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特的工具》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锦集

2021-02-08 03:2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锦集

  《奇特的工具》是一本由[美] 阿尔瓦·诺伊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5,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一):艺术,即书写我们自己

  对于“什么是艺术?”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答案是:艺术是一种奇特的工具,用于描绘人性的工具,即书写我们自己——我读了2遍,终于get到了这个点。

艺术与哲学,是一种组织实践

  作者旁征博引,对比介绍了组织活动与天生设计、知觉与神经学、图画与模型、语言文字与音乐等几个方面来阐述艺术,排除艺术非目的性极强的事物或行为,或是说不预设明确的目的性,如日常对话、运动、唱歌、跳舞、日用品(包括住宅)、镜子反馈的世界等;它是一种相对具体的加工,有抽象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如绘画、摄影、音乐、舞蹈、建筑、诗歌、戏剧,甚至文字本身——不是说它们一定是艺术,但至少是处在艺术的方向,即作者所说的“艺术是一种组织实践”,它不是单方面的达成认同(如我说“喜欢”,这是一种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组织性协同完成的行为作品(如我觉得“美”,这是在传递它的价值,期待有群体的认同)。

  此外,作者根据艺术与哲学的同源本质,引申出:哲学也是如此,在思考的行为上组织辩论,从而又重新组织了思考,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结论

  作者最终给出的结论是:艺术是一种哲学实践,哲学是一种美学实践。不论是描绘还是辩证,都是一种实践,一种实践应用于我们自己的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有人都是艺术家,我们都在生活。而生活就是一个制造体验的过程,在已经发生的事情面前,对我们的所为做出创造性回应的过程。 但艺术远不止这些。归根基地,艺术是哲学。它要把有关我们状态和本性的所有东西展示出来。 …… 艺术就是在书写我们自己。

存疑

  两次阅读,我仍有一存疑之处:

  作者的结论落在了“人与人性”(我们自己)。然而,正如哲学探索的不仅仅是人,还有自然(宇宙)在内;也如作者所言,艺术是人对自然(宇宙)的一种体验——那么,再往上追溯一层呢?自然(宇宙)这个天生的设计师,所创作的艺术与哲学,又是怎样的画面呢?跳出人之外、世界之外,其本源究竟何如?

  关于这一点,作者几乎未提到。也可以说,这是一个无解的答案,但就这点而言,本书所做的铺垫只是在铺垫论证,而且有上升到全面思考,但结论却没有升华,没有跳脱之外——因此,我自觉有一丝的降调。

PS

  最后,还是小小吐槽一下这个封面用纸吧:

  看过图片、摩挲过实物,还是觉得用报纸好过纯白的卡纸。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二):对“艺术”的再熟悉、再认识,非常有必要

在法国西南部的布吕尼凯勒洞穴里,曾经发现了一处史前人类的居住遗址。令人称奇的是,在这处洞穴里,成百上千的石笋或直立或倾斜,似乎是刻意排列成了两个大圆圈和几个较小的堆群。法国波尔多大学史前史专家若贝尔认为,“这些都是精挑细选的石笋……留下了人为设计的痕迹”。根据判断,这处史前人类居住遗址的年代至少在17.5万年前。

客观而言,虽然这些史前人类对这些石笋的利用未必是因为他们有艺术创造的需要,但却强烈地显示了某种艺术加工的倾向,而不纯粹只是出于一种实用目的。这是因为,若贝尔发现,这个含有洞穴文物的洞室位于洞穴深处300多米深处,这个位置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规划和协调。据此,他认为,这个洞穴是一个团队努力的结果,需要复杂的思维能力和社会组织能力。这个团队究竟是哪一种人类所为,其实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其中确实体现了某种艺术创作的想法,或者是体现了一定的美感想法。

不能不说,十余万年前的人类,就已经有了艺术创作的需要,已经产生了较早的艺术作品。在其后,越来越多的考古发掘、发现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艺术之间显而易见存在着越来越紧密的关系,以至于艺术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一书中,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教授阿瓦尔·诺伊认为,艺术虽然不是一种技术实践——譬如布吕尼凯勒洞穴里里所呈现的那些——但技术实践是它的先决条件,艺术参与了实践、技巧、技术对人类生活的组织,并成为人类了解自己的方式。假如从哲学意义上来解释这几个问题——什么是艺术?艺术为什么对我们重要,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虽然未必会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却一定能够成为人类换一个比较新颖的角度来看待艺术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所谓艺术,就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如今,艺术的范畴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扩展,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都成为了艺术的一部分,其表达形式主要有语言、文字、绘画、音乐、形体等。毋庸置疑,人类从远古时代就开始了视觉造型的探索,那些洞穴艺术,比如装饰、岩画等就是证据;其后,。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视觉为审美途径的艺术种类和手段也日渐增多,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书法、摄影等成为了最为典型的视觉艺术种类。

