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窄门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窄门读后感锦集

2021-01-31 03: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窄门读后感锦集

  《窄门》是一本由[法] 纪德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窄门》精选点评:

  ●“无法和你回到那种盛夏,能够沉醉怀抱呆望窗纱,就这么一个假日在乘凉,冰块浸没在红茶,互抱着老掉也不怕。”只读出属于我的那层,有点伤心。

  ●打动我的不是两颗心灵之于爱情的拷问,而是这其中对神明的苦苦求索,对于幸福与圣洁的信仰的两面,以及永久的忧愁中一双被抛却的生活的手,一扇看似广大却无法两人并排通过的痛苦的圣门

  ●与其说这是场柏拉图式爱情,不如说是一场自觉引进上帝这个第三者的爱情。对这种自以为是的救赎于是把自己和爱人都扔进痛苦煎熬中满怀希望和幸福感的心理还是理解无能。。。

  ●对非进取性的无法接受。被提供的道路太窄,窄得无法容纳两个人并肩而行。

  ●在她的身上,一切都只是疑问和等待。

  ●为了你我把人生的高度设定的那么高,以至于人间所有的欢乐对我来说都是失落。

  ●爱情是一场自我通信,是制造幻影,是将凡俗肉体神圣化,是期待的无限延长,是为了在彼岸世界合一而不断远离。Further discussion:整个故事作为超出爱情的allegory的可能;西方文学中德行与情感的张力;歌德、王尔德对纪德的潜在影响。

  ●“我爱你所以你不能跟我在一起堕落于凡尘”( •̀ω•́ )σ ෴你过来我保证不打死你

  ●原谅我并非十分了解这样宗教式的爱情,相爱却故意分离,痛苦了自己,也痛苦了所爱的人。只是,却永恒地使爱情鲜活在了对方的心里,不再枯萎。窄门,找到的人很少。但我似乎宁愿世俗,拥有瞬间真实的拥抱。

  ●上帝是梯子。不将其指向大地的人,将首尾相衔地爬动而滞留空中。在找到自己的道德之前我只想服从于我的运动

  《窄门》读后感(一):死于爱情?

  这五分是给结局的。

  结局突然来这么一下,一下就把人的情感揉成了复杂的一团藤蔓。相信大多数读者都在等待一个美好的结局,希望他们折腾多年以后,年纪也这么大了,然后就在一起结婚生子。如果这样写,那这部小说也就太平庸了,小说家就是喜欢挑战读者的情感。

  女主是死于爱情吗?也许不全是,我猜测很大成分死于心理障碍。爱情的迷人之处不仅体现在两情相悦的甜蜜之中,而“作”也很大程度上是爱情迷人的港湾。“作”给双方带来的心理上的冲击,内心的那种悸动,也会让人产生一种快感,一种类似于受虐的快感,而且是一种会上瘾的快感。准确的说这种享受“作”不是一种心理障碍,而是一种心理“变态”,相信大部分人都体会过这种“作”带来的既难受,又享受的感觉。女主怕跟男主真正的在一起后,爱情会并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害怕爱情真的囿于厨房与昼夜后变得平淡无味。于是她开始恐惧爱情结出果实,她宁愿爱情永远停留在一个触不可及的距离上。于此同时,爱情的美好又在折磨和诱惑着她,强烈的情感渴求与抗拒将她撕裂。恐怕她觉得比他先死去也会是对他的一种惩罚,而这是她能使出的终极手段。

  《窄门》读后感(二):坚定的信仰,在一次次的痛苦中,得到了锤炼,形成了近乎迷狂的克己和苦修。

  《窄门》是我了解安德烈纪德的第二本书。书中的主人公杰罗姆与纪德在自传中描述自己的故事,几乎有同样的经历:童年丧父、被母亲抚育长大、爱上自己的表姐等等。而阿莉莎的经历,包括少年时经历的母亲的不贞,也与现实生活中的玛德莱娜(纪德的表姐和夫人)的经历如出一辙。

