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十三子读后感1000字
《金门十三子》是一本由一只鱼的传说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一):《金门十三子》:一场志怪类江湖盛宴
自古以来,民间多有志怪一类故事,听起来往往教人觉得匪夷所思却又脊背发凉。 这些故事大多涉及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或者很难理解的东西,但听过之后细细究之,也总是蕴含着许多人生哲理。 《金门十三子》是一只鱼的传说的最新著作,里面收录了二十三篇短篇志怪故事。以其中的“金门”为主线。 文中的故事多精怪志异,身处江湖,却又不似江湖。初读之时,觉得风格上有些接近于《鬼吹灯》一类,又颇像近来的网文小说风格,因而总觉得读起来有些怪怪的,但继续读下来,却又都不尽然。几个故事铺叠下来,深感作者笔锋简朴,故事一章一节,读来皆有听长辈讲故事娓娓道来之感,意境十足 再说一下整本书的重点——金门十三子。 这应该归于两类来说。“金门”,以及“金门”中的“十三子”。 有关于“金门”的来历已然无法成说。 “金门”作为一个神秘非常的门派,分为两个部分,十三子隐于昆仑山上,除了世代镇压阴城出口之外,皆追求于成仙之道;其余门人则在山下,行使分金之法,辨明金矿金沙。 这是一场神秘江湖。 金门中最年幼的师妹“小十三”,游戏人间,追求成仙。 从小就特殊药草擦拭眼睛,见风流泪只能装成瞎子的“憋宝人”与金门的小十三有了一段情之往事。但分别之后,小十三却消失于求仙之路。 而另一位早早出现的“金门”金老七,住在满是黄皮子成精的仓库,黄皮子却不敢露面,足见有些本事。他住在仓库对外言说是因联系不到金门,在此等待。但他临行之前,却又与老满大哥耳语一句。 虽暂时猜不得金老七到底说了什么,但足以可见,成仙一事,埋着巨大的阴谋。 二十三个短篇各自成文,却又互相联系,两者相互融合之间,既有了短篇的短小精悍,又具备着长篇的逻辑思维,可以说,想要探寻“金门”背后的秘密,这将是一场跳跃性的推理盛宴以及志异大赏。 他们穿梭于世间,老而不衰;行走于江湖,神秘且荒诞。我曾怀疑过,这是否为江湖,这是否只是作者为志异而异所写下来的脑洞故事?但通篇读下来,我想,这就是江湖。这就是《金门十三子》。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二):《金门十三子》:人生百态,江湖传说,熠熠生辉!
看《金门十三子》我着实佩服作者“一只鱼的传说”讲故事的能力,在文字中满满的讲故事的江湖气味,人生在世多少都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各种故事,但是将其叙述出来却少之又少。犹记得儿时,我的奶奶很是迷信,总跟我说要到遥远的西天去求一个长生太平的碗,就跟嫁人一样得有那么一个重要的碗作为证明。 看《金门十三子》倒是增长了不少见识,看着他颇为逗趣的文笔风格让我对他讲诉的故事细节之处很是好奇,充满着狩猎情绪。在老毕跟随师傅在沙漠中,遇到阴城时,就是那种阴曹地府的入口,我心中思绪万千,对于这种事情不相信但也不愿意亵渎,因为深知世界上有太多无法解释的现象。曾经看过《藏地密码》一书,才知道在我们未知的领域里有太多稀奇古怪的事物发生了。 在跟着老毕听故事时,突然话题转到他那神秘的师娘。师娘出自昆仑山的隐世门派金门,金门镇守昆仑山第九门,坐下有十三名弟子,号称金门十三子,这十三子九子镇守九州,三子行走天下,守护人间。而第十三子就是老毕的师娘,跟师傅相遇过程还挺奇特。话说在一处的堤坝口经常性的有洪水,于是当官的没有法子,起初用罪犯去填补豁口,但是屡次过来不奏效,就随便抓普通百姓来填补,这不百姓唉声叹气,苦不堪言,出现一个年轻道士,道堤坝下方有一个千年乌龟,只要用狗尿冲击,就可让堤坝口堵住。 有了短暂的效果之后,传奇的那个金门小十三出现了,说这道士不懂装懂坏了大事,既而舍己为人无私奉献将豁口堵住。看到这,那种江湖郎中气息就出现了,年轻道士为了治愈金门小十三,无意中发现这个少年是个女儿家。本来一段美好佳缘就展开了,可没曾想在休闲道路上二人失散。 《金门十三子》像极了武侠小说,但是作者偏偏用现代人的思维加上真实的社会状况将这些讲述出来,让人浓生出兴趣,在这些怪诞的故事当中,狭义十足,无论何等高人,在历史的轮回下,都会被故事代代相传,无论真假,终究是一种名族经久不衰的文化气息。这种江湖中的故事,总能让人萌生出想要一探究竟的愿望,无论真假,但求尊重尊敬,做到不过度传播,也不肆意亵渎。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三):传说
