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南京1927-1949》读后感100字
《民国南京1927-1949》是一本由秦风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民国南京1927-1949》精选点评:
●图中见民国。只是台湾人的书,以TG视角评论?
●2019.4.16看完 三星半。 图片不是很清楚,排版也比较乱,读起来不舒服。南京大屠杀图片是缺失的。前半本民国浮世绘也别有一番风情,最后蒋离南京前祭祖照片有些悲伤,可能知道这一走就是永别。
●还不错,不过后半部分再议
●不错的图片资料,知道了总统府原来是在朱元璋时代就有了,现在又是南京的一大风景,会很期待,看到好多近代的人去游中山陵,紫金山是在白雪皑皑下,真的很美了。金陵女子学院,原来是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我现在看来,觉得去南京是应该是个十分充实的过程啦!书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述不够力度,但是了解到了日军在占领南京后,对外界的四大谎言,翻阅了一下。大概有一点了解吧
●有五毛内容,不爽。
●好书,好书,评论随后奉上
●看的电子版,还可以吧。
●10
●买到的时候是二手,做收藏吧。图片不是很清楚,解说一般般。
●老照片讲述的历史
《民国南京1927-1949》读后感(一):粗糙了点
图配文,图少,好的不多。文字差。
不过,六十年前的南京比今天有意思。汪伪汉奸储民谊有趣,此人前清举人,北洋大臣。法庭上要求死刑。是这么说的,年纪大了,没什么用了,监狱里还要占一碗饭,外面那么多人饿着,还是死刑比较好(大意)。然后枪毙了。恐亦非其所请奏效。
陈璧君也牛逼,无期徒刑。1949年后,宋庆龄等几个妇女写信给她,叫她写个悔过声明之类的东西,然后可以获得特赦。她不干,再次表明丈夫汪精卫不是卖国,而是真爱国,继而大骂蒋介石才是汉奸。亦一奇女子也。
一个细节:汪精卫1948年死于日本,葬于南京。陈璧君写了个纸条“魂归来兮”塞于夫君衣袋内。1945,汪墓被炸毁,防腐搞得好,汪尸面色犹生,火葬了。
汪诗有云: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民国南京1927-1949》读后感(二):图像与文字讲述的地方史
这本书用了两个晚上看完,弥补了我知识的一段空缺。
它用老照片讲述地方史,具体说是南京1927~1949年的一段历史,也就是蒋介石国民政府从建立到覆亡的22年历程。以前我从历史书上读这一段,总理不清头绪,国共破裂、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和平谈判、三大战役等事件纷出,几条线索纠集在一起,现在从南京这座城市的角度来读,顺着城市的记忆,就清楚多了。
这里记载了南京见证过的历史大事:国民政府成立、日军屠城的血腥、战犯汉奸大审判、国大选举的荒唐、蒋家王朝日暮途穷,祭祖之后撤离大陆等等。也有南京的名胜古迹和文化地标:夫子庙、秦淮河、玄武湖、中山陵……还有三十年代全国运动会,中央大学、金陵女大学生的风貌,以及市民的家居生活等。原来历史不仅要记录惊天动地的大事,也应包含地方风情、世俗百态等平和温润的内容。
图说历史,最要紧是做好图像与文字的配合。图像具有的直观性是文字难以企及的,但图像中包含的大量信息往往需要文字的正确解读,否则极易被忽略,蒙蔽了它的真正意义。而且,图像再多,也仅能揭示历史时间流的一些断面,是一些孤立的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则又要文字来填补,建立起符合事实的联系。这本书的文字,可以说扩展得不错,把图像前后的空白都填补好了,使人在读图之余掩卷深思。
《民国南京1927-1949》读后感(三):看“故”事
为什么停电?为了让人阅读。
也许是以老照片为主的缘故,也许是内容比较熟悉的缘故,7:30拿起,10:30放下,刚好是停电至来电的时间。说实话,看一部稍长的漫画,都没有这般迅速。
封底的推介词中,第一句便是——“近三百幅稀见的历史照片,全面凸现南京作为国民政府时期的首都风貌,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战争、体育以及城市物貌、社会风情……”
正是如此。但收纳的一些照片,也曾散见于其他书章,只是,在本书中,作者将它们立了主题,进行了梳理。
合上书页,首先想到的即是——在内地的几十年,老蒋真没享过啥福。
记几段别有意味的影像旁注吧。
第11张 九世班禅来京
“辛亥革命后,达赖与西藏地方政府乘乱宣布独立,同时又压迫班禅,使得班禅流亡内地。”
达赖与班禅,可能就像政府或国企里的书记与首席执行官,基本都是面合心不合。忆起一位从政兄长的总结——“G党在琢磨人性方面,确实厉害,总能成功阻止书记与行政长官拧成一股绳,预防independence。”
“政治协商会最初是根据美国的建议,在中国建立英美式民主政府的构想,然而中国毕竟缺乏建立现代民主所需的物质与文化条件,很快回到了‘一山不容二虎’的传统政治格局。”
百业萧条、农村破产等虽是事实,但编著者不经意间说出的上面这句话,才是内战不可避免的根本原因吧?
第150张 内战中的流离
不再多说了。以免被删。
《民国南京1927-1949》读后感(四):我也爱喝卫岗牛奶:)
这本书里引起我最大兴趣的竟然是这样一段历史:
我想大多数南京人和我一样,都是从小喝着卫岗牛奶长大的。
我们院门口的拿牛奶地方还在,小时候也常被派了去拿牛奶的。现在牛奶也都送货上门了。
每天早晨就从奶瓶互相撞击发出的清脆响声开始了。
换牛奶的老奶奶是我小学同学的婆婆。
一支支雪白的瓶子被从一摞一摞蓝色的塑料箱子中拿出,再放进透明的。
现在家里还订着卫岗牛奶呢,不过从瓶装变成了袋装的。
后来离开南京,没法买到卫岗牛奶,也喝了许多三元、光明、伊利、蒙牛之类,味道也不差。
只是卫岗牛奶在自己心中总有难以磨灭的好印象。
最早的草莓味酸牛奶就是在中山东路快到中山门的斜坡上的一个小店里喝到的。
还有一次无意中把奶瓶放冰箱里冰了一晚上,第二天竟发现瓶口最上结了厚厚一层CHEESE。
我以前也奇怪,怎么中山陵一带还有地方放牛呢。原来这是真的。
原来我们今天有好喝又便宜的牛奶,还是托宋奶奶的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