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詩詳注(全五冊)》的读后感大全
《杜詩詳注(全五冊)》是一本由[唐]杜甫著 / [清]仇兆鳌注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36.00元,页数:19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詩詳注(全五冊)》精选点评:
●我竟然读完了
●杜甫哇杜甫……該怎麼說你才好呢……
●前年别人送的罢。好久不读老杜了。已经过了两年了呢。好冷啊。
●紫色04年版。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难天下稀。我的路在何方哟
●09年上期唐代文学研究教材
●诗在全唐诗里读过了,这回只看了一遍注文。跟宋诗选注相似。
●需要重读了。
●接近一年的时间,除去赋、表等,把所有的诗都读了一遍。终于不要再背豆瓣提醒赶紧读完。不过,杜诗长读长新。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特征,跟当下是很难生发共鸣的。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朝代,士子的自我关照无疑是更为强烈的。就决定入手苏东坡集吧!
●咻咻咻咻咻地刷了一遍
●想读。
《杜詩詳注(全五冊)》读后感(一):突然他要人提
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如图有人天涯犹太人有人有如图有人天涯人
《杜詩詳注(全五冊)》读后感(二):冷眼看历史,圣手书雄篇
——评《杜诗详注》
去年夏天,我去了趟我景仰已久的杜甫草堂。绿树葱郁,清风拂面,我似乎回到了千百年前的盛唐,躬耕陇亩,隐居山林。昔日的茅屋仍然伫立在浣花溪畔,只不过已换成了另一种姿态。修葺后的茅屋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它本身的意义与价值被破坏的荡然无存,我听见了来自百花潭无奈的叹息,这许久的叹息回荡在杜甫草堂中,久久不曾散去。在旅游地理中有一个修旧如旧的原则,是指在历史人文景区受到破环又重新修缮的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其原有的历史人文风貌。重建后的杜甫草堂,多了几分闲暇娱乐,少了太多品赏子美诗歌,居安思危的氛围。回想千百年前,一个诗人站在浣花溪畔举手挥毫,泼洒文墨,把满腔的忧国忧民之情怀写入诗篇。他虽然身居成都,可是始终未忘百姓的疾苦,国家的安危。在穷困潦倒之时仍不忘以诗言志,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以己之死换天下人之幸福,这是一种何其伟大的胸襟。此时,我手捧这本《杜诗详注》,看到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觉为少陵爱国情怀所动。古人云:“时势造英雄。”在我看来,时势不仅能造就英雄,同时也能成就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的诗歌常分为两个时期,即是以“安史之乱”为界,将杜诗的创作划为“安史之乱”之前与之后,而子美的诗歌成就多出现在“安史之乱”之后,在经过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乱时,杜甫的诗歌也日趋成熟,笔力雄浑遒劲,所写的诗篇多为直叙现实,反映战乱年间民不聊生,人民凄苦的境遇。
站在诗史堂前,看着这位瘦骨嶙峋,白发苍苍的诗人塑像,不禁令我肃然起敬。周围的游客互相拍照留念。不懂事的孩童在一旁嬉笑打闹,他们又怎么会知道伫立在他们面前的是值得我们十三亿中华儿女都应该记住的诗人。子美留给我们的不只是他那如历史般的诗歌,他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将民族与人民装在心中的精神;一种视同胞为血肉之亲的精神;一种渴求国家完整统一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是需要我们后人延续与发展的,将国家与民族铭记在心也是我们华夏儿女必须要做到的。在杜甫草堂的简介中,这里被誉为“诗歌圣地”,而我个人认为,这里更应该是一处“居安思危”之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千百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然而,我在草堂看到了别番景象:游客聚在一起饮茶,以麻将会友,好不快活。当“诗歌圣地”摇身一变成“娱乐场所”,我看不到人们的瞻仰而来,更多的是为娱乐而来。不知道是这个时代变了,还是我太冥顽不化?
对于杜甫的死因,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因顽疾而病逝。可是据传杜甫因被洪水围困了九天,当地的县令用小船救了杜甫,并以牛肉好酒招待他,由于饥饿难耐杜甫暴饮暴食,最终吃太多而撑死。当然,这只是传闻,确不可信。这又让我想到了孟襄阳,本身就有痈疽,仍不顾医嘱与好友王昌龄痛饮食鲜,最后病情加剧,溘然长逝。其实,不管是杜甫还是孟浩然,他们的死可能过于离奇,但是他们留下的是中华民族的珍奇瑰宝,是诗歌殿堂里的耀眼的琼琚!
