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1000字

2021-02-10 03:07: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1000字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是一本由[日]皆川博子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一):披着英式皮的东方小说

  读之前完全没想到作者是日本人,能写的这么有英式范儿也挺不容易的。到全书快结尾才感到了熟悉的东方教育意味,有一种之前看长夜难明时的感觉,少年的良苦用心和执着让我连连惊讶,虽然也有能猜到一点反转,但结尾还是让人激动不已。另外“魔女“还真就挺有意思的,实在让我不好意思的笑了,可能这就是披着英式皮的东方小说吧。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二):08/05

  很难想象一个日本作家写的旧英伦故事,能让人这么有代入感。 故事从一开始,就直接丢出三具尸体,然后配上双线的叙事格局,引起人巨大的好奇心。 随着故事的进行,也引出了越来越多的人物,并且还牵扯出那个年代的暗面,法律为有钱人服务啦,世人对于女性的偏见啦,人们信仰中对于自杀行为的唾弃啦,等等。 主要角色都在故事的讲述中得到发展,并且立体化。外表严厉的警察也有内心恻隐的一面,为法律服务的法官也会看到法的不足之处,并且接受错误。 然后故事结局,我觉得还挺温情的,正义得到声张,好人活着,坏人死了。 文章全篇都有一种混血感,英伦的背景故事配上一些日式的人生教育意味,给人感觉特别新奇。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三):前面精彩,最后反转

  

总体来说,前半本比较吸引人,两线情节的交错设计很巧妙,也为后续的诡计留下空间。

伊莲小姐的情节交代的有点不足,真相没有被彻底交代清楚,而且前面写她写得还挺有意思,忽然就死了。后半本情节有点奇奇怪怪的进展感觉。

整体逻辑其实还是有不少破绽的。比如最关键的杀人动机。投机商为什么要杀内森呢?不是要挟他写完《悲歌》赚钱更好吗?真要杀的话,又何必假手罗伯特呢,还弄出什么小狗跟踪之类的,动机不足啊。

最后的反转还是挺精彩的。看到内森还活着确实有震惊到,我已经开始猜是不是丹尼尔是背后指使了。

推理的话,按这本书的前面描写,估计读者没法自己推理出结果。

附录查理比较有意思。还有一首解剖字母歌,不知道有没有歌听。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四):好想听解剖歌啊

  

与《虚构推理》一起获得第十二届本格推理大奖的历史推理小说,当刚看到此书消息的时候还以为是有生之年作品,没想到几年后很快就看到了电子书,甚至今年连实体书也入手了。所以说简中的推理小说出版还是很有希望的嘛。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专心致志推进解剖学的外科医生及其五名弟子,因非法购买解剖用的s体而被治安法官调查,谁料到本是怀孕的贵族千金尸体竟变为被切断头颅和四肢的少年残骸,更是在弟子们藏匿解剖遗体的壁炉后面找到了又一具中年男子的尸体....另一方面,某位怀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少年来到伦敦,试图向书商推荐自己发现的无价之宝,在途中与医生的两位弟子结下了友情,但他没想到的是自己未来将会遭到怎样的悲惨遭遇......

这部作品发表于2012年左右,届时作者已经83岁高龄,能够写出这样的作品来说真是难能可贵,在下不能不表示叹服。说老实话,如果应把此书作为本格推理来看的话,估计书友们未免有所失望,但结合历史来看,这部小说倒是展现了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奇异画卷(更是流露了不少耽美气息呢)。实体书的最后刊载了由作者亲自作词的解剖歌,我个人倒是很想洗耳恭听的。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五):剖开您是我的荣幸

  

