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1000字

2022-04-13 03:01: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1000字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是一本由[美] 马泰·卡林内斯库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精选点评:

  ●上学期准备艺术理论时读的参考书。初学者,学到很多。

  ●回答何为文学与审美的现代性,讨论现代性的概念,对学术术语进行辩证研究,从理论高度阐明其内涵与外延。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主义、后现代主义是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虽然看得云里雾里,不过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主义等概念的辨析上有所明朗,希望在论文写作中能明确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吧。

  ●媚俗那章写得最好了,整体时间概念有些模糊

  ●从文艺角度,从精神科学的角度来说,,,,大杂烩,有点不适合我现在阅读

  ●属于那种写作业经常用从却没标过的书...

  ●现代性最终成了一种感受

  ●很好的一本美学参考书。。。帮大忙了~

  ●媚俗和颓废,是不喜欢的脸。

  ●知性内容真实够多啊·~~不过切入点的真的很准,尤其对先锋派基于目的论的悖论分析很到位。

  ●不是很理论,写得很通俗。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一):37

  理性主义的进步概念同对价值观念普遍与永恒性的信仰绝非不相容。十七和十八世纪期间,即使是最真诚的进步主义教条派也毫不怀疑他们的价值体系与价值判断的绝对有效性……进步主义者认为,知识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和理性的启蒙有助于人们更好、更有效地理解那些恒常边在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在较早的时代同样真实,只是没有被那么清楚地认识到。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二):不知就里

  这本书,是看王宏宝的现代西方美学史视频中推荐的,看到了后现代这一篇,只感觉篇首和篇尾有意思外,其他都记不住。个人感觉,不如伯曼写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好。举例太多,过于分散,观点不知就里,可能我比较懒,没研深。不像伯曼的重点分析,举的例子很少。。。。。。。。。。。。。。。。。。。。。。。。。。。。。。。。。。。。。。。。。。。。。。。。。。。。。。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三):总算看完了

  总体基础比较稳,两种现代性一直贯穿。但是论述视角时不时在变,所以游离于学术概念史和现代性问题分析之间。

  比较中庸,对各种悖论和时间问题把握到位。但是企图用时间牵线,有点牵强。“五副面孔”并不在一个逻辑起点上,结果被序言中一句话化解掉了。也算是有道理吧,不过是自己失序了。

  里面的很多具体观点比较有启发性。不过有时候也不知为何,从正常论述就变成了谜之乐观。

  现代性和后现代可以说是各种矛盾冲突中的不断失序。一个比较重要的悖论就是,在我们无意识间对它们进行道德评价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不能对它们进行道德评价。

  自己薄弱。只能看得懂一些观点式论述。对西方近现代宗教社会仿佛一无所知。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四):《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一点笔记和感想

  抓住资产阶级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对立划分,以及“时间”这个关键词,还是能尽量把握一下全书的观点。不过很多地方确实是模糊地读过去,没办法搞清楚,历史和词源这两个分析角度并不友好。导言和第一章现代性概念的起点很高,导致读二三四章的时候心里不是很舒畅,落差有点大吧,就只能抄点句子。就目前自己的水平来说,能做到断章取义已经不错了,好歹去把引用的原文找出来看,不能懒。历史流变,研究方法,问题意识,都有了,所以总体来说这本书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综述……(这样说可以吗???) 某天凌晨惊醒,临时决定验收前半夜大脑的整理工作,结果得到这样一句话:“一个内涵模糊的概念很容易引起矛盾,但一个带有歧义的概念却并不主动模糊视线。”听起来有点东西,但我自己也消化不了,在此记一笔。正如书里说的,“人们也许会为一个范畴在形成过程中有着如此多的混乱和随意性而恼火,而且这个范畴还™是管用的。”想了想,也许是一种态度问题,或者说是立场。永远不可能做到彻底的公正,意识形态的影响摆脱不了,这一点其实好几个地方能看出来。甚至为了避免成为一种新的“权威”的可能,作者在几个概念之间不停地滑动,修正,综合,有点过于相对主义了。 反思一下,明显是作品读得不够,但凡要追溯到浪漫主义的论述几乎没怎么看懂(可怜可恨)。后来补增的后现代主义一章倒是看得还行,乔伊斯,贝克特,凯鲁亚克,品钦,罗伯-格里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都是熟悉的名字,即使当时读作品还挺随便的,但现在多少都能有助于理解理论阐释。 西方原典也是典啊,都要补的(但被这本书最后的一个引用搞得想去吸韦伯,“反对简单化的单向经济决定论,经济中的变化源自复杂的、本质上不可预测的精神变化”“其他的角度将会产生出其他本质性的特征……要在种种具体的发生性的关系中把握它,这些关系明确带有个体的特征”云云)。加油吧,少女!

