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伯林传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伯林传读后感摘抄

2022-05-15 02:1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伯林传读后感摘抄

  《伯林传》是一本由[加] 伊格纳季耶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9.20元,页数:4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伯林传》精选点评:

  ●这只想当刺猬的狐狸

  ●看传记和著作真的是很不一样

  ●好久以前读过,堪称经典

  ●听了郝舫那期节目后一直惦记这册,终于到手了

  ●2019077:用个人生平、思想历程与哲学实践串联起的伯林的一生,作者这样说伯林:“做一个知识分子常常意味着过不幸的生活,因此他的幸福是一项值得探究的成就”,此书即呈现了他的幸福:作为曾饱受迫害的犹太人一员,却得以安然度过一生,虽然身为幸存者的罪恶感始终是他幸福生活中的阴影;作为一个明智、警惕而且绝对现实与世俗的自由主义者,他始终享受着智识所带来的愉悦。但他的身上又聚合着易变、多面的种种矛盾之处:作为一个犹太复国主义者,对犹太复国运动由支持走向幻灭;作为一只狐狸,却渴望成为一只刺猬;一个孤独的思想家,却渴望与人交往。伯林的“朋友圈”也可谓星光熠熠,与伍尔夫、阿赫玛托娃、格特鲁德·斯泰因、葛丽泰·嘉宝、毕加索等人都有着或深或浅的交集。

  ●几年前读过的书,真的很好。

  ●这是不是一本学术评传,倒正好满足了假期看看八卦,听听段子的需要。它适合伯林这样颇为博杂而没有多少系统性的学者,也适合我这样只对传主核心主张略有印象而无意深究的读者。本书的文笔和译笔也相当不错。

  ●叶礼庭能写出这样一部传记也是够厉害的。

  ●非常像样的传记。伯林是“说”出来的学者,没有大篇章,所以处处是哲学,“说”就是发现和捕捉到一个源。译者的文笔也很出色。

  ●在《伯林传》中,作者伊格纳季耶夫提到伯林有次去剑桥探讨哲学问题,发言期间被人打断, 打断他的人说他的说法没什么价值,别在台上继续了。但言语间还是认为伯林很正直诚恳。这人是维特根斯坦。据说这一幕象征性的导致了伯林以后治学方向的改变,从纯粹抽象哲学到思想史观念史的转变。

  《伯林传》读后感(一):犹太人、知识分子和英国绅士

  传记往往是哲学的注脚和现实化身。译者的文笔流畅灵动,极好地传达了伊格纳季耶夫文字的质感。

  出生于里加的犹太富商家庭,接受英国绅士的传统教育,深谙俄罗斯语文和西方文化的契合,犹太复国主义者。这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建议将此书和赛义德的Out of Place对照。内与外,东方与西方(俄罗斯传统上是欧洲眼中的“东方”,也就是他者)的碰撞产生了巨大的创作冲动。他身上的多重人格和心智追求决定了他追根溯源的职业心向。从哲学走到思想史,他的政治哲学观点反映了他一生的走向,这种与心灵的确信相合的哲学能够穿透人们的内心。虽然他一生在体制内逍遥自在,但他对自己“外来人”的身份有着深刻的体验。英国(西欧)与犹太人格的对抗和磨合也使得这位思想史大师的文字特别有助于我们“区分正确与错误的感觉。”

  力荐。

  《伯林传》读后感(二):柏林传

  不错的书,主要集中于柏林的生平而不是著述.这里面的柏林更加鲜活,而不是传说中那么高高在上.柏林似乎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尽管他很年轻便进入了全灵学院.总体而言,这本传记似乎便是想用细节来描绘出柏林的一些特点.柏林与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小组打交道,并逐渐从哲学转向思想史及伦理学,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在哲学方面很拔尖.与阿赫马托娃的会面.出众的公众生活.等等.

