员,何其精彩!!!

  ●为什么外国学写中国学术书都喜欢讲故事呢?

  ●译者根本就没上心。作者抛出了一个立场鲜明地观点,但并未系统全面的加以论述。说南宋相对于北宋是内敛的,但北宋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外向呢?如果南宋相对于北宋内敛,那么北宋相对于唐朝否也内敛呢?作者并未申论。第一部分从北宋到南宋,作者更多的是在写“两宋”而未凸显出“到”。第二部分重点写高宗朝君相决策集团权力的扩张,相对于北宋,高宗朝确实有加强集权的特点,但这一特点如何被后世继承,明清集权专制主义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高宗朝呢?作者并未给出解释。而剑桥宋史倒是用大篇幅讲了孝宗朝的集权,并认为明清专制集权可以追溯到孝宗朝。而本书作者丝毫未论及孝宗朝。第三部分写程朱理学取得统治地位,对过程的描述似乎过于简略,只是断言内敛的理学取得统治地位,因而此后的中国更加内化。

  ●完全不理解友邻的高评分之举……

  ●敘述從南宋初年到宋理宗時期的幾個核心問題,奠定範式之作,兼有對微觀問題的透徹分析。很多新出著作都是給這本書做注釋。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一):文人与权力

  买这本书很久了,但一直没有时间读,然而书很薄,闲来正好拿来阅读。

  读最初几页的时候,感觉总没有切入正题,似乎太多西方概念式的描述而没有贴近史实的亲切。然后再往下读,关于文人对于儒学的困惑及其改造,开始渐入佳境。

  只是佳境入得太晚,又走得太早,其中一段对宋代政治风云的分析,以为还是太表面和单薄,不过结论部分作者的意图却令人明了。

  总体来看,这不过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亦不以考证见长,更多的只是要表达一种看法和思考。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二):转向内在的学术和帝国政治

  这本书薄薄一册,一日可尽。

  通过政治来看帝国学术的发展无疑是种比较靠谱的方法。因为毕竟教育就是传达主流政治主张的。宋代既然是旧学和新学正好也变成了保守派和改革派的学术之见,最后接受政治的肯定或者否定也在所难免。变成了党争的一部分。

  脉络是

  北宋党争和学术界的分裂和对抗。

  北宋亡国导致的反思,最终受害的是新党的学术。

  以及南宋政治斗争最后决定了旧学的地位最终的胜出。

  期间、学术地位居然也和它们的政治同盟一样几度起伏。这是收获。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三):。。。

  本想找本著作了解一下宋代新儒学的发展,没想却看到了大篇的政治背景。更没想到,看完这些政治背景,却突然有点儿理解宋代新儒学的缘起与发展。在作者看来,新儒学似乎是宋代文人在变法与保守之后的一个折衷选择。似乎有点儿文人在朝廷混得不咋样,感觉政策改来改去还不如不改,于是潜心研究哲学的味儿。然后又因为外族入侵,打不过,就不和你玩了,在哲学的层面鄙视你。于是新儒学在南宋后至元代,逐渐取得正统地位。。。。虽有点儿无赖,却似乎也解释了为何宋后文人情结中刚烈的节气之类的味儿少了,带点儿酸腐滴无赖气息重了。。。

  书很薄,基本没附什么文献。通篇是连贯的讨论与分析、评价,因而相当好读、易懂。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四):真的转向内在了吗?

  对王安石变法的反思关闭了改革的大门,靖康之难中士人无耻的行径引发了士大夫们的反思,国家到底怎么了,王朝到底应该向何处去?“道德保守主义者”们一直倡导着的道德重建这一内向化的道路,在一系列的政治斗争推动之后终于被抬升为“正统”。然而这样的胜利却是得不偿失的,朱子学批判专制,在正统思想的身份定义中,却失去了批判专制的能力。士人缺乏改革的思想资源,却难以逃脱熟悉的儒学典籍。朱子学无从改变处于核心地位的政教体系,却反而为政教体系塑造。宋代新儒学最终在内向化的不断复制中,造成了中华帝国后来的迟滞。

  作者部分环节的论证有待加强,最后的余论部分重弹费正清中华帝国迟滞的老调。对宋学和宋代士大夫的基本精神欠缺把握,实务型官僚和保守主义者的两分法并不新鲜。士大夫修齐治平,忧乐为天下的理想一以贯之,在此后的元、明、清三朝多样化的呈现出来,以两宋之际为划分,对道德修养的推重真的使中国文化转向内在了吗?

  《中国转向内在》读后感(五):不能只是想想

  

此书很明显是国外汉学作品,观点都是很独特,逻辑条理也有,但结论总都是模糊。也可能是翻译问题,但全书行文很流畅。

总结来说,此书强调两宋之际,面对北方强敌,士人心态随着无法抗争的政治势态而转变,注重了“内圣”,忽略甚至放弃了“外王”(收复失地)。

北宋王安石:“变法”有没有效果?不重要。因为效果本来就是后说之辞,历史只能推进,不能选择平行世界的切换。但书中赞扬了北宋士人的进取。“变法”成不成是一回事,有没有“变法”的思想,有没有“变法”的操作者是另一回事。不能说“变法”一定好,“守旧”一定错,这都是评论。重要的是姿态。

朱熹的内在深挖,也是“变法”,只是转向了“内在”,转向了个体,减少对利益的触碰,只革自己的命,推广人人革自己,然后天下承平。

哪有什么对与错,只不过都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探索的走到底,我们永远不可能拥有前置的上帝视角,只是去做,边想边干,知行合一,力求此心向善,此心光明,不能只是想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