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感1000字
《狼图腾》是一本由姜戎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6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狼图腾》精选点评:
●早就听说了这本书,但是一直没有强烈的冲动和机缘阅读,直到前几天有个内蒙的朋友跟我讲草原和狼的故事,吊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才想起来应该去读一读这本书。没想到,一拿起来就放不下了,书中的故事非常精彩,情节紧张又激烈,通过主人公陈阵发生的故事,讲草原狼的特性串联起来,有些内容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反思。
●对这部作品我印象最深刻的在于对食肉的描写。每次看完都垂涎欲滴,想要大快朵颐。
●和这本书可谓是很奇妙的缘分。当年为了接近喜欢的人,赶着看了狼图腾,如愿和他一起看了电影。当年因为喜欢书,去面试了这家公司,虽然后续因为入职时间没能谈妥而错失。多年后的今天,拿到这本新版,有点小感慨。
●看完这本书,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狼图腾究竟是什么?是客观存在的图腾吗?好像也不尽然,作为一本虚构小说,我觉得狼图腾的意义是每个人在一段艰难的岁月中支撑向前的信念和力量。看完非常触动,是一本可以陪伴人们走出生活低谷的书。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狼的认知,至今还记得当年看到狼群围捕黄羊时的震撼,也在我心里种下了对草原的向往。这本新版比之前买的更加精致,封面看起来也更有意境。买到这本新书后我突然想到,我的草原之旅也是时候提上日程了。
●特别震撼的一本小说,精彩非凡。大自然的每个环节、每个生灵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间如此才能有序运转。书中的信念感尤为动人,这正是当下的我们所需要的。
●竭尽一生笔力与雄心之作,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新的审视与阐发。结合当下种种,或许应该呼唤出我们灵魂深处的狼性,拒绝当绵羊了。
●在这片草原上,每一个生命都不容易,每一个生命都在感动你。
●很喜欢新版的封面,非常大气,又很精致!这本书种草好久啦,小说中的经典,期待阅读。
●价格涨了太多,新经典又开始圈钱了
《狼图腾》读后感(一):狼图腾书评
我相信这本书的真实,我也相信狼图腾。 这本书虽然给我带来阅读的快感,但它给我更多的是思考和忧虑,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新奇到惊叹,进而又是心碎的过程。作者运用一种强烈的对比手法,让自己和读者感受着巨大的震撼。草原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优胜劣汰是生存的唯一法则。所有的生物通过草原这个真实的大舞台斗智斗勇,十八般武艺,轮番使用,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每个能够存活终老的生命,都可以说是优秀的、顽强的、可敬的。每个草原牧民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对所有的猎物都不会赶尽杀绝,任何一个物种的消灭,也可能给草原致命的打击。
《狼图腾》读后感(二):狼图腾
在离地最近的地方坚持自己的姿态 再离心最近的地方肆意自己的潇洒 即是草原人的生活方式,也是草原狼的生活方式 旷野中的一匹狼,一个孤独的漂泊者,这既是草原狼的结局也是草原的结局,草原信仰的结局 无论陈阵是否踏足草原,无论陈阵是否将小狼强行养在身边,草原不变,历史不变,行的路行的方向不变,但是,陈阵的进入却带着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震撼。 白毛狼王曾经叱咤在草原的狼如今形单影只只能在异乡 毕里格曾经带领学狼、捉狼、杀狼、拜狼的老人却是最后一个选择天葬的方式,坚持如初 这世界上真的曾经存在着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狼的精神,这世界上真的曾经存在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以狼为图腾、与狼共存并与狼竞争的民族,这世界上真的曾经存在着一群、许多群有着太多人需要从中学习的品质的蒙古狼,坚韧、狡诈、具有超强团队合作精神、和蒙古人斗智斗勇几千年的蒙古狼
《狼图腾》读后感(三):《狼图腾》书评
在阅读《狼图腾》这部小说之前,我对狼这个动物并没有太多的好感。读完这部小说后,我不仅对狼有了新的认识,对游牧文化和农耕文明也有了新的认识。
诚然,这部小说有神话狼的嫌疑。不少读者觉得作者过分突出了狼的智慧和游牧民族的优越性。但其实,我们作为读者,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从书中挑刺,而在于从作品本身的内容当中获得对我们有用的信息。比如说,也许你觉得这部小说过分强调了游牧民族的优越性,那么你可以保留自己对这部分的意见,但是,《狼图腾》对少数民族在文化上被汉族同化的问题上所提出的质疑,不无道理。近年来,不少专家学者都有关于部分少数民族虽然能通过武力夺取政权,但最终被汉人的文化所征服。而《狼图腾》这本书中却提供一种质疑:即少数民族不一定全是被汉人的文化所征服,在少数民族被汉族同化的过程当中,农耕文明的舒适性在软化少数民族的性格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文化的征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果不是农耕文明让部分游牧民族的成员选择定居,那么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来产生作用的文化就很难有用武之地。况且,汉人中都有一部分人对学习汉族语言文字没有兴趣,那些外来民族又能有多少人上来就愿意学习被自己征服的民族的文化呢?汉族文化的优越性在千百年来已然得到无数的证明,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怎可能仅仅是收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呢?
