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2021-01-31 04:03: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精选

  《刑罚的历史》是一本由罗翔著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一):果然如罗老师所言写于十年前

  

2020年罗老师在B站的热度暴涨,看了看豆瓣的评分,决定读读这本书,许是我期望太高,读完之后没觉得有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只是把中国各个时期的刑罚大体情况作了概述,对刑罚的社会背景和发展逻辑只是偶尔提及,更多的笔墨是放在了对具体刑罚细节的描述,并时常引用古文例证。好的方面是让自己对古今的刑罚历史有了粗浅的了解,也震惊于封建时代刑罚的野蛮。不少被后人颂为英主仁君之人,也因滥施刑罚而遭诟病。。希望罗老师的另一本《刑法学讲义》能让我有新的阅读体验。--2021年1月11日于北京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二):普法系列第二本

  罗翔老师的第二本书,再一次感受到罗翔老师身为法律人和知识分子所闪耀的人性的光辉。 以史为鉴,知兴替。历史或许有规律或许无规律,但那又如何呢,我们作为现代人,学历史、看过往,从历史中能够得到一些教训和经验,并将其用于创造更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才是历史对于现在的意义,对于普罗大众的意义。 刑罚,从原始野蛮到现在的法制尊重,或许还不完善,但已经从沁着血液、沾着生肉的历史河流中爬上岸,未来之路坎坷难行,但终将步步前行、迎向光明。 在刑罚的这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无数直接受害人,断手断脚,剥皮抽筋,割舍挖鼻……但是还有一些人可能更加凄惨,那些连人治社会中也没有任何不法行为的无辜之人却因为株连或连坐而受尽折磨,失去性命,他们的痛苦有谁来说,他们的冤屈又有谁来伸? 刑罚的长久历史中,还有一批被遗忘的人,那就是执行者,处于最底层的那些执行者,他们有的甚至是家传职业,每天的工作都是惩罚别人,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心理痛苦,是否能够正常生活呢?又是否有人关注过他们呢?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三):法有限,而情无穷

  讲到关于刑罚的历史,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那就是刑法。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形法为基础,然而,在漫长的刑法的历史中,我们一直试图用法律去约束刑罚权。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我们一直处于一个封建统治之下,在这样的大前提之下,我们常常说法外,不外乎人情。而在这里。人情往往和权利、地位、金钱,密不可分。你有钱有势有人,那么你就可以得到法外开恩,从上你可以打点好判刑的人,从下你可以让实施刑罚的人手下留情。 纵观我国古代的刑罚,这些刑罚更多的并不是让被处罚的人,意识到自己犯的错误有多么的严重,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悔改,更重要的目的是想要惩罚他们所犯的错误。甚至只是因为统治者自身的思域和一些变态的爱好,来对人进行处罚。 在封建统治之下的五刑一直是让人闻风丧胆的。而其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则是出自于《战国策》的劓刑,有一位叫郑袖美人为了争宠,对另一位美人非常的贴心,成为了另一位美人的知心大姐。还获得了另一位美人和大王的信任之后,他一边对美人说,大王不太喜欢你的鼻子,下回见到大王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的鼻子遮掩一下,这样呀,大王就会对你更加的喜爱的。而另一边,他对大王说,每人每次见到您是不是都把鼻子遮眼上,这是因为呀,他认为您的身上有一股奇怪的味道,所以每次见到您都把自己的鼻子遮掩上。 大王听到之后怒不可遏,将这位美人的鼻子削掉了,让他不能够嫌弃自己身上的异味。 那样来自于统治者不同的刑罚真的是五花八门,花样百出。同样令人感到恐怖的还有吕后,他将人制作成为人彘,也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欲望。对于那些无辜遭受刑法的人来说,是何其的不幸。然而他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并没有办法获得公平的对待。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现代法律带给我们最大,最重要的一个改变。这不仅仅是意味着皇子犯法与平民同罪,更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拥有着公平享有法律的权利。我们没有罪行,那么我们可以为自己获取我们应当享有的权利。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四):刑罚的烙印

  