  玛德莱娜像阿莉莎那样,有虔诚的宗教信仰。末尾阿莉莎的日记,有许多地方是与玛德莱娜在婚前的日记中的段落一致。诸多相似之处,让我们认为《窄门》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杰罗姆就是安德烈·纪德,阿莉莎就是玛德莱娜·纪德。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桂裕芳

  出版年:2015/2

  页数:176

  定价:25.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小经典系列

  ISBN:9787532767533

  安德烈纪德的作品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这不仅仅是因为纪德幼年的新教教育在他身上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还因为他开始接触象征主义文学运动。

  这两种冲击带给他一种能量,宗教的狂迷和神秘主义倾向,象征主义所宣扬的超验文学观和绝对真理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马拉美对文学的推崇把艺术提到了与宗教一样的高度,进入马拉美的社交圈,对安德烈纪德的文学影响可谓是巨大的,他的作品逐渐运用象征主义使风格扑朔离、并且重视寓意的创作手法,在作品中仍然保留对宗教问题和神秘主义的关注。

  我对阿莉莎为了成全妹妹,而让自己拒绝接受杰罗姆的爱,对这一行为完全不解。也许是时代的脱节,也许是我对阿莉莎成长背景的不解。阿莉莎有一个行为不端的母亲,这让她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内心充满了罪恶感,对尘世的幸福不在信任,逃避、拒绝。再了解了妹妹的感情后,她宁愿牺牲自己的幸福,最后宁愿放弃尘世的幸福,追求天国的永生,最后抑郁而死。在她的日记中,展现了她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坚定的信仰,在一次次的痛苦中,得到了锤炼,形成了近乎迷狂的克己和苦修。圣洁的阿莉莎,以及之前看的放任自由的米歇尔(《背德者》),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安德烈纪德描写了杰罗姆和阿莉莎的内心变化,这种源自内心的巨大力量通过文字表现淋漓尽致,本质上无形的东西,产生的无形变化,透过故事人物的行为产生了共鸣。

  阿莉莎代表了一种宗教道德,一种宗教的生活方式。安德烈纪德通过小说与之拉开距离,用一种客观清醒的态度,用故事的方式阐述过去的想法,复苏了自然原本的人性。

  故事中对于宗教道德的批评是隐晦的,克制的,隐忍的。他批评的、反对的是极端时期产生的危险,这样的道德束缚,这样的冲突:感官享乐、肉体情欲、精神自由,与基督教的禁欲、克己、苦修等产生激烈的冲突,反应在了安德烈纪德的作品中。正因为如此贯穿了他一生的,形成了作品中多样、不定、复杂的宗教、道德观念。规范与自由、禁欲与爱情、克己与放纵,一组组对比,也能让我们了解安德烈纪德对宗教道德和人性自由的探索。

  最后,安德烈纪德的真实故事不免让人想入非非,《窄门》不全然对应他本人的生活,也许只是生活中的片段对虚构故事产生了链接,也许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力让原本的安德烈纪德有了新的生命。

  《窄门》读后感(三):摘录

  

并不算喜欢这本书,这种爱情令人厌恶。

虚无缥缈的自我感动。

◆ 一

>> 我的灵魂从两唇之间流了出去。我充满了爱情和怜悯,充满了一种模糊的感情。我竭尽全力向上帝呼吁,我愿意献身,我要保护这孩子不受恐惧、邪恶和生活的伤害。我的生命除此以外别无所求。

>>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 二

>> 啊,爱情,甚至极度的爱情,你那美妙的矫饰通过怎样的暗道使我们从欢笑过渡到眼泪,从最无邪的欢乐过渡到德行的苛求呀!

