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罪·画像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100字

2021-02-10 02:54: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100字

  《心理罪·画像》是一本由雷米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2017-9-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罪·画像》精选点评:

  ●过程很精彩,结局略显匆忙

  ●方木真惨。果然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吗

  ●不写详细手法你写啥。动机心理分析也不到位,差评!

  ●单觉得犯罪心理画像真的是很有意思。

  ●校园版criminal mind。以及这所学校的研究生和教职工都这么...闲嘛

  ●犯罪类型的美剧套路,情节紧凑,故事吸眼球,围绕着主线剧情的好奇心也一直被牵着。但介绍归纳为推理小说就过誉了,推理内容很少,有的只是主角上帝视角得出画像解释,全书基本没什么伏笔,平铺直叙,不费脑子的休闲书

  ●[1]听

  ●为了小说塑造,有很多感到不合理的地方。

  ●好看好看!真滴好看!!!喜欢心理罪系列~

  ●虽然不特意去记 我已经记不住他的名字,但是 在深夜一个人躲在床底刻自己名字的那种绝望 我还能时刻想起。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一):读者身份的局限性

  作为一本悬疑小说,它较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环环相扣,虽然从反派角色的设置来说,从他第一次非正式出场就能感觉到他与后面的案子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这个悬疑点不是很吊人胃口。 读者不知道凶手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份的局限性,只能知道作者所提供的消息,所以作者没说他具体叫什么,干什么,从前文就算判断出是这个角色的不恰当行为给人异常感,但没有更多细节线索提供之前,也没有办法知道具体角色身份背景,是否是作者在故布疑阵,还是的确存在的凶手。 中间的几起凶杀案件比较平庸,也没有说出具体操作的可行性,虽然凶手是高智商的,但这种高智商没有特别令人印象深刻,只有典型的这类小说里愚蠢的警察的一头雾水聊以衬托,未免有些令人丧气。但结尾处又爆发出几个令人觉得精彩的首尾呼应,前头不出彩的小细节,却是伏笔,这让故事更为一体化,这个非常喜欢。 除此之外,方木这个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刻画的很到位,一开始噩梦连连,害怕恐惧,孤僻,逐渐变的有成就感,之后的愧疚,最后坚定自我,变得强大,整个故事都是在描写主人公的一种成长,这也是一大亮点。 故事可看性较强,虽然部分情节略显平庸,但已经算是不错了,读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要写一本优秀的侦探悬疑小说的困难性~~~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二):方木:那个让人心疼的孩子

  雷米《心理罪:画像》 老实讲不是很能接受方木因“第七个读者”的事而变得如同一个“活死人”,因为总觉得人不该如此脆弱,虽然老师说(某次下课特意问了雷米老师)那时方木只有21岁,而且吴涵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可我更希望方木能活得像个年轻人。 那个总是沉默寡言不让人靠近的“怪物”让人难以接受,而后来看着身边的人一个死亡近乎崩溃的方木更让人心疼:一声振聋发聩的嘶吼从方木的胸腔里喷涌而出……他蹲下身子,揪着头发,“啊——啊——”地大声号哭起来…… 方木…… 人的嫉妒心很可怕,而一个受过高等教育且具备高专业知识又心理变态的人的嫉妒心更可怕,因为他——没有灵魂,只有自我,漠视生命。真是可怕。 虽然这样精心设计的犯罪在现实中不大可能出现,但不可否认故事中作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是精彩的,只是有点冷血。 冷冷的情景,血腥的画面,还有让人提心吊胆的剧情,害怕接下来发生的,却更希望凶手早日被绳之以法,终于在最后……嗯,方木,你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用自己的方式。 灰暗的故事,灰暗的天空,终于在最后照进了光,照着方木。真好。 注:没有刻意写长评,只是写的内容超过字数不能发短评,所以……将就着看吧。有心情再修改。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三):补档。跑偏。

  

本书传说中的亮点“心理画像”篇幅并不太多,也不够精彩,尤其是最终画出的凶手形象,完全无法和主角的人格魅力相提并论。相比之下作者对主角的画像倒更成功,合上书,我恐惧的竟不是凶手或凶案,而是方木遭遇的幻觉。作者成功将方木压抑痛苦的情绪、近乎自虐的愧悔转移到读者的心上,对我来说算一次新奇的读书体验,游走在犯罪边缘、随时可能黑化的“正义”角色在国产小说中也比较罕见。

但达到这种效果的代价是不厌其烦地重复主角的独白、不厌其细地探究主角的隐私。虽然举这个例子有点欺负人,但我还是想说说与《画像》极端相反的例子:《白夜行》。书中对真正主角——亮和雪穗——全篇没有一次心理描写,均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观察他们,然而在结尾读者又能深刻感受到亮和雪穗之间的羁绊,而且正因为无法进入他俩的内心,使读者对他们孤立于世的绝望有更切肤的体验。俗气地说,《白夜行》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技巧与主题的互相成全。

相比之下,《画像》的叙述实在太粗暴太直接了,而且由于集中描写方木,留给其他角色的篇幅大大压缩。“心理画像”是对人性的探究,通过天才方木的眼睛,读者本应看到一个纷繁复杂的人性世界。实际上,除了方木本人,其人物都是标签化的——良师益友乔老师、胆小内敛孟凡哲、典型女神邓琳玥、典型室友杜宇、典型室友的女友陈瑶、典型母亲而且还功能性死亡的孟母……当然也可以说因为都还是大学生(乔老师、孟母:???),所以人物都显得浅薄,那么身经百战的邰伟同志呢?原本以为他与方木会有些摩擦,后来又觉得俩人应该配合互补,结果到结尾,他自己倒被手铐套着等着方木救援。回想起来,他除了经常出场,和偶尔出场的其他警察有什么明显区别吗?最无法忍受的是凶手,憋了大半本书都没出现,一出现就跟在脑门儿上贴了“来抓我”似的,完全浪费了我之前推理时费掉的脑细胞。纸片儿似的配角当然压不住主角的光辉,但也带来一个问题——作为天才的方木,怎么从他眼里看到的人,都这么单一?从这些单一的视角里,他居然可以迸发出描绘复杂人性的力量,实在是……太不可信了,这是我个人认为方木形象上的一个大bug。

  《心理罪·画像》读后感(四):心理罪之画像——阴郁与血腥齐飞,精神障 碍才是根源

  心理罪之画像——阴郁与血腥齐飞,精神障碍才是根源

  1.