  还有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柏林的第一本专著是马克思传."共产主义的根源,存在于十八世纪的信仰之中,其最为极端的形式在卢梭那里表现出来--即相信对于人类而言有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哲学小组的成员们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然后思考着格雷戈尔的困境,因为它似乎在个人的身份和记忆延续之间的关系上给了他们一些启示.萨姆撒到底是一个长着蟑螂身子的人呢,还是一只有着人的记忆和意识的蟑螂?奥斯丁的说法是"都不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不知道怎么说才对.这种时候,正是只要我们一开口,'语言就会失效'的时候"

  《伯林传》读后感(三):幸福的伯林

  《伯林传》是本写得很好看的传记,这点老顾好几年前就说过,但我一直到前阵子才找出来粗略地读完了。伯林这个人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他的身份有许多重矛盾,或者说是多元性,出生在里加的俄国犹太人,移民英国,赞同犹太复国主义,非常认同英国的思想与文化……这种身份上的多重性使得他一生都要在不同立场间寻求平衡。这肯定也影响了他的基本思想。他觉得人类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道德是没有唯一性的,在寻求各方解决方案时必须妥协,他提倡消极自由,而自由选择因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总带着悲剧色彩……但又一重矛盾是,他虽然对悲剧有深刻的认识,但他的一生平静顺遂,是他那一代最受欢迎的思想家,从来没有真正体验过悲剧。他在晚年甚至为此觉得羞愧,在那么糟糕的年代里,“在这么多的恐怖当中,我居然如此平静而快乐地活过来了,这一点是最让我吃惊的。”

  他虽然是个自由主义者,但左派和右派都嫌他不坚定不彻底——但我特别理解他那种不彻底,因为不相信哪一种观念或者主张有绝对的正确性。我喜欢伯林,因为他最倡导多元主义,也因为他对世界带着怀疑与讽刺的“旁观者”角度。爱因斯坦评价过他,说伯林是“上帝的巨大但是一般来说不怎么吸引人的剧院里的一名观众”。作为一流的知识分子,他和一般的书斋学者不同,有办法让他的思想深入人心,他又有高超的社交手段和管理能力,非常接地气,从他筹集资金为牛津一手建造了沃尔夫森学院就可见一斑。

  他的爱情生活也挺神奇的,一直是女人们的好朋友,可在风流韵事上一直很笨拙,但是四十多岁他喜欢上了一个朋友,当时她还是别人的妻子,后来他们在一起,幸福地过了后半生。可以说,老天真是对伯林非常照顾。他和阿赫玛托娃的震动灵魂深处的短暂交往也特别传奇,如果没有这一段,没有之后由此而来的他对俄国知识分子持久的关注,我觉得他的一生要乏味很多呢。

  总之这本传记写得很深入文笔也很漂亮,作者和伯林对谈了十年,他理解伯林,不掩饰对伯林的赞赏,但是对于伯林的矛盾与软弱的一面也不掩饰,对伯林有兴趣的都可以读一下。

  《伯林传》读后感(四):俄罗斯的诗人们

  严格来说是从以赛亚·伯林那里开始注意俄罗斯文学的。当时在读的是《伯林传》。伯林在俄罗斯思想史的研究上造诣很深,在他的传记里不可能不提到俄罗斯思想文学。

  他出生于沙俄时代,二战之后返回故里。在当时的苏联,他接触到了曾经名扬欧洲现在则寂寂无名的俄罗斯文人们。里面记叙了许多故事,讲述在当时苏联专制统治下文人的蜕变与坚持,卑琐与高傲,让我深为感动……

  伯林在后来回忆道,他再一次去苏联,看望第一次就已熟识的帕斯捷尔纳克。在第一次见到他时,伯林就觉得帕氏陷入一种彷徨当中,这种彷徨来源于当局的残酷精神通知,他对此深为忧虑。但是第二次去那里,伯林发现他找回了自己。当时帕氏交给了他一部手稿,说要不惜一切代价在欧洲出版。那部手稿就是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瓦戈医生》。虽然答应了他,但是柏林还是为他的安危担心不已,后来果真为此书,帕氏获罪……

  另一个和伯林神交最深的当属阿赫玛托娃,两个人独处一室那一晚,成为了文学界的一件奇事。据传记说,那一晚他们相对而坐,畅谈文学与思想,政治与诗歌。自此,阿赫玛托娃爱上了伯林。

  阿赫玛托娃是俄罗斯诗歌史上最伟大的女诗人,1989年是她百岁诞辰。当时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那一年命名为“阿赫玛托娃年”,以纪念这位“把人带进一个美好世界”的“诗歌语言的光辉大师”。