流畅性(可读性):⭐⭐⭐⭐ 一气呵成呐,五个多小时,唯一的可惜之处在于翻开这本书之时已然是凌晨。书名乍听之下觉得像是什么变态杀手假装绅士,翻开之后才发现原来是类似“大体老师”的敬语(但个人觉得书名好像并不能为内容做出什么指示,感觉除了解剖学外实在是没有什么连接之处,而本书之中解剖学可以作为一个线索,却不是主要内容)前期分了两个时间段进行叙述,有一些反转之处,书中的人物命运也让人心神随其而动。或许是因为我没有见过,所以对于解剖学教师的师生之情感到讶异和羡慕,其中的盲眼法官也觉得很新奇,读的过程中时常觉得这法官也太牛了叭(这算剧透吗?不算吧不算吧。如果算的话,再剧透一点,爱爱子和奈奈子,这两人实在是有点东西) 诡计:⭐⭐⭐⭐ 这本书算是本格还是社会呢,感觉二者兼而有之。不能将书中的诡计具体归为那种类型,一个个的小细节和设计引导着侦探走向真相,而侦探似乎也甘愿为凶手所引导。虽然那时的社会环境司法不公,但在各方的默契和设计下,恶人也算有了一个好的归宿。 一些疑惑:伊莲小姐这个角色让人感觉出现就是为了死,而她的死疑似因为罗伯特医生,但又仅仅是疑似,似乎最终也没有交代(有明明白白的证据的那种)罗伯特医生究竟有没有侵犯伊莲小姐并杀掉她。对于罗伯特为何要杀掉哈灵特,也没有作交代,总而言之,罗伯特这个恶人恶得有些让人迷惑。 最后附上解剖歌(看到最后发现竟然还有曲谱,实在是可爱,不过看的过程中发现《Do-Re-Mi》的旋律也可以唱。手动得意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六):非常完整的故事和背景

  

从推理角度来说,不算是很严格意义上的推理小说,因为涉及案情的部分几乎和背景人物、世间百态的描写对半分开了整个篇幅。可以说,作者是先创作背景,以背景为主线来展开故事。

整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背景描绘特别详细完整,里面人物的语言活动描述甚至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会成书于21世纪,因为它明明在描写19世纪的故事,作者无论考究还是笔力都非常了得,抠细节到甚至把书里的解剖歌在结尾谱曲写出来了,真的是非常非常难得的细致了。

因为当时对于解剖人体的外科医学是不被道德和教会接受的,而主持司法的法官只能从外表和行为中推断,所以产生了一种科学与正义冲突的悖论,也是这本书名字的由来。

说到案情,就是两条线并行。一边是非法的解剖教室中出现了神秘的尸体;另一边是独身来到伦敦的少年遭遇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两条线合在一起,就是这个少年到底去哪里了。其他的案情都是这条主线的陪衬,也是主要描述那个时代的种种不合理:家庭医生对未谙世事的小姐的凌辱和迫害;不被大众接受的同性恋群体;法官一心为钱草菅人命;还有投机害得人家破人亡引起的仇杀;政要与新闻媒体勾结谋取私利等等等等。副线就很多,很容易把主线隐藏住,但是在最后作者是一起揭秘的,所以一丝不乱。

和很多作者关注于乡绅贵族的爱恨情仇不同,这本书更关注的是普罗大众芸芸众生的情感和故事。包括书里面最后的番外篇,底层人民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艰难和困苦,会遇到很多不公的事情,但是大家还是要努力活下去。

如果想看维多利亚时期普通民众发生的推理故事,请务必看看这本书。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七):日本人写的欧洲推理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

  [日]皆川博子 著;曲岚 / 王小禾 译

  日本作家笔下

  十八世纪英国伦敦的本格推理

  不是法医实录

  —- 分割线 —-

  这么一天,天气晴朗,你往自家壁炉里塞进去刚跟盗墓者买来的一具女尸。过了一会儿,往里掏了掏,却掏出来一具没见过的男尸。奇怪了,于是你又掏了掏,掏出了原来那具女尸,诶~,再附赠另一具来历不明的男尸。于是你懵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很明显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伦敦的社会情况作了彻底的调查,形成了相当立体的认知,读这个故事能让人很轻易的就容身到那个时代的伦敦。