读杜甫的诗歌,是在读历史,读现实,读人心。在如今这个商业繁荣、经济发达的社会中,人们已渐渐淡忘了先哲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财富。人们已看不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残酷;已看不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已看不到“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悲惨。可是我仍然看得到杜甫诗歌里所流露出来的曙光,那曙光仍照耀着后人,那曙光仍指引着我前进!
《杜詩詳注(全五冊)》读后感(三):杜甫:蚊子飞过也是一首诗
曾翻看吉川幸次郎的《读杜札记》,看到他关于《同诸公登慈恩寺塔》的评论:杜甫有一个诗人的良心,作为诗人的良心就是要关心广大人民的不幸。由自身的不幸,而想到广大人民的不幸,这也正是杜甫的思想主张。只是这首诗的结尾是一个例外而已。“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因为诗歌落脚点是诗人自己。其实翻开很多评论,杜甫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是以一个道德楷模而高居,成为了正能量的挑夫。我们崇敬杜甫,其实更像是崇敬我们套在他身上的道德光环,对于他其人,却了解甚少。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喜欢杜甫,而我最喜欢、崇敬的不过是老杜的细腻与深情。
杜甫早期的《房兵曹胡马》《画鹰》,都是少年意气的一种表达。在《房兵曹胡马》中有这样一句“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其中“批”字很是传神。批,削也。给人刀起刀落般的力量感,让这匹胡马的精神通过一双耳朵提了起来,也让“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的壮言自然而生。同样《画鹰》中“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一个“竦”字感觉苍鹰的肌肉开始收缩,翅膀慢慢合束,马上就要迸力前击。让原本静态的死物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也注定了全诗昂扬的基调。不像许多诗人那样起兴,这两首诗歌全篇写的不过就是长安的一匹马,画上的一只鹰,但杜甫却用细腻的笔触,深情的眼界看到了一种生命的活力,也自然地抒发了青春的意气。
陈寅恪先生讲“同情之理解”,就是在强调一种情感的共鸣。佛家里讲“他人之命运即我之命运”,于是才有普渡众生。杜甫一生,或许好恶在变,对帝王朝廷的认识在变,但对于人民大众的悲悯同情却从未改变。在一些关于杜甫的传记中,常可以看见这样的话语“这些磨难对于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他没有意识到,他从那狭窄的天地中解放出来了,对于他诗歌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恩惠”。杜甫成为了我们设定的英雄,似乎少了九九八十一难,他就注定平庸一生。然而在那段岁月里,还存活或新生着很多诗人,可面对战乱频繁,民生哀苦,也只有杜甫发出了最尖锐、最沉重的喟叹。因为最终造就人的不是经历,而是心境,对杜甫而言,即是深情。杜甫的诗歌中有一首很特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在战乱年代,每个人都是颠沛流离,悲苦生存。杜甫如是,但他却专门写信给这位新的房主:原是无食无儿一妇人,就不要再阻栏她扑枣了。诗中用尽委婉,不过只为寡妇求得几颗枣而已。在奔波逃亡的路上,有多少人是擦肩而过便生死相隔,生命是如此卑微。可杜甫却愿意为一位偷枣的寡妇申述,了解她、同情她、帮助她。尾联“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说的是那位妇人,但或许更是自己。由一位妇人便发出如此沉重的喟叹,不是深情怕不至于此。
晚年的杜甫漂泊夔州湖湘,没有有了壮年时的尖锐激烈,他的心开始收束,厚重,但内心却越发饱满深情。《江南逢李龟年》写作于杜甫逝世的前几个月,李龟年是杜甫年少时在洛阳很著名的一位音乐家,时年开元盛世,少年杜甫才华洋溢,颇受赏识,经常出入一些名家候宅,自然也常见到这位音乐家,可国事骤变,命运坎坷,少年不在,当四十多年后,再度相遇,又是怎样的情感呀,“寻常”“几度”分明就有一种恍然如梦、世事难料之感。可杜甫却荡开一笔,“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不谈过去,也不想未来。梁文道先生评论这首诗曾说:从来谈历代兴亡、感时伤怀的诗太多太多,杜甫的这首诗这么有名,是因为他藏的最深。