题记:历史是过去发生的故事,但所有的故事依然在向今天的人们说话。

林教头刺配沧州道、苏轼贬谪黄州赋赤壁、刺精忠岳母训子......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是在这些故事面前,我们总是津津乐道情节、人物性格,却从不曾去探究里面的细微差别:为什么苏轼被贬多次却没有被刺面、为什么作为惩罚手段之一的刺字却被岳母用来彰显忠义......这些都是刑罚的演变在历史上留下的烙印,只是我们却从不曾看见。

了解刑罚的种类,了解旧五刑、新五刑的兴废,了解自由刑的萌芽发展,了解徒刑的种类、死刑的方式......不是去获得猎奇般的快感,而是明白刑罚留下的烙印,并借这个磨灭不去的烙印,了解刑罚的独立价值,了解现代主刑+从刑体系的来源,了解刑罚从野蛮到人道的变迁过程......

刑罚是一种自生自发的东西,但是古代统治者却从未承认过它的独立价值,而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巩固统治的一种纯粹工具,即使偶尔出现废除肉刑、宽宥罪犯等行为也不是刑罚人道主义的出现,只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地位的权宜之计而已。他们都只是把治下之民作为物化的工具,乱世用重点,治世施恩惠,刑罚轻重只按自己的喜怒而来。

虽然我们及其痛恨清政府的腐败昏聩,但是却也不能不承认作为时代交接点的朝代,它唤起了许多人对刑罚本身的尊重,比如本书致敬的沈家本。它所颁布的《大清新刑律》,正式废除了封建五刑制度,确立近代刑罚体系,将刑罚分主刑和从刑,也成为我们现在刑罚体系的雏形。

站在当下,回顾过往,我们才更加懂得通过刑法限制国家刑罚权的意义何在,才更加懂得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的可贵之处。

抚摸刑罚留下的斑斑血迹和深深烙印,我们也许才能置身当代时,明白自己身处何处。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五):人类刑罚的历史,从野蛮到文明

  

人类法律的发展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法律体系中最为鲜明的就是刑法的发展。

罗翔老师被称为司法界的男神,他在网上幽默风趣的讲解刑法知识,常常用张三来举例,因此“法外狂徒”张三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阅读罗翔老师的《刑罚的历史》中国历史中刑名的发展,有了一个非常系统的了解。

刑罚是历史躲不开的一面

这本书详细讲解的刑罚的由来,以及各种刑罚制度的演变,变迁,非常详尽,可以说一窥千古,知道人类文明并非平地而起,空穴来风,刑罚的过程是人类思想,克服普遍人性,走向理性的过程。同时,本书中记载的历史知识,补足了一些以往所不知道的知识。

在清朝电视剧中,常常有所谓发配宁古塔,配披甲人为奴情节,原来宁古是满语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相传清皇族祖六兄弟居住在这里,所以得名,现在是黑龙江省宁安市。披甲人属于八旗制度中的一支。这在清代属于最残酷的流放刑罚,清初诗人吴兆骞曾因罪发配宁古塔,受尽寒苦,好友顾贞观想通过明珠之子纳兰性德之手施救,直到二十三年之久,才成功。此段,历史传奇罗老师在书中娓娓道来,令人别有一番思索。

中国历史上刑罚观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刑罚的观念,一种是提倡刑罚只是劝人从善的工具,应该减刑适用,另一种是认为乱世就用重典,刑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不敢再犯法。

酷刑和慎刑在历史上反复纠葛,慎刑是儒家所提倡的,可是法家的理念,就是重刑名之学,秦以法家立世,严刑峻法自不待言,最终也以其灭亡。汉代主张内圣外王,其实核心也是法家,刑罚也是很残酷的,只是在文景之治时候,才有所收敛,可见刑罚的文明与克制,与政治的清明有着必然的联系。

刑罚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关系

总的来说,刑罚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是社会所必须的,是维护普通人生命财产权益的工具,另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它又是封建帝王为了戕害百姓,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在书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封建帝王,往往有法不依,比如明代时有将军毁坏皇室陵寝,按照律法免官就是,可是皇帝偏偏法外处罚,将其凌迟处死。

再比如廷杖这种刑罚,就是帝王可以按照个人的喜怒哀乐,责罚大臣,隋炀帝、唐玄宗,乃至明太祖都喜欢廷杖群臣,达到自己威慑的作用。廷杖对于古代读书人的身心戕害,影响极大。

