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大历史》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大历史》精选点评:
●3.85星。最后一个章节,黄仁宇的生平,感觉挺催悲的。一个大历史学家,从物质的角度上来说,不如一个小有成就的商人。
●对我来说有点浅了
●语言相当艰涩,读得很慢。读这本书并不需要太深的历史功底,提及史实基本限于我们熟知的范围,但是却需要一定的政治经济学基础,否则关于财政、赋税、田地制度的分析定会让你读得头大又不能领会,而这是此书最着重笔墨的部份。关于财政部份我就基本没有读懂,下一本书要找轻松点的读了
●俺觉得在没有恶补上经济方面的知识前还是别碰这本书了......各种理解吃力T T 他所描述的大历史的结构还是需要有丰富的积累才能啃得下来啊
●一种理解中国历史的历史看法
●黄先生的论证打破传统史观的政治主体论,改用经济视角,高屋建瓴,见解独到。规避了中国式叙事的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而采用大格局大视野。理解了超稳定结构的实质是粗线条均质管理,缺乏团体生活的表征是缺乏社会自发组织,王朝之覆灭常实源于财税的崩塌,官僚体系更是一个分工欠缺社会的缩影,受益颇深。但数目字管理是国家经营现代化的必须,此处存疑。找到了期待的达到“道”这一层级的书了!没有繁复的冗长史话,没有造作的学究晦涩,规避了传统之道德工具与文化包袱,可以客观理性地去宏观思考,于明理,于修身,皆有裨益。读史十数年,我的想法,当初读中国史,当从此开始
●数目字数目字,能不能整点新鲜的!
●别像书后说的,作为初学者就去读,基本每段历史都读过之后,尤其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那类的书读过基本,再去看此书。如此书所说,中国历史长治久安的时间远远大于兵家纷争的时间,私以为读中国史应该以制论,而读西方式则以兵论。当然,以制论大体方向如钱穆老人家所分,复加之宗教、思潮等,西方则加入经济科技发展史
●这本书徒有虚名。比起他的万历十五年,差之远矣!行文琐碎,叙事混乱,穿插着讲述而又无章法,试图解释中国大一统的原因可又流于表面,把古代名人和完全不具有可比性的外国人生拉硬拽在一起,又不深入叙述,确实不行。看来历史学家和作家一样,就算是名人,也不是每一本著作都是精品,也会掺杂泥沙。搞不懂豆瓣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分。
●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其实没有那么神秘,就是从社会学角度来观察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他虽然用了很多修饰,但是从社会角度研究历史,从三十年代已经开始,黄仁宇的特点是将中国政治史的规模降低,然后用社会学角度加以解读。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早已经做过,不过解释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已。换个角度,都是以中国现代化作为归宿的。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一):读史才能明智
历史浓缩在这小小的一本书中,在其中作者一直在思索中国社会的特性,中国为什么走向了衰落。历史是螺旋式的向前发展,历史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故事,更多的是从过去对现在的思考。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二):不及万历十五年
有点失望,大历史观的观点提得很吸引人,历史的偶然中是否存在必然,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否有现实的需求?想在书中找到答案,可惜只看到一些说服力不足的论据,大历史观看完更像是个人的历史观。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三):中国大历史
收获:关于中国历史中官僚组织、税收、国家形态及历史变迁的深层动因分析得极为深刻,读了有醍醐灌顶之感。
疑惑;中国的大一统的必然性仅仅是等分降雨线就可以解释的吗?还是我理解不够。。。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四):何谓历史?
何谓历史?其实岁月无所谓现在还是过去.人总是站在现在和过去的焦点上.历史可以理解为过去的人和事.他是是鲜明活泼的.黄仁宇的书我很喜欢看.但是他的书个人观点很强.自己看时应注意有选择地接受.
《中国大历史》读后感(五):好书
可以说是历史杂文,作者从宏观的角度纵览历史,其中饱含哲人的智慧,历史的辨证思考,对中华民族的诞生,发展,变革及其当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特性的发展及其延续的剖析及思索,视角独特,确实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