  其实照实说本书的诡计并不出彩,反转也不让人卧槽,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到后期只要稍作思考便能想通。最亮眼的要数凶手自首后对于当时法律的活学活用了,没错,这本书应该是我看过的,唯一一本,凶手是提前自首的推理小说了。

  很难想象这本书是一位日本作家写的,小说很有欧洲推理小说的味道,不违和,也发扬了人名难记的一贯传统,但,本书作者对于文字的运用则要远远凌驾于很大一部分欧洲本土作家,相比较于许多欧洲推理小说冗长的,乏味的,无关紧要的,不痛不痒的情节描写,和毫无特征的人物塑造(说的就是你们啊奎因兄弟),日本作家将日式推理小说对于情节与人物描写的那股子灵性融入到了这本书中,极大地丰富了可读性。当然,或许这种欧洲底子配上日式镶边,会有人觉得很分裂吧哈哈哈哈哈哈。

  若要打分的话,中规中矩的故事与诡计能拿3分,故事的描写能让人不觉得过于拖沓,人物刻画很有特色能再加0.5分。

  —- 分割线 —-

  首先需要承认,我完全是被标题吸引的。

  没有其他原因,我既没有看作者是谁,也没有看获奖记录,单知道是本本格推理小说。

  第一印象,毫无疑问我以为本书是以法医检验为核心来设置诡计的,但并不是;又或者是以尸体肢解的犯罪手法为核心的,也不是。

  不得不吐槽这书名怎么也沾一些标题党的意味。

  还有这些年是怎么了,怎么只要是本小说都喜欢双线并行。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八):亲眼看见,亦非真实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 一 即使你一无所有,我也…… 依旧热切地爱着你。 我想,把这句话作为丹尼尔医生最后才吐露的遗憾,是比较合适的。 对于爱德华和奈杰尔,他是痛惜而自愧的。 这或许是无可奈何的——没到那一步,谁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 如果知道自己的学生失去了绘画才能和思考能力,他就会抛弃他们吗? 并不是。 即便二人成为了因为仇恨,践踏司法制度的刽子手。 回答来得太迟了,但他终于还是说出口了。 “不管你们变成什么样子,我还是会深爱着你们。” 二 亲眼所见,亦非真实。 书中出现的盲眼法官应该不是意外。 蒙眼,因为司法纯靠理智,不靠误人的感官印象。 这应该是借鉴忒弥斯女神的设定。 文中的盲眼法官约翰,依靠听力和触觉就可以分辨谎言和真实,却依旧为半真半假的言论而迷茫。 他是否曾经纵容幼年受创,挑衅法律权威的爱德华?他是否早就知道真相,却吞下了误审的耻辱,只为了两个年轻人的新生? 我想是的。 这让我想起了东方快车谋杀案中,波洛面对十二个复仇者,放下了一贯坚持的正义。 “迟到的正义对社会来说是一种正义。” “但对受害者并不是。” 法律有很多漏洞可以投机,我理不清楚法律和人性的天平怎么平衡。 确实,挖掘历史的坟墓,有很多人在不公平的环境下,用自己的方式去完成复仇,他们应该获得谅解和同情。 这不违背法大于情的原则。 规章制度是要一步步完善的,罪责是可以从轻判处的,宪法是可以不断修改的。 不用关心个人能对法律法规做出什么卓著的贡献,哪怕是赋予眼前人一点微末的温暖,那就是毕生所求。 三 当然这本书也揭示了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些问题。 旁观少年内森同游行人员一起,被押入监狱一个月,期间见识了伦敦的一百种罪行事迹,甚至还在狱中被肮脏的男人日日强x。 没有人提起诉讼,爱德华和奈杰尔就可以免去杀人入狱的结局。 贵族小姐伊莲被家庭医生强x怀孕,砒霜中毒伪造自杀,居然在家族的默许范围内——因为他们不想爆出未婚先孕的丑闻。 有被冒犯到。 这尼玛就是现代版的害怕被强x的女儿嫁不出去,而选择私了的父母。 不不不,后者还是有被迫无奈的成分,前者就是为了面子这种可有可无的东西纵容罪恶。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九):药草无法治愈之者