《金门十三子》作者收入了23篇短篇志怪故事,一篇故事一份奇趣,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另类江湖人的故事,这些主人公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特殊技能,但他们都大隐于市,不是身边的人,大概都难以发现他们的异常。比如憋宝人见风流泪的双眼,却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宝贝。如果这种故事真的存在,那大概是我们常常说的,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吧。
那这些故事是真的吗?你觉得故事的情节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阅读起来,你会相信,这些惟妙惟肖的故事,肯定是真的。其实故事的真谛不在于探究真假,而在于让读者觉得有趣。所以真真假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很有吸引力。 简介上说这些都是作者听说或者经历过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带着类似于聊斋的神秘色彩,有种阅读完一篇还想阅读下一篇的欲望。我本身是比较喜欢看故事的,因为我总想在被人的故事里找不一样的人生,但阅读了《金门十三子》,才觉得,平时看的故事更加了类似八卦,这些八卦源于生活,夹着常人的七情六欲,是无法用有趣来形容的。比不得这种民间故事,没有太多情绪牵动,可以单纯划分为有趣或者无趣。
其实看第一篇憋宝人的时候,因为之前闻所未闻,觉得有点玄幻,差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不同于其他真实故事接近生活,阅读过程中有可以想象的空间。但这本书应该风格更加像是一个人在与你说那些见证过的事情,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哈哈,我还为此百度了一下,原来关于憋宝人的说法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阅读过类似的罢了,还好我对阅读一向有最求结局的执着,细看下来,才觉得本书的有趣。
《金门十三子》是一本初看不惊人,细看才觉得有趣的故事书,书中的故事有一部分是作者体会过的江湖,比如其中的金老七,大概是印证了世外高人的形象吧,金老七有着与起年龄不符合的外貌特征,他既能像常人人一样生活,也有常人做不到的四大皆空,故事看完了,还留给读者一个悬念-----金老七离开仓库的前,附在老满大哥耳边说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呢?希望作者未来可以更新后续。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四):传说
《金门十三子》作者收入了23篇短篇志怪故事,一篇故事一份奇趣,以民国为背景,讲述了另类江湖人的故事,这些主人公有着与常人不一样的特殊技能,但他们都大隐于市,不是身边的人,大概都难以发现他们的异常。比如憋宝人见风流泪的双眼,却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宝贝。如果这种故事真的存在,那大概是我们常常说的,科学解释不了的事情吧。