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并且花尽心思追求艺术的极致,就是因为人类自己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想法和追求,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去抒发和体现自己的感受——于是,艺术就产生了,并且越来越趋于精致和复杂。比如,就表现力而言,原始艺术相对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的特点,而现代艺术多具有高级性、细腻性、复杂性和理智性的特点。

但无论什么样的艺术,之所以被创造出来,不仅仅是出于表达的需要,而且也对人类社会自己能够产生或多或少的反馈、反哺作用。换言之,人类创造了艺术,无疑也从艺术创作中得到了某种回报——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工具”,是否具有价值性或者价值大小虽然因条件而异,却是一种客观真实的存在!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三):【品•鉴】《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阅读感想

  向来会主动去阅读这类偏哲学和带有理论类的书。会觉得自己是实实在在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并跟着他游走。这本书阅读下来不算轻松,但是收获的满足感是在阅读过程中一遍遍把自己思维的丛芜枝蔓坎尽,阅完阖上书,对于生活的敏锐度又上升之后。 关于艺术的各种理论学说有很多。正如杜尚的《泉》一样,当我们重新审视日常的事物,这个时候审美体验才有进去的空间。因此艺术批评,或者定义和探讨也是我们了解艺术的开始。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去说我喜欢他,当问道为什么喜欢的时候一个常常听到的回答是:“喜欢没有理由”。但这并不是一种理性状态,理性状态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喜欢并做出决策。这本书主打的是偏科普类,作者通过日常我们可能会忽略的问题来提问,一步步引导我们通过转换思考角度而不断地深入与作者探讨他的观点。在这里,作者同样抛下了三个问题:艺术是什么,艺术有什么作用,艺术的呈现方式是什么。

  因此,如果我们转换成审视思维,发现艺术围绕在我们组织的方方面面。从我们个人体内的小小细胞开始观视,他们在高效率和有节奏地进行物质交换,维持我们机体的健康。将身体的每一个组织相互协调与个人和社会组织之间相互联系,发现他们之间蕴含着的就是哲学。

  艺术它总是在颠覆我们正常的生活感受,带领我们思考。在领会到艺术带给我们的思考之前,常常会需要一段枯燥的训练。联想到双雪涛的《聋哑时代》,高压和枯燥的学习训练,是我们开启智识必须经过的阶段,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尝试颠覆,尝试突破。这个过程需要平衡和引导,也是属于艺术与人性相互关联的方面。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翻开书,一股馥郁的墨香袭来,越往后翻,香味愈浓。打开另外一本新书的塑封,却没有同样的墨香。这本书的印刷纸质也非常地优良,抚摸着一页新书纸质的肌理,对于这本书的阅读也是一种安慰。在阅读的过程中请教了一位老师关于游叙弗伦和苏格拉底对话的问题。让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新上了一个层次。我们对一个思想的理解,和文字无关,和形式无关,只和思想的本质,和思想击中我们带来的力量有关。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四):【品·鉴】困惑吗?困惑就对了……

  

艺术有令我们厌倦的力量。我们生活中的其他所有东西都在缓解无聊,而它却仍然坚持这种力量。

本书作者讨论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都很感兴趣的话题:即从进化的角度如何理解艺术。

  作者的态度大致如下:

  1、当有人认为审美意识是我们人类天性的一种进化表现时,我们权且可以认同他们的观点。

  2、接受审美意识的进化论解释并不能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及其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审美意识毕竟不是艺术意识。

  3、对于我们是否可以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艺术这一整套复杂的行为模式,作者首先讨论了一些认为可以这样做的学者,如迪萨纳亚克、米勒、斯蒂芬·戴维斯的观点,并指出:

关于艺术的进化论解释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它们太空洞了,它们没有讲明为什么人们要创作艺术,或者艺术为什么对我们这么重要。它们根本没有抓住艺术的实质。问题不是他们提出的艺术理论我们是否能够认同,而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触及艺术的实质。