  “话语无法愈之者,药草愈之;药草无法愈之者,解剖刀愈之;解剖刀无法愈之者,死亡愈之。”希波克拉底如是说。 一 初到伦敦 内森从偏远的小镇,来到伦敦,他心中怀着远大的抱负。十七岁的他尽管瘦弱如十四五岁,但内心却有一簇火,那火光是诗。他娴熟于诗句和十五世纪的古文字,在家乡神父的鼓励之下,他决定为人生搏一搏,前往伦敦,这个国家最繁华的地方,而这个地方令他失望,人人皆是为利而生,人与人之间亦是充满了冷漠。 内森囊中羞涩,只得做自己心底瞧不起的小报的撰文者,在此期间,他认识了爱德华和奈杰尔两位好友。他们没有伦敦人的傲慢,反而平易近人,非常友好。内森愿意将遇见的苦恼和欢乐都倾吐给他们,只除了一件,就是他和伊莲小姐的相遇。伊莲是内森高贵、优雅、美丽的代表,他没想到由此奇遇。 然而飞来横祸,他被当成示威游行的犯人,陷入囹圄,好不容易虎口脱险,才发现不过是才出虎穴,又入狼窝。在伦敦的每一日都是涉险而行,充满血腥气味,连他的手上也不可避免地沾染鲜血,直到解剖师丹尼尔·巴顿的解剖室内出现一具尸体,被指认成是“内森”,他的故事才终于可以真相大白于世人面前。 二 才华?堕落? 爱德华和奈杰尔是丹尼尔的爱徒,前者继承了丹尼尔精湛的技术,后者则拥有如达芬奇一般高超的画术。两人如影相伴,关系密切,也是丹尼尔难以舍弃的弟子。某一日,他们在藏起伊莲小姐的遗体,再搬出来之时,猝然多了两具尸体。至此,尘封的冤案加上未逮捕的凶手,使得真相愈加地扑朔迷离。 爱德华、奈杰尔两人深陷案件漩涡的中央,不可避免搅入其中,一则他们是尸体的发现者,二则这尸体之一的“内森”是他们共同的朋友,三则他们痛恨老师丹尼尔的兄长罗伯特窃取他们所有人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则是爱德华的父亲蒙冤下狱,误判罪名,后来真相水落石出,其父却没有被洗冤雪耻,身后依然背负罪名。 爱德华和奈杰尔本就聪明过人,兼之彼此都有想要守护的人,再有他们心中那一股愤愤不平之气使得他们在案件中小使手段,因之案件横生枝节,越发地难解。凶手是罗伯特,幕后主使是埃文斯,而后两人黑吃黑,互相撕咬,纰漏百出,又因爱德华和奈杰尔的行径穿插其中,真相的外壳如同风化了的泥块,一点一点剥落,直至真相完全裸露出来。 三 非荣幸也 其时伦敦,也是百鬼横行,妖孽丛生,在那里,金钱是至高无上,法官定夺罪名,不看罪行,而是看篮子里送来多少钱,治安官巡查不为保证一方百姓平安,而是借此收受贿赂钱财,父亲为了家族颜面,可以舍弃女儿死亡的真相,纵容凶手喂下砒霜,使其一尸两命,市长亦能忽视民意,胡乱抓人,狱卒借罪牟利,即便是无罪释放之人,也要刮下一层有谁。彼之世界,是脏乱不堪,贪愚弱私,并不宜人。 作者对爱德华、奈杰尔和内森等还是笔下留情了,在停辛伫苦之后,还是给了他们一轮朝阳,一席秋风。