罗翔老师的书,言语平实,厚度与宽度俱佳,从阅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刑罚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处在,同一纬度的发展中。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六):从残酷到人道——读罗翔《刑法的历史》

  从商纣王的炮烙之刑,比干被挖心,到曾叱咤显赫的商鞅被车裂,从遭受屈辱的宫刑的司马迁,到流放囚徒被饥民分食。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用其极。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罗翔著作《刑法的历史》历数种种酷刑,讲述刑法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本书共有八章,前一章追本溯源,讲述刑法的起源与发展,接着从肉刑、笞杖、流放、死刑、株连等方面介绍历代酷刑,并辅以徒刑知识,发展、意义等内容,涵盖面广,内涵丰富。 本人一书生,一向“君子远庖厨”,最怕做外科医生和交通警察,因为会经常碰到血淋淋的场面,一生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不随心所欲,不逾矩。对刑法的历史知之甚少。这本书对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普及了很多知识。 一、法律的发展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 古代的刑罚可以分为奴隶制旧五刑和封建制新五刑。旧五刑曰:墨、刖、宫、大辟。新五刑曰:笞、杖、徒、流、死。单看字眼已触目惊心,令人发指。 这些刑罚样样针对身体进行折磨和摧残,意在给当事人和家族以耻辱和痛苦,有的让受罚之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的让人体无完肤,身首异处。 秦朝的法令是最严苛的,据说商鞅把太子的老师脸上刻了字,动不动剁去别人的脚,割去人家的鼻子,震慑了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敢违抗。 由于推崇儒家“教化为先”原则,汉文帝下昭废除肉刑,墨刑首当其冲。两晋南北朝时期,墨刑又死灰复燃,并变本加厉。接着唐代又废除,五代又恢复,连后周皇帝郭威年轻时受过墨刑。北宋时期的犯人一律刺配,先把你打一顿,脸上刺几个字,再流放边远地带,“一人之生,一身之犯,而兼受三刑。”可谓残忍至极。将廷杖推向极致的是明代,打得傲骨尽失,脊梁尽折,噤若寒蝉,统统臣服淫威。 单就废除残酷的肉刑这点来看,汉文帝真是个好皇帝。可是他废除了,总有人从历史的垃圾堆里再翻出来。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清朝,我们在近代影视剧里看到的绞刑,推出午门斩首,鲁迅笔下看客们像鹅一样伸长了脖颈瞧热闹,喝彩,令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直到近代,人道主义和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刑罚才与世界文明接轨。马丁·路德·金说过:“ 手段,代表着形成中的正义和正在实现中的理想。人无法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实现正当的目的。因为手段是种子,而目的是树。” 二、刑罚的历史是黑暗人性逐渐收敛的过程 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小故事,展现了各种刑罚,每一个都滴答着淋淋的血泪。让人毛骨悚然,人类居然能够想得出这样的手段,人类居然能够这样残忍地对待同类。 权力一旦没有边界,欲望一旦跃出,贪婪膨胀,无法无天,那些惨绝人寰的举止就是用眼过一遍,用笔写下来都是煎熬,让人胃里翻江倒海,几欲作呕。 隋朝的阳光命令文武百官从死者身上割下肉来食之。 醢刑是把人剁成肉浆的酷刑,孔子的得意门徒指路就承受此刑,孔子得知后悲痛欲绝,为了避免触景生情,把自己家里的肉酱也倒掉了。 被腰斩之后的人不能立即气绝,有的仍以肘撑地爬行。 被流放的人大多被野兽或饥饿的同伴分食。 株连九族,妇孺难免,哀鸿遍野。 不一而足,不提也罢! 历代统治者大多把重刑伺候当做统治的法宝宝,因此也不可能有现代社会通过刑法限制国家刑法权的法治精神。刑法人道主义在当时根本就没有滋生的土壤。 必须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 正如作者所言,古代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刑罚只是各种社会控制政策最后的无奈选择。并不能真正改变乱世的局面。 其实,从现代社会来看,最好的社会政策才是最好的刑事政策。 黑格尔有些悲观,他有一条黑色警示:历史给人类提供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吸取教训。克罗齐也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类当洞悉一切,避免悲剧重演。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七):纵观刑罚历史,看历史变迁