  《心理罪》系列断断续续看了几本,情节设置差强人意,最大看点在于作者用心理学角度分析案情,剖析罪犯内在动机和心理机制。如果读者喜欢情节跌宕的侦探悬疑小说,东野圭吾是个不错选择;如果对人类心理机制产生兴趣,并对犯罪心理学有所感悟的话,《心理罪》系列值得一读。

  悬疑小说与心理类小说,谈不上高雅与肤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越发对人类心理产生兴趣。而那些情节跌宕的悬疑小说,似乎更适合快餐文化,只适合读一遍。

  而心理类小说,更注重罪犯的心理成长环境和扭曲的人格。作品背后可以看到更多深层次东西,比如人性,社会制度,以及原生家庭的影响。

  2.

  《心理罪之画像》,情节不算复杂。一个犯罪分析的天才帮助警方破案的故事。字里行间充斥着凝重和压抑。像身处阴郁的天气,读者内心也会感到一股凝滞的化不开的沉重感。

  作为主人公的方木,被作者刻意神化。故事的开头,城市发生三起连环入室凶杀案,警方一筹莫展,主人公方木通过查看案发现场和分析推理,清晰的画出凶手特征。很快,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成功破获本案。

  然而这个案件只是一个引子。很快方木真正的对手出现。

  接二连三,在方木所在学校发生命案。而每一次凶案现场凶手都会留下一次作案的线索,并对应历史上著名的连环凶手。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凶手却主动跳了出来袭击了方木,是他的同学孟凡哲。随后警方在孟凡哲宿舍发现多起案件使用的物品,坐实了孟凡哲的凶手身份。

  然而只有方木相信,孟凡哲只是被人心理控制,真正凶手依旧逍遥法外。孟凡哲给方木留下关键线索——一封信。就在取信途中,孟凡哲的母亲意外身亡——至少警方认为是个意外。

  后来,方木的恩师乔教授突然失踪,代课的老师竟然是图书管理员孙谱。通过询问师母方木才知道,乔教授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其中之一是方木,另一个就是其貌不扬的孙谱。

  当年孙谱初出茅庐,作为天才的心理画像师为警方出谋划策。然而孙谱功利心重,为了私利铸下大错。

  至此方木终于明白,真凶就是孙谱——另一个天才的犯罪画像师。经过殊死搏斗,方木制伏凶手,可惜乔教授命葬火海。

  3.

  本书给我的感觉,前2/3的情节还不错,案件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方木受困于过去的经历,让读者心疼和无奈。

  然而从乔教授失踪开始,情节设置一落千丈。乔教授这个人物设置本身就是一个大BUG。方木最后一次找恩师了解情况,乔教授对方木说的最后一句话很明显,他认识凶手,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凶手投案自首。

  试想一下,一个教授明知道身背5条人命的凶手身份,却天真的以为自己可以劝得动对方回头是岸。这可能吗?

  而且,当图书管理员孙谱代乔教授走上讲台,当师母说出孙谱的过往,方木立刻认定孙谱就是真凶。是不是有些太草率了?而孙谱不愧真凶的名号,很快与方木摊牌,像所有好莱坞大片一样,大反派先赢后输,成功制伏。

  总体感觉,小说后1/3的情节设置上太过草率,许多重要的情节一笔带过。作者好像赶时间,匆忙交稿。

  而且,孟凡哲当替身的情节也欠妥当。孟凡哲只是有一点精神障碍,对点名很紧张,仅此而已。而孙谱仅利用这一点就成功控制了孟凡哲,成了“背锅侠”。至于孙谱如何控制孟凡哲,书中只交代了几次普通的对话。可能作者也知道,现实中无法利用精神障碍控制病人,所以只简单敷衍,没有过多解释

  4.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障碍。有人害怕黑暗,有人恐高,听说最离奇的,还有人【怕光怕水】。

  根据心理学分析,以上这些心理障碍,都可以从患者童年经历找到根源,还有些是成年后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嫉妒他人的心理。

  步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类的精神状态却每况愈下。每个人都感动莫名的烦躁易怒,严重的会引发躁郁症。恐惧、死亡、嫉妒、压力,现代人似乎一下子就会崩溃。

  各种“大师”“鸡汤文”劝我们想开些,放下执念,放过自己。可是身处喧嚣都市,如何能躲开各种负面情绪?就像电影《东邪西毒》所说,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又如何退隐江湖?

  在本书里,方木背负着过去的创伤喁喁独行。而红尘中每个人,谁又不是背负着各种精神负担,咬牙坚持。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分析,《心理罪之画像》算不上太优秀的作品。可是她给了作者一个角度去分析我们的内心世界。正如书中一个小配角——罪犯黄永孝,知识分子的高傲与现实的落差,让他的心理产生严重偏差。他选择年轻白领女性作案,除了满足性欲,更多的是报复的快感和心理满足。

  忘记从哪本书里看到一句话,我们每个现代人,都是潜在的精神障碍患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