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阁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金阁寺读后感锦集

2021-02-11 02:53: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阁寺读后感锦集

  《金阁寺》是一本由[日] 三岛由纪夫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21-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阁寺》读后感(一):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金阁是永恒之美的化身,把“我”和真实的人生隔开;火烧金阁,是放下对永恒或永恒之物的执念,是怀抱虚无然后活下去的认知。

小说细致的心理描写会让人沉浸在它在讲一个personal、小而幽微的体验的印象里,我却对所有一笔带过的时代背景印象深刻——太平洋战争爆发了,天皇宣布休战,朝鲜战场失利......

以前看过林少华版本的译者前言,大概是受此影响,我始终觉得沟口对抽象永恒之美的态度,从“赵州”式的虔信到“南泉”式的毁灭,那种与右翼分子如出一辙的狂热与赤忱是贯穿始终的,这多少隐喻着三岛自身的政治诉求。大江健三郎在《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探讨了人有通过政治方式来寻找自我的必然需求。日本战败后,精神上的空虚怅惘、政治上的认同缺失大概是一代昭和青年的缩影。战争给人带来的精神创伤,不仅是血流成河的恐怖回忆,也是在茫然的、自我失去归依的当下、看着未来仍一片荒芜的心灵废墟时撕裂的错位感。没法共情右翼人士的想法,不过,战争从没有胜者,它摧毁一切,战后人的政治、文化生活的失序或空白所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是每个被卷入战争的个体都亟待面对的,无论是无辜者或好战者,无论是正义还是邪恶。

  《金阁寺》读后感(二):黑暗的光明

  迄今为止看过的第四本日本文学。真的是蛮奇特的感觉,黑暗的光明。 这书还挺有哲学味儿的。不过所谓的哲学气质不就是对于生活,对于存在的思索嘛。高矮胖瘦,口吃,内翻足,一定程度上也切实的决定着自我意识。这或许也是物质决定意识了。我们的思想总会不自觉的被物质条件,身体条件“决定”。 不过意识也有迷乱,有“无意识”。比如书中他们探讨的那个斩猫和尚和那个听闻此事后把草鞋顶在头上走出去的和尚。在联系到这个有些荒谬的烧金阁。这也是斩猫啊。行动,或是改变意识。 文中这位的感受,我体会不太深。也不太能理解。不过我觉得这或许真的是一种病态。这里并不是我想要建构一种病。后边他的很多认识,确实让我感觉他陷入偏执,妄念之中。不疯魔,不成活? 我对于世界,现在在理论上,是有些悲观的。不过从实际体验中,还不算太差。所以从根本上,我是理解不了这样的斩猫,烧金阁的行动的。这是对错问题吗,现在我又想着这个行为对不对了。 这本是的迷人就在于他的荒诞吗,像加缪的《局外人》那样?这里也想到前些天看的电影《心灵奇旅》,存在一件事情,让我在完成它以前一直期待它,一直坐立不安,好像在它之前存在的时间,事件都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我完成了这件事,我就新生了,我就顿悟了,我就和以前不一样了。生活在水里,却要寻找海洋,这里的海洋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写到这思绪又乱了。大概这样吧。划线部分,以后还可以读读。

  《金阁寺》读后感(三):金阁寺

  

读金阁寺之前,不知金阁的美;读金阁寺之后,知其美,也知三岛的天才绝伦。

故事有几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一是从认识到自己口吃以来,周围有意无意的嘲弄令我心怀负担,我便认定自己是丑陋的。从而才引起我对美的复杂情感,对美的渴求和被美疏远的焦躁。

二是我与金阁的联系。我对美一直有着强烈的觊觎之心,又由于强烈的自我厌恶,我频频遭到美的拒绝。金阁则是我生命中对美的最高追索,它的美是我脆弱丑陋的肉体永远也配不上的。因此我期待战火能将金阁毁灭,届时我与金阁一同死去,这样我获得的与它共同的命运,便是联结我与这永恒的美的途径。

三是对《南泉斩猫》的三次解释。我从老师口中了解到这一案,老师劝导要斩断一切矛盾、对立、自他的执念,需用无上的包容之心履行菩萨道。柏木则理解为美不可能根除,斩猫是浮于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接受不属于自己的美。再谈时,柏木又道美是人类认知里的幻想,化身为艺术存在于人间,是无法通过行为斩除的。美即地狱,我们窥见美,却无法掌控。

