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信仰之旅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信仰之旅读后感精选

2022-05-29 02:0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信仰之旅读后感精选

  《信仰之旅》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信仰之旅》精选点评:

  ●作者的一种分享,不错

  ●非常棒!!!

  ●只是在最后才提到了关于信仰的思考,浓浓的知识分子心理,以自身为原点去看待一切,太骄傲了.另,一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妄图把传统思想包装到与西方思想体系相同的高度,就一点都没法看了.他还是过得太好了,没有一点苦难和忏悔的醒悟.

  ●林语堂先生的个人思想史,可惜译者文笔较差

  ●.mobi的某个版本,排版不好看的好累

  ●灵性,信仰,形式不是最重要的,不要被框子束缚,你相信,爱自己爱他人,谦卑

  ●有点掉书袋,其实是我看不懂啦。。。

  ●囫囵读了一遍,很多地方还是一知半解的。

  《信仰之旅》读后感(二):中国:缺失的信仰

  近来看林语堂先生的《信仰之旅》,感慨中国人实在是没有信仰。

  曾经的孔子崇拜,在中国不见普及,却跑到韩国成了人家的国教——儒教。曾经的祖宗崇拜,到了如今除了中元节烧纸钱衬托鬼节气氛外,上三代祖宗是谁都认不清了。

  有人谈共产主义,谈马克思主义,谈社会主义理想,在我看来大部分是扯淡。就像余秋雨说过的,在释迦摩尼悠坐菩提树下传经时,这个安静朴素的地方一定有过真理。共产主义也一样,在早期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虑全人类命运的伟人手中,一定有过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可看看乌烟瘴气的庙宇吧,大国的殿堂同样叫人叹息。

  天主教明言七宗罪:“饕餮”、“贪婪”、“纵欲”、“懒惰”、“嫉妒”、“骄傲”、“愤怒”。我不用睁开眼睛,就能看见罪人比比皆是。从前国人爱说“举头三尺有神明”,可恨的达尔文啊,非要说人是猴子变的,于是再法力无边的神仙也拿人无法了。

  有时候,我疑问,为什么人要迷在罪里?有时候,我清醒,没有信仰的国度,谈什么免疫力!

  《信仰之旅》读后感(三):信仰是你追到或追不到的光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拥有了这样一个认知:宗教或许是借由信仰而获得清明和真理。信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把宗教视为“人民的鸦片”,我认为说的一点也不错,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民众是在利用信仰,想从宗教中获得慰藉或庇佑,然而也有那么一小部分人,确确实实获得了心灵的自由,正如宋代禅宗无门禅师的诗偈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身边有很多信仰宗教的人,我的奶奶信奉天主,近八十岁的小老太把每天的日子过成了诗:晨起散步,倾听福音,默诵教义,斋期的禁忌都会仔细遵循,我不是天主教信徒,但我羡慕她每天清简平和的日子。我的朋友很多是佛教徒,A的车里循环播放的都是佛教音乐,《大悲咒》是我觉得最好听的一首,最喜欢看B平心静气抄写出的经书,不紧不慢,每一个字都很走心,C给劝我信仰佛教,始终没有成功,我自认为自己还没有阅历后的那份平和,我贪食,我花痴,我多妄语,我舍不得尘世里的刺激和冒险……对于这些宗教徒,我喜欢他们深沉的宁静,神的国就住在他们心里。我也见过挂着佛牌,戴着佛珠,抢座骂人的“信佛人”,再好的教义也拯救不了抱佛脚的人,信仰,要放心中,日日翻晒,时时铭记。

  我至今记得看《上帝怎样审判》时,两个犹太公会的士师诬陷苏珊娜时自己不寒而栗的心惊,我相信宗教的力量,无论是好的力量还是恶的力量,都让我畏惧,所以我不敢触碰宗教。前段时间看完了日漫《野良神》,神并非不死不灭,看到无人信仰和供奉的神消失,心里排斥,不愿意接受,固执的坚持每个好的神都应该得到比眷属更长久的跟随和侍奉。

  —END—

  《信仰之旅》读后感(四):随林语堂的信仰漫游(上)

  然而,为什么他会回头去?

  我看到了这样的线索:在他后一篇自传提到萨特的时候,他特别说了一句,他们存在主义者,是否定人生的意义的。但至少他们还认为人要有目的吧。OK,线索大概就在这里,他最后找到的理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喧嚣的时候不容易想到这些,熙熙攘攘只想达到当下的所求,当他累了想要休息的时候,就特别需要找一个理由来安顿自己:我这样忙碌到底是为了什么。林先生在这里绊住了脚,然后回到了他童年的故乡。

  我对这个过程的比喻,好像人的心就像一潭湖水,在人的一生中,它一定不会风平浪静,心湖泛起的波纹就是生命的展开。如果波纹遇到阻碍,他会感到不自由,会想办法越过这阻碍,激荡到更远的地方去。然而有一天,心力到达了极限,这时它需要的不再是没有阻隔的自由,而是一围沙滩,让水不会流走。这沙滩恰好在心力达到的最远距离之外,所以不会因此感到不自由。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空间来挥洒自由,也会选择不同的沙滩来作为依傍。庄子以无厚入有隙,包夹“有隙”就是他的沙滩。孔子年七十可以从心所欲不越矩,这规矩就是它的沙滩。林语堂是第一爱自由的人,他最终仍选择了他的信仰当做他的沙滩。

  对于我来说,我似乎更加倾向于相信这个世界本身,吃肉必须吃方的,的确让我感到不自由,让我相信古代发生的奇怪的事情,也确乎让我感到不自由,我更愿意在真实的世界里寻找有隙——至少现在的我是这样。虽然目的不同,但是我信任林语堂先生,他会在没有预设前提的自由空间中间去延伸他的这段旅程,而我也想要这样。所以,我要跟他一起同游。

  《信仰之旅》读后感(五):”愿不愿意信“ 与 ”信不信“

  这本书很不错,怎么不错就不说了,因为有无数的人在说。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下我自己的看法。我没读过林的其它书,也不是特别了解他,这本书也看的比较粗糙,可能会有些误解,请谅解。

  我的背景与林的背景挺相似(高攀下),所以我很希望能从这本书上得到启发,林自己也说了,他写这本书就是为我这种人写的。

  全书看完,有点小失望,虽被大光在林身上的散射间接的照射了下,但却没有直接感受到那威严的大光。也许就像书中开头说的“我确信在这种对最高贵真理的探索,每一个人都必须遵由他自己的途径,而这些途径是人各不同的。”希望每个人最终都能找到那大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