再来看本书的具体内容。不难见得,作者是在多年内蒙古的生活当中,受当地风俗影响,对草原与狼产生了一种无与伦比的敬畏与热爱。这种敬畏与热爱,不是那些没有经历过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人可以随意评判的。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一个个狼的故事,将狼的智慧、坚韧展现的淋漓尽致。如狼群通过团队协作将大批黄羊驱赶进雪湖,可谓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而狼队军马团的袭击,则体现出狼对天时地利的把握。而陈阵在养小狼的过程中,小狼的听到狼嚎总会疯狂冲击铁链最后受伤而死,更是体现出狼的不屈。不自由,毋宁死在狼的身上完美体现。而小说以陈阵的视角描写的人们对草原的破坏更是令人惋惜。有一定生态学知识的人,或许都能理解小说中所强调的狼的重要性。每个生物除了他的直接价值,还有其对维持生态平衡的间接价值。而以陈阵的口吻产生的思考,也正是作者的思考。很多时候人们只能看见短期的利益,却很可能造成了对环境不可逆的破坏。
在我看来,这部书所讲述的关于狼的故事的真实性或许存疑。但是其中所描述的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知道今天也仍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生着。通过读这本书可以让人们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这本书也能让人回想起草原曾今最美丽与和谐的样子。
《狼图腾》读后感(四):《狼图腾》:套马杆与草原狼
有一种经过科班训练、逐步推进的职业作家,也有一种并不量产,但其一生经历、创作才华可能集中于一本大书的“野生作家”,前者的杰出代表可推严歌苓,后者中的一个例子则是姜戎,当然,需要说明一点,这里丝毫没有批评严歌苓的意思(相反,本人是严歌苓的忠实读者)。在《狼图腾》之前,国内少有人听说过这个作者,但在《狼图腾》之后,整个世界都认识了姜戎(或Jiang Rong),一个拥用套马杆和草原狼征服中外的小说家。
以狼为故事的主角,姜戎显然并非首创。在《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格林童话》中,就有不少关于狼的寓言,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就是“小红帽与大灰狼”。狼的形象,要么以凶残为主,要么另有几分愚笨或狡猾,至少整体上是负面的。近现代也有些许作家写过狼,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名作《荒野的呼唤》就讴歌了狼对自由的向往(在《热爱生命》中他又让人与狼为生存而作了激烈斗争)。不过,类似的作品总是少之又少。
这种现象到姜戎的《狼图腾》就不得不大大改观。在这部显然与其知青经历有关的半自传体小说中,姜戎穷尽一生笔力与雄心,对草原狼这种生物进行了无比细致的书写,并由此出发,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新的审视与阐发,甚至是颠覆。在《狼图腾》中,姜戎化身北京知青陈阵,跟随一位蒙古族老人毕利格,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体验着此前从未有过的生活:放牧、围狼、偷养狼崽。在与狼接近的过程中,他不断深化着自己对草原狼、蒙古族,以及自然的认识,最终实现了灵魂的飞升。
和当时的很多青年一样,陈阵接受的教育是阶级论、历史目的论的教育,对现实和历史上的蒙古族人与狼都怀有主流观点,认为蒙古族人对汉族的战胜是野蛮战胜了文明,并认为狼是凶残而暴戾的,对畜牧经济有害无益。可是,等他走进了毕利格一家人的生活,耳濡目染,对狼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了深入了解之后,他发现,草原狼蕴含着种种深意。由于我们如今已经有了生态观念,故很容易理解狼在草原生态中的重要作用:它们帮助控制草原物种的数量,当然,它们自身也受到环境的限制。
可惜,这种生态观念(即便是以温和的面目出现)在重视摧毁、疏于建设、狂飙激进的年代显得尤为突兀。在草原经济中,牛、羊的核心地位无需赘述,而作为它们的天敌,狼捕食者狼无疑是影响草原经济的关键要素之一。正因为此,不难理解牧场当局(以包顺喜为代表)疯狂要求屠狼的做法。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四旧”的追随者毕利格老人,他既参与了围狼行动,又表现出拒绝和不忍的态度,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正是蒙古族人对腾格里、自然法则的敬畏。
除了惊心动魄的围狼情节,偷养狼崽可谓《狼图腾》中又一个亮点。由于陈阵的大胆想法,我们每个读者都得以近距离接触这种让人敬而远之的生物。它们既无比普通(除却骨子里的攻击性,幼狼还不乏可爱一面),又超凡脱俗(即便人们反复试图驯化之,但它们就是向往自然和草原),甚至在历史上成了蒙古族人的崇拜对象。然而,随着辉煌的历史逐步散去,随着社会世俗的程度加深,数量不断减少的它们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呢?