◆ 五

>> 我的生命除了爱情以外别无所求,我拼命抓住爱情。

>> 我的眼光转向上帝,转向“各种真正的安慰、美和善的各种恩赐的泉源”。

>> 信赖人的人是不幸的。

◆ 六

>> 因为我终于感到,我们的全部通信只是一个大大的幻影,我们每人只是在给自己写信。

>> 我是用整个灵魂来爱你的,哪里分得出脑和心呢?

◆ 七

>> 除开幸福,心灵还能追求什么呢?”我冲动地喊道。她喃喃地说:“圣洁…

>> 对于美德的圈套,我是无法招架的。一切英雄气概使我晕眩,但又吸引我,因为我将它和爱混为一谈。

>> 我常常感到爱情是我身上最美好的东西,我的一切美德都由此而来。是爱情使我超过我自己。要是没有你,我会重新落到我那平庸天性的可怜的水平上。

>> “如果他不从世俗生命中抽去一切欢乐,那么,将来在天平上,世俗生命将压过……”

“压过什么?”她这句古怪的话使我目瞪口呆。

“压过他所寻求的虚无缥缈的极乐。”

“那么说,你不再相信极乐了?”我喊道

>>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

>> 你爱上了一个幽灵。

◆ 八

>> “不,我的朋友,来不及了。那一天,我们出于爱情而彼此期望对方得到比爱情更高的东西,从那时起,我们就来不及了。由于你,我的朋友,我的梦想上升到那么高的地方,以致任何人间的满足都会使它跌落下来。我常常想我们在一起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一旦我们的爱情不再是美满无缺时,我就再也忍受不了它……”

◆ 阿莉莎日记

>> 我现在自问,我期望的到底是幸福还是朝幸福的进展。啊,主呀!别很快给我幸福!教会我将我的幸福延迟,推后,一直推到您面前。

>> 要是没有信仰,你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吗?

>> 我们的爱情所追求的不是报酬。因为付出辛劳而得到报偿,这种想法会伤害高贵的心灵。德行并不是高贵心灵的一种装饰,不,它是心灵美的一种形式。

>> “在生活的流程中,有时会有某些乐趣及恋情受到禁忌,但乐趣是如此之珍贵,恋情是如此之甜蜜。所以,希望解除禁忌实属人之常情。要想克服这种魅力,必须追求另一种魅力:依靠德行来放弃一切。”

>> 可是不行!主啊!您指出的道路是一条窄路——窄得容不下两人并行。

>> 当我们自愿受束缚而向前走时,我们并不感到有束缚;但当我们开始反抗,并远离它时,我们便十分痛苦。

>> 那么,你认为一个人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

“是的,朱莉埃特。”

“而生活可以每天吹它,但吹不灭?……”

黄昏像灰色的潮水升起,侵袭和淹没了一切物品,它们在这种幽暗中似乎复活过来,轻声叙述自己的往事。

  《窄门》读后感(四):你的爱情应该是一扇通向自我的门

  在中国人的文化里,肉体欲望向来是羞于表达、上不了台面的内容。性作为一个敏感话题,在正式严肃的场合里,闭口不言好像是大家的默契。

  然而无论什么时代,性都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话题。

  随着思想解放的潮流,性这件事越来越被人们提起。

  或许性对于一个男人,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意义。

  年轻气盛会冲动,一时间性可能是凌驾于爱的。越学会如何爱人会越发觉精神和身体的欲望是相辅相成的。同爱人走过很长的路后逐渐感受到的性只是爱的辅助。

  分别在心理和生理范畴的这两件事,与爱人相处的越久,越会回归于精神。也发现,性与爱是同样美好同样服务于心灵的两件事。

  亚当斯密在《道德感情论》里谈到:“性爱是人类社会里难得的既可以取悦自己,又可以取悦他人的行为。”

