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读后感锦集
《西线无战事》是一本由[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5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线无战事》精选点评:
●青春与童年就这样过去了。
●一本好书
●文笔超好,有些地方让人忍俊不禁,末尾,却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孤独当中。战争摧毁了一切。是,那种最孤独的感觉莫过于,对自我不停鼓励,或者不停咒骂都无法改变生活的一丝一毫;声嘶力竭或者轻言细语,到头来不再有人回应,只有自己的回声而已。
●这才称得上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看完后心里低落,但是抓鹅的那段描写的太好了
●真正在战场上厮杀的,只是普通人而已,所以身为普通人的你,凭什么希望战争?
●清理“想读”。我们总怕被党国洗脑,却伸长了脑袋交给西方洗。这种西方人视角下对战争的反思,我不想再看了。
●看的时候在学校上夜自习,抬起头来有瞬间不知道自己在哪里.我觉得,我们是该读它的,读读那些在战争里被摧毁的人格和青春.那是一种怎样悲哀的事情.
●初中时读过 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感觉
●我居然还抄过一遍……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一):即使躲过了那颗子弹
即使这些年轻人躲过了战场上的子弹,但是他们还是被这场战争摧毁了。这是书中的话,在年轻人在一片空白的生活开始之前被卷入这场战争,这一定永世无法磨灭。不过这话也不完全对,希特勒和乔治布什的结果似乎完全不一样。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二):真实反映战争残忍的书!
一年前看的这本书,非常喜欢,虽然只是描写几个士兵的见闻,生活,可能因为作者也经历过残忍的战争吧。整本书些的非常真实,平凡的士兵生活,战争的残忍,以及结局的悲哀!
最最喜欢的还是这本书的名字!感觉非常的讽刺!
绝对值得任何人去读一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三):让人恐惧的,不见得是血浆和残肢。
和最近看的其他书一样,翻译的仍然很糟糕。
这本书没有扑朔迷离和曲折反复的情节,从头到尾像是一本平铺直述的日记。
谈不上塑造人物,加上不熟悉德国名字,看完书只能记住了了几个名字。尽管记住的名字不多,我却总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记错了那么一个或者两个人的名字,也许记错的名字比我担心的更多。至于书中的每个人是什么性格,做了什么事,更是一概分不清,记不住。
这样一本书,当我躺在床上,窝在沙发里阅读时,像是一个黑洞,把我吸进一个不可名状的地方。在那里,一种淡淡的恐惧从身边升起,越来越多,环绕着我,包裹着我。渐渐地,我的呼吸越来越沉重,一种溺水的感觉油然而生。猛然,我剧烈地咳嗽,跟着大口大口地喘气,又能呼吸了。此时才发现,我仍在床上或者沙发上。
恍恍惚惚中,无法确定,刚才是不是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人不是人,好恐怖。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四):小感
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都是恐怖的。中国缺乏这样的小说,以一个有限视角去切身看战争的残酷性,只是统观一般地歌颂着——这样的行为无疑是恐怖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值得被歌颂的。
就像对于军人,我很敬佩他们,对于他们的毅力。但是更多的是悲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为了国家机器,他们已丧失了部分人的特质,并且在可能存在的战争到来之前,他们已经在光荣的歌颂中“牺牲”了。一拨一拨的人,都将会“死”于这个使命而浑然不知。
我的乌托邦没有国家,自然没有士兵,没有战争。别人斥责,我仍然信。其实我想说我比很多党员更加坚信共产主义社会,可是我坚决不会入党的。这是我的信仰我不愿让它浑浊了。
那多一些机器吧,少一些人,少害一些人吧。可是这样又有什么道理呢?因为所谓的大多数人的利益就要牺牲掉所谓的一小部分利益吗?这是不公平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要牺牲掉谁的利益这种事情是不能被叠加的。
于是我就无比忧伤。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五):西线无战事
笔法并不优美,文学色彩不强。但是,介绍出了最真实的战争,最真实的士兵,最真实的、最平淡、也是最残酷现实。
战争就是战争,没有浪漫,没有正义,甚至没有对胜利的渴望,也没有对失败的恐惧,所有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活着,麻木的活着,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地活着。
主人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知道国家大义,也不求建功立业。他不想杀人,但是如果他不杀人,别人就会杀了他。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一起上了战场,然后一个一个死去,没有轰轰烈烈,而都是很平常的死去,平常到除了他的兄弟很快就会被忘记。主人公是最后一个,一起来的兄弟们,一个都没能活着,尽管他们最大的梦想也只是活着。而极具讽刺的是,从头至尾,报纸对他们这一线的战斗只有一句报道:“西线无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