  相信大家对中国古代的刑罚早就有所听闻,对五花八门的酷刑更是有些好奇,但对它的历史并没有太多的认识。 其实刑罚的历史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它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改进,逐渐由野蛮走向人道主义。 要说系统讲解的刑罚的历史,值得一提的便是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的这本《刑罚的历史》,它在书中对古代几种常见的刑罚进行了系统的讲解,可以说是一本法律科普读物了。 正如书的封面所说:“他历数了五花八门的酷刑,讲述了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在书的开篇,罗翔教授对刑罚的起源与发展做了一个系统的介绍,让读者对古代的刑罚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紧接着,罗翔教授便开始讲述我国古代常见的几种刑罚的起源、发展,在讲述的过程中不断用史料佐证,有趣又有料,可以说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科普读物了。 一、刑罚的来源与发展 关于刑罚的起源主要有以下七种:1、罚源神授即天说,2、罚源武力即兵说,3、罚源契约即契约说,4、罚源目的即定分止争说,5、罚源正义即正义说,6、罚源防卫即社会防卫说,7、罚源异族即苗民说。 虽然在现在看来,这些学说可能有些荒诞,但这是人类在特定时期的认识,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中国古代的刑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共两种趋势。 第一阶段即奴隶制旧五刑从形成到衰亡,所谓旧五刑就是墨、劓、刖、宫、大辟,可以说是非常的残酷、野蛮了。第二阶段即封建制新五刑从形成到衰亡,所谓新五刑也就是 隋朝建立的笞、杖、徒、流、死,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第三阶段即近现代新五刑的发展成熟。 两种趋势即从刑罚泛滥到刑罚法定以及刑罚残忍到刑罚人道。 二、五花八门的酷刑 罗翔教授在书中一共讲述了七种主要的刑罚即肉刑、笞杖、徒刑、流放、死刑、赎刑以及株连,我们在这里对这几种刑罚的发展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首先是反反复复兴废的肉刑,肉刑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刑罚史,主要包括墨刑、劓刑、刖刑、宫刑。 当时对肉刑的存废有着很多的争论,大家都各执一词,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北朝的“流刑”的出现,才有了一丝转机。 其次是并不轻松的笞杖之刑,笞刑和杖刑其实还是比较轻的刑罚了。每个朝代的用刑数量都有所不同,刑具的规格也不太一样,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廷杖了,明朝的士大夫可以说是惨遭毒手,斯文扫地。 再者是徒刑和流放,徒刑主要是为了强迫罪犯服劳役,而流放是因为犯了大罪但又不至于死而设立的刑罚。 秦汉时期,劳役刑的发展有着两个鲜明的特点,也就是刑罚的发展历史,从野蛮到文明。古代的交通很是不方便,人们的宗族观念又很强,所以流刑无疑是生死离别了’宋朝的刺配法也是流刑的一种。 接着就是死刑和赎刑了。古代死刑各种各样,我们所熟知的斩杀、枭首、车裂、炮烙就是死刑中最有名的。 死刑的发展主要有三大趋势,首先是从多元化走向一元化,其次是从法外施刑到法内用刑,最后就是从死刑滥用到限制死刑。赎刑也就是为了缓解百姓的苦难,最初是在西周使用,一般可以用钱赎罪,来减轻责罚。 最后便是株连之罪了,所谓株连就是只要一个人犯罪就会牵连无辜的人,一般来说株连主要又包括族诛和连坐。族诛可以说是最残酷的刑罚了,深受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统治者用这种手段来警告人们不要轻易犯法。 商鞅将族诛加以制度化,可作茧自缚,最后他也受到了这种刑罚。连坐于族诛类似,战国时期各个国家都实行连坐制度,到了唐朝对连坐的范围和限制规定最为得体。在历史上,族诛和连坐是互相影响的。 结语 罗翔教授对刑罚的历史做了一个详细的梳理,我们对于刑罚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理解。 其实刑罚的历史并不是简单的对历史的梳理,更多的是汲取历史教训,洞悉人来的经验。 在刑罚的历史发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刑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这也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八):《刑罚的历史》: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残酷走向人道