  在作者看来,戴维斯的理论,比其他二位更有前景、更深刻。用戴维斯的理论我们权且可以解释审美意识如何被最终选择留存,但仍然无法解释艺术本身。

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它无法从源头阐述艺术以及艺术的独特价值。他把艺术阐释为适应性的,只说到“艺术是一种可以传播的人类行为方式,它被看做是表明形态良好或发育正常的重要标志”,……这里有个障碍:以此观点来看,任何形式的“人类行为”,只要它是我们认知能力的充分表达,而且分布足够普遍并被牢固确立,那它一定是一种适应性特征。 …… ……这种观点解释了艺术,但其恰恰是把艺术看做是另一种极具认知挑战性且被普遍牢固确立的技术实践。如果说艺术的价值有其独特的原因——假若艺术不仅仅是技术——那么,戴维斯的观点对此似乎只能无言以对。

  5、综上,作者认为,从进化论的角度来考察艺术,是有局限性的。关于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的地位,进化论的解读有贡献,但仅限于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技术。

艺术看起来与技术非常相似;它是无用的技术;艺术作品是奇特的工具。

技术是为目的服务的,而艺术恰恰是要质疑那些目的。艺术承担的任务是揭示、改造和重组;艺术就是要质疑那些让技术应用成为可能的价值、规则、惯例以及假设。

  因此,作者认为,我们需要跳出进化论,以别的方式来解读。

  对于从进化论角度理解艺术这件事,我认为作者对我启发最大的一段话就是指出:

  艺术必须被还原为神经生物学或进化生物学现象,持此观点的人代表的不是科学,也不是出于理性。他们的立场是关于科学和科学原则的幻想:他们代表的是科学主义,而非科学。

  对于艺术作品作者下了这样的断言:

艺术作品都有一个一般形式。艺术作品的一般形式就是:看你是否独具慧眼!艺术作品激发你去尝试、去努力地观察以使你能够有所发现。艺术的天职就是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完成这种,从看不见到看见的转变。以这种方式,艺术重申了我们感知体验的一个基本特征,即:我们队周围世界的意识、知觉、领悟并非自然而然地产生,而是需要通过有思想的、积极主动的观察去获得他们。

  作者认为我们不应该试图从神经科学的立场来解释艺术。相反的,对艺术的更好解读很有可能会让我们拓展思路来构建一个关于我们自己的更为可信、更为合理的设想,最终为一个更完善的神经科学铺垫基础。

更进一步树,艺术——本书中我在努力证明——根本不是一种现象,一种像消化或是视觉一样的现象,静静地等在那里需要人来作解释;它本身就是一种研究工具,一种探究方式,它研究的是吸引我们兴趣的关键问题,比如人的本性。

艺术本身就是研究我们自己的场景。

但艺术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艺术是哲学。它要把有关我们状态和本性的所有东西展示出来。艺术不是加工制造,艺术不是表演,艺术不是娱乐,艺术不是唯美,艺术不是愉悦,艺术不是加入艺术界,艺术也绝对不是商业。艺术是哲学,艺术是在把我们的真是天性展示在我们自己面前,因为我们需要这样。艺术是在书写我们自己。

  《奇特的工具》读后感(五):【品·鉴】奇特的艺术

  谈论美学问题,也就是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什么价值等问题,一般会从艺术的定义,或梳理艺术史、美学史等方向着手。但本书的开头却以“组织”(organization)一词入手,以一个生物学的专业术语对艺术的作用进行概括。书中的“组织”概念的确是一个生物概念,既指“我们的生命状态,我们的存在状态”,也指我们与环境的统一:“活着就是得到组织(get orginized),我们发现自己在更大程度上与我们的环境、彼此之间、我们的社会紧密相联,被组织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艺术和哲学就是人类特殊的组织活动(organized activities),用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确立自己的身份——或者说,努力寻求提出、展示、揭示和阐明自己,发现自己是怎样被组织起来的。

  作者又以“技术”划分出一阶与二阶的组织活动:一阶活动是基本的、不由自主的,比如谈话、运动、跳舞、绘画和唱歌;二阶活动是更精致、具有技巧的组织活动,是在一阶的基础上的重组活动,比如各类艺术:诗歌与小说、绘画与摄影、舞蹈、音乐,和哲学。一阶与二阶的划分,从某种程度上与康德的先天的“主观普遍性”与“反思的判断力”是有相合之处的,都涉及了艺术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文化属性的矛盾之处。

