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16 12:46: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读后感大全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是一本由[美国]列奥·施特劳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页数:20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精选点评:

  ●2008年6月6日,购于沙坪坝 中法图

  ●线索很多,解释的比较到位

  ●前方施工高能,有核武器出没,大红色霸气远远不足以及通缉令未达两亿以上者,入之警诫——关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起源演化过程,我们可以作出如下表述:(一)从君主政体作为最自然的国家形式的思想,转换到君主政体作为最完美的人为国家的思想;(二)从承认自然义务是道德、法律与国家的基础,转换到从一种自然诉求,演绎推论出道德、法律与国家(从而否定所有的自然义务);(三)从承认一种超人权威,无论是基于神明意志的启示,还是基于神明理念的自然秩序,转换到承认国家的完全排他的世俗人为权威;(四)从研究过去的(及现存的)国家,转换到自由构筑未来的国家;(五)从以荣誉为原则,转换到以对暴力造成的死亡的恐惧为原则。这些转换的内在关联,就是霍布斯政治哲学存在于上述这些转换的各个最终完善阶段的同类关联,其统一性为道德态度本身。

  ●这本书跟《关于马基亚维里的思考》联系起来读会很有效果

  ●按施自己的说法,这确实是其最糟糕的一部,末尾他承认霍布斯乃近代政治哲学不挑之祖,忽略了马基雅维利,但成熟的施特劳斯则开始否认,本书美洲版前言说明,马而非霍是近代哲学之创始人,原因在于马运用了隐微术,而霍则直言不讳的阐明了政治哲学的基础乃自然权利,霍的人性论是其政治哲学的基础,此可归纳为无止境的自然欲望与面向死亡的恐惧所唤起的自然性公理。尤其施承认霍的哲学为黑格尔的基础,然而在《讲演录》中却并未给霍公正的篇幅。在此我们仍旧能看出施特劳斯的套路,承认其价值的同时否认其根本价值,在此意义上霍布斯不过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圈子里打转,而其自然科学则是其政治哲学的外壳,真正有决定性的是翻译修昔底德时的人本主义,但他忽略了霍布斯后期对修昔底德的丢弃,当然施认为《利维坦》并非其思想的恰当来源,那就没啥好说的了。

  ●剖析的经典

  ●對霍布斯契約論下道德哲學基礎的分析確實可為一家之言 第一本正式閱讀的施特勞斯著作 但是在某些論證上顯得過於文學化 作者本可以把話說得更清楚 然而刻意沒有這麼做

  ●施这本书就想说明霍布斯政治哲学方法论的独立性——道德对立而非几何学。

  ●不如说是施特劳斯怎么看待霍布斯。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读后感(一):托马斯.霍布斯 欢迎加入小组 小站

  我们其实在一个圈里面生活,那就是自己的小圈,想突破这个小圈很难,我希望能给大家这样一个平台,大家一起走出自己的小圈!用大家的思维,建树自己的思维! 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小组或小站.

  .......................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读后感(二):不负责的评论

  抽空读完了《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第一次开始直接读施特劳斯的文本,觉得还没有那么“隐微”。不解的是,他在中间的章节也大肆借别人的批判批判霍布斯回溯论证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 是种不负责任的抽绎,但他自己为什么后来又将这个理性的模式推演到国家和自然的关系中去,即国家之间天然存在的敌对关系?

  另,霍布斯的摇摆、首位不一致令人感慨。大概能从中看到一个人试图和自己继承下来的道德体系作一些“道德的反抗”,并在权威之间的缝隙、甚至敌对中,巧妙地利用这些不和……

  Anyway,我觉得之后他推崇利维坦式的统治者,已经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先兆了。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读后感(三):%……—*??