那这些故事是真的吗?你觉得故事的情节是不可思议的,但是阅读起来,你会相信,这些惟妙惟肖的故事,肯定是真的。其实故事的真谛不在于探究真假,而在于让读者觉得有趣。所以真真假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故事都很有吸引力。 简介上说这些都是作者听说或者经历过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带着类似于聊斋的神秘色彩,有种阅读完一篇还想阅读下一篇的欲望。我本身是比较喜欢看故事的,因为我总想在被人的故事里找不一样的人生,但阅读了《金门十三子》,才觉得,平时看的故事更加了类似八卦,这些八卦源于生活,夹着常人的七情六欲,是无法用有趣来形容的。比不得这种民间故事,没有太多情绪牵动,可以单纯划分为有趣或者无趣。
其实看第一篇憋宝人的时候,因为之前闻所未闻,觉得有点玄幻,差点就看不下去了,因为不同于其他真实故事接近生活,阅读过程中有可以想象的空间。但这本书应该风格更加像是一个人在与你说那些见证过的事情,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哈哈,我还为此百度了一下,原来关于憋宝人的说法还是有的,只是我不曾阅读过类似的罢了,还好我对阅读一向有最求结局的执着,细看下来,才觉得本书的有趣。
《金门十三子》是一本初看不惊人,细看才觉得有趣的故事书,书中的故事有一部分是作者体会过的江湖,比如其中的金老七,大概是印证了世外高人的形象吧,金老七有着与起年龄不符合的外貌特征,他既能像常人人一样生活,也有常人做不到的四大皆空,故事看完了,还留给读者一个悬念-----金老七离开仓库的前,附在老满大哥耳边说的那句话,究竟是什么呢?希望作者未来可以更新后续。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五):隐秘的江湖
我们总是会对一些未知的、神秘地东西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它是那么神奇而隐秘。记得之前看小佛的《苗疆蛊事》时,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因为那是一个我们无法触及的领域。关于苗族的蛊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它是真的存在吗?真的有人见过吗?我们都不得而知。 最近又看了一只鱼的传说写的《金门十三子》,同样也是在我的认知范围之外的,却是一样的新奇有趣。老鱼,父亲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民营企业家,所以作为第一代富二代的他,生活奢侈,为了一口美食,可以跋涉千里前去,也就是这段经历,让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另一个江湖,认识了一个忘年交老毕,而老毕据说是憋宝门的传人。 憋宝人,源自明朝,他们有一双火眼金睛,可以发现宝贝,不管是埋在地底,还是挂在寺庙顶上,甚至是藏在木桩子里,都逃不过他们都眼睛,只要一眼,就能发现。除了火眼金睛,他们也有一手绝活,盗墓、寻金、找玉脉、捉天精地宝。老毕的师父,就是这样一个憋宝人。他老人家走南闯北,浪迹江湖,一路憋宝盗墓,过手的银钱虽然多,但也都随手花掉,日子虽落魄,但在吃食上却很讲究,特别爱吃时令美食,掐着时间,天南海北的赶过去,不会误了那一口美食。 而老鱼听到的第一个关于憋宝人的故事,就在老毕跟着师父去保定,而保定的特色美食就是驴肉,把卤好的驴肉放入酥脆的烧饼当中,肥美酥脆,别提多美味。老毕跟着师父在一家老店吃了几个火烧,师父一开始赞不绝口,后来却皱起眉头,向店家打听了驴肉的来源,接着就向那小村落奔去,找到了卖驴肉的人家里,用计把人骗走,在驴圈的某个地方发现了一只百年大螃蟹,从螃蟹身上掏出一个巴掌大小的佛像。这就是憋宝人的绝活,能通过一些细小的点,发现宝贝。 在昆仑山上,有一个特殊的门派叫做金门,他们世代镇守昆仑第九山,座下只有十三个弟子,号称金门十三子,九子镇守九州,三子行走天下,守护人间,剩下那一子,就是老毕的师娘小十三。天下人都想登上昆仑山,博一世成仙,就像许多的凡人想要长生不老一般。 那个我毫无所知的江湖,是那么的新奇,那么的有趣,令我无限向往,真羡慕老鱼的经历,虽然历经沧桑,但人生却是那样精彩,希望有机会,我也可以去见见那些隐于尘世的奇妙江湖。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六):十三子尽出,昆仑崩