  杜拉斯在《情人》里,将爱欲描绘到极致,文章中能感受到的,是精神的爱情和肉体的欲望相辅相成,情人间用这两种方式感受着彼此。

  精神恋爱与肉欲似乎是无法分割的两样东西。性与爱密不可分,是事实。

  在《窄门》出版的时代,上帝脚下的许多虔诚的信徒们,清教徒一般的,付出全部生活恪守自我约束。大多数中国人是不信宗教的,清教徒们对于性的看法,对于肉体欲望的压抑,对于极度圣洁爱情的执着,对于完美的德行的追求,没有宗教信仰,这些好像离我们很远。

  而《窄门》中讲述的爱情,就是一段竭力追求精神融合却排斥肉欲,深爱着彼此却只愿在美德的巅峰相聚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同时作者安德烈·纪德,在现实中的所秉承的同样是一种灵肉分离的爱情。

  纪德在年轻时便喜欢上青梅竹马的表姐玛德莱娜,为娶到表姐大费周折。可由于从小生长的宗教环境熏陶、所接受的宗教教育的影响,即使是性格离经叛道的纪德,精神上的自我约束也无法摆脱。精神的爱情是神圣的,肉体的爱欲是羞耻的不纯洁的。肉欲在他的眼里不堪不洁。因为无法释怀的这一点, 纪德对玛德莱娜能够做到的只是限于精神上的爱情。

  不可避免的,婚后生活中,玛德莱娜发现丈夫在生理方面并不对女人产生欲望,并且生理上具有同性倾向。准确的说丈夫喜欢男童。年轻男孩充满活力的鲜活肉体对纪德充满吸引力。如此这般的种种事实,导致最终玛德莱娜的郁郁而终。

  故事开头写到,“是用来回忆记录自己的那段往事。”可知《窄门》与纪德的自身经历相似度极高。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杰罗姆和表姐阿丽莎,可以说是取自纪德与妻子的原型。

  而文学作品“取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共性,让两个角色之间的故事又不完全尽是纪德与妻子的真实记录。

  与现实中的玛德莱娜相同,女主人公阿丽莎的结局同样是郁郁而终。故事中的两人甚至没能走到夫妻。从头到尾深爱着彼此是事实,但故事中这两人爱对方的方式不同,所追求的爱情也不同,注定了两人感情的悲剧。

  阿丽莎让人联想起古代的闺秀形象。相比妹妹朱莉埃特鲜艳明媚的美貌,阿丽莎的美多了书卷气和忧郁。受到家庭氛围以及宗教书籍的影响,她近乎偏执的全身心的奉行着自己的信仰。而幼时目睹母亲的出轨,迷乱的昏黄灯光,虚掩着的门里年轻英俊的年轻军官和慵懒躺在长椅里的母亲。母亲对爱情的不忠以及迷醉的私生活在阿丽莎心底留下阴影。对家庭生活,俗世中的爱情的失望,也导致之后的阿丽莎越来越坚定俗世中真正圣洁的爱情无法长存的观点。

  而杰罗姆的爱在现实,在俗世。他的有所成就,全是为了阿丽莎。他所有的在德行上攀爬都是因为他把阿丽莎当作目标放在了巅峰。他想要的,只是与阿丽莎长厢厮守而已。

  我爱她,我愿意为了她变得更好,我想与她生活在一起,我想同她走完一生——这是杰罗姆的爱。而阿丽莎的爱则是,我爱他我就要做出牺牲。我要去放手,为了他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路加福音》中:“上帝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引导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起初,阿丽莎认为他们的爱情能够在无限接近上帝的地方相遇。而后她意识到这是一扇窄门,容不下两人比肩并行。在日记中绝望的呼喊:“主啊,您指出的是一条窄路,窄的容不下两人并行。”于是她“牺牲自己的功德”只为了将杰罗姆送往上帝的身边。这是阿丽莎的深爱。

  阿丽莎想要的爱情更接近于幻想,只存在于天国,存在于无限接近上帝的地方。加上对完美精神爱情的追求和对俗世中所谓的“幸福”的失望。当阿丽莎发觉自己的存在是恋人进入“窄门”的最大障碍时,她选择的是消失,是放手,是死亡。