除却对人生经历的深情体悟,在杜甫的景物诗中也常能发现很纤细的一笔。早期的如“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在夜宴之上,一个暗字,从听觉上,带来了一股纯净潺潺的流水声,一个花字让我们嗅到了一丝缥缈隐约的幽香。“春星带草堂”是星光闪烁,映带出草堂剪影,光影斑斓,似乎微风过处,还有影辉摇荡。仅仅是坐于夜宴之中,杜甫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周围这个纯净饱满的世界。后期成熟的描写如“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这是自然生活中,极易看到的景色,于我们叫自然现象,对于杜甫,却别有审美风情。在这句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草尖的露珠在视野中被放大了:一滴滴露珠缓缓地在草尖汇集,压弯了草叶,终于倏忽一下消逝在黑夜中。这个原本的短暂的自然过程在诗中被延宕了,正如张爱玲《金锁记》中“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 它使时间的长度感转化为强度感,使最为美好的瞬间从现实时间的线性之中解放出来,不再是绝对的前后相继的时间链条中的一环。 “稀星乍有无” 则给人很遥远渺小之感。这一句诗,打破自然理性,似乎一颗露水比星星来得大,时间过得比一般都长,诗人久久矗立于此,在审美时间中深情感悟。
第一次认识杜甫,觉得这个人太过伟大,在众生奔波的路上,他居然愿意为他人而思,没有“我执”,没有“墙隙”。今天,流行解构与建构,当我们剥掉杜甫的道德光环,将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时,他又会给予我们怎样的生命指引?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奔忙,用实用的态度审视周围的一切,不懂老庄的“无用之用”,也不明白博尔赫斯的“水消失在了水里”,我们似乎让生命变得很单薄,慢慢走向宗白华先生说的那条“平淡幻灭的路”。所以,杜甫的细腻与深情便显得尤为可贵。室友开玩笑说:深情的人,是蚊子飞过也是一首诗。杜甫就是那样的人吧,那只蚊子也应该要偷着乐吧。
《杜詩詳注(全五冊)》读后感(四):读杜甫《秋雨叹三首》手记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此诗首引卢注云:“《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予以为少陵先生之作,确屡干时政,忧民生以及社稷,然古之人作时政诗者多矣,怀赤心忧国而溘死者亦不鲜,奈何独少陵先生之作传千古而绝邻音,独傲然而气盈大块?予以为少陵文质至纯,经崎岖而多思其生之哀,民之哀,以至宇宙之哀,形于诗虽怆然涕零,亦能气阔而心无碍于物之隔。是故天地万物,河川草木,民生国苦,家愁命舛,皆浑然一胸之内。是若箫虽七洞,气亦浑然呜咽于一管中,众音交应相呼,人忘其音,惟感河崩岸之汗漫,并猿啸鹃啼之凄绝。其言民苦国忧,亦超乎时政之狭,直入天地间道理,并生命苦痛之本,及为物之难留,满江之墨,皆不堪之悲也。予读先生《秋雨叹》三首,于今秋日,物将凋而时近晏,丹砂未就,予犹顾影自吟,体入世之难,感生之迫及道、理之晦隐。久诵此诗,思如墨入杯中水,故为文以记之。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決明颜色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新的季节缓缓渗透,弥漫并取代旧的,诗的境界中季节却若闻鼓而起,鸣金而息,皆是突至突离,春日瞬间吹生百草,“千树万树梨花开”。而秋日就如主刑杀的神,化片乌云持镰刀拂过这世界,在湿润和清冷中将一切带走。“雨中百草秋烂死”,仿佛秋光眩晕,零雨其濛,顿时熄灭世上一切生机,而“阶下決明颜色鲜”,首句的急转令我们仿佛忽见秋雨昏昼中一星微光,決明在雨水中颜色光鲜,居于自己青春的光景,天真地向季节的刃炫耀着初生的花叶。“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翠羽盖是富家华美的装饰,黄金钱更是富贵的象征,然而这不过出自小植物微弱的生命,只是瞬息的现象,決明仍“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守着自身生命的秘密。越是鲜艳亮泽的颜色越是难久长而令人叹惋,仿佛拥有了润泽美好的形象,也就同时拥有了秋天的诅咒,若乐府中言:“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一待秋色深,便无复“翠羽盖”与“黄金钱”,小植物便终究是小植物,在秋风中无助地凋零,甚至来不及叹息,故言“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至此处決明之悲渐伏,而自身之悲渐起,決明之生命正如书生之生命,于人世昏暗之时独居内心一隅,经营超然的诗书,本草书中言“決明”其物有明目去翳之功,诗书亦复如是。而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何等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決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其二: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何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安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氏《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直?”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色:“稚子无忧走风雨”,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我常常想先生每吟至此句时会不会突觉不祥而声音变得微弱呢?