  《伯林传》中一个细节让我记忆颇深,也让我为俄罗斯的深厚的文人气质所折服。这个细节被许多后人提及:

  当时她的儿子因为父亲获罪,诗人去监狱看望在专制统治,恐怖气氛中被关押的儿子。有一个妇女认“出了”她。当时,一个站在我身后的女人,嘴唇发青,当然她从未听说过我的名字,她从我们都已习惯了的那种麻木状态中苏醒过来,凑近我的耳朵(那里所有人都是低声说话的)问道:“您能描写这儿的情形吗?”我就说道:“能。”于是,一丝曾经有过的淡淡笑意,从她的脸上掠过。

  中国的现代诗人可会如此?中国的民众可会如此?

  《伯林传》读后感(五):以赛亚•伯林是谁?

  如果你一定要知道我所说的英国人理想的特点是什么样子,我想请你看一看由拉脱维亚、犹太、德国以及意大利和几种欧洲文化合而成的一个人。我想请你看看以赛亚•伯林

  ——威廉•沃迪格雷夫,《每日电讯》,1997年11月10日

  把QQ的名字改成了“以赛亚•柏林”,于是人们纷纷询问,“以赛亚•柏林”是谁一开始我还貌似学识渊博有五车的样子给人不厌其烦的解释,从国籍、种族到成就,但是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这么问你,你也总有不胜其烦的一天,最后我也懒得详细的叙述开去了,便懒懒得说:“英国的一个思想家。”

  其实伯林一开始并不是英国人,他出生于沙俄时代,在一个叫做里加的地方。我一直对俄罗斯缺乏了解,因为那一连串如火车般的名字让我望而却步,所以我从来没有去考证过里加的任何资料,要不是伯林,也许我一辈子都不会知道那个地方。

  伯林的传记作者在讲述他的出生的时候,引用了《圣经》中哈拿的故事,我很喜欢那个比喻,那位伯林的一生带来了神秘的色彩。

  神秘有什么不对呢?那些伟大的人物,那个没有一些神秘的印记呢?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是天上的星星,而伯林就不能和《圣经》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呢?他是那么的伟大!

  当这本由同样具有俄国血统的加拿大人伊格纳季耶夫亲自采访了这位在西方思想界享有盛誉的人物,记录下的历史不但是研究伯林的珍贵历史,还有研究其他著名人物的重要资料。

  看完这本传记的很久之后,我在星岛环球新闻网上看到了一篇回忆俄罗斯著名女诗人阿赫玛托娃的文章,因为在她和伯林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兴趣盎然的去阅读,可是后来却发现,那当中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伯林传》中所有的。

  还有那个传奇的俄罗斯作家,帕斯捷尔纳克,那个凭借《日瓦格医生》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和伯林有着密切的联系。当距伯林第一次见他已经过了十年之后再次和他见面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交给伯林一部文稿,说愿意不计后果地在西方将其发表,那部手稿就是《日瓦格医生》。

  我没有看过那本小说,但是我记得它。在我还年轻的时候,我在历史书中学过关于那本小说的只言片语。我记得书中把它的获奖归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忘我之心不死,妄图利用这部小说来妖魔化社会主义。

  所以在那之后的很久,包括现在,帕斯捷尔纳克在中国的知名度都不如高尔基。伯林也是。我想对于伯林来说,之所以受到这样的礼遇,有一方面应该是他是一个研究马克思的专家,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看马克思主义看的更清楚。

  在这里,我不想深入的去阐述伯林的一些理论,那些消极自由和积极的自由等观念,是一篇文章所不能容阔其十分之一的。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对那些也是连皮毛都没有触及。

  所以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推荐这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伯林传》,透过这本不算太厚的著作,你几乎可以了解到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包括这之后,西方思想界的一个主要的脉络。还有什么比胡传胜的序言令人向往呢:

  从中(《伯林传》)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弗洛伊德的拜访,他与维特根斯坦的不成功沟通以及维特根斯坦对他的不算高的评价,可以看到爱因斯坦对他极其准确的描述,看到他与凯恩斯夫妇的友谊,他与艾略特的争论……这本书已不单纯是伯林的个人传记,而是以伯林的生活串联起来的二十世纪思想大师的群像。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伯林传读后感摘抄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