  刑罚的历史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一部名为《素媛》的韩国电影,讲述了年仅八岁的小女孩素媛,在上学路上被陌生男子性侵的故事。该影片上映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因为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而影片中绑架性侵小女孩的原型,罪犯赵斗顺在2020年12月12日刑满释放,回到了家中。 对于这样一个罪大恶极的人,为什么会被如此轻判呢?因为他咬定自己“酒后混乱”,而当时的韩国法律也没有办法,最终只判处赵斗顺监禁12年。 对于这样的人,很多人都认为应该判死刑,或者是化学阉割,这样才能让罪犯得到应有的惩罚,也是对受害者最好的慰藉。 不管你对此事持什么观点,相信看了罗翔教授的《刑罚的历史》之后,你或许能够理解法律为什么会轻判看似罪大恶极的罪犯了。 一、奴隶制旧五刑:野蛮残酷的刑罚,终将会被废除 奴隶制旧五刑包括墨、劓、刖、宫、大辟。据史料记载,旧五刑在夏朝就初具雏形,到了商代才开始通行。旧五刑主要以肉刑为主,非常野蛮和残酷。 1.墨邢 墨刑又称墨刑又称黥面、黔面,是在人身体上(主要是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汁等颜料、待墨汁浸入血肉,皮肤变色,伤口愈合之后所刺之字也就成为水久的耻辱记号,所谓“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室之。言刻额为疮,以墨室疮孔,令变色也”。 2.劓刑 劓邢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五刑之一,“五刑,截鼻为劓、故劓为割。 3.刖刑 刚刑是一种断足的酷刑,有一个叫作“履贱踊贵”的典故就与刖刑有关。刑刑,又称制刑,是旧五刑中重于劓刑而轻于宫刑的一种肉刑。 4.宫刑 宫刑是破坏人生殖器官的酷刑,是旧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的一种重刑。宫者,男子割势,妇人幽闭,它是阉割男子生殖器、破坏女子生殖机能的一种肉刑。宫刑又称蚕室、腐刑、阴刑。 5.大辟 大辟是指用诸多匪夷所思的方法至人毙命。 到了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十三年),文帝下诏书废除肉刑,历史迎来了转机。旧五刑制度逐渐走向灭亡,中国刑罚史将要发生一次重大变革。 二、封建新五刑:从形成到衰亡,历史的车轮始终在前进 汉文帝废除肉刑,为封建制新五刑的发展奠定了。虽然后世朝代更替,人们对肉刑的存废争论不休,但是随着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新五刑逐渐发展成熟起来。 封建制新五刑包括笞、杖、徒、流、死,这是一种以身体邢和生命邢为主的刑罚体系。 1.笞邢 笞刑从十下到五十下,每加十下则加一等。 2.杖邢 杖邢从六十至一百,也是每加十下加一等。 3.徒邢 杖邢从六十至一百,也是每加十下加一等。 3.徒刑 徒刑是指一种强迫罪犯服劳役的刑罚,根据罪行的轻重程度,徒刑大致有: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隶妾、司寇、候等。 4.流放 流放在新五刑中,仅次于死刑,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无期徒刑。说到流放,我们一定会想到屈原、苏武、苏轼等人。他们都是受人迫害之后,被皇帝判了流放之刑罚。 5.死刑 在所有的刑罚中,死刑的历史是最漫长的,一直沿用至今。死刑作为一种剥夺人生命的刑罚,从产生到发展,甚至到有些国家对死刑的废除,都是人类刑罚从野蛮到文明的进步。 纵观《刑罚的历史》,不管是奴隶制的旧五刑,还是封建制的新五刑。刑罚都是一个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中国古代的法律主要以刑法为基础,主要后果就是刑罚。人们常说法律无情,人有情。 面对冷冰冰的法律,人情有时候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就像素媛案的罪犯,很多人都认为他应该被判死刑,然而在法律面前,他却罪不至死。而当今社会,面对青少年杀人犯罪的低龄化,法律面前就不能用那句“他还只是个孩子”来为他们开脱了吧?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九):该不该取消死刑