这位三岛笔下的少年遭受世界的背叛,正处于一切都尚未定型又急于证明自己的时期。他陷入自尊心驱使的自我保护机制,以不被人理解为存在的理由。虽然无法完全理解其意图,但又能从中看到熟悉的部分,代表着人类某一部分特性。如沟口原先从父亲口中了解到金阁的美是梦幻绝伦的,到真实看见金阁时的大失所望,但在不见金阁的日子里,金阁的美在心中一点点复苏,反而孕育成了更壮大的梦想。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非常细致灵动。

虽然全篇以美为探讨的核心,但沟口在极其阴郁的内心与极其绚丽的美景之间摇摆,两种基调的割裂形成强烈的冲击感。即便在描述情色段落时,也完全没有情欲的炙热感,反而有一种扭曲的变态般的冷静。这正是本作风格最绝妙之处。

  《金阁寺》读后感(四):烧毁渺小的自己|2021.02.02

  

这套书建议不看简介,故事都说完了。

因为《假面的告白》是半自传体小说,以“我”的视角来陈述,会有很多内心的视角与剖析;而《金阁寺》是上帝视角,以剧情的展开和人物对话构成,相对会比较好读,要认识三岛可以从这本看起。

两者相似之处有很多,同样身处战争时追求死亡,憧憬悲剧、毁灭,向往暴烈的美。

沟口一生中遇到过四个对他一生有很大影响的人:有为子、鹤川、柏木、老师,简单分析一下。

我认为,有为子象征着沟口对于女人甚至爱情的执念,即使他因为口吃而自卑压抑,但年少时窥见的一幕一直暗藏在心中,可惜之后数次欲与女人在一起时,心中却总会跳出金阁的模样,似保护又似阻碍,也是他最终毁灭金阁寺的一大导火索。

鹤川象征着沟口的光,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自己一次次阴暗的行为都会被他解释成正常而又光明的样子,他是沟口一直想成为却成为不了的模样。因此在鹤川死后,“我跟明亮的白昼世界唯一的一丝联系也断了。我是为自己失去的白昼而哭,为失去的光亮而哭,为失去的夏天而哭。”光明的消失,也加速了沟口倒向自己的阴暗面。但最后信件却无情的揭露,看似光明的鹤川其实和看似邪恶的沟口有很深的联系,其实人人都有阴暗面,只是自我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罢了。

与鹤川相对,柏木就是一个彻底的恶人了,他教唆沟口逃课、偷盗、嫖娼,还放高利贷。但他又是一个清醒的看着自己堕落的人,生活的很透彻。“柏木令我知道了自己耻辱的藏身之所。同时提醒了我自己的人生之道。……我所有阴暗的情感、邪恶的构想,都被他的话语点化,变成一种全新面貌的东西。”“柏木是第一个告诉我可以从黑暗抄捷径抵达人生的朋友。这乍一看是冲向破灭,实际富含意外的算计,可以将卑劣原地转化为勇气,将人们认为的不道德再次转化为纯粹的能量,称之为炼金术也不为过。即便如此,这也是人生。这样的人生可以前进、捕获、推移、丧失。虽不算典型的人生,亦具备典型人生的所有功能。如果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所有的人生都被赋予“无目的”的前提,那么这种人生与其他常见的人生并无二致。”

老师,这个在沟口心中被恶化的角色,其实只是一个普通人,宽慰或是不相信沟口的罪行,给他付学费,替他还清债务。从书中虽看不出他的真实想法,但想必不会那么坏。但这些举动冥冥之中加速了沟口的叛逆,这也是生活中常有之事,谁也预料不到对他人的影响。

从小就对金阁产生极美幻想的沟口,在战争中与金阁一起消失的幻想破灭后,因为金阁是他无限追求的彼方,又是不断阻碍他的“保护神”,最终决定将其付之一炬,这个结局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变得十分情理之中了。

通过三岛的描写,我进入了他的内心,看透了那没有希望的生活。最后因为大火烧了金阁,仿佛烧尽了他的自卑,烧毁了在金阁面前无比渺小的自己,那么便活下去,除此之外一无所有。

我浅薄的理解到此为止,写不出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金阁寺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