第一次看“一只鱼的传说”的小说,蛮喜欢的。每个故事都不长金门十三子实际上是奇能异士的故事。因为是第一人称写的,很有真人真事的感觉。其中,老毕的师傅,很像是80后一代喜欢的林振英。这其中的“专业性”不言而喻。相信喜欢林振英的同学一定也会喜欢上这本书的题材。
这本书其实还有点奇门遁甲的感觉。因为讲得都是奇能异士所以非常的下饭。读起来真的是爱不释手。很好奇下一个故事是什么样的。这真的是很佩服作者的写作能力,年纪轻轻却能写出如此阅历深厚的故事。
前几个故事有点寒冷,很多都是鸭绿江大东北的故事。看来我对这个金门是有点误会了。金门并不是福建金门。本书金门一个神秘的门派,老毕的师娘就是出自昆仑山的隐世门派金门。金门镇守昆仑第九山,座下只有十三个弟子,号称金门十三子。金门十三子,九子镇守九州,三子行走天下,守护人间。游戏人间。这个游戏人间的,就是老毕的师娘,号称小十三,也是金门最小的小师妹。这十三个人,不仅性格秉性不同,连武器武功都不一样。十二子持龙角剑,与蛟为伴,镇守黄河八段。十一子王,王不留情,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第十子,半佛半魔,悬乎灭世。
在一次黄河泛滥的时候,小十三与道长相遇。道长就是老毕的师傅,因为道长路过时,看到黄河眼下边是一只巨龟。就斗机灵,出计策,让官员放了黑狗血和狗尿将巨龟引走,但没想到自己只能看到一层,小十三化身一个白衣少年,帮他纠正了错误,在六日之内入那河眼,将阴城关闭了。才结束了这尸横遍河的状况。也真是因为小十三的这次冒险,受了伤,道长日夜照顾,得了一段姻缘。
这书中,还写了很多其他的奇门异术,“有门有派”的,很佩服作者的写作水平,比如:采金秘术包括四脉,分别是“分水”“观山”“探渊”“凌云”,有道是“分水定金”“观山寻脉”“潜渊夺金”“凌云淘金”。这跟盗墓笔记,分金定穴也有几分相似啊。好的作品,都一样。
想想这种书的写作过程,应该是非常有力的创作过程吧,记得道长跟着小十三进黄河眼的时候,那山洞中的一路探索的过程,全是作者的创作,写作真的是一个又自由又痛苦的过程吧。不过能够创造出一个自己的“民间江湖”一定是非常有成就感吧。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七):江湖一直都在,奇闻秘事一点不少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信则有,不信则无。尤其是我们拥有广阔土地和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有多少奇人异事在民间流传至今。有时候我们听民间传说都是图个乐子,很少有人相信这些神秘的江湖故事,也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真的相信吧。
就像蒲松龄写《聊斋》,其中一个传说就是他摆摊收集故事,再予以加工修改,最后有了聊斋故事集,到今天真实性已无从考证,谁敢说这里面没有亲身经历呢。而今天一位网名叫“一只鱼的传说”,熟悉的人都亲切的称呼他为“老鱼”,已经在同名公众号和发文平台上连载了百余篇他听闻和亲身经历了江湖奇闻秘事。这次出版的《金门十三子》则是对这个系列故事的一次系统整理编撰,而且也准备影视化。
江湖一直都在,只是我们普通人离他们很远,所谓金门是一个采金的行业,因为以前采金人都是官府雇佣的贫民,他们采金却不能为已用,还要遭受剥削压迫,命运苦不堪言。有高人从昆仑山上下来传授了采金秘术,而后采金分为四脉:分别是专门寻找大山里藏金矿的“观山”;沿着水里金线的走向发现金脉的“分水”;寻找山体裂缝深渊里金子;还有悬崖峭壁鹰巢里的金粒,的有道是“观山寻脉”、“分水定金”、“潜渊夺金”、“凌云淘金”。这四脉出自同一处,而这只是当时昆仑山金门里流传到民间的其中一样古老神秘的手艺。金门祖师爷的手艺有三十六类,七十二行。金门镇守昆仑第九山,座下只有十三个弟子,号称金门十三子。金门十三子,九子镇守九州,三子行走天下,守护人间,还有一子名小十三游戏人间。
所有故事的起源都是关于这个神秘的金门,老鱼自从开始行走江湖后,一开始他还只是位听客,从他结识的人老毕哪里听说金门。老毕的师傅是金门的外门弟子,老毕跟随师傅闯荡江湖的经历都告诉了老鱼,有憋宝人、长白山怪物、黄河巨龟等等。这些故事说到底都是从别人口中听来,真真假假是否夸大其词,而我们也是半信半疑。直到老鱼自己成了江湖中人,亲身经历了认识了金门的外门弟子金老七,因下山历劫红尘一直漂泊在江湖。虽然不如内门那十三子厉害,但也是超凡脱俗之人了。