  本书的作者阿尔瓦·诺伊(Alva No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哲学教授,也是认知与脑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但由于出身艺术世家,对艺术有难以割舍的情感。身为认知与脑科学专家,他显然希望通过脑科学、认知心理学角度思考有关艺术的问题,但从前言我们就可以看到作者已经举旗投降了:因为从根本上,艺术品的意义不是限于人脑的,而是它“在我们感觉系统(或情感)上的作用”。即便如此,阿尔瓦·诺伊依然为读者提供了不少脑科学专家在精神美学方面的研究介绍,比如哈佛大学视觉科学家帕特里克·卡瓦纳(Patrick Cavanagh)的大脑实验,以更充分证明艺术的特殊性。

  虽然是一本具有科普性质的书,但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略艺术与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也较为完整地涵盖了许多美学问题,比如艺术实践是否有技术门槛、艺术的进化论以及审美意识的文化背景(第一部分),艺术的非工具型特点、艺术的枯燥无味和艺术的哲学批判性(第二部分),艺术热衷于创作、流行音乐现象等(第三部分)。阿尔瓦·诺伊站在认知学与美学的交叉点,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美学系统,将美学问题以认知学的角度作出清晰而具启发性的阐述,也扩展了美学的探讨领域,也因此他将这本书当作是一本“极其简略却高度自以为是的美学史”(第四部分)。

  实际上,作者围绕整本书的中心论点是“艺术是一种哲学实践,哲学是一种美学实践”,或者说,艺术是哲学,而“哲学也是艺术”。

  对于这个问题,阿尔瓦·诺伊的阐述总是显得不那么明确,他总结了艺术与哲学之间的三点相似性:没有主题限制;不断更新、修正、再造自己;艺术与哲学都是实践。但对于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他却总是含糊其辞:即艺术和审美是多维度的、多元的,它可以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提供给不同的个体以不同的审美,幼童见到可爱的卡通人物会被吸引,与人们在博物馆被达芬奇的油画吸引一样,都是一种审美活动。也就是说,艺术在我看来应是包含了一阶与二阶的组织活动,既可以是不由自主的、更原始的,也可以是精密、优雅、深刻的。至于哲学,虽然每个人都会追问“人从何而来”的初级哲学问题,但哲学思想毕竟是明确的文字与思维(虽然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达内心的想法),可以通过对话而加深、更新、修正的。哲学是二阶组织,但艺术是多维度的,对于艺术审美是取自每个观众对自身的理解与审美素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阿尔瓦·诺伊说,艺术,作为一种组织活动,其目的是表达自我和发现自我。丹纳在《艺术哲学》也表达过相似的观点:“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个重要的观念”。艺术的的确是人们表达某种特点、情感、观念的特殊方式。人们在演奏音乐、起舞、绘画,都是由于内心拥有蓬勃的欲望需要表达;我们欣赏一段优美的音乐、一支舞蹈、一场歌剧,是为了追寻情感的契合与宣泄,或是获得一种启发,揭示自己、了解自己。

  正是出于这个问题的模糊性,阿瓦尔·诺伊对流行音乐的态度总是暧昧不清,自相矛盾。他认为流行音乐的价值在于歌手的个性、风格,流行音乐因其社会价值而伟大。诺伊看似为流行音乐辩护,但实际上,他否定了流行音乐的技术性,而这一点与自身矛盾了——在第三章他明确说过“艺术要以技术为前提“。但如果承认了艺术的多元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音乐既可以是优雅而富有技巧的古典音乐,也可以是激情澎湃却略显粗糙的摇滚音乐。音乐应该是多种形式的,只要能够打动自己,打动他人。

  事实上,我认为艺术流派是受到哲学发展的影响而发展的。流行音乐,包括摇滚音乐的发展与二十世纪的时代背景难以割裂。由于宗教信仰的崩塌,个体陷入了史无前例的迷茫与孤独,表现在哲学上是存在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发展,而在哲学思想影响下的音乐,则表现为人们追求反传统、有个性的音乐风格与偶像。

  《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作为跨学科的美学科普性书本,是具有创造性的。对以上问题的不同意见不能否定本书的所有珍贵洞见。就像阿瓦尔·诺伊在最后一章所说的那样,“关于(哲学或)艺术作品的争议总是对话的开始,而不是结束”。

  绮齐

  2020/5/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