《狼图腾》读后感(五):多年前的史诗巨著,它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14年与友人去香格里拉,路途中认识了一位本地藏民,藏民邀请我们去他家入住,盛情难却,遂和他一同前往。房子在公路边上,对面是一片茫茫无际的草原,房屋是木制的平房,内部宽敞,墙壁上画着些佛像,庭院里还有烧香的地方。二楼平台上养着几条藏獒,锁在笼子里,卧室也在二楼,要去休憩时难免要与它们对峙一番,藏獒见到外人,鬃毛耸立,好不威风,一阵怒吼,我与友人仿佛做错了事般,一溜烟就跑进了卧室,藏民见我们这般胆怯,在身后说道,“它们不咬人,就是有点凶,关着在,跑不出来。”
晚上吃饭的时候与藏民闲聊,他说这里的藏民每家每户都会养藏獒,有的养一只,有的养好几只,末了,他还加了句,“我家这狗估计也要生崽了,你们要是在这玩的时间长,回头给你们每人送一只。”萍水相逢竟这般热情,实在是不好意思,谢过了好意后便把话题岔到了别处。藏民说起了天葬,将人的尸体放在山峰任秃鹫啄食,汉人听起来总觉得不寒而栗,这不“死无全尸”吗?无论是哪国人,都有个一尘不变的传统,人死后一定要“落叶归根”,汉人是农耕民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那根便是“土地”。藏民信教,灵魂与肉体都是上天赠予的,秃鹫飞得高飞得远,灵魂先走一步,肉体便可劳烦它们带到天上。
多年前,传得家喻户晓的草原史诗巨著《狼图腾》将神秘的天葬、豪爽的蒙古人、野性的狼带到了公众的视野里。近来重温一遍后,感觉却与从前截然不同。藏民喜欢藏獒,喜欢的是它的忠诚,一生只认一个主人;喜欢的是它的凶狠,力大如牛,呲牙咧嘴。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喜欢狼,喜欢的是它的桀骜不驯,喜欢的是它的勇猛团结。藏民信教,他们忠于教义,教义也束缚了他们,藏獒为他们代言倒是更适合不过了。草原牧民信腾格里,腾格里是天神,无拘无束的象征,狼的习性更贴切他们的生活。藏民与蒙古牧民唯一的共同点是天葬,魂归故里,他们的故里都是天。
《狼图腾》多年前能火遍大江南北,可不是只有“猎奇”那么简单,他所推崇的“狼性文化”至今都广为流传。但我欣赏的只有前者,而后者我存有质疑。作者对狼日常生活的描写已入臻境,甚至有一种错觉,作者写作时是不是一直和狼生活在一起。比如作者描写狼捕杀马的情景,那一帧又一帧的画面高速的在眼前划过,那是摄像机都无法捕捉到的镜头,马见到狼惊慌失措,仓皇而逃,狼见到眼前的食物穷追不舍,拿下它们只是时间的活动,狼机智的绕过马的后蹄从侧面进攻,四只利爪腾的一下就抓到马脆弱的腹部,健壮的狼一下子就把马的腹部拉出了一道豁子,老弱的狼则依靠马奔跑的惯性“借刀杀人”将马肚扯破,血流一地,马极速奔跑一不小心踩着腹部流出的肠子,其它器官也一同扯出,死于非命。《动物世界》里都从没见过如此残忍的画面,但作者所描绘的,仿佛让你就站在了草原上,凶残的捕杀在你眼前清晰上演,自己似乎都成了马背上的人,不寒而栗。
若是仅仅看狼的生活,该著作称得上史诗级作品,狼的高超战术,踩点、围攻、捕捉;狼的狡黠,狡兔都有三窟,狼何止三窟;狼的不屈不挠,即使面临死亡,也依旧不失体面,关于狼的一切,作者都巨细无遗的记录了下来。但作者记录狼的生活仅仅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却不大赞同,作者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贬低农耕民族,抬高游牧民族,狼性文化自然是值得学习的,但是儒家文化也有可取之处,弃如敝履可不太妥当。作者所举的例子更有为了证明而证明之嫌,或者称为“硬塑”更为恰当,先有结果,后有原因,而不是先有原因,后有结果,因果倒置显得作者的观点颇为偏激,甚至狭隘。
但作者有一个观点我倒是颇为欣赏,“在草原上,做什么事都别做绝,兔子急了还咬狼呢,母狼急了能不拼命吗?不只是草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把事情做绝,因为没人会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常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留一线”不仅仅是草原生态链必不可少的一还,在人际交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起前段时间看的老舍作品改编的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新任农场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做事过犹不及,惹得下面的人怨声载道,被顶替的主任不温不火,左右逢源,上下级都留了一线,最后又翻身当上了农场主任,赶走了新主任。这旧主任的处事方法和作者的这一观点是不是都有点“中庸之道”,作者明明讨厌儒学,这一点却又与儒学的观点契合。
抛开作者个人观点不谈,《狼图腾》依旧算得上是一部经岁月淘沙过后闪闪发光的作品。