丙戌八月十四
《杜詩詳注(全五冊)》读后感(五):在石頭里閱讀:談今年所讀的一些有助於學習古典詩歌的著作
在石頭里閱讀:談今年所讀的一些有助於學習古典詩歌的著作
不學詩,無以言
--孔子
今年(2002年)元旦,我在河北阜平一個山谷開始重讀《杜詩詳注》(中華書局),到年中大致讀完,前兩個月又把部分讀了第三、四遍,並做了一點筆記。杜甫,現在是我心目中最偉大的詩人,因其偉大,他的作品中可堪反復咀嚼反復發現的複雜層次也愈多,可說每一次重讀都有新收穫。而仇兆鼇的“詳注”則有助於更清晰地從技術層面去瞭解杜詩的構成(心靈層面的理解可見馮至《杜甫傳》及宇文所安的著作,後者我將於下文談論),杜詩極重結構,並善用結構去推進、籠絡、積累或制約自己的情緒及素材,仇注對此仔細剖析、不厭其繁--正中我下懷,我越來越覺得:學習古詩之形式要把側重點從意象、音律挪向結構,須知古詩之結構不是“起承轉合”幾字能一言蔽之。此外《杜詩詳注》中所引他家注中,從大處著眼的那些往往一錘定音、一招致命,許多說的都是詩歌基本法,但到今天多被遺忘和誤用。其實如今重讀,就像我四年前讀施塔格爾《詩學的基本概念》一樣,如醍醐灌頂,從最根本處得棒喝!比如《登袞州城樓》後引楊士弘論律詩做法,《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後引王世貞等論歌行做法,《寄高三十五書記》後仇兆鼇引徐楨卿細分詩體、複又自談法度,皆發人深省,這些是我除了杜詩本身得益最多的。當然,讀其旁徵博引的詳注,如讀博爾赫斯小說,此中又是一番樂趣。《杜詩詳注》惠我多矣!日後當專為它寫一文。
另一本重讀了第三遍的是宇文所安(斯蒂芬.歐文)之名著《盛唐詩》(黑龍江某出版社),現在不在手邊只好草草一說,友朋們對宇文所安每出奇論的中國古詩研究,向來褒貶不一,愛者極愛,厭者則批之曰洋人不懂中國文學之底蘊。不幸我屬前者,我常驚訝于宇文所安對中國古詩之體貼細密,東西方人心性固有隔閡,然宇文所安以極大的能耐消除此隔閡,或者抄羊腸小道繞此隔閡,微言大義,每文力求有所創見。《盛唐詩》之厲害正在於此,它總體上有西方冶史之高屋建瓴,從時代精神之核心進行挖掘,細節又頓挫有致、從容鋪灑,呈現出一幅硬朗明晰的大木刻圖來。雖據說宇文所安氏對中國現代詩很為不屑,但《盛唐詩》一書的最理想讀者卻是對他們的傳統一頭霧水的中國當代詩人,在其中有多少對症下藥的真知灼見啊--唐詩,“你走過的路它已走過,它走過的正待你去發現”(仿黃燦然詩句),有多少前車之鑒,更有多少不二法門!但是要警惕的一點是:不要對號入座或依樣畫葫蘆。
宇文所安的《追憶》和《初唐詩》去年讀的,就不說了,竊以為他論初唐詩未如聞一多精闢,而《追憶》本身就是一首傑出的詩。宇文所安的其他文章,今年也從各種途徑讀到不少,如《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上海古籍出版社)和《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江蘇人民出版社),前者有他一篇《透明度:解讀唐代抒情詩》,裏面主要教給了我們一種親近和體會詩/詩人的方法;在後一文集中他的那篇《自我的完整映象--自傳詩》更為明確地提出了他對中國古詩中詩人形象的預設與認同的理解:中國古詩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自傳詩--杜甫/杜甫的詩則是其全面體現,此文對我們至關重要,我認為:我們學古詩的關鍵、前提乃是學做人,學做一個有完整人格的詩人。放大言之:我們做詩,到底為甚麼?竊以為最終乃為了鍛煉人之為人的條件。由是而觀,老杜之偉大可見矣,他,就是一個詩歌和人格互相砥礪前進的最佳例子,吾輩心向往之!