  据统计,全世界83个国家有死刑,截至2003年1月1日,世界上已有76个国家在法律上明确废除了所有罪行的死刑,15个国家废除了普通犯罪的死刑,还有21个国家在实践中事实上废除了死刑,过去10年内没有执行过死刑,并且确信其不执行死刑的政策将继续下去或者已向国际社会作出承诺不再使用死刑,三者加在一起是112个国家,这其中包括了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废除死刑的国家已经超过了保留死刑的国家。 在<刑罚的历史性>作者讲诉了死刑的历史,死刑为最严厉的肉刑,再漫长的岁月里,除死刑外的大部分肉刑已经被取消。这也是刑罚从野蛮向文明的进步。不过虽然死刑没有被取消,其执行方法确已经大大的进步,也算是从野蛮走向了文明。 死刑应不应该取消呢。这让我想起了没有死刑的韩国。和惨无人道的素媛案。素媛是一个善良的小女孩,年仅八岁,还是一个一颗未经风霜的小幼苗。然而惨遭暴力侵犯。导致身体多处骨折,大小肠流出体外坏死,肛门和x器官丧失80%功能,造成永久性伤害。 因为法律的漏洞及韩国没有死刑的惯例。罪犯赵斗顺在被关押12年后,于今年已经出狱。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而且赵斗顺的妻子一直跟随素媛一家搬家。赵力斗也放话会报复。 赵斗顺是个有17次案底的人。难道这种人还应该判处死刑吗? 日本也是个对死刑要求及其严格的国家。虽然法律规定有死刑,但是判处非常难。而且死刑的要求非常高。比如大家都著名的江歌案,江歌被无辜捅了十几刀致死。而罪犯陈世锋只被判了20年。20年后陈世锋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可是江歌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还有美国的章莹颖案。留学生章莹颖被完全不认识的罪犯侵犯并杀害。并将章莹颖藏尸。最终凶手也没有说出藏尸的地点,凶手也也未被判处死刑。可怜的章莹颖父母,最后都没能带着孩子的尸体回家。连最后一眼都没看到。 <刑罚的历史>中详细的讲诉了死刑的演变。还有死刑执行方法的演变。还有执行死刑的要求的演变。 <刑罚的历史>是“法王”罗翔老师的最新力作。罗翔,男,湖南耒阳人,北京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毕业,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法哲学、经济刑法、性犯罪。2008年以来入选法大历届最受本科生欢迎的十位教师,2018年入选法大首届研究生心目中的优秀导师。厚大法考刑法独家授课老师。 中国政法大学罗翔教授,历数五花八门酷刑,讲述刑罚从残酷走向人道的过程 超千万人催更的刑法历史课堂,从刑罚的演变历史,看懂人类历史的前进规律 墨刑、宫刑、流放、株连……回首骇人听闻的刑罚制度,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精神 酷刑把人当作纯粹的工具,是对人的物化,刑罚当然要惩罚犯罪人,但是必须把他当作人来惩罚,这种惩罚本身也是对犯罪人的尊重。

  中国古代的法律以刑法为基础,其主要的法律后果就是刑罚。成文刑法自产生以来,一直试图约束刑罚权。但是人治传统决定这一目的不可能真正实现“法有限,而情无穷”的刑罚思想导致酷刑泛滥,法外之刑五花八门。直到20世纪初,罪刑法定原则的出现,才将曾经无限膨胀的刑罚权,束缚在法律的轨道之内。 刑罚的历史并不单纯是对旧闻掌故的叙述。从奴隶制五刑到封建制五刑,直至近现代五刑,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漫长而艰难,折射出人类从野蛮到文明的嬗变,也让法治背景下的自由价值显得尤为珍贵