  认真看了第二章:道德基础。施认为霍的政治哲学并不出自对自然科学的接受,而是出自对人性与道德的体验与理解,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方式。人是兼具欲望与理性的特殊存在,基本善是自我保存,这是出自于来源于暴力的死亡恐惧。施反复论证是对暴力的死亡恐惧是人理性的基础,这构成任何政治的最根本基础。内在理路的细微区分,太过复杂。看不下去。。。 这算是自己认真看的施特劳斯的第一本著作。 长路漫漫。

  但是不得不说这么解读的霍布斯,个人的最基本善是一种对于死亡的恐惧,还是挺深刻的。细细想过去,对于肉身的保存的确是所有一切问题的基础,只可惜它只在关键时刻显现出来,而被大多数人忽视罢了。

  人文主义视角是基于对于人及人类生活的经验为基础,完全不同于自然科学体系。这种观点在现代毋庸置疑,但是现在呢?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读后感(四):读L.S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兼谈阅读“高大上”

  阅读这种比较抽象的书,外行总是有些困难,我想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概念与经验之间的有效连结,因此看起来可能有点高大上。但人总不能只读专业内的书,所以还是得找点解决办法。

  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在体验层面想象这种连结。也就是说,不用弄懂这些概念在那些专业具体的内涵,只要知道其大概指的是什么,就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这种实体。然后依据作者的思路延展开来,或对脑海中的实体进行增减,或进行共时性/历时性的连结,诸如此类。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大致获知作者在论证什么,如何论证,结论又是什么。

  基于这种获知,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摄入性思考,主要就是这样几个方面:前提是否牢靠、论证是否符合逻辑、论据的真实性如何、结论是否妥当以及对本专业有何借鉴意义。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读后感(五):现代性政治的奠基者 ——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美洲版前言》读后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纳粹刚刚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反犹主义已经初露端倪。施特劳斯凭借着施米特的推荐,顺利地离开德国,避难到了英国。在他离开德国之前,曾经撰写过一篇文章,对施米特《政治的概念》加以批判,认为他虽然根据霍布斯的战争状态,对自由主义进行批判,但是并没有超越霍布斯所建立的自由主义视野。正是这篇文章,使得德国宪政法学家施米特认识了施特劳斯,也是由于这篇文章施米特才给施特劳斯写下了推荐信,使这个犹太政治哲学家离开了德国。

  在离开德国,他先去了巴黎然后取径英国,在旅英期间,他由关心犹太人与现代性问题,转向了政治哲学的研究。通过研读霍布斯的著作,他曾一度断言霍布斯是现代性政治的开创者,随后在美洲版前言中对此进行了纠正,将开启现代性政治的开创者的名誉给了马基雅维利,因为后者才是真正掀开反叛古典政治哲学大旗的人,但正是因为其仍然保留了古典政治哲学的谨慎和隐微,才使施特劳斯走了眼。

  不过,他随即澄清道,虽然马基雅维利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奠基者,但是霍布斯大张旗鼓地与传统政治决裂,也是他对霍布斯产生误判的重要原因。霍布斯通过对于人的自然考察,重新定义了现代政治的观念。不过,我觉得这仍然是施特劳斯的一个后述者的托辞,毕竟那时候施特劳斯虽然对现代性政治进行反思,但仍旧没有彻底回归古典政治哲学,只是对于现代性政治进行批判,其视野仍然在现代政治与古典政治的徘徊之中。

  因此,他在没有古典政治哲学基础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对于现代性政治哲学进行分判的可能性。所以,施特劳斯在这里进行了一个修辞,来掩饰他早期政治哲学在结论上的不足,但是却暗示了他研究的洞察,是超越同辈的。当然,他在文章的结尾处已经从霍布斯转移到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论》虽然是人们认识他的起点,但是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真正藏身之处应该是在《论李维》之中。正是因为马基雅维利的审慎和克制,才掩饰了他在现代性政治上的革命。

  对此,我们只能说,施特劳斯这里并不是在推荐他的霍布斯研究,而是开始推荐他的下一本书《反思马基雅维利》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