故事才刚刚开始,喜欢神秘江湖奇人异事的朋友,就接着听老鱼为我们娓娓道来。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八):一只鱼的传说
看这本书,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作者已经大名鼎鼎了,而且关键是在成为作家之前,还跟我们一样是一个互联网打工人,只不过他做到了高管。最后去做作家了,而且比高管还出色。光着一点就已经很好奇了。
看了文中的故事觉得笔调和内容很像是《盗墓笔记》这种,很玄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各种江湖英雄,神人奇事,层出不穷。而且作者是用第一人称讲述的,身临其境。书封中也宣传说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不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还是让我保持这一丝丝怀疑,不过这完全不影响我的阅读。真的是要大呼过瘾。
其实我一直很好奇这种小说中的那些“口诀”或者“讲究”,若不是亲身经历,完全是作者自己创作的话,真的是很厉害的一种。比如这段写吃的,我想说就算是现在的吃货,也总结不了这么全面吧:开春去成都吃鲜笋红烧肉,清明去扬中吃河豚,盛夏在苏州吃糟鹅,在杭州吃西湖醋鱼、喝黄酒,中秋去阳澄湖莲花岛吃大闸蟹,去汕头吃对虾,去呼伦贝尔吃手抓羊肉(这羊肉只煮十五分钟,一刀下去,还往外流血,肥嫩无比),等天开始下雪,就去大兴安岭吃狍子(他吃狍子只吃狍子筋),去哈尔滨吃杀猪菜,去福州吃佛跳墙。
这得需要多深厚的生活(吃货)经验啊。
这书中的故事也很怪异,多怪异呢,除了鬼怪妖精之外,还有各种智斗的妙招。我们知道哪吒是莲藕身,但是老毕的师傅用莲藕做“人肉宴”是因为真的知道人肉的味道:人肉甜丝丝的,有点儿像最好的蟹肉,不过最肥美的大闸蟹也没有人肉香甜。它还略带点儿浅浅的酸味,有点儿像是熟透了的石榴籽。吓人不,反正我是觉得及其的瘆得慌。
这个大千世界,奇奇怪怪不稀奇,稀奇的是能够将这些个事情,总结出个门道,规律,制定出一个社会法则,就像是,人类,妖精和鬼怪,神灵,这其中千千万万的区别和划分,就非常的麻烦了,也需要相当严谨的规则。
老毕的师傅说:说修行界有个说法,就是凡是首尾相连者,都容易修行。像黄皮子、蛇、刺猬,都是脑袋可以沾到尾巴的,还有猫、狗这些,都容易修炼成精。我们作为听故事的人,一想是这么回事儿,然后故事的可信度也就越来越高。
这本书中的故事,悬疑我觉得值得大家自己去一探究竟,剧透的话,就没了意思,失了滋味。但若是真的能好好想想这其中的规则或者作者的角度就想想故事,那收获肯定更多。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九):江湖传奇,清雅隽永
《金门十三子》的作者是一只鱼的传说,他很会讲故事,他已经在公众号上讲了近200个神秘故事,这本书有很多故事是根据作者的真实经历改编!素材主要就是源自于生活。揭示了众多隐藏在民间的神秘的江湖故事。
在他讲述的世界里有另外一群人,过着另外一种生活,另外一种江湖,只是大家不知道罢了。金门一个神秘的门派,隐居在昆仑山,研究的是如何成仙。山上有十三位门内弟子,他们隐居在遥远的昆仑山,如同是传说中仙人般的人物,称为金门十三子。
金门十三子之外还有一子,号称小十三,她是金门最小的小师妹。虽然小师妹是金门十三子里最弱的一个一位大家都让着她,所以呢,她一直觉得自己是最厉害的。江湖上传说,十三子尽出,昆仑山崩,十三子会不会一起下山……