  然而,“窄门”只是阿丽莎自己所追求的巅峰。在无限接近上帝的过程中的实现爱情和幸福也只是阿丽莎自己的爱情观。可为了把爱人推进最神圣最纯洁的那扇门,为了“我要把我的世界里最纯洁最美好的事物留给你”,为了所追求的爱情做出牺牲,我以为这可以算作英勇。

  初读这个故事,会觉得阿丽莎近乎自虐式的追求让人无法接受,但考虑到她的价值观她的宗教信仰,也就无需苛责了。

  这篇小说表面上是在讲爱情悲剧,实则是对某种宗教狂热现象的讽刺与批判。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引起无法碰触的矛盾是表象,扎根于宗教的约束和对内心自我追求之间的碰撞是真正想要表达的冲突。

  阿丽莎则是这种偏执的宗教狂热的祭品。

  全书以两人的爱情走向为主线,从共同攀爬到无法并肩。以阿丽莎的日记为结尾,言语间的悲痛、纠结与深情,将宗教束缚与对自我,对爱情追求的矛盾推向顶点。

  纪德曾提到,在《窄门》出版前由于被友人评价有太多冗长的宗教内容而删去原稿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就是如今我们能够读到的《窄门》。其实除去故事中“宗教”与“自我”间的冲突内容,爱情本身,也是这个故事的亮点。故事中无论是杰罗姆,阿丽莎还是妹妹朱莉埃特都是一往情深的角色。即使不同的追求使他们无法与心爱的人一路同行,但每个角色都在全心全意的爱着。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阿丽莎的妹妹——朱莉埃特,这个角色的存在不仅推动剧情的转合,也使这篇故事变得更为完满。

  朱莉埃特默默的爱着杰罗姆,但她也深爱着姐姐。如同阿丽莎想要成全妹妹对杰罗姆的爱,或是在信件中隐瞒自己的病一样。与一个爱她的商人结婚后,朱莉埃特一直尽力向大家表现出自己在“世俗”中是如何“幸福”,如何生活圆满。直到故事结尾,在摆满姐姐生前的家具的房间内,仆人提灯进来,朱莉埃特再也藏不住自己的眼泪,我们才发觉,朱莉埃特并不幸福,她仍然深爱着杰罗姆,即使是没有结果的爱,也从未停止。

  在最后一章的结尾,朱莉埃特问杰罗姆的“一个人是否可以长久地在心中保持毫无希望的爱情?……即使生活的风每天吹他,也吹不灭?”

  这个疑问不仅是男主对于离世的阿丽莎的永远铭记,也是朱莉埃特在自问,自己在这种“世俗的幸福中”,如何,继续没有结果的爱下去。

  《窄门》一书,是在讽刺那个时代某些教徒的偏执与狂热,同时也是纪德在对自己进行深度分析。阿丽莎和杰罗姆这两个角色取自于夫妻二人。但实际上也是纪德心中矛盾双方的具象化。

  杰罗姆带代表着所向往的自由,是世俗的幸福,是真正的自我的想望。而阿丽莎表达的是追求上帝,是对完美道德的苛求,是纪德在宗教观念上的自我束缚。安排这两个角色相爱、纠缠、分离过程的同时也是纪德本人在进行自我对抗。

  《窄门》作为诺奖得主的代表作,能够广泛引起人们的共鸣,不仅是因为这个故事讨论了纪德对于自己精神层面的宗教活动和对内心自由自我的分析,它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对于宗教追求和自我压抑的反思。

  我想纪德所想要告诉世人的是,真正的接近上帝,或者说,上帝所希望人们做到的,是追求内心的自我吧。照本宣科式的奉行只是一种狭隘的宗教迷恋。在爱情中,或者说无论是否对于爱情,都要勇于去挣脱观念上的束缚,走向自我,遵从自己的心。

  上帝在完美的至高点,但上帝更在每个人的心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窄门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