  《剖开您是我的荣幸》读后感(十):虽然这本书通篇血污,但里面的人都无比干净

  

这个月月初我就读完了这本《剖开您是我的荣幸》,因为一直想写长篇评论,一直没有动笔。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值得一夸的亮点了,解刨学在英国的发展、猎奇风的故事走向、耽美双男主的魅力,包括瞎眼侦探和美女侄女助手,实话讲,随便组合两三个就很容易出好故事了,而作者可以做到让每一个元素都发挥功效,真的很厉害。

其实这本书一开始是有点劝退的。人物太多了。而且全是外国名,读起来非常不友好。但由于开头就是尸体被发现这种紧张环节带来的刺激观感,读者非常被容易代入,所以读起来并不困难。当我读到后期节奏平缓的时候,所有出场人物已经清晰分明了。这就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前半部的故事(至少前20%)是真的好看。尤其是藏尸体这里,一开始藏一具已经很紧张了,之后出现了第二具,女尸变男尸,再之后又变出来第三具,这种强节奏会牵着读者一直看下去,整个故事的惊喜程度是一直迭代的,阅读体验很好。

第二,人物塑造很厉害。作者非常善于用特质来概括人物,比如老师丹尼尔的“土豆”外形、瘦子、胖子、话痨、很精明很海王的爱德华、温柔的画画天才奈杰尔,所有人一眼分开,根本用不着记名字。

但实话讲,后半段没有前半段好看。内森是一个绝对的悲情人物,小镇青年,想着凭自己一点点的天赋在大城市闯出名堂,却因为一个小聪明最终丧命。中途他经历了壮志难酬、写不喜欢的东西糊口并因为这些敏感问题莫名入狱、在监狱被凌辱、喜欢的富家小姐无疾而终、出狱再被PUA到死,最后尸体还被肢解的不成样子。一切只是因为他的古诗才华,这就是当时伦敦社会环境下没有活路的草根天才。

可惜,作者没有把绝对的功力用在描述内森这个人身上。她的确花费了很多笔墨,但作为读者而言,我觉得以作者的功力,这个人的悲凉感还可以再加两倍。

除此之外,别的我都非常满意。爱德华和奈杰尔真的是好明亮的少年。法官真的是很温暖的人。谁能想到书名这么变态的一本书竟然写的是个如此温暖的故事呢?

说到书名,我想说,伦敦至少赋予了这个故事90%的魅力。如果这件事发生在东京,不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剖开您是我的荣幸”,是解刨学者在解刨尸体前的鞠躬致辞,这一件小事就足以体现当时英国人的修养,带点教会色彩,给这本书定调。那是福尔摩斯的时代,是伦敦还是雾都的时代,是开膛手杰克的时代,是快速发展给城市带来贫富差距加大、犯罪率增加等等疼痛问题,肮脏又黑暗的时代,对推理小说而言,这时候的伦敦太诱人了。

所以在这本书里,哪怕是最不修边幅的丹尼尔,身上都始终带着英国人的那种迷人修养。正因为他对解刨学的热忱、对学生的爱护都那么纯粹,他的学生用尽全力保护他的赤子之心,才显得那么可信。所以我想说,虽然这本书通篇血污,但里面的人都无比干净。

我很喜欢这本书的结尾,写出了一种让人敬佩的感觉。所有人在墓前哀悼,爱德华和奈杰尔默默离去。丹尼尔心想,如果学生再问那个“如果我们不是天才,您还会不会爱我”的问题,他一定会坚定地回答:会。

这是他们的追求,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正义。在那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

最后,好爱解剖歌——

……

R是Rag-and bone(收破烂的),连骨头都要

……

T是Tourniquet(止血带),能拿来上吊

……

Y是You all(你们大家),献上我的爱

Z是Zanies(小丑),下台退场

啊,可可爱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