  《现代性的五副面孔》读后感(五):呃……我没看太懂

  西方文学理论看得很少,所以这本很有名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我没有看太懂,呃……其实基本看懂了书里在说什么,但是很惭愧看完后没有什么自己的见解,所以借豆瓣整理一下思路。

  一.现代性的概念

  ·以古今之争分析了现代和古代的关系,从“古代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侏儒”到“螺旋式上升超越古代”的变化

  ·从“人类生命”而非“个体生命”而言,“我们才是古代人”,引入培根的“童年的无经验”和“老年的智慧”得出对古代权威的含蓄拒绝,涉及了一种全新的时间特性

  ·接着作者比较了现代人和古代人在理性观点、趣味观点、宗教观点上的分歧

  ·浪漫主义艺术地传达出现实感

  ·两种现代性:资产阶级的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

  ·波德莱尔现代性的悖论:摒弃规范-怀念过去,伪装成“进步现代性”的野蛮主义新浪潮。

  ·上帝之死意味着否定循环时间观念而赞成一种线性不可逆的时间,导致乌托邦想象,乌托邦想象源于对现有世界不完善的不满,是现代人想象中“诸神的存在”,现代性使乌托邦被创造出来,而乌托邦冲动把现代人卷入对未来的冒险之中

  ·现代人和当代人在价值判断、风格、历史阶段上的区别。阿诺德说:“现代是一个观念普遍综合的时期。

  二.先锋的概念

  ·现代性对过去的激烈批评和对变化、未来价值的无限推崇导致了先锋派的产生,先锋派具有强烈的战斗意识,他们勇往直前的探索,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深信不疑,具有为未来奋斗的自觉,是更激进的现代性的表现,结局是必然灭亡。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锋”隐喻:帕基耶首先用军事意象作类比

  ·波德莱尔:“不遵从主义”被先锋派还原成一种军事纪律,先锋派最终服从于盲目、不宽容的几率

  ·先锋派与美学极端主义:先锋派自己就是一种风格,或者说是一种反风格。

  ·20世纪60年代先锋派概念的危机:它的唐突冒犯和出言不逊现在只被认为有趣,它启示般的呼号则变成了惬意而无害的陈词滥调——先锋派在一种出乎意外的巨大成功中走向失败。饭时尚在大众媒介的帮助下成为一种时尚,意味着先锋文学已经走向死亡。先锋派的对立面——官方文化已经小时,被现代性的知识相对主义取代。

  ·先锋派培植了科学主义,科学主义在哲学上和美学上都适应了非人化的策略,与马克思的“历史的非个体化”不谋而合

  ·后现代主义:现代传统中急剧断裂的术语划分。后现代主义是知识嫌弃、反理性的、极其浪漫的,而先锋派是现代性的戏拟

  ·我们时代的一大特征是我们已经开始习惯与变化。

  三.颓废的概念

  ·柏拉图:所有事物原型的、完美的、不变的和真实的范本以及它们在由知觉对象构成的可感知世界皆受到时间和变化的腐蚀

  ·埃米尔·布雷耶 将变化看成一种从理想的原始状态中堕落

  ·贝尔纳:进步即颓废,颓废即进步

  ·浪漫派对进步神话的批判:进步的事实没有被否认,但越来越多的人怀着一种痛苦的失落和异化感来检验进步的后果

  ·从颓废到颓废风格:“文明的舒适”的种种许诺是蛊惑人们的

  ·波德莱尔:颓废的主要特征是打破不同艺术间传统边界的系统化努力

  ·左拉:进步病

  ·颓废风格只是一种有利于美学个人主义无拘无束的表现的风格,是一种摒弃了统一、等级、客观性等传统专制要求的风格

  ·颓废欢快症:颓废主义运动——马拉美:在社会面前罢工是现代诗人的天职

  ·最终,颓废主义被象征主义代替

  ·没有颓废,没有一种真正的危险,道德勇气的概念、戏剧和悲剧意识的概念就全然没有了意义。

  ·马克思主义批评中的颓废概念:强调了颓废艺术的意识形态性和虚假性,认为颓废艺术和商业化的艺术都是资产阶级衰朽的产物

  ·阿多诺:颓废成为“更好的潜在可能性”的庇护所,能够释放隐藏的乌托邦力量,是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动,是对一种无法找到简单解决危机的真实而深刻的意识。

  ·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艺术来表现自身,使艺术虚假化,以实现特殊的意识形态目的。

  ·颓废主义&危机意识

  四.媚俗艺术

  ·有先锋的地方,我们总可以找到后卫。

  ·媚俗艺术与现代性:媚俗艺术是现代性的产物,是现代民主在艺术上造成的后果。托克维尔认为:民主必然导致创造与消费两方面水准都降低。媚俗艺术是对现代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一种快乐的逃避,是对资本主义机械化的反应。

  ·伪艺术能够满足最简单最广泛的流行审美怀旧感,满足中产阶级模糊的美的理想的力量。媚俗艺术出现被用于反讽的趋势。坎普认为,将从前的坏趣味作为一种很高的修养来培养,仿佛经自觉认可和追求得来的坏趣味可以使它本身失灵。