金门还有非常古老神秘的手艺,就是采金。一位古代以金银为货币,采金是非常重要的事,官府从民间招募了大批人手进山采金。金子就是钱呀,采金人经常偷藏黄金。所以,采金人在采金时要求赤身裸体,出来后还要被检查,虽然每天挖到金子,却自己还是饥寒交迫,贫病而死。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描写构建的人物都是栩栩如生,铺垫故事的前奏,故事中对真实的历史人物穿插其中,并给了特别中肯评价,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在古风文学的小说中,《金门十三子》无疑是佼佼者。读这本书,被描写的神秘故事所吸引,对那些像迷一样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在作者的笔下,这些曲折传奇的故事如同眼前,娓娓道来。如同看到一幅波澜惊奇而又明朗开阔的图卷,在这图卷中有喜有悲,有恋慕之美,都在这本书之中。带着淡淡的忧郁。那情致和意境,令人不能忘怀。描写的是清雅隽永,宛若一个让人神清气爽的梦境,难忘那幽人空山的情怀,透出了沧桑。
作者用浪漫的笔墨描绘了那像雨又像风的故事,如早晨的曙光,充满着希望,似那山间流淌的清泉,静谧中带着活力。这部小说构架庞大,人物个性鲜明饱满,语言风趣,故事情节紧凑,有时候看似山穷水尽,却总会柳暗花明,铺陈展开的场景气势不凡。
《金门十三子》,很棒的江湖传奇故事。
《金门十三子》读后感(十):《金门十三子》——惊心动魄的故事,且听作者娓娓道来
据说,擅长讲故事的高手都是那些从唠家常一般的开头之后,带你领略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故事情境里的人,他们讲的故事,虽然你可能不完全相信,但是又不完全否定,这种亦真亦假的故事最让人捉摸不透,想去验证吧,没办法,想不相信吧,又无法否定,这样的故事就像是皮肤深处的瘙痒,不挠一下,它就一直在那里痒着,撩拨你的内心,不想关注又不能忽视,直到你一挠再挠,那种酸爽酥麻的瘙痒体验舒服到心底,会让人一遍又一遍地沉迷。
《金门十三子》就是这样让人上瘾的故事。
开始作者也跟你唠家常一般讲述自己二十多年前听说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讲述的时候,作者不紧不慢地述说,就像是在冬日里窝在家里无事可做的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讲述着自己的道听途说,讲述没有褒扬贬抑,就是客观地说着自己听到的故事。
能让人不知不觉走到故事里的作者才是真功夫,不着痕迹地设了一个局,让你自己跟着好奇心一点点地深入,最终欲罢不能。
作者一只鱼的传说给我们讲故事的切入点都比较小,一个只干半个月就够一年吃喝的有趣忘年交、一道古往今来最神秘奇幻的菜、自己遇到的一个佛道双修邋邋遢遢的金门弟子,这些既小巧又足够吸引人的人和物就是作者给读者放的香饵,因为他们足以激起你的好奇心,让你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后面发生的剧情,而且这些香饵不仅仅是一个吸引人的噱头,还和后面的剧情密切相关,甚至是剧情发展推进的关键,这就值得很多网文作者学习借鉴了。
同作者讲述故事的切入点相似的还有每个故事的标题,每一个标题都像是有魔力一样,牵引着读者的目光,使人想要一探究竟。
关键的是,后一篇故事里的主角都和前面故事中提到的人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对独立的篇章布局又组合成一个藕断丝连的完整整体,以讲单个故事的方式组织起一部小说作品,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描述惊心动魄的故事,这样巨大的反差体验也是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
一个好的故事是成功的基础,但仅仅有个好故事并不足以让它成为人人传颂的经典故事。《金门十三子》在故事讲述中,作者入木三分的文笔描述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憋宝人》中老毕在乌苏里江江边小木屋里自在洒脱的生活中那群像喷泉一样冲出水面的大鱼,《长白山怪物》里山洞里火把都穿不透的像墨汁一样浓稠的夜色,《金老七》里老满大哥仓库里立着拜月、大摇大摆、不把人放在眼里的老黄皮子,这些印象深刻的配角和环境,为这些神奇的故事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