除了宇文所安文章,《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和《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中還大有可讀者:高友工之《律詩的美學》和《中國抒情美學》、王靖獻之《唐詩中的敘事性》等都有實際意義。年中我又有幸于周瓚友處借得一冊劉若愚的《中國詩學》(河南人民出版社),讀之,時惑時悟,此書於發見上雖不如《盛唐詩》之多,但它多從技術和觀念上考究,且多跟西方詩歌比較,亦能帶來一定程度的啟發和愉悅--愉悅是因為許多自己的小想法從中得到了確證。但又覺得靠比較文學的方法來重新認識古詩還是多有歧途(這點有我自己早年讀葉維廉《中國詩學》所得教訓):主要是那樣太簡陋了,常有不貼不通之癢,究其所以,皆因為研究者和讀者心中都存有一個難以化解的西方詩學觀念的大魔障也。但此魔障又有其反面:我們要將其作?藉以度過火燒著的鐵索橋的小木板,反而可能直覓其活絡通暢處,只是要時常記得:那是隨身攜帶的小木板,不能視作活生生的柳暗花明。
年末,購得新出版的宇文所安文集《他山的石頭記》(江蘇人民出版社),讀了幾篇,未及細讀。初步印象《柳枝聽到了什么》、《苦吟的詩學》、《只是一首詩》和《唐朝的公共性與文字的藝術》等幾篇都很不錯,越來越不拘泥對單純的一首詩的研讀,而是從中宕開,拉到詩歌周圍的世界去,這樣再反觀詩自身,看得更為明白透徹。此書還待再讀。今年還讀過一本外國人研究中國古詩的是吉川幸次郎的《中國詩史》(復旦大學出版社),但都是散篇文章,也比較平易,我只化一天就讀完了,他的可貴處是話說得明白,還有對近代詩的切身瞭解使他最後的幾篇文章顯得獨特--至少,他讓我知道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是一位很優秀的詩人,可惜《散原精舍詩》我至今未能尋得。(注,后來購得,一直讀到現在)
中國現當代學者論古詩的著作我也向來有看,但主要看那些有創見的人的文章,考據文章作為後備一看。今年讀了龍榆生的《中國韻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就像以前讀過的多本民國時的詩歌史,我的著眼點是其中的個性化的東西--由這些仍承接著古代中國的大儒精神的真正學者們帶出,其氣骨錚錚,讀其文思其人,於為文於為人都大有得著。其後讀得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聞先生之目光犀利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論唐太宗所代表的唐初詩歌:“關於修辭立誠四個字,即算他們做到了修辭(但這仍然是疑問),那立誠的觀念,在他們的詩裏可以說整個不存在。……所追求的只是文藻,是浮華,不,是一種文辭上的浮腫,也就是文學的一種皮膚病。”論賈島及其時詩壇:“老年中年人忙者挽救人心,改良社會,青年人反不聞不問,只顧躲在幽靜的角落裏做詩,這現象現在看來不免新奇,其實正是舊中國傳統社會制度下的正常狀態。……為責任做詩以自課,為情緒做詩以自遣。”還有論孟浩然、唐初四傑等等,都特別有現時的意義。
最近還讀了傅璇琮《唐詩論學叢稿》(京華出版社)的部分,舊書店覓得的蔣寅《大曆詩人研究》(中華書局)部分,雖是考證為主的純學術文章,但其厚實踏實亦令人讀得心服,後者更難掩自身的才氣,也教人暢快--我們需要這些有作者呼吸存在的文字,就像我們在詩歌中同樣的需要。今年最後還有兩個驚喜,一是混雜在浩蕩的“新萬有文庫”中的一冊《陳世驤文存》(遼寧教育出版社),陳世驤教授,久仰大名--在米沃什的詩中,好象還有加裏.斯耐德的詩中,今日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剛讀了他的《時間和律度在中國詩中之示意作用》,把律度和示意這兩個概念演義了一番,令人於格律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格律和意義之呈現之間必須要有緊密咬合的互動,而且這咬合絕非紙上談兵,而是可以明明白白說得清楚的。我覺得此文可以和孫大雨、卞之琳等直至蕭開愚現今探索新格律的文章聯繫來看,肯定有其助益。
最後一個驚喜是我尋覓了三年的寶物,終於在北大某舊書店覓得:《傅山文論詩論輯注》(山西人民出版社)。三年前,吳季友示我一句傅山妙語:“讀好詩可讓你知道自己尚未是個不痛不癢人。”(大意如此),我如獲至寶,並力求自己不要變成一個“不痛不癢人”。今日得書讀完,乃知傅山先生一如廢名先生,是個有大情性的智慧者也,人如佛子:“覺有情”,文如寒山,嬉笑怒罵卻有切膚之痛,幾近不立文字,直指人心--但又不舍文字,以問人心!是者,真出入大化境者也。
廖偉棠草於2002年1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