  ·媚俗艺术可以通过模仿先锋主义的外表而获益

  ·审美的虚假化:将意识形态贴上“艺术产品”的标签(可结合文革文学的实践)

  ·媚俗艺术的基本特征:1.肤浅的;2.相对便宜的;3.从美学上讲,可以被看成废物或垃圾。

  ·两种媚俗艺术:为宣传而生产&为娱乐而生产——媚俗艺术含有美学不充分的概念

  ·媚俗艺术与浪漫主义:浪漫派革命导致古今之争,导致趣味标准彻底相对化,浪漫派人士宣扬侧重情感的艺术概念,开启了通向美学遁世主义的路径。

  ·布洛赫:浪漫主义给审美理想概念带来的变化:从绝对走向相对

  ·洛温塔尔:大众文化确实是意识形态,是审美意识的戏拟

  ·马克思:生产方式不仅生产出某些产品,而且生产出恰恰是对于这些产品的需要

  ·阿多诺:大众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整个过程为一种人性化的乐于自欺所促进。

  ·较廉价的当代媚俗艺术在19世纪富裕资产阶级的伪贵族式审美观念中有着传统根基,是具有中产阶级心智的享乐艺术,享乐仅限于有限的空余时间,是回避日常现实的努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回避。

  ·享乐主义原则:1.开放的、无偏见的;2.渴望新经验的;3.宽容的

  ·消费成为一种标准的社会理想,媚俗艺术是“有效率”的艺术

  ·消费狂热&无所不在的变化感,进步的神话被现代性自身的神话所取代。媚俗艺术消灭了时间,消灭了空虚的负担。

  ·媚俗艺术的风格特点:1.折中主义的、亲和性的;2.美学上的过火行为;3.商业上的可得性

  ·媚俗艺术的符号含混性和反精英的可能性:有意识地运用“坏趣味”颠覆学院主义僵化的“好趣味”

  ·媚俗艺术心态的重要条件:与肤浅性相结合的被动型

  ·麦克唐纳:媒介促成了同质化的文化——从反精英主义观点来看是一件幸事。媚俗艺术是任何审美经验的必然起点,是大众交流的美学系统

  ·媚俗艺术人:从艺术消费者的角度看,不自觉地对审美反应作出戏拟的人,真正的艺术不接受轻松舒适的一般概括。

  ·对媚俗艺术定义的理解:1.历史-社会学:工业化、商业主义;2.美学-道德:美学谎言

  五.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的一幅新面孔。

  ·文学的现代主义既是现代的又是反现代的:1.崇尚革新,排斥传统权威,实验性;2.现代文明导致珍贵之物丧失,反对整体崩离。

  ·黎明考古学——对后现代一词的乐观主义天启式阐释

  ·认识论与阐释学: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科学看待其自身及其推理程序之合法性的方式已发生重大改变,新科学重新肯定了不可逆性和偶然性的地位。

  ·强/弱思想:

  强:进行同质化与普遍化的强暴努力;

  弱:正确的态度阐释态度,对阐释对象内在需求的关照体贴与顺从迁就,尊重其本质的脆弱性,在质疑它之前乐于听其诉说,不把自己的”理性“与新年强加于人。

  ·利奥塔:本质上有两种宏大叙事:神话的(传统的)&投射的(现代的)

  ·所有现代规划都以一种关于整个历史的终极目的论幻想为前提。

  ·先锋派的沉默:通过抛弃先锋派的苛酷,选择一种更新而非剧烈革新的逻辑,后现代主义进入了一场同老事物和过去的热烈对话。途径:反讽、游戏、嘲讽和自我嘲讽的怀旧

  ·在现代性的诸幅面孔中,后现代主义也许是最好探寻的:自我怀疑却好奇,不相信却求索,友善却冷嘲。

  ·过去的新颖性:从建筑看——现代主义对欧洲的高度装饰性的建筑的拒绝。装饰性意味着寄生性和反功能性

  ·乐趣和复杂性在后现代主义中并行不悖。

  ·反抗式图景:现代主义竭力维护美学标准

  ·新马克思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等同于文化消费主义的激进。

  ·后现代主义:艺术标准的放松&审美批评的内在政治标准的放松

  ·博尔赫斯:困惑的诗学

  纳博科夫:自我嘲弄与游戏

  ·后现代主义文本别出心裁地运用某些惯例、技巧和常见的结构与风格手段,使个别地看它们要实现的意图、含义和美学结果大不相同

  ·后现代主义手法及其意义:1.对真实性的质疑——存在之谜;2.叙事视角主义的一种本体论的应用;3.对开头、结尾和所叙活动的复制或多重复制;4.对作者的戏拟式变换;5.对读者同样是戏拟式的但却令人迷惑的变换;6.有意的时代错误、同义反复、翻案、悔言等非常规修辞

  ·麦克黑尔:现代主义小说:认识论主因;后现代主义小说:本体论主因

  ·后现代主义催生独创性的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