  《刑罚的历史》读后感(十):宫刑的历史变迁之路

  有史记载,天汉三年,飞来横祸。正当司马迁埋头著述《史记》的时候,大将李陵率五千人马讨伐匈奴,最终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武帝得知后震怒,群臣纷纷附和安慰,只有司马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触犯武帝。武帝认为司马迁意在讥讽自己调度无方,将其处以宫刑。 这段历史是我们从中学时期就学到过的,屡次出现在教学课本里,几乎人尽皆知。但我们学习的角度,往往是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伟大精神,却鲜少是宫刑的残酷。而他的伟大,其实是建立在残酷的基础上的。 一、生殖器崇拜 太监 自宫 权位 宫刑,即破坏人生殖器的酷刑,是旧五刑的一种,也是相当残忍的一种。《刑罚的历史》中有介绍,周初,宫刑在旧五刑中排位仅在第三位,是次于膑刑和死刑的刑罚。西周中期,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人们的宗法意识和家族意识越来越强,宫刑也自然“提了格”,成为了仅次于死刑的重刑。 宫刑的提格同时也渗透了古人的生殖器崇拜。近年来考古发现,古人在入葬时往往头戴面具,阴部有护阴盖片,可见,在古人看来,生殖器的价值仅次于头颅,这也是武帝选择对司马迁用宫刑的原因。“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司马迁是一个将名节看的比性命还重要的高骨之士,以此惩戒和羞辱,简直比直接取他性命更能伤害他。 在奉行生殖器崇拜的年代,有一个群体是非常可怕的,那就是太监。普通人受刑都避而不及,却仍有很多人选择自宫,无论是出于某种目的,还是被生存逼迫无奈,他们的内心都避免不了出现某种扭曲。 所以自古以来太监大多奸臣居多,尤其掌权太监更是十恶不赦,令人发指,从秦朝的赵高,到清代的李莲英,祸国殃民者比比皆是,他们从受害转向害人,又何尝不是宫刑的恶果。 二、女性宫刑 我们通俗中理解的宫刑,大多是对男性而言的,其实在古代,宫刑同时也适用于女性,且往往更加残忍。 《刑罚的历史》一书中介绍,“宫者,男子割势,妇人幽闭”。对于女性来说,宫刑主要是破坏生殖机能,也称幽闭。对于幽闭,有很多种理解,如将阴户缝起,或用木棒敲打下腹至子宫脱垂,或者直接将阴部打烂……手段极为残忍。 有一部非常热议的传记类电影,《沙漠之花》就是对这种残忍刑罚的另类诠释,它所讲述的就是女性“宫刑”的方式之一——割礼。 所谓割礼,即割除一部分性器官,以免除其性快感,从而保持女性忠贞的一种习俗,部分地区在切割后还会进行阴唇缝合。接受割礼的女性,不仅遭受身体的摧残,同时也要备受疼痛的折磨,发炎和各种并发症都是常态,此外因为缝合后仅留一根火柴棍大小的空间用来排尿和排除月经,所以每当月经来潮和排尿时,常常无法排出,胀痛难忍。 可见,我们虽然在各种影视剧作中,了解过肉刑的可怕,似乎有着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但从实际上来讲,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永远也不可能理解其中的残忍。 三、人性化转变 《刑罚的历史》中记载,宫刑作为肉刑的一种,在历史上经历过几次存废的反复。汉文帝时曾废除肉刑,其中就含宫刑,但景帝时期又恢复了宫刑。到了安帝永初年间,大臣陈忠上书,宫刑再一次被废除。此类反复一直存在,直到清代,宫刑仍有出现。 宫刑的存废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肉刑的存废之争,从墨、劓、剕、宫、辟旧五刑,到笞、杖、徒、流、死新五刑,肉刑其实一直没有离开刑罚领域,只不过在不断演变,更加变相隐匿的存在。直到西方启蒙思想强调人权,反对酷刑,反对罪行擅断的思想不断渗透,动摇了五刑的根基,才使得刑罚迎来了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跃进,即清末刑法改制,从而建立了以自由刑为中心的近代刑罚体系。而刑罚也从野蛮逐渐走向人道。 刑罚从野蛮走向人道,看似是一种历史规律,但这种规律未见得会是无限延伸的。正如书中所说,虽然刑罚从野蛮走向了人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野蛮的刑罚毫无意义,也不意味着刑罚最终将会走向人道的极限。因为刑罚的本质是惩罚,是对行为的惩戒,无论是肉刑的肉体痛苦,还是近代刑罚剥夺自由的精神痛苦,其惩戒的本质都是痛苦,一旦失去痛苦,失去其惩戒作用,那么也可能带来“反人道”的灾难。 《刑罚的历史》是一部科普读物,而非观点性读物。在这本书里,作者更倾向于书写历史,而非发表观点。所以新旧刑罚的好与坏以及刑罚未来的走向,并不是这部作品讨论的重点,读者也无法从中截取太多现成的观点。但它仍能够给予读者警醒,让我们看到刑罚一路走来的变迁,以及每一个历史阶段它存在的原因,从而形成自我对于刑罚的感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